发热装置及电加热吸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1002发布日期:2019-04-20 02:3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发热装置及电加热吸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烟领域,具体涉及发热装置及电加热吸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烟已成为市场上一种比较成熟的吸烟代替品,其通过电池对雾化器中围设于导油体外部的发热体进行供电,发热体在电驱动下加导油体锁存的烟油并使烟油雾化,从而使用户获得吸烟体验。

现有的导油体一般为单一导油体,即采用单一材质制成,例如陶瓷棒、玻纤芯、有机棉等。这其中,陶瓷棒虽然耐高温,持续加热不会产生异味,产生烟雾口感纯正,但是其锁油(或者说导油)能力较弱,容易漏油,容易因烟雾较少而影响烟雾口感;而玻纤芯和有机棉虽然锁油能力强,但是玻纤芯易碎并产生粉尘,不利于健康,有机棉不耐高温,持续加热容易结碳而产生异味,从而影响烟雾口感。

由此可知,现有的单一导油体普遍存在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不能同时兼顾的问题,不利于提升烟雾口感,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装置及电加热吸烟装置,能够有利于导油体同时兼顾良好的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以此确保烟雾口感。

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热装置,包括复合导油体以及缠绕于所述复合导油体外部的发热体,所述复合导油体由具有不同锁油能力的至少两种导油件组合而成。

其中,其中一种导油件为内部中空的陶瓷棒,另一种导油件为玻纤芯或有机棉。

其中,所述玻纤芯或有机棉附着于所述陶瓷棒的外部,或者所述玻纤芯或有机棉填充于所述陶瓷棒的内部,又或者,所述陶瓷棒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镂空区,所述玻纤芯或有机棉填充于所述多个镂空区中。

其中,所述发热体为沿复合导油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缠绕于所述复合导油体外部的发热丝。

其中,所述发热体包括沿复合导油体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依次连接的多个发热薄片,所述多个发热薄片的内侧表面均与所述复合导油体的外表面相匹配并贴合于所述外表面上。

其中,所述发热薄片包括围设于所述复合导油体外部的第一环绕部和第二环绕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环绕部上的第一延伸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环绕部上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同一个所述发热薄片的第一环绕部和第二环绕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发热薄片中前者的第二环绕部和后者的第一环绕部。

其中,所述发热体为采用一金属筒蚀刻多个穿孔而形成,所述第一环绕部、第二环绕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为由所述多个穿孔界定形成的一体结构。

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吸烟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发热装置。

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导油体为具有不同锁油能力的至少两种导油件组合而成的复合导油体,由于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成反比,即锁油能力较差的导油件拥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因此,该复合导油体能够同时兼顾两种导油件的优点,从而有利于复合导油体从整体上同时兼顾良好的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以此确保烟雾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热装置沿A-A方向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发热装置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发热装置的正面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吸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加热吸烟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和图9是图6所示的电加热吸烟装置沿不同方向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导油体为具有不同锁油能力的至少两种导油件组合而成的复合导油体,由于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成反比,即锁油能力较弱的导油件拥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于此,该复合导油体能够同时兼顾两种导油件的优点,以此有利于复合导油体从整体上同时兼顾良好的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确保烟雾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发热装置雾化烟油的过程中,每一导油件的缺点也被其他导油件的优点所弱化,具体而言,锁油能力强的导油件,其导油速度快,烟油能够及时地传导至锁油能力弱的导油件,确保锁油能力弱的能够产生足够的烟雾,避免因烟雾较少而影响烟雾口感,与此同时,锁油能力弱的导油件所传导的烟油可以及时地浸湿耐高温能力较弱的导油件,避免其因为持续加热而产生异味。

下面将结合下文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且,本申请全文所采用的方向性术语,例如“上”、“下”、“顶”、“底”等,均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各个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所示,所述发热装置10包括复合导油体11、发热体12、以及正电极131和负电极132,该复合导油体11可以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发热体12缠绕于复合导油体11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发热体12沿所述复合导油体1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有两端,其中一端与正电极131连接,而发热体12的另一端与负电极132连接。

所述发热体12可以为发热丝,正电极131和负电极132可以分别为导电金属线,且两者分别焊接于所述发热体12的两端。当然,所述正电极131和负电极132也可以与发热体12为一体结构,即,正电极131为发热丝的一端,负电极132为发热丝的另一端。

对正电极131和负电极132分别施加正性电压和负性电压,发热体12可视为电阻,并在电压驱动下发热,热量传递至复合导油体11,以此来加热复合导油体11锁存的烟油并使烟油雾化。在此过程中,采用金属材质制得的发热体12发热产生热膨胀,从而与复合导油体11的接触更加紧密,进一步有利于烟油的快速雾化。

