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器及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8857发布日期:2021-04-06 12:0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器及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防止干烧的雾化器、以及具有该雾化器的电加热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子烟通过加热烟油产生烟雾以供人们吸食。若烟油耗尽而用户又没有注意到,电子烟将继续加热进而出现干烧现象,导致产生糊味以及有害的气体物质,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因此,如何提前提示用户烟油将耗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雾化器、以及具有该雾化器的电加热雾化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元件、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内并用于吸收所述液体的吸液元件、以及固定于所述吸液元件并用于加热被吸收的液体使其雾化成气体的加热元件,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内的温度感应元件,其中,所述温度感应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彼此间隔预定距离,使得在所述加热元件加热被吸收的液体使其雾化成气体的过程中,所述储液元件内的液体先流经所述温度感应元件所在的位置再流向所述加热元件所在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储液元件的轴向方向,所述温度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上方并彼此间隔所述预定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液元件包括沿所述储液元件的轴向相对的轴向上表面和轴向下表面、以及自所述轴向上表面朝向所述轴向下表面凹陷的容液槽,所述温度感应元件与所述吸液元件的轴向上表面齐平或位于所述吸液元件的轴向上表面的轴向上方,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吸液元件的轴向下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储液元件的径向方向,所述温度感应元件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彼此间隔所述预定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内并与所述储液元件共同围合形成储液腔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形成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进液口,所述吸液元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内,至少所述感应元件的一部分围绕所述支撑架且该部分至少在所述储液元件的轴向方向上不低于所述进液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的中空的支撑筒,所述吸液元件固定于所述支撑筒内,所述温度感应元件的一部分围绕所述支撑筒,且沿所述储液元件的轴向方向,所述温度感应元件的一部分与所述底板间隔一预定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采用厚膜印刷或丝印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吸液元件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内的固定套、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的调节套,所述吸液元件固定于所述固定套内,所述固定套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所述调节套上形成有对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的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且所述调节套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套旋转,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的重合度发生变化进而调整进入所述吸液元件的液体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大致呈波形,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主体部、以及将所述多个主体部首尾连接的多个连接部;所述加热元件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其厚度的微型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液元件包括自所述吸液元件的一表面凹陷而成的凹槽、以及围绕所述凹槽的围墙;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凹槽内,且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多个连接部和所述吸液元件的多个固定部,所述多个固定部中的每一个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围墙内。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加热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与所述电池组件电连接的前述的雾化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件包括支架、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架的电池、控制电路板和多个弹针,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池以及所述多个弹针电连接,所述温度感应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经由所述多个弹针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储液元件内的液体减少至使得所述温度感应元件暴露于液体之外时,所述温度感应元件的材料的温度升高且阻值变大,所述控制电路板检测所述温度感应元件的阻值变化从而发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雾化器的温度感应元件与加热元件彼此间隔预定距离,在加热元件加热被吸收的液体使其雾化成气体的过程中,储液元件内的液体先流经温度感应元件所在的位置再流向加热元件所在的位置,因此,当储液元件内的液体减少至使得温度感应元件暴露于液体之外时,温度感应元件的温度将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例如与温度感应元件连接的控制电路板提前发出警报信号,有效避免干烧现象以及糊味和有害的气体物质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雾化器的吸液元件、温度感应元件以及加热元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图3所示吸液元件、温度感应元件以及加热元件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2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一种分解图,其中部分零部件未示出。

图6示出了图2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另一种分解图,其中部分零部件未示出。

图7示出了图2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电池组件的一种分解图,其中部分零部件未示出。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吸液元件、温度感应元件以及加热元件。

图9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吸液元件、以及加热元件的立体图。

图9b示出了图9a所示吸液元件、以及加热元件的分解图。

图10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雾化芯的主视图。

图10b示出了图10a所示雾化芯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11a示出了图11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支撑架的一立体图。

