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式雾化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6704发布日期:2019-08-16 21:3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自吸式雾化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烟由初始的电子烟杆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主机、独立雾化器的大功率产品,由于雾化器储油舱部分储油量有限,需要通过小孔及时进行加油,操作中易发生漏油、溢出等现象,同时开设小孔的顶盖也时常有压油状况发生,如果注油不及时,易出现发热丝干烧导致雾化芯损坏。因此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具有注油瓶结构的电子烟雾化器,注油瓶储存有大量的烟油,在储油舱内烟油较少时,由用户及时操作将注油瓶的烟油输送至储油舱中,但此类产品都存在注油操作不便的缺点。以申请号为201510151659.1的专利为例,该专利中注油瓶是通过用户手动挤压瓶身的方式把烟油输出,这就需要用户时刻对储油舱中的烟油量进行观察监测,才能及时进行补充烟油的操作,而烟油的补充量又取决于用户的手工操作,主观因素影响大。综上,现有的电子烟雾化器存在改进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雾化器套装,其基本实现了自动的注油方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吸式雾化器装置,套装包括储油件、雾化件。

储油件包括:

注油瓶,用于储存向雾化件输出的待用烟油;

增压机构,安装于注油瓶上,可操作用于增加瓶内压力;

导油管道,连接于注油瓶的输出端,用以将瓶内烟油导出至雾化件;

进气通道,连通外部环境与注油瓶内部,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配置为控制外部空气流入注油瓶内;

雾化件包括:

储油舱,与导油管道连通,用于接收注油瓶所输送的烟油,且其与雾化芯连通以输送烟油;

排气通道,与储油舱连通,用以在注油时排出舱内气体;

气路控制结构,配置为控制排气通道的开合。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增压机构包括:

活塞筒,套合安装于注油瓶内,可被操作的沿注油瓶内壁轴向向下运动,具有产生与外部操作力相反作用力的复位件,以使活塞筒轴向向上复位;

瓶盖,盖合于活塞筒顶部。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活塞筒套合于注油瓶瓶口处,其顶部外露于所述注油瓶,所述瓶口处设有滑槽,所述筒身设有与滑槽匹配的滑块,所述滑槽两端形成阻挡,以此与滑块配合限定活塞筒轴向运动行程。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复位件为套设在活塞筒外围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活塞筒抵接,另一端与注油瓶抵接。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进气通道包括设置于瓶盖上的通气孔,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通气孔处。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瓶盖的盖面中部形成下凹腔,所述下凹腔底面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下凹腔中,其阀片活动的设于所述若干通气孔下方(瓶内),所述阀片由气压变化控制运动以实现与下凹腔底面若干通气孔的分离与密封。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

所述排气通道,包括设置于储油舱顶部的排气孔;

所述气路控制结构,包括与储油舱顶部位置对应的顶盖,所述顶盖活动的安装于所述储油舱上,顶盖上具有导气槽,所述顶盖活动控制导气槽与排气孔对应关系以实现排气通道的开合操作。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顶盖与储油舱之间转动配合,两者设有相互对应的定位凸卯、定位滑槽,用于限制顶盖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以引导实现导气槽、排气孔的错合。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所述雾化件包括雾化芯,雾化芯外围套装有连接件、玻璃管,以此形成所述储油舱;所述雾化芯、储油舱下方安装有基座,基座上安装有具备通路的导油组件,导油组件通路的输出端与储油舱连通,导油组件通路的输入端与导油管道连通,基座中还安装有用于连接雾化芯与供电件的电性部件。

如前所述的自吸式雾化器装置,套装还包括外壳,外壳中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注油瓶、供电件,所述雾化件电性连接安装于所述供电件上端。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带来的一个有益效果:改进后的雾化器套装,其油路从注油瓶接入雾化器储油舱,首次加油时,打开排气通道,并通过增压机构增加注油瓶压力,从而将烟油通过导油管道输送至储油舱;使用过程中,关闭储油舱的排气通道,通过单向阀连通注油瓶与外部大气压,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力将储油舱内的烟油持续供给至储油舱进行雾化,避免了现有同类产品需要人为监视泵油时机、泵油量的缺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雾化件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排气通道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排气通道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排气通道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排气通道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储油件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储油件纵向剖视图以及单向阀横向剖视对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中标识说明如下:

A、雾化件;B、储油件;C、供电件;100、雾化器套装;101、外壳;200、储油舱;210、发热丝;1、烟嘴;2、顶盖;201、定位凸卯;202、导气槽;3、硅胶块;4、连接件;401、定位滑槽;402、凹孔;5、玻璃管;6、雾化芯;7、电极;8、绝缘垫;9、导油件;10、基座;11、调气环;12、导油法兰;13、铆接环;14、正极导电片;15、铆钉;16、硅胶圈;17、瓶盖;1701、通气孔;1702、下凹腔;18、单向阀;1801、阀片;19、硅胶垫;20、活塞筒;21、压缩弹簧;22、注油瓶;23、导油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2所述,自吸式注油雾化器套装100包括外壳101,外壳101包括壳身、上压盖以及底座,外壳101中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注油瓶22、供电件C,上压盖从上方将注油瓶22、供电件C限定在壳身内,而底座从下方对注油瓶22、供电件C其承托作用,雾化件A电性的连接在供电件C的上端供电件C为雾化工作提供电力支撑,而雾化件A则完成雾化流程,注油件择机向雾化件A补充烟油,三者协同工作。

具体的,如图8-9所示,储油件B包括:

注油瓶22,用于储存向雾化件输出的待用烟油;

增压机构,安装于注油瓶22上,可操作用于增加瓶内压力;

导油管道23,连接于注油瓶22的输出端,用以将瓶内烟油导出至雾化件A;

进气通道,连通外部环境与注油瓶22内部,安装有单向阀18,单向阀18配置为控制外部空气流入注油瓶22内。

如图3-10所示,雾化件A包括:

储油舱200,与导油管道23连通,用于接收注油瓶22所输送的烟油,且其与雾化芯6连通以输送烟油供发热丝210雾化工作;

排气通道,与储油舱200连通,用以在注油时排出舱内气体;

气路控制结构,配置为控制排气通道的开合。

首次加油时,往注油瓶22内加满烟油并盖合好,打开排气通道使储油舱200中的空气具有排出通道,然后操作增压机构使得瓶内的压力加大(进气通道有单向阀18控制,所以瓶内压力的增大并不会利用进气通道来泄压),瓶内的烟油在压力作用下从导油管路23输出至储油舱200,舱内空气从排气通道流出,烟油得以进入储油舱200内,如此操作增压机构至储油舱200中有足够的烟油,关闭储油舱200的排气通道。使用过程中,烟油蒸发后雾化件A储油舱200内压强减小,雾化芯6中的棉花表面张力大于烟油克服液面差的力,而由于储油舱200排气通道被闭合,所以舱外大气压无法直接通过排气通道进入。由于气压差的存在,通过导油管道23与储油舱200连通的注油瓶22上的单向阀18会被大气压推开,大气压进入注油瓶22并将瓶内的烟油经由导油管道23推入储油舱200,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反复的进行前述步骤,直至注油瓶22、储油舱200内的烟油被使用完。

改进之后,独立与雾化件A的注油瓶22使得雾化器套装100具有大容量的储油结构,使用过程中减少人为监控烟油量、泵油量的工作,通过设置有单向阀18的进气通道实现储油舱200自动抽吸烟油进行补充的操作,同时雾化芯6不需要回气,使用寿命长,储油舱200不需设置以往的加油孔,不会出现压油以及加油孔过小导致溢出的情况出现。

增压机构可以如下设置,包括活塞筒20,套合安装于注油瓶22内,可被操作的沿注油瓶22内壁轴向向下运动,具有产生与外部操作力相反作用力的复位件,以使活塞筒20轴向向上复位;瓶盖17,盖合于活塞筒20顶部,可配合硅胶垫19加强密封作用防止漏油。一般活塞筒20套合于注油瓶22瓶口处,其顶部外露于所述注油瓶22,所述瓶口处设有滑槽,所述筒身设有与滑槽匹配的滑块,所述滑槽两端形成阻挡,以此与滑块配合限定活塞筒20轴向运动行程。而复位件采用套设在活塞筒20外围的压缩弹簧21,所述压缩弹簧21的一端与活塞筒20抵接,另一端与注油瓶22抵接。