不同于现有技术,所述复合导油体11由不同锁油能力的至少两种导油件组合而成。参阅图2,复合导油体11包括导油件111和导油件112,导油件112附着于导油件111的外部,例如,导油件111可以为内部中空的陶瓷棒,导油件112为玻纤芯或有机棉,陶瓷棒111的锁油能力弱于玻纤芯或有机棉112的锁油能力。由于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成反比,因此,陶瓷棒111的耐高温能力强于玻纤芯或有机棉112的耐高温能力。于此,该复合导油体11既通过玻纤芯或有机棉112具有较强的锁油能力,又基于陶瓷棒111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即同时兼顾导油件111、112的优点,从而从整体上同时兼顾良好的锁油能力和耐高温能力,避免因锁油能力较弱导致的烟雾较少,也防止因耐高温能力较弱导致持续加热结碳而产生异味,以此确保烟雾口感始终保持稳定。

在所述发热装置10雾化烟油的过程中,导油件111、112各自的缺点也被对方的优点所弱化,具体而言,玻纤芯或有机棉112的锁油能力强,其导油速度快,烟油能够及时地传导至陶瓷棒111,确保陶瓷棒111能够产生足够的烟雾,避免因烟雾较少而影响烟雾口感,而与此同时,陶瓷棒111所传导的烟油可以及时地浸湿耐高温能力较弱的玻纤芯或有机棉112,避免其因为持续加热而产生异味。

应理解,本申请的复合导油体11还可以由其他材质及形状的至少两种导油件组合而成。仍以复合导油体11包括陶瓷棒111和玻纤芯或有机棉112为例,如图3所示,陶瓷棒111的内部限定有容纳腔,玻纤芯或有机棉112填充于陶瓷棒111的容纳腔内;或者,陶瓷棒111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又可称“孔”),玻纤芯或有机棉112填充于该镂空区中。另外,陶瓷棒111的截面形状可以并非为图1~图3所示的圆形,还可以为椭圆形、矩形、梯形等符合需求的多边形。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发热装置的正面侧视示意图。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发热装置40包括复合导油体41、发热体42、以及正电极431和负电极432,其中,所述复合导油体41、正电极431和负电极432的结构设计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发热体42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发热薄片420,这些发热薄片420一圈一圈的围设于复合导油体41的外表面上。这些发热薄片420中任意相邻两个发热薄片420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即这些发热薄片420以等间距方式间隔围设于复合导油体41的外部。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发热薄片420包括第一环绕件421、第二环绕件422、第一延伸件423以及第二延伸件424。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均为呈环状设置的片状结构,两者间隔围设于复合导油体41的外部,两者的周长可以相等,且两者的间距可以与相邻两个发热薄片420的间距相等,其中,相邻两个发热薄片420的间距即为相邻的第二环绕件422和第一环绕件421之间的距离。

另外,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的围设形状可以相同,且与复合导油体41的截面形状相同。如图4所示,复合导油体41为筒状结构,其截面形状为圆形,则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的围设形状均为圆形。本申请并不限制复合导油体41的结构形状,只要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围设于该复合导油体41的外部并与绝缘导热层12接触即可。例如,复合导油体41的截面形状还可以为矩形,此时,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的围设形状均为矩形。当然,复合导油体4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梯形等多边形。

第一延伸件423设置于第一环绕件421的朝向第二环绕件422的一侧,且第一延伸件423位于同一个发热薄片420的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之间。第二延伸件424设置于第二环绕件422的背向第一环绕件421的一侧,且位于相邻两个发热薄片420的第二环绕件422和第一环绕件421之间。本申请可以设置每一发热薄片420具有两个第一延伸件423和两个第二延伸件424,沿所述复合导油体41(外表面)的周向,所述第一延伸件423和第二延伸件424依次交替间隔设置,并且,其中任意两个相邻延伸件之间的周向长度相等。

基于此,继续参阅图4和图5所示,第一延伸件423的两端分别连接同一个发热薄片420的第一环绕件421和第二环绕件422,第二延伸件424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个发热薄片420中前者的第二环绕件422和后者的第一环绕件421,沿复合导油体41的长度延伸方向,多个发热薄片420采用此方式依次连接,以此形成所述发热体42。