图11b示出了图11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支撑架的另一立体图。

图11c示出了图11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温度感应元件的立体图。

图11d示出了图11所示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底座的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包括沿轴向相对布置的雾化器10和电池组件20。优选地,所述雾化器10插接至所述电池组件20并通过磁铁与所述电池组件20固定连接,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所述雾化器10用于储存液体,例如烟油,并加热液体使其雾化。具体地,所述雾化器10包括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元件30、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30内并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液元件40、固定于吸液元件40并用于加热被吸收的液体的加热元件50、以及固定于吸液元件40的温度感应元件60。特别地,沿储液元件30的轴向方向,温度感应元件60位于加热元件50上方并彼此间隔预定距离,使得储液元件30内的液体先流经温度感应元件60再流向加热元件50。

所述电池组件20包括电连接的电池21和控制电路板22。所述电池21用于供电。所述控制电路板22与所述雾化器10的温度感应元件60和加热元件50电连接,用于控制温度感应元件60和加热元件50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加热雾化过程中,储液元件30内的烟油逐渐减少。当烟油淹没温度感应元件60时,温度感应元件60的温度不会显著升高,控制电路板22不会发出警报信号。当烟油减少至温度感应元件60的下方时,温度感应元件60裸露。在继续通电的情况下,温度感应元件60的温度升高,控制电路板22发出警报信号以提前提示用户烟油即将耗尽,需要添加烟油。此时,由于吸液元件40中还剩有少量烟油,因此,加热元件50将不会出现干烧现象,有效避免产生糊味和有害的气体物质。

参考图2至图4,优选地,所述吸液元件40由陶瓷、微孔陶瓷、硅藻土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包括沿所述储液元件30的轴向相对的轴向上表面41和轴向下表面42、以及自所述轴向上表面41朝向所述轴向下表面42凹陷的容液槽43。优选地,所述温度感应元件60与所述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上表面41齐平。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50位于所述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下表面42。当烟油减少至温度感应元件60的下方时,由于容液槽43内还积聚有部分烟油,因此,加热元件50将不会出现干烧现象,有效避免产生糊味和有害的气体物质。更优地,所述容液槽43的开口的横截面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加热元件50对应所述容液槽43的正下方,这有利于聚拢烟油至加热元件50。

优选地,构成所述温度感应元件60的材料随着温度升高阻值发生变化。换言之,控制电路板22通过检测温度感应元件60的阻值而决定是否发出报警信号。例如,当烟油减少至温度感应元件60的下方时,温度感应元件60的阻值升高,控制电路板22检测到此时的温度感应元件60的阻值大于预设的温度感应元件60的阻值,则发出报警信号。优选地,所述温度感应元件60由镍、或不锈钢等材质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感应元件60呈长条状。温度感应元件6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引脚61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优选地,所述第一引脚61至少部分嵌设至吸液元件40内,以提高温度感应元件60固定在吸液元件40上的效果。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脚61被弯折,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水平区段610和第二垂直区段611,其中第一水平区段610与温度感应元件60的一端连接,第二垂直区段611贯穿吸液元件40至与控制电路板22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50大致呈波形,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长条状的主体部51、以及将所述多个主体部51首尾连接的多个连接部52。如此构造的加热元件50与烟油的接触面积大,加热均匀。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部51和连接部52也可以不采用长条形的构造,而采用曲线形的构造。例如,一个主体部51和连接在其两端的连接部52共同形成s形构造,并以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波浪形的加热元件50。更优地,所述加热元件50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其厚度的微型孔53。多个微型孔53的排布可根据需要做适应性变化,图示微型孔53的排布仅作为示例示出。多个微型孔53增加了烟油与加热元件5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雾化面积,加热更加均匀。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0的两端分别通过优选长杆状的第二引脚54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

所述加热元件50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可包括镍、泡沫镍、钢、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钛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优选地,所述吸液元件40和所述加热元件50通过压铸并烧结的方式一体形成。具体地,可先将加热元件50固定在模具型腔内,然后将陶瓷、微孔陶瓷、硅藻土中的一种或多种压铸到模具型腔内,再将压铸成型后的加热元件50和吸液元件40烧结从而形成一体结构。或者,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50还可以采用厚膜印刷或丝印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下表面42。具体地,可以以陶瓷制成的吸液元件40作为基板,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将加热元件50的材料例如镍等导体印刷于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下表面42。

