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产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68555发布日期:2020-11-19 21:4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气雾产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加热烟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针对气雾产生装置的在位检测功能的气雾产生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分体式加热不燃烧烟具,通常需要实现判定烟杆是否被置于烟盒中的烟杆在位检测功能。上述烟杆在位检测功能通常需要借助于烟杆与烟盒连接的接口结构来执行。

目前市面上的分体式加热不燃烧烟具的烟杆在位检测方式所使用的一种接口结构形式为iqos形制。其中,烟盒和烟杆的接口处分别具有4个或以上的触点,用于进行双向的烟杆在位检测。这种类型的接口结构虽然能够实现烟杆在位检测功能,但是接口触点数量较多,接口设计比较复杂,对烟具的尺寸影响也比较大。

此外,还有一种分体式加热不燃烧烟具放弃了烟杆在位检测功能,而只是在接口结构中提供两个电源触点。但是这样虽然能够减少接口触点数量,但是采用这样的触点又有可能会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而且在这种方式下,由于没有烟杆在位检测功能,与之相关的烟具的功能被减少,例如无法在烟杆从烟盒脱离时,自动提供是否欠电的提示功能,从而影响烟具性能,降低用户使用方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不燃烧烟具的接口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其能够使得在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之间的触点有限(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的接口处的触点不多于3个)的情况下实现气雾产生装置是否被置入保持装置中的在位检测功能,从而能够在不减少系统功能,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使接口结构简单化,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并在系统结构设计时留下更大的裕度空间。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雾产生系统,该气雾产生系统包括气雾产生装置和用于保持气雾产生装置的保持装置,气雾产生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电极部件和第二导电电极部件,保持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部件、第二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该气雾产生系统包括:第一在位检测电路,第一在位检测电路用于输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第一在位判定信号是用于保持装置的、指示气雾产生装置是否与保持装置连接的判定信号;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用于输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是否与保持装置连接的在位判定基准信号,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输入在位判定基准控制信号;以及第二在位检测电路,第二在位检测电路用于输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二在位判定信号是用于气雾产生装置的、指示气雾产生装置是否与保持装置连接的判定信号;其中,述第一在位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一导电触点部件连接,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连接,第二在位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连接,且第三导电触点部件与参考信号连接,参考信号作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的第一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并且其中,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时,第一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与第一导电电极部件接触以连接,且第二导电触点部件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部件接触以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在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之间的触点有限(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的接口处的触点不多于3个)的情况下实现气雾产生装置是否被置入保持装置中的在位检测功能,从而能够在不减少系统功能,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使接口结构简单化,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并在系统结构设计时留下更大的裕度空间。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时,第一在位检测电路输出第一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第一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并且当气雾产生装置未与保持装置连接时,第一在位检测电路输出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未与保持装置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所述第一在位检测电路包括:在位检测单元,在位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作为第一在位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在位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作为第一在位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以及上拉电阻器,上拉电阻器的一端与参考高电平连接,另一端与在位检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其中,第三导电触点部件接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保持装置中的第一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与气雾产生装置中的第一导电电极部件配合并结合上述的第一在位检测电路,实现保持装置对气雾产生装置是否与其连接的判定,也即,实现了保持装置对气雾产生装置的在位检测功能。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时,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入端输入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的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输出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在位判定基准信号,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包括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入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输出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连接,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一输入端输入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并且第一输出端输出与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对应的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用于对气雾产生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信号。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入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输出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连接,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时,第二输入端输入第二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并且第二输出端输出与第二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对应的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其中,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与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与当气雾产生装置未与保持装置连接时第二导电电极部件处的信号彼此不同。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包括:开关元件,开关元件的一端作为第一输入端,另一端作为第一输出端;以及开关控制电路,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时,开关控制电路输出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元件以使开关元件导通;并且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时或者当气雾产生装置未与保持装置连接时,开关控制电路输出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元件以使开关元件不导通。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包括第四电阻器、第五电阻器以及n型三极管,第四电阻器的一端与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作为第二输入端,第五电阻器的一端与高电压连接,另一端与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作为第二输出端。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二在位检测电路输出第二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二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当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时,第二在位检测电路输出第三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三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并且当气雾产生装置未与保持装置连接时,第二在位检测电路输出第二不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二不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未与保持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保持装置中的第二导电触点部件与气雾产生装置中的第二导电电极部件配合并结合上述的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和第二在位检测电路,实现气雾产生装置对其是否与保持装置连接并处于充电或非充电状态的判定,也即,实现气雾产生装置对气雾产生装置自身的在位检测功能。