对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发热体42,本申请可采用同一道工艺制成,即发热体42为采用同一道工艺制成的一体形成结构。以刻蚀工艺为例,本申请可以首先提供一金属套件(例如金属筒),该金属套件可紧密套设于复合导油体41的外部,接着在该金属套件上沉积一整面光刻胶,然后采用光罩对该光刻胶进行曝光,被曝光部分的光刻胶被显影去除以暴露金属套件,而未曝光部分的光刻胶被保留,接着刻蚀去除金属套件的被暴露部分,而被光刻胶遮挡的部分被保留,最后去除剩余的光刻胶,最终保留的金属套件具有预定图案,即为上述发热体42。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所述正电极431和负电极432可以分别为导电金属线,两者分别焊接于所述发热体42的两端,具体地,正电极431与第一个发热薄片420的第一环绕件421焊接,而负电极432与最后一个发热薄片420的第二环绕件422焊接。

对正电极431和负电极432分别施加正性电压和负性电压,发热体42可视为电阻,并在电压驱动下发热,热量传递至复合导油体41,以此来加热复合导油体41锁存的烟油并使烟油雾化。在此过程中,采用金属材质制得的发热体42发热产生热膨胀,从而与复合导油体41的接触更加紧密,进一步有利于烟油的快速雾化。

相比较于发热丝,发热薄片420的发热面积较大,在同样的能耗下,所述发热薄片420发热较快,以此有利于提高加热速率。

为了保证发热体42具有良好的热传递效率,所述发热薄片420的内表面为弧形面,且该弧形面与所述复合导油体41的外表面吻合,以此发热体42与复合导油体41的接触更加紧密。

上述发热装置(包括发热装置10、40)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加热吸烟装置,即,本申请还提供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吸烟装置。结合图6~图9所示,该电加热吸烟装置60可以为雾化型电子烟,此时,本申请的发热装置可视为雾化器的一个结构组件。

请参阅图6~图9,除发热装置61之外,所述电加热吸烟装置60还包括吸嘴盖62,外管63,外螺纹套64,以及位于所述外管63内的雾化管65、筒状的密封固定件、绝缘环67、电极68。

所述密封固定件为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且其侧壁开设有横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通孔,所述密封固定件上部的直径小于其下部的直径。具体地,所述密封固定件包括均呈筒状的密封塞661和硅胶座662,所述硅胶座662的直径大于所述密封塞661的直径,硅胶座662的上部套设密封塞661的底部。并且,硅胶座662和密封塞661在套设处分别开设有半圆形缺口,两者套设时两方的半圆形缺口对合形成密封固定件的两个通孔,结合图8和图9所示,所述复合导油体611的两端分别插置于两个通孔中且与两个通孔的孔壁紧配合,于此,复合导油体611横置于电加热吸烟装置60内。所述复合导油体611的直径小于密封固定件的内径,即小于硅胶座662和密封塞661中任一者的内径。

所述雾化管65的底部自密封塞661上端(即所述密封固定件的上端)的开口垂直插置于密封固定件内,硅胶座662的外壁(即所述密封固定件的下端)与所述外管63下部的管壁紧配合。

结合图7~图9所示,所述外管63的顶部设置有朝向内侧延伸的延伸件631,该延伸件631从雾化管65的顶部插置于雾化管65内且与雾化管65的内壁紧配合,于此,所述延伸件631封闭所述外管63和雾化管65之间的区域,延伸件631、外管63、雾化管65和硅胶座662共同限定一储油腔632,该储油腔632用于容纳烟油。

绝缘环67套设于电极68的上端,用于防止电极68与其他导电元件(例如外管63)接触,电极68为内部中空结构且其上端的侧壁开设有通孔。硅胶座662的下端自外螺纹套64上端的开口插置并固定于外螺纹套64内。电极68的上端自外螺纹套64下端的开口插置于外螺纹套64内,此时绝缘环67与外螺纹套64下端开口紧配合。

所述发热装置61的正电极612和负电极613穿过硅胶座662,并可以与所述电极68接触以向发热体614通电。

参阅图8中箭头所示的烟油传导方向,复合导油体611从储油腔632吸收烟油并锁存烟油。发热装置61的发热体614发热,以将烟油雾化,参阅图9中箭头所示的气流方向,空气依次由电极68的下端开口、上端侧壁的通孔向雾化管65流动,上升的气流带动烟雾从雾化管65的内部朝向烟嘴盖62流动,并最终由烟嘴盖62的吸烟口导出。

应理解,上述电加热吸烟装置60还可以有其他结构元件,这些结构元件与前述示出的结构元件之间的连接可参阅现有技术,本申请在此并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