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6569发布日期:2022-06-08 06:5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器是能够将液体雾化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雾化器进行雾化时,雾化形成的气体可以沿雾化器的主气道输出。
3.然而,在雾化器雾化过程中,位于主气道的部分气体温度降低并液化,形成液态的冷凝液。这部分冷凝液会在雾化器工作过程中随主气道内的雾化气体输出,从而导致雾化器漏液。为了减少该情况发生,在一些雾化器中,可以设置将主气道内的冷凝液导流至发热顶盖处的结构,以缓解冷凝液漏液的情况。
4.然而,在实际雾化过程中,上述的雾化器的防抽吸漏液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雾化器的防抽吸漏液可靠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6.一种雾化器,包括发热顶盖与发热体,所述发热顶盖具有气道转角,所述气道转角处设置有从所述发热顶盖延伸至所述发热体的回液槽。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主气道,所述发热顶盖设置在主体内,所述发热顶盖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顶盖气道,所述顶盖气道与所述主气道通过所述气道转角连通。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液槽的靠近所述发热体的雾化面的槽侧壁具有侧壁开口,所述侧壁开口用于供液体经过。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液槽的至少一个槽侧壁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用于引导所述液体流至所述发热体。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回液槽,所述斜面沿远离所述回液槽底壁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发热体。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顶盖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回液槽连通,所述导流槽用于引导液体流至所述回液槽处。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的一端位于所述气道转角处,另一端位于所述发热顶盖的靠近所述雾化面的一侧。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道转角处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回液槽。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发热顶盖中部的所述回液槽的数量为m,位于所述发热顶盖边缘的所述回液槽的数量为n,m大于或等于n。
15.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的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16.上述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在气道转角处设置回液槽,使得滞留在气道转角的液体导流至发热件处,使得液体进行二次雾化。通过回液槽的设置,还可以有效减小液体堆积滞留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了在雾化过程中液体进入主气道并发生漏液的情况。上述设置方式成本较低,结构简单,且使得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具有较好的防抽吸漏液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局部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热顶盖与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热顶盖与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热顶盖与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回流槽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雾化器的回流槽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剖视图(雾化器工作时气体走向)。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剖视图(雾化器工作过程中冷凝液走向)。
25.附图标记:100、主体;110、主气道;120、第一壳体;130、第二壳体;140、储液仓;141、出液口;200、发热顶盖;201、凹陷;210、顶盖气道;220、气道转角;230、回液槽;231、槽底壁;232、侧壁开口;233、第一侧壁;234、第二侧壁;235、第三侧壁;236、第四侧壁;237、斜面;240、导流槽;241、凸条;250、进液口;260、过液通道;270、凸起部;271、凸缘;300、发热体;310、发热面。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2.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包括雾化器与电源,电源用于对雾化器供电,使得雾化器可以将花叶类、草本类液体加热以雾化形成气体。电源可在现有技术中选取。
33.参阅图1-图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其包括主体100与设置在主体100内的相连接的发热顶盖200和发热体300。
34.主体100具有主气道110,主气道110与外部大气连通。主气道110用于输出雾化后的雾化气体,继而可以将雾化气体引导至使用者口中。在图1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主体100包括中空的第一壳体120和中空的第二壳体130。第一壳体12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壳体130内。可选地,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3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为分体成型后装配为一体的结构。第一壳体120的中空部分形成前述主气道110。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30之间形成用于存储液体的储液仓140。储液仓140的一侧设置有出液口141,储液仓140内的液体可以从出液口141流出。
35.发热体300具有发热面310,发热面310设置有加热芯,加热芯可以与电源电连接,以使电源在供电时,加热芯发热,将渗透至发热面的液体进行雾化。
