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35973发布日期:2022-11-11 16:29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工作过程是由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生成组件通过不燃烧加热,从而生成气溶胶,气溶胶再排出气溶胶生成制品外,以供用户使用或吸食。
3.目前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一般都是将外界空气吸入到气溶胶生成组件,再通过进入气溶胶生成组件中的外界空气所形成的气流带走气溶胶生成组件中的气溶胶,但在用户抽吸气溶胶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外界空气进入到气溶胶生成组件中,使气溶胶生成组件内部的氧气含量较高,在氧气含量较高的环境下,气溶胶生成组件要保持不燃烧加热就必须将加热温度控制在低于会引起燃烧的温度(如350℃),导致气溶胶生成组件的加热温度受到限制,气溶胶生成制品雾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效果不理想。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6.该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壳体和气溶胶生成组件;
7.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气流通道,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口,所述气流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
8.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气流通道位于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的下游,所述气流通道用于在吸力作用下形成涡旋气流,以带出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中的气溶胶,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远离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为密封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气流通道呈涡旋状,所述气流通道的涡旋轴心区域部分为气溶胶通道,所述气溶胶通道与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的出气端对接。
10.进一步的,气溶胶生成组件包括发热体和气溶胶生成基材,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发热体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以形成气溶胶。
1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体为顶部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与所述发热体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发热体的内腔通过所述发热体的顶部开口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12.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体的侧壁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发热体的内腔连通,所述透气孔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中的气溶胶通过。
13.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为密封设置。
14.进一步的,包括第一堵气件,所述第一堵气件设置在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远离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一堵气件用于将所述气溶胶生成组件与外界隔离开。
15.进一步的,还包括滤嘴,所述滤嘴位于所述气流通道的下游。
16.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堵气件,所述第二堵气件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滤嘴之间,所述第二堵气件设有衔接通道,所述衔接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滤嘴与所述衔接通道远离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对接。
1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18.该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外壳、供电组件、感应线圈和如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供电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均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感应线圈电连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可插接进入所述外壳的内部;
19.当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所述外壳的内部时,所述感应线圈环绕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溶胶生成组件的外侧。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通过在气溶胶生成组件的下游设置气流通道,使外界空气不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而是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中形成涡旋气流,以吸出气溶胶生成组件中形成的气溶胶,实现在外界空气在不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的情况下,将气溶胶带出,避免了外界空气的进入对气溶胶生成组件加热温度的影响,在外界空气不流经气溶胶生成组件的情况下,使气溶胶生成组件可以设置更高的加热温度(可以高于350℃),使雾化效果更好,气溶胶生成组件还能够有更好的储温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气溶胶的风味。气溶胶被吸入到气流通道后,沿气流通道与涡旋状气流一同流动,还能实现气溶胶的高效散热,使气溶胶能够降温排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通方向;
25.图3是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中气流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通方向;
26.图4是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局部剖视图;
27.图5是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10、壳体;111、进气口;120、气溶胶生成组件;121、发热体;1211、透气孔;122、气溶胶生成基材;130、导流件;131、气流通道;1311、气溶胶通道;1312、涡旋轴心;1313、进气端;140、第一堵气件;150、滤嘴;160、第二堵气件;161、衔接通道;170、第三堵气件;
31.200、外壳;300、感应线圈;400、供电组件;500、托架;600、隔磁板;700、充电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3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4.本技术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实施例一
