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56293发布日期:2022-07-13 11:3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烟、医疗、美容等技术领域。
3.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雾化器和电池组件;其中,雾化器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电池组件与雾化器连接,用于向雾化器提供电能。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用户每抽吸一次气溶胶后,雾化器内都会残留有气溶胶,残留的气溶胶冷凝后形成的冷凝液较容易泄露出雾化器。为此,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895823.0的中国专利,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在雾化器的外侧设置若干吸附槽,以通过该若干吸附槽吸附并存储泄漏出来的冷凝液。
4.然而,现有雾化器仍然较易发生漏液问题;且由于雾化器的换气槽与吸附槽连通,在换气过程中,吸附槽内的冷凝液极易被推动至储液腔内,导致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冷凝液污染,气溶胶生成基质更容易变质,最终影响用户吸食气溶胶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雾化器较易发生漏液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侧壁的外侧设有储液结构;支架,与所述底座相连接并配合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腔位于所述底座的侧壁的内侧;所述支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出气口,且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座配合形成有连通所述雾化腔和所述出气口的出气通道;雾化芯,设置于所述雾化腔内,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所述出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雾化芯和所述储液结构之间,所述出气通道还连通所述储液结构。
7.其中,所述储液结构为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侧壁的外侧的储液槽,所述储液槽的槽口沿与所述底座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朝所述出气口所在的方向设置。
8.其中,所述储液结构为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侧壁的外侧的储液件。
9.其中,所述支架包括嵌入部,插设于所述底座的侧壁所围设的空间内,并与所述底座配合形成所述雾化腔,且所述嵌入部的侧壁与所述底座的侧壁间隔设置,以界定出所述出气通道的第一出气通道,所述雾化芯嵌设于所述嵌入部内,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位于所述储液槽和所述雾化芯之间。
10.其中,所述底座的侧壁的部分为共用侧壁,所述共用侧壁兼做所述储液槽和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的一侧壁。
11.其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与所述嵌入部连接的盖部,所述盖部位于所述底座外,并抵接于所述共用侧壁朝向所述盖部的端部,且所述盖部与所述共用侧壁之间形成有缺口,所
述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和所述储液结构。
12.其中,所述盖部还设有引流壁,所述引流壁设置于所述缺口的至少一侧,所述引流壁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延伸至所述储液结构之上,用于将冷凝液导流至所述储液结构。
13.其中,所述共用侧壁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引流壁上,所述引流壁上设有导液面,所述导液面连接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的壁面,以将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的壁面上的冷凝液导流至所述底座的侧壁外侧。
14.其中,所述支架的盖部还设有换气孔和与所述换气孔连通的换气槽,所述换气孔连通所述盖部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空间;所述换气槽设于所述盖部的外周,且所述换气槽开设有通气口,所述换气槽通过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储液结构。
15.其中,沿与所述底座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所述换气槽所在位置的高度高于所述储液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和/或,
16.所述通气口所在位置的高度高于所述储液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
17.其中,沿所述换气槽的换气路径,所述换气槽的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或所述换气槽位于换气路径下游的部分的横向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换气槽位于换气路径上游的部分的横向截面面积。
18.其中,所述换气槽包括沿所述盖部的周向延伸的至少一条第一凹槽和至少一条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连通至所述换气孔;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与所述至少一条第一凹槽及所述储液结构相连通,并沿与所述周向相垂直的纵向方向位于所述至少一条第一凹槽与所述储液结构之间;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横向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横向截面面积。
