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87935发布日期:2022-10-22 00:47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英文hnb(heat not burning),是一种结合了加热器具及烟弹或不含烟草的植物芯的新型产品,它是利用特制加热装置将经过处理烟丝/其他草本植物(特制烟弹)加热到一定温度,将烟弹/植物芯加热到足以散发出烟气的程度,供人吸食。优点在于更减害、且还原了香烟的纯正口感、击喉感,为烟民提供最近似于传统香烟的替烟方式。
3.在一些加热装置中,气流从器具顶部进入,经过内隔热管和外隔热管进行流通,然后再从发热管底部进入烟支,其气流通道成“u”形,这样气流进入烟支前就会预热,并能使外壳的温度低一些。但是,需要采用两层隔热管,成本较高,且器具整体尺寸较厚。
4.如何在保证进气流得到较好的预热,降低加热装置外壳温度的情况下,减小加热装置的厚度,降低成本。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可以在保证进气流得到较好的预热,降低加热装置外壳温度的情况下,减小加热装置的厚度,降低成本。
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包括壳体和加热组件,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空,且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发热管和隔热管,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和所述隔热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所述隔热管套设在所述发热管的外侧,且所述隔热管的管径大于所述发热管的管径,所述发热管的管壁与所述隔热管的管壁之间形成进气通道;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进气孔,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出气孔,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均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7.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架的侧壁朝垂直于所述壳体的侧壁的方向突出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另一侧与所述隔热管的一端密封连接。
8.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壳体的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发热管嵌入所述固定槽内,与所述第一支架密封连接。
9.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底座和支架筒,所述支架筒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支架筒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架筒的宽度,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支架筒的一端与所述发热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出气孔设置在所述支架筒的侧壁上。
10.可选的,所述支架筒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所述支架筒的侧壁朝垂直于所述壳体的侧壁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发热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11.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槽,所述隔热管的一端嵌入
所述连接槽内,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12.可选的,所述隔热管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13.可选的,所述发热管为陶瓷发热体,所述发热管的外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4.可选的,上述的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用于加热烟支,所述烟支插设于所述发热管内,所述发热管用于加热所述烟支。
15.可选的,所述烟支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烟支通过所述出气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16.相对于采用两层隔热管对进气流预热并使外壳降温的方案来说,本技术通过采用管径不同的发热管和隔热管,将发热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隔热管套设在发热管的外侧,隔热管的两端也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进行固定,这样隔热管的管壁和发热管的管壁之间就形成了间隔的空间,即进气通道;并且在第一支架开设进气孔,在第二支架开设出气孔,使进气孔和出气孔与进气通道连通,空气可以通过进气孔、出气孔在进气通道内进行流通;由于进气通道是在隔热管和发热管之间,空气在经过进气通道时,发热管可以更好的对空气进行预热,同时,可以带走发热管的热量,使发热管的管壁温度降低,外壳也不会烫手,仅采用一层隔热管就可以实现较好的隔热效果,节省了材料,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17.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地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技术加热不燃烧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加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加入烟支后的加热不燃烧装置的一实施例局部示意图。
21.其中,10、加热不燃烧装置;100、壳体;200、加热组件;300、烟支;210、第一支架;211、进气孔;212、连接部;213、固定槽; 220、第二支架;221、出气孔;222、底座;223、连接槽;224、支架筒;225、固定部;230、发热管;240、隔热管;250、进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2.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 或其组合。
24.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6.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加热不燃烧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发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10,包括壳体100和加热组件200,壳体 100的内部中空,且一端具有开口,加热组件200设置在壳体100内;加热组件200包括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发热管230和隔热管240,第一支架210设置在壳体100的开口处,第二支架220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发热管230的两端和隔热管240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隔热管240套设在发热管230的外侧,且隔热管240的管径大于发热管230的管径,发热管230的管壁与隔热管240的管壁之间形成进气通道250;第一支架210上设置有进气孔211,第二支架220上设置有出气孔221,进气孔211和出气孔221均与进气通道250连通。