参考图2、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0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吸液元件40固定在所述储液元件30内的连接架70。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元件30大致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状。所述连接架70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30内的大致中部位置,以将储液元件30内部的腔体分隔成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31、以及用于进气的进气腔32。

具体地,所述连接架70包括大体呈中空圆柱体状的基部71、以及连接在基部71的相对的两内侧之间的桥接部72。所述基部71的上区段与对应的所述桥接部72围合形成两间隔的导液腔710,基部71的下区段用于收容所述吸液元件40。导液腔710的顶端与所述储液腔31连通,导液腔710的底端与吸液元件40的容液槽43连通。

所述桥接部72呈中空长方体状,其两端分别贯穿基部7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并连接成一体,从而形成一横向通道720。更优地,所述基部71的下区段的两个相对的侧壁还分别内凹形成一竖直通道711,竖直通道711自横向通道720的相应端延伸至贯穿基部71的相应轴向底端。因此,横向通道720及其两端的竖直通道711共同形成一倒置的u形通道。u形通道与进气腔32连通。本实施例中,桥接部72的顶壁形成有一贯穿的通气孔721。所述储液元件30具有一位于所述储液腔31内的排气管33。所述通气孔721与所述排气管33连通,因此,进气腔32内的空气可经由所述倒置的u形通道、通气孔721排至所述排气管33内。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还包括插设于所述排气管33的排气口(即轴向上端)的插塞34。当不使用本装置时,可用插塞34插入排气管33的排气口,以隔绝外界的灰尘等。优选地,所述插塞34的插入端凹陷形成有一避让口340,使得插塞34可更容易地插入排气管33。

为提高连接架70和吸液元件40之间的密封性,还可以在吸液元件40和连接架70之间布置一大致呈环形的第一密封套73。类似地,为提高连接架70与储液元件30之间的密封性,还可以在连接架70与储液元件30之间布置一大致呈环形的第二密封套74。

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1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30的开口端的底座80、以及固定于所述底座80的两个第一电极81和两个第二电极82。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80大致呈椭圆体状,其外周壁形成有两个相对的卡合部83。所述储液元件30对应所述卡合部83形成有卡口35。插设底座80至储液元件30内时,卡合部83与卡口35配合,进而将底座80固定于储液元件30。所述底座80的中部形成有轴向贯穿其自身的进气口84。进气口84与进气腔32连通。两个第二电极82分别插设于所述进气口84的相对的两侧。两个第一电极81分别插设于两个第二电极82的两侧。前述的与温度感应元件60连接的第一引脚61插设于相应的第一电极81,与加热元件50连接的第二引脚54插设于相应的第二电极82。优选地,所述底座80内还固定有两个分别位于两个第一电极81的两侧的第一磁铁85。

同时参考图2和图7,本实施例的电池组件20包括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状的壳体23、收容于所述壳体23内的大致呈半圆柱体状的中空的支架24、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架24内的所述电池21和所述控制电路板22。优选地,所述支架24的轴向顶端也固定有分别对应于所述两个第一磁铁85的两个第二磁铁240。插设装配好的雾化器10至装配好的电池组件20内时,通过第一磁铁85和第二磁铁240相吸,从而将雾化器10和电池组件20紧固在一起。还优选地,所述第二磁铁240略微突出于所述支架24的轴向顶端,以在所述底座80和所述支架24之间形成一进气缝隙25,所述壳体23对应所述进气缝隙25形成有贯穿其侧壁的进气孔230。