19.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以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通过连通孔连通,每一所述连通孔与所述通气口沿与所述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对齐。
20.其中,所述底座的侧壁的外侧还设有若干积液槽,所述若干积液槽分布于所述储液结构的两侧并连通所述储液结构。
21.其中,所述若干积液槽中的每一槽壁上均设置有连接槽,所述换气槽通过所述连接槽与所述若干积液槽相连通。
22.其中,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及所述储液结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与两个所述储液结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雾化芯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之间。
2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其中,雾化器为上述所涉及的雾化器;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电连接,用于向所述雾化器供电。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通过设置底座和支架,在底座的侧壁的外侧设置储液结构,并使支架与底座配合形成连通雾化腔和支架出气口的出气通道;出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雾化芯和储液结构之间,且连通储液结构;这样残留的气溶胶冷凝液较易经由出气通道流动至储液结构进行存储,有效降低了气溶胶冷凝液发生泄漏问题的概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拆解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雾化器的拆解示意图;
27.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28.图4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2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底座连接后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电子雾化装置的拆解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电子雾化装置的拆解示意图;
32.图8为图6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组装时沿c-c向的剖视图;
33.图9为图6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组装时沿d-d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6.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38.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的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雾化器1的拆解示意图;
39.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1的b-b向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雾化器1,该雾化器1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其中,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为某种药品分散于液态溶剂中形成的药液、添加香气成分的油类或者其它任何适合于电子雾化的液体。
40.如图1至图4所示,雾化器1包括第一壳体11、底座12、支架13以及雾化芯14。其中,第一壳体11形成有吸嘴111、与吸嘴111连通的气道112、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113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侧壁的外侧的第一防呆结构114(见下图6)。底座1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11内,且底座12的侧壁的外侧设置有储液结构,用于存储气溶胶冷凝液。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储液结构为设置于底座12的侧壁的外侧的储液件。储液件可为吸液棉;比如海绵、棉布等。
41.支架13设置于第一壳体11内,且如图4所示,支架13包括相互连接的嵌入部131和盖部132。支架13的嵌入部131插设于底座12内,并与底座12配合形成雾化腔,雾化腔位于底座12的侧壁的内侧,并与储液结构相隔离,即雾化腔与储液结构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嵌入部131的侧壁的至少部分与底座12的侧壁间隔设置,以界定出第一出气通道1311,第一出气通道1311与气道112连通,雾化腔内雾化形成的气溶胶经由第一出气通道1311流出至气道112。进一步地,第一出气通道1311还与储液结构连通;这样用户每次抽吸气溶胶后,残留在气道112、第一出气通道1311以及雾化腔内的气溶胶,其形成的冷凝液较易流动至储液结构进行存储,有效降低了气溶胶冷凝液发生泄漏问题的概率。具体的,第一出气通道1311及储液结构的数量均可为两个,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11与两个储液结构沿底座12的径向方向一一对应设置,以尽可能地使从第一出气通道1311流出的气溶胶冷凝后形成的冷凝液均能够存储于储液结构内,减弱漏液风险。