35.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参阅图1至图5,该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壳体110和气溶胶生成组件120。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气流通道 131,壳体110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口111,气流通道131通过进气口111与外界大气连通。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气流通道131位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下游,气流通道131用于在吸力作用下形成涡旋气流,以带出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中的气溶胶,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远离气流通道131的一端为密封设置。
36.可以理解的,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工作原理如下:
37.气溶胶生成组件120在壳体110内被加热生成气溶胶后,气溶胶集聚在气溶胶生成组件120内,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远离气溶通道131的一端为密封设置,使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与外界隔开,外界空气不会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120。当用户吸食气溶胶时,用户在气流通道131远离气溶胶生成组件 120的一端对气流通道131施加吸力,此时外界空气不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 120,而是直接通过壳体110侧壁上的进气口111进入到气流通道131。气流通道131位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下游,使外界空气进入气流通道131后在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下游形成涡旋气流,涡旋气流使气流通道131的气压小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气压,气流通道131和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之间形成气压差,涡旋气流将气溶胶生成组件120内的气溶胶吸出,并将气溶胶带出到气溶胶生成制品外。
38.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31位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下游,是指气溶胶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流向气流通道131。
39.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4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下游设置气流通道131,气流通道131通过壳体110侧壁上的进气口111与外界连通,气溶胶生成组件120 远离气流通道131的一端密封设置,使外界空气不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而是直接从进气口111进入到气流通道131中形成涡旋气流,以吸出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中形成的气溶胶,实现在外界空气在不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120 的情况下,将气溶胶带出,避免了外界空气的进入对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加热温度的影响,使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加热温度可以更高(可以高于 350℃),雾化效果更好,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还能够有更好的储温效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气溶胶的风味。气溶胶被吸入到气流通道131后,沿气流通道131与涡旋状气流一同流动,还
能实现气溶胶的高效散热,使气溶胶能够降温排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1.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131呈涡旋状。具体的,气流通道131在垂直于轴向的截面上呈螺旋的涡旋状(如图3所示)。气体进入气流通道131后有两种流动方向,一种是绕轴向流动,另一种是沿轴向流动。当外界空气从进气口111吸入到气流通道131中时,会先在气流通道131的导向下绕轴向呈螺旋状盘旋流动,并逐渐向涡旋轴心1312区域靠近,当气流进入到涡旋轴心1312 区域附近时,会在外部吸力的作用下沿轴向流动,以排出到壳体110外。当气体在气流通道131的导向下形成螺旋状的涡旋气流时,涡旋气流会对处于其下游的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中的气溶胶产生吸力,将气溶胶吸入到气流通道131中,和其他气体一同排出到壳体110外,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组件120 在没有新的外界空气流经的情况下,也能使气溶胶向外排出。气溶胶进入到气流通道131后,还可以先绕轴向盘旋流动一段路程后再沿轴向流动向外排出,在气溶胶绕轴向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对气溶胶起到降温的作用,实现气溶胶的散热。
42.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131的涡旋轴心区域部分为气溶胶通道1311,气溶胶通道1311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出气端对接。可以理解的,气溶胶通道1311为用于供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中的气溶胶通过的部分气流通道131。气流通道131的涡旋轴心1312区域的气流速度较快,且吸力大,将气流通道 131的涡旋轴心1312区域部分对接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出气端,气溶胶能够更容易地被吸出到气溶胶通道1311中,气溶胶通过气溶胶通道1311向外排出。
43.可以理解的,气流通道131至少为涡旋轴心1312区域对准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出气端。在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出气端还可以覆盖涡旋轴心1312区域以外的部分,扩大气溶胶排出到气流通道131的出口,气溶胶进入到气流通道131后,还可以绕涡旋轴心1312流动一段距离后再排出,气溶胶绕涡旋轴心1312流动时,可以达到气溶胶的降温效果。
44.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131由导流件130围设形成,导流件13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导流件130的横截面呈螺旋状。具体的,导流件130的横截面呈阿基米德线状螺旋设置。可以理解的,导流件130可以通过装配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与壳体110的内部。