进一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的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还作为对气雾产生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信号,能够使得可以利用相同的导电触点或电极部件来实现气雾产生系统中的不同功能,从而进一步减少接口结构中用于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彼此之间传递信号的导电触点或电极部件,从而能够使得进一步促进系统的小型化。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保持装置具有容纳气雾产生装置的容纳腔室,第一导电触点部件、第二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被设置在容纳腔室的内侧表面上,第一导电电极部件和第二导电电极部件被设置在气雾产生装置的、在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时与容纳腔室的内侧表面相对的外侧表面。

可选地,在上述气雾产生系统中,第一导电触点部件、第二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沿横向方向等间隔地布置;第一导电电极部件成环形形状,第二导电电极部件成在环形形状内的圆形形状,环形形状与圆形形状具有相同的圆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将第一导电触点部件、第二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设置为沿保持装置的横向方向等间隔地布置,并且将第一导电电极部件形成为环形形状和将第二导电电极部件形成为与环形形状同圆心的圆形形状,能够使得在任意情形下将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进行连接时能够确保第一导电触点部件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与第一导电电极部件的连接以及第二导电触点部件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气雾产生系统1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气雾产生装置11没有被保持装置12保持的状态;

图2示出图1中的气雾产生系统1中所涉及到的一部分电路构造2的示意性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示意性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的示意性电路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示意性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公开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公开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公开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公开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公开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公开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气雾产生系统1的示意图。气雾产生系统1例如是加热不燃烧烟具。图1所示的气雾产生系统1包括气雾产生装置11和用于保持气雾产生装置11的保持装置12。气雾产生装置11例如是加热不燃烧烟具的烟杆,保持装置12例如是加热不燃烧烟具的烟盒。气雾产生装置11和保持装置12在使用情景下具有如下的三种相对状态:1)气雾产生装置11没有被保持装置12保持;2)气雾产生装置11被保持装置12保持以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以及3)气雾产生装置11被保持装置12保持以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图1中示出了气雾产生装置11没有被保持装置12保持的状态。

如图1所示,气雾产生装置11的外侧表面111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和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保持装置12中设置有容纳腔室121。在容纳腔室121的内侧表面122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沿保持装置12的横向方向(即宽度方向)等间隔地布置。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形成为环形形状,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形成为在环形形状内的圆形形状,上述环形形状与上述圆形形状具有相同的圆心。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能够通过将气雾产生装置11容纳至容纳腔室121以被保持装置12保持来实现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的连接。可以理解,采用具有容纳腔室的结构的保持装置来实现对气雾产生装置的保持并由此连接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实现对气雾产生装置的保持并由此连接,具有其它结构形式的保持装置也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图1中,当气雾产生装置11被容纳至容纳腔室121以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容纳腔室121设置有导电触点部件122a、122b和122c的内侧表面122与气雾产生装置11设置有导电电极部件111a和111b的外侧表面111彼此相对。并且,因此,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与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接触以连接(电连接),并且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接触以连接(电连接)。也就是说,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将与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相对,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将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相对。通过将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设置为沿保持装置12的横向方向等间隔地布置,并且将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形成为环形形状和将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形成为与环形形状同圆心的圆形形状,使得在任意情形下气雾产生装置11被容纳至容纳腔室121中以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能够确保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与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的连接和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的连接。

实施例中,通过在气雾产生系统1中采用如上所描述的用于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接口结构并配以以下将详细描述的电路构造,能够使得在气雾产生装置11和保持装置12之间的触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在位检测功能,从而能够在不减少系统功能,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使接口结构简单化,有利于诸如烟具的气雾产生系统的小型化,并在气雾产生系统结构设计时留下更大的裕度空间。

图2示出图1中的气雾产生系统1中所涉及到的一部分电路构造2的示意性框图。如图2所示,该一部分电路构造2包括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和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用于输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该第一在位判定信号是用于保持装置12的、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判定信号。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用于输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在位判定基准信号,该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输入端用于输入在位判定基准控制信号。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用于输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该第二在位判定信号是用于气雾产生装置11的、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判定信号。

