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2987发布日期:2023-02-14 13:36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2.雾化器通常包括油杯和装配于油杯的一端的雾化组件,其中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支架以及由底部组件和支架夹持固定的发热组件。
3.本技术人开发了竖型棉芯的雾化器,发热组件的棉芯需要预先装配到支架上,发热组件的发热丝需要预先焊接在底部组件上,然后将两者相装配形成雾化组件,然后将雾化组件装配到油杯内形成雾化器。
4.然而,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设置,组装工序繁琐,且针对雾化器不同的外形设置,均需要调整其部件的结构以及尺寸,不利于批量生产,生产成本较高。
5.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内容只是陈述本实用新型的背景,不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能够实现发热组件的模块化,便于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固定结构,用于装配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和贴设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嵌合体,所述底座开设有贯通其底部和顶部的插接孔,所述嵌合体开设有进液孔,所述嵌合体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所述插接孔正对于所述第二通腔的端口;
8.所述嵌合体用于将所述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地固定于其内,使所述第一通腔于所述发热体的一侧形成雾化气道,所述进液孔相接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或导油体的顶端,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第二通腔内。
9.进一步地,所述嵌合体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座顶端的第一主体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用于夹持固定所述发热组件。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内设置有用于嵌置所述导油体的装配槽,所述进液孔开设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壁。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腔为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的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的底端和顶端。
12.进一步地,所述通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抵接棱,所述抵接棱具有用于抵顶于所述发热体的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抵接面。
13.进一步地,所述通槽包括位于中部的雾化槽、连接于所述雾化槽的底端的进气槽以及连接于所述雾化槽的顶端的出气槽,所述雾化槽用于和所述发热部正对,所述进气槽
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缩,所述出气槽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扩。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体开设有贯通其底部的第一插接缺口,所述第一插接缺口和所述第一主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通腔。
1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和所述第一插接缺口位置对应的第二插接缺口,所述第一插接缺口和所述第二插接缺口围合形成所述插接孔。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的和所述第一插接缺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定位口;所述发热组件由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夹持固定时,所述连接部贴紧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且嵌置于对应的定位口内。
17.进一步地,所述嵌合体还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主体的顶部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弹性连接件弯折。
1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由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
1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底部的相对的两端的抵接块,所述抵接块突出于所述嵌合体的外表面,两所述抵接块之间形成装配间隔,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嵌置于所述装配间隔内。
20.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匹配时,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抵接块的内侧的卡钩,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的卡槽,所述卡钩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22.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发热芯模块,包括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和贴设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芯模块还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固定结构。
23.进一步地,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顶部组件、底部组件和如上所述的发热芯模块;所述顶部组件的底端开设有嵌合槽,所述发热芯模块至少部分嵌置于所述嵌合槽内;所述底部组件包括通过所述插接孔插接于所述第二通腔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抵接于所述连接部。