当用户在排气管33的排气口处抽吸时,外界的空气经由壳体23的进气孔230进入进气缝隙25,再经由底座80的进气口84进入进气腔32。与此同时,吸液元件40吸附烟油并由加热元件50进行加热形成烟雾,烟雾在进气腔32中与空气混合,然后经由连接架70的倒置的u形通道、通气孔721进入排气管33,以供用户吸食。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件20还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81和所述第二电极82的多个弹针26。插接雾化器10至电池组件20后,电极的一端抵顶所述弹针26的顶端,从而与弹针26电连接。弹针26的底端通过导线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换言之,温度感应元件60通过第一引脚61、第一电极81、以及相应的弹针26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加热元件50通过第二引脚54、第二电极82、以及相应的弹针26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针26包括固定于底座80内的套筒260、可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套筒260内的芯轴261、以及抵顶于所述芯轴261和所述套筒260之间的弹簧262。当电极抵顶芯轴261时,芯轴261在套筒260内活动,并在弹簧262的支撑下抵顶电极,从而实现电极和弹针26的稳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板22上连接有咪头27作为开关。当用户抽吸时,咪头27作出响应,触发控制电路板22上的相应模块工作,雾化器10开始工作。当用户停止抽吸时,咪头27关闭,控制电路板22上的相应模块停止工作,雾化器10停止工作。操作方便,用户使用体验感佳。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4上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咪头27的圆柱形腔241、以及用于固定控制电路板22的多个第一插柱24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支架24还包括用于固定控制电路板22的固定块28,所述固定块28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插柱280。装配时,将带有咪头27的控制电路板22插接至第一插柱242后,再将固定块28的第二插柱280贯穿控制电路板22至与支架24插接,从而固定连接控制电路板22至支架24。

参考图8,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相似,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主要区别在于温度感应元件的布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感应元件160不再与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上表面41齐平,而是高于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上表面41,即位于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上表面41的轴向上方。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脚161也不再嵌设至吸液元件40内,而是直接插设至相应的第一电极81。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感应元件160与位于吸液元件40的轴向下表面42的加热元件50在轴向上相距更大的距离,当烟油下降至低于温度感应元件160使得温度感应元件160裸露时,温度感应元件160的温度将升高,阻值将变大,控制电路板22将提前发出警报信号,提示用户烟油即将耗尽。

参考图9a和图9b,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相似,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主要区别在于加热元件与吸液元件的构造。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吸液元件140的轴向下表面142凹陷形成一凹槽141,从而在吸液元件140的轴向下表面142形成一围合所述凹槽141的围墙143。优选地,整体呈波形的加热元件150位于凹槽141内,且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围墙143内,从而提高加热元件150与吸液元件140的连接稳定性。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加热元件150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多个连接部52和所述吸液元件140的多个固定部155,所述多个固定部155中的每一个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围墙143内。更优地,所述固定部155呈弯折状,并部分地沿轴向嵌设至所述吸液元件140内,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元件150与吸液元件140的连接稳定性。

参考图10a和图10b,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相似,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主要区别在于雾化器的构造。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雾化器110包括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元件(未示出)、以及收容于所述储液元件内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内的固定套111、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套111的调节套112。本实施例中的吸液元件440呈中空圆柱体状,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套111内。温度感应元件460呈环状,并固定于所述吸液元件440。加热元件450呈螺旋状,其固定于所述吸液元件440内并位于所述温度感应元件460的下方。类似与第一实施例地,本实施例的温度感应元件460也可以通过第一引脚461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加热元件450也可以通过第二引脚454连接至控制电路板22。

优选地,所述固定套111上形成有贯穿其侧壁并与吸液元件440径向相对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113。所述调节套112上形成有贯穿其侧壁的对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113的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14。所述调节套112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套111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进液孔113与所述第二进液孔114的重合度发生变化,进而调整储液元件内的液体经由第一进液孔113和第二进液孔114进入所述吸液元件440的液体流量。例如,当第一进液孔113与第二进液孔114完全对准时,储液元件内的液体进入吸液元件440的液体流量最大。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雾化芯适于在未装入储液元件之前调节第一进液孔113与第二进液孔114的重合度。当转动调节套112至所需的液体流量大小后,再将雾化芯装入储液元件内。

参考图11,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相似,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雾化装置的主要区别在于雾化器的构造不同。

本实施例中的雾化器包括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元件530、固定于所述储液元件530内并与储液元件530共同围合形成储液腔531的支撑架570、固定于所述支撑架570内的吸液元件540、固定于所述吸液元件540内的加热元件550、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支撑架570进而围绕所述加热元件550的温度感应元件560。