36.发热顶盖200具有过液通道260(图7中示出),过液通道260的一侧具有与出液口141对应的进液口250,以使液体可以沿出液口141流入进液口250并进入过液通道260。过液通道260的另一侧与发热体300远离发热面310的一侧连通,以使液体与发热体300接触。在液体进行雾化时,液体由储液仓140进入过液通道260,并进入发热体300,后在发热体300的发热面310的加热下,液体雾化形成气体。
37.如图1所示,发热顶盖200与主体100内壁之间形成顶盖气道210。发热顶盖200具有气道转角220,顶盖气道210与主气道110通过前述气道转角220连通。在图示实施例中,发热顶盖200可以为类u形。发热顶盖200的一侧可以间隔设置有两个进液口250;发热顶盖200的该侧中部沿靠近发热体300的方向(也就是图中z轴所在方向)形成凹陷201,该凹陷201与主体100之间具有空隙,形成前述气道转角220,该气道转角220与主气道110连通。发热顶盖200的侧壁与主体100的第二壳体130之间可以形成前述顶盖气道210。顶盖气道210内的由
于气体冷凝所形成的液体(即冷凝液)可以回流至气道转角220。顶盖气道210的形状与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38.由储液仓140进入过液通道260的液体在发热体300的加热作用下,雾化得到气体。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气体沿顶盖气道210经过气道转角220进入主气道110,并移动至主体100外部供用户吸食。在此过程中,部分雾化气体可能会在移动过程中温度降低并液化,形成冷凝液。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冷却液沿主气道110的内壁(即第一壳体120的内壁)回流至气道转角220处。由于在竖直方向上(即图1-图5中的z轴方向),发热顶盖200的凹陷201的高度比发热顶盖200的其他部分的高度低;因此,液体会累积在气道转角220处。而随着雾化器不断雾化,累积的液体在抽吸时可能会在气流的带动下由主气道110排出,导致漏液的情况,从而导致雾化器的防抽吸漏液可靠性差。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气道转角220处设置有延伸至发热体300的回液槽230,以提高雾化器的防抽吸漏液可靠性。其中,回液槽230可以供气道转角220处积累的液体回流至发热体300。也就是说,在发热顶盖200的凹陷201设置有前述回液槽230,回液槽230的一侧与发热体300连通,以使液体可以如图2与图3中箭头所示的沿回液槽230流至发热体300。液体在发热体300表面可以移动至发热体300内部,或液体可以在发热体300的表面进行二次雾化,以形成雾化气体。容易理解的是,发热体300可以选用多孔陶瓷或多孔金属等材质,也不仅限于上述材质,发热体300使用实现液体接触至发热体300表面后进行二次雾化的材质均可。
40.为了便于描述,将回液槽230的槽深方向定义为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图1-图4中的x轴方向),将回液槽230沿发热顶盖200至发热体300的发热面310的方向定义为回液槽230的长度方向(图1-图5中的z轴方向),将与长度方向、深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图1-图5中的y轴方向)。
41.回液槽230的形状以及尺寸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图示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形状均为长方体或类长方体。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设置在发热顶盖200的靠近发热体300的一侧。发热体300的表面可以从回液槽230处暴露于气道转角220处。
43.如图1-图8所示,回液槽230由底壁231和槽侧壁围设形成。
44.其中,底壁231(图6-图8中示出)位于回液槽230的沿深度方向并靠近发热体的一侧。回液槽230的底壁231贯通发热顶盖200,使得回液槽230形成沿x轴方向的通孔。
45.如图5与图6所示,槽侧壁可以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233、第二侧壁234、第三侧壁235与第四侧壁236。其中,第一侧壁233与第三侧壁235沿回液槽230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壁233位于远离发热面310的一侧,第三侧壁235位于靠近发热面310的一侧,第二侧壁234与第四侧壁236沿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设置。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回液槽230的槽侧壁具有侧壁开口232,侧壁开口232用于供液体经过。
47.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第三侧壁235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壁开口232,液体可以沿回液槽230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流动,以流动至发热体300进行二次雾化;液体也可以沿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x轴方向)运动,以便于吸附在发热体300的表面以进行二次雾化。
48.又比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第二侧壁234与第四侧壁236中的至少一个槽侧壁,与第三侧壁235均设置有前述侧壁开口232,液体可以沿任意一个侧壁开口232流动至发热体300的表面,以便于进行二次雾化。
49.如图4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槽侧壁均不具有侧壁开口,液体沿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x轴方向)运动,以便于吸附在发热体300的表面以进行二次雾化。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回液槽230的至少一个槽侧壁设置有斜面237。斜面237可以引导液体流至发热体300。斜面237沿液体的移动方向,逐渐靠近发热体300。也就是说,斜面237沿该槽侧壁至槽的中部的方向,逐渐靠近发热体300。斜面237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1.比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沿其长度方向远离发热面310的槽侧壁设置有斜面237,也就是说,回液槽230的第一侧壁233设置有斜面237。斜面237沿第一侧壁233至第三侧壁235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发热体300。液体可沿第一槽壁233所设置的斜面237流经回液槽230,并流至发热体300表面。
52.又比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的第一槽壁233、第二槽壁234与第四槽壁236均设置有斜面237,以便于液体流入回液槽230中。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回液槽230的长度方向,回液槽230的槽侧壁的厚度逐渐减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回液槽230的长度方向,回液槽230的槽侧壁的厚度不变。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回液槽230的底壁231与发热体300抵触。