42.请继续参阅图4,盖部132位于底座12外,并与底座12的侧壁朝向盖部132的端部抵接;且盖部132与底座12的侧壁抵接的位置形成有缺口1321,缺口1321连通第一出气通道1311和储液结构。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盖部132还设有引流壁,引流壁设置于缺口1321的至少一侧,引流壁自第一出气通道1311延伸至储液结构之上,用于将冷凝液导流至储液结构。具体的,底座12的侧壁的端部抵接于引流壁上,引流壁上设有导液面,导液面连接第一出气通道1311的壁面,以将第一出气通道1311的壁面上的冷凝液导流至底座12的侧壁外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缺口1321也可由底座12的侧壁的端部朝向背离盖部132的方向凹陷形成;或者,由底座12的侧壁的端部朝向背离盖部13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弧形槽,盖部132的与底座12的侧壁的端部抵接的位置朝向背离底座1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配合形成该缺口1321。
43.上述通过将缺口1321设置在盖部132与嵌入部131的连接处,不仅容易制造,且在用户停止抽吸后,残留的气溶胶能够快速从该缺口1321处流出并形成冷凝液以储存于该储液结构内,有效降低了残留气溶胶从底座12或支架13的其它间隙溢流出形成冷凝液,导致漏液问题发生的概率。
44.具体的,结合图1和图4,盖部132还形成有第二出气通道1327、第三出气通道1328以及出气口1322。其中,第二出气通道1327沿盖部132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出气通道1327的第一端与第一出气通道1311相连通,第二出气通道1327的第二端与第三出气通道1328相连通;第三出气通道1328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延伸并连通出气口1322;第一出气通道1311、第二出气通道1327以及第三出气通道1328形成雾化器1的出气通道。其中,出气口1322位于盖部132背离嵌入部131的一端,并与气道112连通,雾化腔内雾化形成的气溶胶依次经由雾化腔、出气通道、出气口1322、气道112以及吸嘴111流出。其中,通过设置延伸的第二出气通道1327和第三出气通道1328,能够延长气溶胶到达吸嘴111的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气溶胶的温度,以避免发生抽吸烫嘴的问题。
45.如图4所示,雾化芯14位于嵌入部131内,并位于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11之间,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第一出气通道1311具体位于雾化芯14和储液结构之间。其中,雾化芯14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与现有雾化器中的雾化
芯的具体结构与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只要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即可,雾化芯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6.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储液结构为设置于底座12的侧壁的外侧的储液槽121,储液槽121的槽口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朝向出气口1322所在的方向设置;且储液槽121通过盖部132上的缺口1321连通第一出气通道1311。如此,在雾化器1竖向放置,且吸嘴111朝上时,只有在冷凝液集满整个储液槽121,冷凝液才有可能从储液槽121的槽口溢流出去,存储空间较大,集液量较多。而可以理解的是,若将储液槽121的槽口朝向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设置,冷凝液只要淹没储液槽121的底壁(即,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储液槽121远离盖部132的侧壁)则有可能发生冷凝液溢流问题,冷凝液的存储量较小。因此,相比于将储液槽121的开口朝向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设置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气溶胶冷凝液容易存储至储液槽121内,不容易泄漏出去,大大降低了冷凝液发生漏液问题的概率。
47.另外,上述通过使储液槽121朝向出气口1322的一侧不设置顶壁,即直接形成敞开的槽口,相比于储液槽121朝向出气口1322的一侧设置顶壁,在顶壁上开设通孔以供从缺口1321流出的气溶胶冷凝液流入的方案,本技术实施例由于槽口的口径较大于通孔的孔径,槽口与缺口1321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之间的对准较易实现,对储液槽121的加工要求较低,能够有效保证从缺口1321流出的气溶胶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直接通过槽口流入至储液槽121内,避免了通孔与缺口1321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没有对准,气溶胶冷凝液在储液槽121的顶壁上流动而发生漏液的问题。
48.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储液槽121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朝向出气口1322的一侧也可设置有顶壁,即没有槽口,以形成一封闭腔体。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雾化器1倾斜放置时存储于储液槽121内的冷凝液从槽口漏出的问题发生。在该实施例中,可直接在共用侧壁122上开孔以连通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也可在储液槽121的顶壁对应缺口1321的位置开孔以连通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
49.具体的,如图4所示,底座12的侧壁的部分为共用侧壁122,该共用侧壁122兼做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的一侧壁。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缺口1321具体开设于盖部132的与共用侧壁122抵接的位置,以直接将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连通。上述通过使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共用一侧壁,既可以节省成本,且相比于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沿底座12的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方案,储液槽121和第一出气通道1311沿底座12的横向方向的直线距离较短,这样可以有效缩短第一出气通道1311内的气溶胶冷凝液流经缺口1321达到储液槽121的路径,以减少残留的气溶胶在缺口1321内的冷凝,进而避免气溶胶冷凝液堵塞缺口1321的问题发生。