24.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25.本方案中的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的固定于嵌合体内,和第一通腔形成雾化气道,其中导油体的背离发热体的一侧和进液孔相接,发热体的连接部伸入到第二通腔内,从而形成发热芯模块,发热芯模块可以通过插接方式连接于底部组件和顶部组件,底部组件的电极插接于第二通腔内时通过和和连接部抵接的方式实现与发热体的电连接,从而形成雾化组件,组装工序简单快捷。本方案实现了发热组件的模块化,从而便于雾化器的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芯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芯模块和电极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芯模块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30.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00、固定结构;200、发热组件;1、底座;2、嵌合体;3、弹性连接件;11、抵接块;111、第二插接缺口;112、第一定位结构;21、第一主体;211、装配槽;212、定位口;2111、进液孔;22、第二主体;221、通槽;222、抵接棱;223、第一插接缺口;224、第二定位结构;2211、进气槽;2212、雾化槽;2213、出气槽;201、导油体;202、发热体;2021、发热部;2022、连接部;301、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4,提供一种雾化组件(未示出),用于装配于油杯内形成雾化器,雾化组件包括顶部组件、底部组件和发热芯模块,发热芯模块包括发热组件200和固定结构,发热组件200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201和贴设于导油体201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202,发热体202包括发热部2021和连接于发热部2021的两端的连接部2022。
35.其中,固定结构100包括底座1和连接于底座1的嵌合体2,底座1开设有贯通其底部和顶部的插接孔,嵌合体2开设有进液孔2111,嵌合体2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插接孔正对于第二通腔的端口;嵌合体2将发热组件200竖直或倾斜地固定于其内,使第一通腔于发热体202的一侧形成雾化气道,进液孔2111相接于导油体201的一侧或导油体201的顶端,连接部2022伸入第二通腔内;发热芯模块至少部分嵌置于嵌合槽内;底部组件包括通过插接孔插接于第二通腔内的电极301,电极301抵接于连接部2022。
36.本方案中的发热组件200竖直或倾斜的固定于嵌合体2内,和第一通腔形成雾化气道,其中导油体201的背离发热体202的一侧和进液孔2111相接,发热体202的连接部2022伸入到第二通腔内,从而形成发热芯模块,发热芯模块可以通过插接方式连接于底部组件和顶部组件,底部组件的电极301插接于第二通腔内时通过和连接部2022抵接的方式实现与发热体202的电连接,从而形成雾化组件,组装工序简单快捷。本方案实现了发热组件200的模块化,从而便于雾化器的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37.进一步地,嵌合体2包括连接于底座1顶端的第一主体21和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21的一侧的第二主体22,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用于夹持固定发热组件200。如此设置,即相当于本方案的固定结构100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两个部分通过夹持的方式实现对发热组件200的固定,部件较少,装配方式可以更为简单快捷,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装配工艺的成本。应当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嵌合体2也可以包括第三主体、第四主体等等,即固定结构100也可以包括更多个部件,只要各个部件组合后能够将发热组件200固定形成发热芯模块即可。
38.进一步地,第一主体21的和第二主体22相装配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嵌置导油体201的装配槽211,进液孔2111开设于装配槽211的槽壁。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2111开设于装配槽211的和第二主体22相对的槽壁,发热体202为矩形的平板状结构,导油体201可以是软质的导油棉或者硬质的多孔陶瓷导油体,装配槽211的形状和发热体202的形状匹配,即为矩形,导油体201的一侧优选为和装配槽211的一侧平齐,如此,导油体201可以方便快捷地装配于装配槽211内,并且,整体性更好,利于自动化装配,降低生产成本;进液孔2111设置一个且也为矩形,进液孔2111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梯形、椭圆形等等,且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槽211可以设置于第二主体22的和第一主体21相装配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孔2111可以开设于装配槽211的顶端的槽壁,从而和嵌合体2的顶部空间连通。
39.进一步地,第一通腔为开设于第二主体22的和第一主体21相装配的一侧的通槽221,通槽221贯穿第二主体22的底端和顶端。具体的,通槽221包括位于中部的雾化槽2212、连接于雾化槽2212的底端的进气槽2211以及连接于雾化槽2212的顶端的出气槽2213,雾化槽2212用于和发热部2021正对,进气槽2211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缩,出气槽2213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扩。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将雾化组件夹持固定时,通槽221和导油体201围合形成雾化气道,并且,雾化气道沿进气方向依次包括进气腔、雾化腔和出气腔,进气槽2211、雾化槽2212和出气槽2213依次和进气腔、雾化腔和出气腔对应,进气腔的横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缩,出气腔的横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扩。空气从进气腔进入到雾化腔内时气流速度加快,雾化液在雾化腔内形成的气溶胶可以被快速地带离,提升雾化效果,并且,由于出气腔的横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扩,可以防止气溶胶冷凝形成冷凝液,提升用户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腔也可以为开设于第一主体21的和第二主体22相装配的一侧的通槽221。