实施例中,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入端(in)与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连接,输出端(out)用于输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输出端(out)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连接,输入端(in)用于输入在位判定基准控制信号。实施例中,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输入端(in)包括第一输入端(in1)和第二输入端(in2),因而与之相对应地,输出端(out)包括第一输出端(out1)和第二输出端(out2)。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的输入端(in)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连接,输出端(out)输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

实施例中,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与参考信号连接,该参考信号作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一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即,实施例中,与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连接的参考信号能够代表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

如之前所描述的,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与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接触以连接,从而与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连接的参考信号能够被传递到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并进而被传递到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入端(in)。此时,基于该参考信号的输入,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出端(out)将输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一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实施例中,根据该第一在位确定信号,保持装置12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进一步,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上述参考信号将不会被传递至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入端(in),此时,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出端(out)将输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根据该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保持装置12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示意性电路结构示意图。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可以被包括在用于保持装置12的保持装置电路中。具体地,图3所示的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用于保持装置12对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其连接的判定。

如图3所示,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包括上拉电阻器311和在位检测单元313。上拉电阻器311的一端与参考高电平+vb1连接,另一端与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in)连接。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in)作为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入端,输出端(out)作为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的输出端。此外,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还包括二极管312,其负极端连接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正极端接地。

实施例中,例如使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接地。如此,对应接地的低电平信号将作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参考信号(第一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由此,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该低电平信号将被传递至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in)。而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由于上拉电阻器311的作用,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处将呈现出相对的高电平。进一步,在位检测单元313被构造为:当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输入低电平信号时,其输出端(out)将输出第一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而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信号时,其输出端将输出与第一在位确定信号不同的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一在位判定信号。在位检测单元313通过诸如单片机的可编程控制器件来实现。基于在位检测单元313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一在位确定信号/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保持装置12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例中,通过保持装置12中的第一导电触点部件122a和第三导电触点部件122c与气雾产生装置11中的第一导电电极部件111a配合并结合上述的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实现了保持装置12对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其连接的判定,也即,实现了保持装置12对气雾产生装置11的在位检测功能。

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输出的第一在位判定信号来确定输入到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在位判定基准控制信号。具体地,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即,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输出第一在位确定信号时),在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输入端输入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对应地,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输出端输出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上述在位判定基准信号。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进一步,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即,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输出第一不在位确定信号时),例如,可以控制输入到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信号使得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输出不同于所述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的信号。

实施例中,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包括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参见图4)和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参见图5)。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的输入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第一输入端(in1),输出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第一输出端(out1)。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输入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第二输入端(in2),输出端作为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第二输出端(out2)。第一输出端(out1)以及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连接。

实施例中,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一输入端(in1)输入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并且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与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对应的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上述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

实施例中,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时,第二输入端(in2)输入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二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并且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与第二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对应的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作为第二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的示意性电路结构示意图。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可以被包括在用于保持装置12的保持装置电路中。具体地,图4所示的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用于输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的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

如图4所示,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包括开关元件s1和开关控制电路31。

开关元件s1的一端作为第一输入端(in1),另一端作为第一输出端(out1),第一输出端(out1)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连接。

开关控制电路31包括第二电阻器411、第三电阻器412和n型三极管q1。第二电阻器411的一端与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作为开关控制电路31的控制基准信号输入端in3。第三电阻器412的一端与高电压+vb2连接,另一端与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开关控制电路3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与开关元件s1的控制端(第三端)连接,用于通过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输出的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s1的导通和不导通。在开关控制电路31中,例如,当控制基准信号输入端in3输入相对较高的电平时,n型三极管q1导通,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将输出低电平。而当控制基准信号输入端in3输入低电平时,n型三极管q1不导通,则由于高电压+vb2,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将输出高电平。例如,可以基于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输出的电平的高低来控制开关元件s1的导通和不导通。