具体地,所述储液元件530整体呈中空筒状,其轴向一端(图中为下端)开口,轴向另一端(图中为上端)的中部大致沿轴向向下延伸形成一中空的气流管道532,用于供加热产生的烟雾排出。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本实施例中,储液元件530从壳体23的开口端插入,并抵顶于收容于壳体23内的支架24中。优选地,本实施例的雾化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储液元件530的轴向上端并与所述壳体23相抵的外套520。所述外套520上形成有与所述气流管道532连通的通孔521,以供烟雾排出。

同时参考图11、图11a和图11b,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架570包括椭圆盘状的底板571、与所述底板571的中部垂直连接的中空的支撑筒572。优选地,所述支撑筒572的轴向上端与所述气流管道532经由一密封套573连接。所述支撑筒572的靠近底板571的一端形成有沿径向贯穿其侧壁的进液口574。优选地,所述支撑筒572上形成有两个沿径向相对的进液口574。所述吸液元件540布置于所述支撑筒572内,并经由进液口574吸收储液腔531内的液体。优选地,所述吸液元件540呈中空柱状,其内具有一与所述气流管道532气体连通的空腔541,材质优选棉花等易于吸收液体的材质。所述加热元件550包括布置于所述吸液元件540的空腔541内的螺旋区段551、以及从所述螺旋区段551延伸出来的两个引脚552。所述底板571的中部形成有第一贯穿孔57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孔575的两侧的两个第二贯穿孔576、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第二贯穿孔576的两侧的两个第三贯穿孔577。所述吸液元件540的空腔541对应于所述第一贯穿孔575。所述加热元件550的两个引脚552分别对应相应的第二贯穿孔576而贯穿底板571至与控制电路板连接。

参考图11和图11c,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感应元件560包括半圆形的中间区段561、自所述中间区段561的两端分别沿径向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的两个径向区段562、以及分别自相应的所述径向区段562的一端垂直延伸的两个引脚563。所述中间区段561围绕所述支撑筒572,并至少不低于所述进液口574的最低端。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区段561对应于所述进液口574。所述两个引脚563分别对应于相应的底板571的第三贯穿孔577而贯穿底板571至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当储液腔531内的液体下降至低于所述中间区段561所在的平面时,温度感应元件560的温度将升高,阻值将变大,由此引发与之连接的控制电路板发出警报信号,提前告知用户烟油即将耗尽,此时,至少吸液元件540中还剩有烟油,进而避免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加热元件550干烧。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中间区段561所在的平面与底板571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由此,当储液腔531内尚且剩有一定烟油时,即可提前告知用户烟油即将耗尽,可更好地避免加热元件550干烧。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感应元件560也可以呈其他形状。或者,所述温度感应元件560还可以高于所述进液口574的最高端,以更早地提醒用户烟油即将耗尽。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本实施例的雾化器也包括一布置于储液元件530的开口端的底座580。所述支撑架570的底板571支撑于所述底座580。所述底座580的中央也形成有轴向贯穿其自身的进气口584,所述进气口584经由所述底板571的第一贯穿孔575与所述吸液元件540内的空腔541连通。所述底座580内固定有四个电极582,其中加热元件550的两个引脚552分别与其中两个电极582的轴向顶端抵接,温度感应元件560的两个引脚563分别与另外两个电极582的轴向顶端抵接。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550的引脚552被折弯,例如90度,以提高与相应电极582的电连接稳定性。类似地,所述温度感应元件560的两个引脚563也被折弯例如90度,以提高与相应电极582的电连接稳定性。所述四个电极582的轴向下端与电池组件20的相应的弹针26的顶端抵顶,而弹针26又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因此,温度感应元件560以及加热元件550分别经由相应的电极582、弹针26而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弹针26的相应构造可参考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1和图11d,优选地,本实施例的雾化器还包括一布置于所述支撑筒572的底板571和所述底座580之间的密封件590,以提高密封性,防止储液腔531内的液体外溢。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590呈椭圆形。优选地,所述密封件590由硅胶制成。对应于所述底板571抵顶第一、第二、第三贯穿孔575、576、577,所述密封件590也形成有相应的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多个贯穿孔591、592、593,以供温度感应元件560以及加热元件550的相应引脚贯穿密封件590而与相应的电极582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