45.一个实施例中,导流件130的横截面呈螺旋状,且螺旋状截面的相邻层之间的间隔,从外至内逐渐减小,即越靠近螺旋中心,相邻层之间的间隔越小,气流通道131从外至内逐渐缩小,使外界空气沿气流通道131绕轴螺旋流动时逐渐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能够增加对气溶胶的吸取效果。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件130可以选自由金属箔、聚合物片以及无孔的纸或纸板所组成的片材,还可以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醋酸纤维素以及铝箔中任一种材料组成的片材,使气溶胶进入气流通道131后,导流件能够吸收气溶胶的热量,从而实现气溶胶的降温输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件130还可以选用相变材料制成。
47.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1设置在壳体110的侧壁上,并与导流件130的对应设置。具体的,进气口111和导流件13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减少了空气从进气口111进入到气流通道131的路程,提高形成涡旋气流的效率。
48.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1为多个,多个进气口111可以设置为环绕壳体 110的外侧分布,和/或设置为多个进气口111沿壳体110的轴向分布。多个进气孔可以提高空气进入气流通道131的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多个,具体是指数量大于一。
49.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多个进气口111设置为沿壳体110的轴向分布时,多个进气口111可以设置为正对气流通道131的进气端1313设置,即多个进气口111设置为正对导流件130的最外侧开口处,从而缩短外界空气进入到气流通道131的路径。
50.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多个进气口111设置为沿壳体110的轴向分布时,多个进气口111可以设置为相邻进气口111之间的间距沿轴向从下往上逐渐增大,形成下密上疏的排布,使下部分进气口111的进气量更大,上部分进气口111的进气量更少,从而平衡气溶胶的浓度和温度,以免进气量过大而导致气溶胶被稀释,影响用户的食用口感。
51.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口111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为一个。当进气口111的数量设置为一个时,可以通过增加进气口111的面积来提高空气进入气流通道131的效率。
52.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组件120包括发热体121和气溶胶生成基材122,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与发热体121接触,发热体121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以形成气溶胶。
53.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1由金属材料制成,发热体121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产生热量,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与发热体121接触,接收到发热体 121的热量后,受热生成气溶胶。
54.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适应不同产品的加热方法,发热体121 还可以是由陶瓷或其他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的管体以及电热丝组成,电热丝贴合在管体的内壁或埋设于管体的内部。电热丝通电后,通过电热丝对陶瓷管体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发热体121的自体发热。
5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1为顶部开口的管状结构,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与发热体121的外侧壁接触,发热体121的内腔通过发热体121 的顶部开口与气流通道131连通。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基材122生成了气溶胶之后,随着气溶胶的量逐渐增加,气溶胶会溢出到发热体121的内腔,发热体121的内腔对气溶胶起储存的作用以及对气溶胶的流出起集中导向的作用。
56.其中,发热体121的顶部开口与气流通道131对接,使发热体121的内腔通过发热体121的顶部开口与气流通道131连通,气流通道131中所形成涡旋气流能够将溢出到发热体121内腔的气溶胶吸出,从而实现气溶胶的自然摄取。管状的发热体121能够在用户吸食气溶胶的间隙中,将溢出的气溶胶集中储存起来,当气溶胶被吸出时,气溶胶能够更加集中,吸食口感更佳。而且,采用这种自然摄取气溶胶的方式,能够保证吸出的气溶胶是在充分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122后所产生的,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输出,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1的顶部开口为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出气端。
57.进一步的,为了增强发热体121对气溶胶的导向作用,可以将发热体121 设置为上窄下宽的倒喇叭状管体,或在发热体121的顶部形成倒锥形导向管,以便气溶胶在发热体121的内腔汇集后在进入到气流通道131中。
58.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1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为同轴设置。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2同轴设置的发热体121,使发热体121在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中为居中设置,保证了气溶胶生成基材122的受热均匀。
59.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1与导流件130同轴设置。
60.本实施例中,管状的发热体121的横截面呈圆形。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管状的发热体121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多边形、三角形、十字形或星形等形状。
61.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121还可以是片状结构,片状结构的发热体121通过接触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使气溶胶生成基材122生成气溶胶,气溶胶直接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中溢出到气流通道131中也可以实现气溶胶的吸出。
62.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1的侧壁开设有透气孔1211,透气孔1211与发热体121的内腔连通,透气孔1211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中的气溶胶通过。具体的,透气孔1211为多个,多个透气孔1211沿发热体121的长度方向排列。多个透气孔1211分布在发热体121的侧壁上,气溶胶通过透气孔1211 能够进入到发热体121的内腔中。
63.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211为圆形孔。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透气孔 1211还可以为椭圆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和异形孔中的一种。其中,多个透气孔1211可以统一为圆形孔、椭圆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和异形孔中的一种,还可以将不同形状的透气孔1211组合到一个发热体121上。上述提到的透气孔1211的形状具体是指透气孔1211的孔道截面形状。