50.在具体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雾化器1发生漏液的风险;如图2所示,底座12的侧壁的外侧还设有若干积液槽123,若干积液槽123的槽口面向第一壳体11设置,且若干积液槽123分别与储液结构相连通。这样在积液槽123内的冷凝液量较多时,能够使积液槽123内的冷凝液流入至储液结构,避免从积液槽123的槽口流出导致漏液的问题。具体的,若干积液槽123均匀分布于储液结构的两侧,且每一侧的积液槽123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间隔设置。
51.如图2所示,支架13的盖部132还设有换气孔1324和与换气孔1324连通的换气槽1323;其中,换气孔1324位于盖部132背离底座12的一侧,并连通盖部132背离底座12的一侧空间;换气槽1323设于盖部132的外周,并通过换气孔1324与储液腔113连通,用于储液腔113的换气,以维持储液腔113内外的气压平衡,便于下液。换气槽1323还开设有通气口1325,换气槽1323通过通气口1325与储液结构连通,以在储液腔11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至换气槽1323内时,能够使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通气口1325流入至储液结构进行存储;或者,在换气槽1323内出现气溶胶冷凝液时,使这些冷凝液能够通过通气口1325流入至储液结构进行存储,从而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冷凝液堵塞换气槽1323,导致无法换气的问题发生。同时能够防止换气槽1323内的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在压差作用下被外部气体推动到储液腔113内而影响储液腔11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导致其变质,进而影响气溶胶的抽吸口感的问题发生。
52.具体的,如图2所示,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换气槽1323所在位置的高度高于储液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这样便于换气槽132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流入至储液结构。进一步地,通气口1325所在位置的高度也高于储液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如此,通气口1325不容易被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堵塞,换气槽1323内泄露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冷凝液更容易流入到储液结构内。
53.具体的,沿换气槽1323的气流方向,换气槽1323的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或换气槽1323靠近储液腔113的部分的横向截面面积大于换气槽1323远离储液腔113的部分的横向截面面积。这样换气槽1323不容易被泄露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堵塞,换气效果更好。
5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气槽1323包括沿盖部132的周向延伸的至少一条第一凹槽132a及至少一条第二凹槽132b,第一凹槽132a及第二凹槽132b分别朝向盖部132的中心位置凹陷,且第一凹槽132a连通至换气孔1324,至少一条第二凹槽132b与第一凹槽132a及储液结构分别相连通,并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位于至少一条第一凹槽132a与储液结构之间;且第一凹槽132a的横向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凹槽132b的横向截面面积;这样能够防止第一凹槽132a被堵塞,影响换气槽1323的换气效果。其中,第一凹槽132a的沿支架13背离底座12的方向的面积范围可大于0.6mm。
55.具体的,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32a、相邻两个第二凹槽132b以及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32a和第二凹槽132b之间通过连通孔1326连通。其中,相邻两个连通孔1326以及连通孔1326与通气口1325之间可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错位设置。
56.当然,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各个连通孔1326与通气口1325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也可对齐;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凹槽132a内的冷凝液体顺畅流到第二凹槽132b,并经由通气口1325流至储液槽121进行存储,防止第一凹槽132a和/或第二凹槽132b内的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堵塞换气槽1323或者被外部气体推动到储液腔113内而影响储液腔11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导致其变质,进而影响气溶胶的抽吸口感。可以理解的是,未被用户抽吸的气溶胶流动至储液槽121、积液槽123及换气槽1323后形成冷凝液存储于这些槽中,当换气槽1323被这些冷凝液填充满时,会影响换气槽1323的换气效果;且在压差作用下,气体会以最短的路线到达换气孔1324,此时,换气槽1323内的部分冷凝液会被气体推动到储液腔113内,因此,尽可能使气体走直线才能够减少气体推动冷凝液而破
坏换气效果。