40.进一步地,通槽2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抵接棱222,抵接棱222具有用于抵顶于发热体202的背离导油体201的一侧的抵接面。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02为片状的发热体202,其中,发热部2021可以是网形、矩形、波浪形、s形、菱形等等,连接部2022连接于发热体202的两端,发热部2021贴合设置于导油体201的背离进液孔2111的一侧,装配槽211的四周均具有侧壁,即相当于导油体201的周侧均贴合连接于装配槽211的侧壁,抵接棱222的抵接面抵接于发热体202的一侧且贴合于导油体201的一侧,并且,抵接棱222至少部分贴合连接于装配槽211的相对的两侧的侧壁端面,例如,抵接棱222的外边缘和装配槽211的对应侧壁面平齐,或者,抵接棱222的抵接面覆盖装配槽211的对应侧壁面,如此,导油体201可以完全被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包裹住,以防止雾化液从导油体201的四周渗出,只能朝发热部2021的方向渗透,防漏液效果较好,而且,抵接棱222具有将发热部2021抵紧在导油体201
的作用,可以防止发热体202发热变形,更为可靠。
41.进一步地,第二主体22开设有贯通其底部的第一插接缺口223,第一插接缺口223和第一主体21共同围合形成第二通腔;底座1上开设有和第一插接缺口223位置对应的第二插接缺口111,第一插接缺口223和第二插接缺口111围合形成插接孔。具体的,每一抵接棱222的外侧均设置有一第一插接缺口223,第一插接接口贯通第二主体22的底端和顶端,第一插接缺口223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抵接棱222的相同,为固定结构100的轴向方向,底部组件具有两对称设置的电极301,当发热芯模块和底部组件相装配时,两电极301分别插接于两插接口内并伸入第二通腔内,从而实现和连接部2022的抵接,电极301和发热体202之间无需采用焊接方式相连,可以简化装配工艺,降低工艺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缺口223也可以仅贯穿第二主体22的底端。
42.进一步地,第一主体21的和第一插接缺口223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定位口212;发热组件200由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夹持固定时,连接部2022贴紧于第一主体21的一侧且嵌置于对应的定位口212内。具体的,第一主体21的和第一插接缺口223位置对应的侧壁形成了第二通腔的侧壁,连接部2022从抵接棱222和第一主体21之间的间隙伸出且贴紧于第一主体21的对应侧壁,即连接部2022突出于第二通腔的侧壁,电极301的形状和第二通腔的形状匹配,因此,当电极301插接于第二通腔内时,电极301的外壁可以和连接部2022抵紧从而实现电连接,连接方式稳定可靠。
43.进一步地,嵌合体2还包括一体连接于第一主体21的顶部和第二主体22的顶部的弹性连接件3,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固定连接时弹性连接件3弯折。具体的,固定结构100由硅胶或橡胶材料等具有压缩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采用硅胶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弹性且密封性能良好,第一主体21的顶部和第二主体22的顶部之间对称地连接有两弹性连接件3,弹性连接件3为薄片状,即相当于第一主体21、第二主体22以及弹性连接件3可以在模具上一体成型,而无需单独保存,物料便于管理和运输,弹性连接件3的厚度在0.15mm-0.35mm内,因此,可以在保证成型的情况下便于弯折,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可以通过弯折弹性连接件3的方式实现对折装配,装配方式简单快捷,并且,便于自动化装配,可以降低工艺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之间可以仅设置一弹性连接件3,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弹性连接件3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三个、四个、五个等等,在此不作限定。
44.进一步地,底座1包括连接于第一主体21底部的相对的两端的抵接块11,抵接块11突出于嵌合体2的外表面,两抵接块11之间形成装配间隔,第二主体22的底端嵌置于装配间隔内。具体的,两抵接块11对称设置,发热芯模块装配在顶部组件时,两抵接块11用于实现和顶部组件的定位,装配精度更高,装配间隔和第二主体22匹配,每一抵接块11的靠近装配间隔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插接缺口111,因此,当第二主体22对折固定于第一主体21时,第一插接缺口223和第二插接缺口111可以围合形成插接孔,并且,插接孔正对于第二通腔,电极301可以从插接孔插入至第二通腔内实现和连接部2022的抵接。
45.进一步地,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112,第二主体2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224;第二定位结构224和第一定位结构112匹配时,第二主体22的底端固定于底座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12包括设置于抵接块11的内侧的卡钩,第二定位结构224包括开设于第二主体22的背离第一主体21的一侧的卡槽,卡钩卡接于卡槽内,当第二主体22折叠固定于第一主体21时,仅需在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的两侧施加压力,即
可使得卡钩和第二主体22的设置卡槽处产生弹性形变,最终使卡钩和卡槽卡接,实现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之间的固定,装配方式简单,且定位可靠,工艺成本更低,便于自动化生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12也可以是设置于抵接块11的装配孔,第二定位结构224也可以是连接于第二主体22和装配孔的螺钉、销钉、销轴等等,当然,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之间还可以采用胶水粘接、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只要能够实现第一主体21和第二主体22之间的固定从而将发热组件200夹持即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46.本方案的发热芯模块可以制造成统一尺寸,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并保证口感的一致性,将其装配到顶部组件时,仅需在顶部组件上设置和其匹配的嵌合槽即可。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