活塞筒20可以沿注油瓶22内壁上下运动,活塞筒20的下行运动由用户施力按压,此时注油瓶22内空间减小,压力增大;而后用户作用力撤销,压缩弹簧21反弹顺势将活塞筒20往上顶回原位,以便重复下轮加压操作。滑槽可以纵向形成在注油瓶22瓶口的侧壁上,其两个阻挡端一个形成与注油瓶22壁面中,另一个可以依靠外壳101上压盖的阻挡而形成。滑块一般由活塞筒20外壁面向外延伸而出形成,滑块插入滑槽中,在活塞筒20运动的过程中滑块沿着滑槽运动,当滑块触碰到滑槽的两个阻挡端时就可以限定住活塞筒20。优选地,压缩弹簧21设置滑槽处,其一端与滑块的下方抵接,另一端与滑槽底部的阻挡端抵接,如此可以简化安装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包括设置于瓶盖17上的通气孔1701,所述单向阀18设置于所述通气孔1701处。优选地,瓶盖17的盖面中部形成下凹腔1702,所述下凹腔1702底面设有若干通气孔1701,所述单向阀18通过阀座固定在下凹腔1702中,其阀片1801设于所述若干通气孔1701的下方(位于瓶内),所述阀片1801由气压变化控制运动以实现与若干通气孔1701的分离与贴合密封。注油瓶22内部气压增强时,阀片1801受力与下凹腔1702底面贴紧封堵住通气孔1701,避免瓶内空气从通气孔1701排出;而当雾化件A的储油舱200内压强较弱时,注油瓶22外部的大气压会经由通气孔进入顺势推动阀片,使阀片1801与通气孔1701分离,大气得以进入注油瓶22将烟油推送输出。

单向阀18是现有气体、液体流通领域非常成熟的结构,在本案中单向阀18采用一种蘑菇状结构,其阀片1801类似菌盖,其阀座类似菌柄,菌柄底部与瓶盖17固定,通气孔1701数量为4个,菌盖具有相应大的面积,在于下凹腔1702底面紧贴时,刚好可以覆盖住4个通气孔1701。

雾化件A的结构一般包括烟嘴1、连接件4、玻璃管5、雾化芯6、基座10等,雾化芯6外围套装连接件4、玻璃管5,以此形成所述储油舱200,雾化芯6、储油舱200下方安装有基座10,基座10中安装有具备通路的导油组件、用于连接雾化芯6与供电件C的电性部件以及雾化通道,基座10外围会设置调气环11以调节进气的多少来控制雾化量。

导油组件通路的输出端与储油舱200连通,导油组件通路的输入端与导油管道23连通,导油组件可包括与注油瓶22管路直接连通的导油法兰12,导油法兰与基座之间通过铆接环13承托固定,导油组件还可包括导油件9,导油件9连通至储油舱200,现有导油件一般用来回收冷凝回落的烟油到雾化芯进行加热雾化。电性部件一般包括电极7、正极导电片14等,再配合相应的绝缘垫8来实现,电极7一般通过铆钉15固定安装。雾化件A中的各结构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以及铆接等常见方式来组装固定,而涉及到烟油、烟雾流通的结构,如烟嘴1的下端连接处、储油舱200两端以及导油法兰12与基座10之间等等均设置硅胶圈16进行密封。

一些实施例中,为设置排气通道,在储油舱200顶部设置排气孔,该排气孔具体位于连接件4顶面,储油舱200顶部位置对应有顶盖2,烟嘴1螺纹安装在顶盖2上方,顶盖2下方与储油舱200活动安装,顶盖2上具有导气槽202,所述顶盖2活动控制导气槽202与排气孔对应关系以实现排气通道的开合操作。当顶盖2活动至导气槽202与排气孔对应时即打开排气通道,当导气槽202与排气孔完全错开时即关闭排气通道。排气孔的具体设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连接件4的顶面设置一个凹孔402,再将一个具有中孔的硅胶块3对应放入凹孔402中,由此形成的排气孔气密性好。

顶盖2一般是可转动的安装在储油舱200顶部,如将顶盖2与连接件4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环形槽、环形凸条,两者相对转动时环形凸条沿着环形槽运动,如此既可以实现两者的转动配合,又能避免两个结构自行分离,诸如此类功能的配合结构现有技术领域较多,不一一列举。

如图4-7所示,为了引导用户有目标的控制导气槽202、排气孔的错合,可在顶盖2与储油舱200之间设置相互对应的定位凸卯201、定位滑槽401,用于限制顶盖2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以引导实现导气槽202、排气孔的错合。转动顶盖2时,定位凸卯201沿着定位滑槽401运动,当定位凸卯201运行到定位滑槽401的一端终点,代表导气槽202、排气孔对应实现排气通道的打开,当定位凸卯201反向运行到定位滑槽401的另一端终点,代表导气槽202、排气孔错开实现排气通道的闭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