57.在具体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5,若干积液槽123中的至少一个积液槽123的槽壁上设置有连接槽1231,积液槽123通过连接槽1231和连通孔1326与第二凹槽132b和第一凹槽132a相连通;这样可以使第一凹槽132a以及第二凹槽132b内的冷凝液或泄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连通孔1326和连接槽1231进一步流出至积液槽123进行存储,以进一步防止换气槽1323发生堵塞的问题,使换气槽1323换气更加通畅。
58.具体的,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若干积液槽123均位于第二换气槽1323的下方,若干积液槽123的每一槽壁上均开设有连接槽1231,且同一侧的若干连接槽1231沿与底座12的周向垂直的纵向方向s对齐,以使从换气槽1323流入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其在重力作用下能够顺畅地通过连通积液槽123与储液结构的通孔,流入至储液结构进行存储;这样在从换气槽1323流入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量较多时,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这些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在积液槽123处发生漏液的问题。
5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气槽1323也可沿盖部132的周向呈螺旋状环绕于盖部132的侧壁的外侧,本技术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沿换气槽1323的气流方向,换气槽1323的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或换气槽1323靠近储液腔113的部分的横向截面面积大于换气槽1323远离储液腔113的部分的横向截面面积即可。
60.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该雾化器1还包括密封座15、密封盖16、第一电极17、第二电极18、第一磁性件19以及密封圈。其中,密封座15设置于雾化芯14和嵌入部131之间,用于密封雾化芯14与嵌入部131之间的间隙,以防止从储液腔113进入至雾化芯14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二者之间的缝隙流出的现象发生。密封盖16盖设于盖部132背离嵌入部131的一端,且密封盖16的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与盖部132的侧壁之间,以密封储液腔113,防止漏液。第一电极17和第二电极18与雾化芯电连接并分别用于与电源组件2上的电极电连接,以实现雾化器1和电源组件2之间的电连接。第一磁性件19设置于底座12背离支架13的一端,用于与电池组件上的第二磁性件24(见下图8)配合,以将雾化器1和电源组件2固定牢固。第一磁性件19和第二磁性件24可为磁体。其中,密封座15、密封盖16、第一电极17以及第二电极18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现有雾化器1中的相关部件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1.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通过设置底座12和支架13,在底座12的侧壁的外侧设置储液结构,并使支架13与底座12配合形成连通雾化腔和支架13出气口1322的出气通道;出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雾化芯14和储液结构之间,且连通储液结构;这样残留的气溶胶冷凝液较易经由出气通道流动至储液结构进行存储,有效降低了气溶胶冷凝液发生泄漏问题的概率。
62.请参阅图6至图9,其中,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电子雾化装置的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电子雾化装置的拆解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组装时沿c-c向的剖视图;图9为图6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组装时沿d-d向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该电子雾化装置10可用于医疗、美容、电子烟、家电等技术领域,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该电子雾化装置10包括:雾化器1和电源组件2;其中,雾化器1为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电源组件2与雾化器1电连接,用于向雾化器1供电。
63.如图6-图9所示,电源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21、固定架22、电源23、控制电路(图未示)、第二磁性件24、第二防呆结构25、第一供电电极26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7。其中,如图7所示,固定架22设置于第二壳体21内,并与第二壳体21界定出电源容纳腔和插接槽。电源23收容于电源容纳腔内并与多个供电电极分别连接。电源23可为电池。
64.雾化器1插接于插接槽内,雾化器1的第一电极17和第二电极18分别与第一供电电极26和第二供电电极27电连接,以实现电源组件2与雾化器1的电连接。控制电路分别电连接第一供电电极26和第二供电电极27,用于根据第一供电电极26和第二供电电极27的导通输出对应的供电电压给雾化器1。
65.如图6所示,第二防呆结构25形成于第二壳体21的内部,并位于插接槽内,雾化器1通过第一防呆结构114与第二防呆结构25的配合插接于电源组件2内,以对雾化器1和电源组件2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便于雾化器1上的供电电极与电源组件2上的电极对齐,以实现二者的有效电连接,并输出相应的供电电压。其中,第一防呆结构114和第二防呆结构25可为滑槽与滑轨的组合,或者凸起与凹坑的组合。
66.当然,该电子雾化装置10还包括密封圈、进气孔、出液孔等其它结构,这些结构具体可参见现有电子雾化装置中的相关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