5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底壁231可以与发热体300的侧壁具有一定间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间隙沿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的宽度不能过大,需要满足流动至回液槽230的槽底壁231的液体的表面可以碰触至发热体300的表面,以便于液体可以进行二次雾化。
56.回液槽2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及以上。
57.为了便于描述,将发热顶盖200沿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总长定义为d,将位于0.25d-0.75d(包含端点)的发热顶盖200的部分定义为发热顶盖200的中部,将位于0-0.25d(不包含端点)或0.75d-d(不包含端点)的发热顶盖200的部分定义为发热顶盖200的边缘。
58.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数量为一个,且回液槽230位于沿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上的发热顶盖200的中部。
59.又比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且回液槽230间隔设置于发热顶盖200。
60.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各回液槽230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回液槽230之间的间隔宽度可以均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相同。
61.比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等距间隔设置。
62.又比如,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发热顶盖200中部的回液槽230的数量为m(m为正整数),位于发热顶盖200边缘的回液槽230的数量为n(n为正整数),m大于或等于n。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可以设置有一排及以上,每一排
均包括多个回液槽230。
64.比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设置一排。
65.又比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回液槽230可以设置多排,相邻排的回液槽230可以等距、部分等距或完全不等距。此外,其中每一排的回液槽230可以完全、部分或完全不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66.此外,对于设置多个回液槽230的情况下,各回液槽230的长度与宽度可以完全一致、部分一致或完全不一致。
67.比如,在一实施方式中,各回液槽230的长度、宽度均相同,且等距间隔设置。
68.又比如,在一实施方式中,各回液槽230长度与宽度均不同,各回液槽230等距间隔设置,且沿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发热顶盖200中部的回液槽230的宽度较位于发热顶盖200边缘的回液槽230的宽度大,位于发热顶盖200中部的回液槽230的长度较位于发热顶盖200边缘的回液槽230的长度小。
69.再比如,在一实施方式中,各回液槽230长度不同,宽度均相同,各回液槽230间隔设置,且沿回液槽23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发热顶盖200中部的回液槽230的长度较位于发热顶盖200边缘的回液槽230的长度短。
7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回液槽230的长度较大或较小,回液槽230的槽底均全部或部分暴露发热体300的侧壁,即使得回液槽230可供液体由气道转角220处回流至发热体300。
71.在一实施例中,回液槽230可以设置在发热顶盖200的沿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回液槽230可以仅设置在发热顶盖200的某一个侧壁上。
72.如图1、图2、图6与图7所示,发热顶盖200设置有导流槽240。导流槽240的一侧位于凹陷201或靠近凹陷201,导流槽240的另一侧位于发热顶盖200靠近发热面310的一侧。导流槽240的侧壁可以部分凸出发热顶盖200的外表面,也可以与发热顶盖200的外表面平齐。
73.比如,在图示实施例中,发热顶盖200设置有凸条241。凸条241沿回液槽230的长度方向设置。凸条241的数量为多个,且凸条241间隔设置。相邻凸条241之间形成前述导流槽240。
74.如图2中箭头所示,导流槽240与回液槽230连通,以使位于气道转角220处累积的液体沿导流槽240流动至回液槽230,后进入发热体300。此外,导流槽240的设置可以使得液体较为集中地沿特定线路流动至回液槽230处。也就是说,在导流槽240的作用下,绝大部分的液体沿导流槽240流动至回液槽230,以便于二次雾化。而少数液体可以沿发热顶盖200的未设置导流槽240的部分流动至发热体300处。
75.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槽240的远离主气道110的一侧与回液槽230连通。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槽240的中部与回液槽230连通。回液槽230相对于导流槽240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76.如图2-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顶盖200的凹陷201,还可以设置有凸起部270,凸起部270与发热顶盖20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连接方式。凸起部270沿主气道110的方向延伸。凸起部270与发热顶盖200的凹陷201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凸缘271,凸缘271表面可以选用斜平面或斜曲面,以使液体由凹陷201沿凸缘271表面流至回液槽230。
凸起部270的设置可以在不影响气道转角220通气的情况下,减少凹陷201的深度,以减少积累的液体的最大积累量。
7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发热顶盖200上设置回液槽230,使得积累在气道转角220处的液体可以沿回液槽230的深度方向回流至发热体300,以进行二次雾化。同时上述设置可以减少了液体由主气道110漏出雾化器的情况,有效提高了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防抽吸漏液性。
7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