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输出的第一在位确定信号(即,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开关元件s1的一端(in1)输入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并且,当在此基础上气雾产生装置11需要充电时,控制控制基准信号输入端in3输入的信号,使得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输出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s1以使得开关元件s1导通,从而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被传递至开关元件s1的另一端(oup1),作为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此外,当在此基础上气雾产生装置11不需要充电时,控制控制基准信号输入端in3输入的信号,使得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输出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s1以使得开关元件s1不导通,从而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无法被传递至开关元件s1的另一端(oup1)。此外,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控制控制基准信号输入端in3输入的信号,使得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输出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s1以使得开关元件s1不导通。此外,也可以在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不需要充电时不将第一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输入至开关元件s1的一端(in1)。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示意性电路结构示意图。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同样可以被包括在用于保持装置12的保持装置电路中。具体地,图5所示的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用于输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的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

如图5所示,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包括第四电阻器511、第五电阻器512以及n型三极管q2。第四电阻器511的一端与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作为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输入端(in2)。第五电阻器512的一端与高电压+vb3连接,另一端与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作为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输出端(out2)。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输出端(out2)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连接。

在图5所示的示例性电路中,当输入端(in2)输入相对较高的电平时,n型三极管q2导通,输出端(out2)将输出低电平。而当输入端(in2)输入低电平时,n型三极管q2不导通,则由于高电压+vb3,输出端(out2)将输出高电平。该示例性电路为常用的三极管电子开关电路。

实施例中,当第一在位检测电路21输出第一在位确定信号(即,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是在第一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out3输出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s1以使得开关元件s1不导通(气雾产生装置11不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输入端(in2)输入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的第二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并且在输出端(out2)输出与第二在位确定基准控制信号对应的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

为了能够区分充电状态和非充电状态,需要使得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与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不同。实施例中,例如,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为用于对气雾产生装置11进行充电的充电信号,其为高电平信号。也就是说,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不但可以作为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而且可以作为对气雾产生装置11进行充电的充电信号。实施例中,例如,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为每隔固定的时间t1输出的一个脉冲信号。可以通过在第二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2的输入端(in2)输入相应的信号来控制输出端(out2)输出这样的信号。

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的,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第一输出端(out1)以及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连接。因此,第一输出端(out1)以及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的信号将被传递至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进一步,如前所述,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接触以连接,因此,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或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将被进一步传递至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

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与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的输入端连接。因此,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或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将被传递至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而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例如使得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处的信号为低电平,以使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和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处的信号彼此不同,从而便于能够将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的三种相对状态区分开。

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处的信号并利用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气雾产生装置11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并处于充电或非充电状态。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可以被包括在用于气雾产生装置11的气雾产生装置电路中。具体地,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用于气雾产生装置11对其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并处于充电或非充电状态的判定。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通过诸如单片机的可编程控制器件来实现。

实施例中,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被构造成,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时,即,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例如,用于对气雾产生装置11充电的高电平信号)被传递至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时,输出与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对应的第二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二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根据该第二在位确定信号,气雾产生装置11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且处于充电状态。进一步,通过使得被传递至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的第三在位确定基准信号还作为对气雾产生装置11进行充电的充电信号,能够使得可以利用相同的导电触点或电极部件来实现气雾产生系统中的不同功能,从而进一步减少接口结构中用于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彼此之间传递信号的导电触点或电极部件,从而能够使得进一步促进系统的小型化。

实施例中,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进一步被构造成,当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时,即,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被传递至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时,输出与第四在位确定基准信号对应的第三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三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与保持装置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根据该第三在位确定信号,气雾产生装置11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与保持装置12连接但处于非充电状态。

实施例中,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进一步被构造成,当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时,输出与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处的信号对应的第二不在位确定信号作为第二在位判定信号。第二不在位确定信号指示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根据该第二不在位确定信号,气雾产生装置11能够判定气雾产生装置11未与保持装置12连接。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例中,通过保持装置12中的第二导电触点部件122b与气雾产生装置11中的第二导电电极部件111b配合并结合上述的在位基准信号发生电路22和第二在位检测电路23,实现了气雾产生装置11对其是否与保持装置12连接并处于充电或非充电状态的判定,也即,实现了气雾产生装置11对气雾产生装置11自身的在位检测功能。

如上可以看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其能够使得在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之间的触点有限(气雾产生装置和保持装置的接口处的触点不多于3个)的情况下实现气雾产生装置是否被置入保持装置中的在位检测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提供的气雾产生系统能够在不减少系统功能,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使接口结构简单化,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并在系统结构设计时留下更大的裕度空间。

虽然通过参照本公开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公开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公开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