64.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121还可以设置为由具有透气性能的金属制品制成,例如金属毡。发热体121由金属毡制成时,由于发热体 121的材质孔隙率较大,管状的发热体121侧壁可以省略透气孔1211的设置,气溶胶可以直接通过发热体121的管壁溢出到发热体121内腔。
65.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与气流通道131之间为密封设置。具体的,通过将气溶胶生成基材122与气流通道131密封设置,使气溶胶生成基材122能够与气流通道131隔绝开,保证气溶胶溢出到发热体121的内腔后再进入到气溶胶通道1311中,实现气溶胶的集中导向,使气溶胶得到汇集后再向外排出,提高吸食口感。
66.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基材122和气流通道131之间设置第三堵气件 170,第三堵气件170环绕连接在发热体121的外侧,第三堵气件170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材122的顶部与气流通道131隔绝开。第三堵气件170的设置能够使气溶胶按预设的轨迹进行流动:先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2溢出到发热体121的内腔,再从发热体121的内腔进入到气流通道131。
67.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第一堵气件140,第一堵气件140 设置在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远离气流通道131的一端,第一堵气件140用于将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与外界隔离开。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堵气件140将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远离气流通道131的一端进行密封。第一堵气件140具体设置在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底端。第一堵气件140用于密封气溶胶生成基材122的底端和发热体121的底端。气流通道131位于发热体121 的顶端。
68.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将壳体110的底部设置为一体成成的密封结构,以将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底部与外界隔离开。本技术对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远离气溶胶通道1311的一端的密封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只要满足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远离气溶胶通道1311的一端与外界分隔开即可。
69.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滤嘴150,所述滤嘴150位于所述气流通道131的下游。具体的,气溶胶在吸力作用下从气流通道131进入到滤嘴150,进过滤嘴150的过
滤掉大颗粒的气溶胶后,再向外排出。滤嘴150 使排出的气溶胶更加细腻。
70.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第二堵气件160,第二堵气件160设置在气流通道131与滤嘴150之间,第二堵气件160设有衔接通道161,衔接通道161与气流通道131连通,滤嘴150与衔接通道161远离气流通道131 的一端对接。
71.本实施例中,衔接通道161位于气流通道131的下游,衔接通道161与气溶胶通道1311的出气端对接,第二堵气件160用于挡住气流通道131的涡旋轴心区域部分以外的气流进入到滤嘴150中,使气流通道131中的气流能够按导流件130所围设的流向轨迹进行流动,从而形成涡旋气流。第二堵气件160的衔接通道161用于将气溶胶进行汇集后,流向滤嘴150。
72.本实施例中,衔接通道161呈漏斗状。具体的,过滤通道靠近气流通道 131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气流通道131一端的直径。
73.一些实施方式中,漏斗状的衔接通道161还可以与压缩空气所形成的涡旋配合,提高对气溶胶的吸取效果。
74.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呈条棒状。壳体110可以为纸制品,也可以由其他绝缘、不导磁的耐高温材质制成。
75.基于上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参阅图6,该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外壳200、供电组件400、感应线圈300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供电组件400和感应线圈300均设置在外壳200内,供电组件400与感应线圈300电连接,气溶胶生成制品可插接进入外壳200的内部;
76.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外壳200的内部时,感应线圈300环绕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外侧。
7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能够在外界空气在不经过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情况下,将气溶胶带出,避免了外界空气对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加热温度的影响,气溶胶生成组件120能够有更好的储温效果,使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加热温度可以更高(可以高于350℃),雾化效果更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气溶胶的风味。由于进气口111开设在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壳体110侧壁上,使气流不再不需要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壳体110 底部先进入到气溶胶生成组件120中再向外排出,进气口111可以设置在高于气溶胶生成组件120的壳体110侧壁位置上,可以省略外壳200内的进气通道的设置,有利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外壳200的小型化。
78.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系统还包括托架500,托架500设置在外壳200 的内部,托架500设有一插槽,插槽形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形状相适配,托架500用于承载插入到外壳200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79.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系统还包括隔磁板600,隔磁板600与外壳200 连接,隔磁板600设置于感应线圈300和外壳200之间。隔磁板600用于将感应线圈300与外界隔离开,避免感应线圈300在工作时对外部物品产生磁性吸附力。隔磁板600还可以用于防止感应线圈300受到外部物品的影响,使感应线圈300产生的磁场能够更加集中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内部。
80.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系统还包括充电电路板700,供电组件300包括控制电路板和电源,控制电路板与电源电连接。电源为可充电电池,充电电路板700安装在壳体110的
内部,充电电路板700与电源电连接。
81.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