28.本技术通过采用管径不同的发热管230和隔热管240,将发热管 23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上,隔热管240 套设在发热管230的外侧,隔热管240的两端也与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进行固定,这样隔热管240的管壁和发热管230的管壁之间就形成了间隔的空间,即进气通道250;并且在第一支架210开设进气孔211,在第二支架220开设出气孔221,使进气孔211和出气孔221与进气通道250连通,空气可以通过进气孔211、出气孔221 在进气通道250内进行流通;由于进气通道250是在隔热管240和发热管230之间,空气在经过进气通道250时,发热管230可以更好的对空气进行预热,同时,可以带走发热管230的热量,使发热管230 的管壁温度降低,外壳也不会烫手,仅采用一层隔热管240就可以实现较好的隔热效果,节省了材料,节约了成本。
29.为了使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可以同时固定连接发热管 230和隔热管240,并在发热管230和隔热管240之间形成进气通道 250,本技术对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分别做了改进,具体如下:
30.第一支架210为空心圆柱体结构,进气孔211设置在第一支架 210的侧壁上;第一支架210的侧壁朝垂直于壳体100的侧壁的方向突出形成有连接部212,连接部212的一侧固定连接于壳体100的开口,另一侧与隔热管240的一端密封连接。
31.由于隔热管240的管径要大于发热管230的管径,为了将隔热管 240和发热管230都固定在第一支架210上,因此在第一支架210上设置连接部212来扩大第一支架210的宽度,使较大管径的隔热管 240能够更容易的连接到第一支架210上,通过连接部212同时连接于壳体100的开口和隔热管240,将第一支架210固定在壳体100的开口处,能够使第一支架210固定的更稳定,同时第一支架210通过连接部212和隔热管240之间的固定可以形成密封,防止热量从壳体 100的开口处扩散出去,防止发热管230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壳体100 上。
32.第一支架210远离壳体100的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槽213,发热管230嵌入固定槽213内,与第一支架210密封连接。
33.由于发热管230的管径要小于隔热管240的管径,因此可以直接将发热管230固定到第一支架210远离壳体100开口的一端,在第一支架210远离壳体100的开口的一端设置固定槽213,发热管230卡接在固定槽213处,使得发热管230与第一支架210之间固定的更稳定,同时,发热管230和第一支架210之间可以通过固定槽213形成密封,避免发热管230的热量扩散出去,影响加热效果。
34.由于第一支架210采用了上述改进,对应的,第二支架220包括底座222和支架筒224,支架筒224为内部中空结构,底座222的宽度大于支架筒224的宽度,支架筒224设置在底座222的上方,底座 222固定于壳体100的底部,支架筒224的一端与发热管23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22固定连接,出气孔221设置在支架筒224的侧壁上。
35.由于本技术中的发热管230的管径小于隔热管240的管径,发热管230的长度小于隔热管240的长度,要将发热管230和隔热管240 同时固定在第二支架220上,则需要第二支架220具有不同尺寸的结构,因此第二支架220由两部分组成,即底座222和支架筒224;支架筒224的侧壁朝垂直于壳体100的侧壁的方向凸出形成有固定部 225,固定部225与发热管230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部225有利于对发热管230进行固定的同时,形成对发热管230的支撑,使得发热管230能够稳定固定在预设的位置,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有利于对烟支300的加热。
36.进一步的,底座222的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槽223,隔热管240的一端嵌入连接槽223内,与底座222固定连接。
37.由于隔热管240的管径要大于发热管230的管径,因此将隔热管 240固定到宽度大于支架筒224的底座222上,在底座222的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设置连接槽223,隔热管240卡接在连接槽223处,使得隔热管240与第二支架220之间固定的更稳定,同时,隔热管240 和第二支架22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槽223形成密封,避免隔热管240 的热量扩散出去,影响加热效果。
38.隔热管240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可以使得隔热管240与壳体100的侧壁之间不发生接触,热量不会传导到壳体100 上,可以有效较低壳体100温度。
39.本技术的发热管230为陶瓷发热体,发热管230的外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这样便于对加热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控制,对于加热不燃烧装置10的使用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对应采用不同的加热温度进行加热,则能保证抽吸过程的加热方式最合适,最大化地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和抽吸口味。当然,在加热的过程中,加热不燃烧装置10中的电路通过接收温度传感的感测的温度数据,实时调整电源输出的电能,从而使发热管230的操作温度能保持在实际需求中所要求的目标温度。
40.图3为本技术加入烟支后的加热不燃烧装置的一实施例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加热不燃烧装置10用于烟支300,烟支300插设于发热管230内,发热管230用于加热烟支300,通过发热管230对烟支300进行加热来使烟支300内的植物芯加热到足以散发出烟气的程度。
41.进一步的,烟支300与第一支架210之间具有缝隙,烟支300通过出气孔221,与进气通道250连通。
42.在加热不燃烧装置10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将烟支300穿过第一支架210,插入到发热管230内,为了保证加热不燃烧装置10的正常使用,需要使进气通道250内的空气保持流通,因此烟支300与第一支架210存在间隙,空气可以通过烟支300和第一支架210的缝隙进入到第一支架210的进气孔211,通过进气孔211进入到进气通道250内,保持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在使用过程中进气通道250内的空气可以对烟支300内形成气压,空气在进气通道250内,从发热管 230的上端,沿发热管230的管壁向下到发热管230的下端,再拐弯 180度,进入烟支300成“u”形,将烟支300内的气体带出来。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 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4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