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和可吸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2518发布日期:2022-06-25 05:2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和可吸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将可雾化基质雾化后输入人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和可吸入装置。


背景技术:

2.可吸入装置通常包括雾化器和供电组件。雾化器可通过雾化的手段对液态可雾化基质进行加热,使其生成雾化气体以供使用者吸食。供电组件用于向雾化器进行供电。雾化器包括用于输送雾化气体的管道、用于储存液态可雾化基质的储液仓以及用于加热可雾化基质的雾化芯。
3.然而,在可吸入装置的运输过程中,由于管道与雾化芯的密封性不佳,储液仓内的液态可雾化基质会发生泄漏,渗入雾化芯与管道之间,影响吸食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以上不足之处,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器和可吸入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仓、导气管和雾化芯,导气管设于所述储液仓内;雾化芯设于所述储液仓内,所述雾化芯包括芯壳和导液棉,所述芯壳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壳体,所述导液棉位于所述芯壳内;密封件设于所述导气管和所述芯壳之间,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本体和所述密封本体朝向所述导气管的表面部分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管,所述导气管抵接在所述密封本体上,所述密封本体的底部抵持在所述导液棉上,所述第一连接管位于所述导气管内,所述第一连接管外壁上还设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弹性抵持于所述导气管的内壁。
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部包括多条弹性环。
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密封本体的外壁上还设有凹槽,部分所述壳体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储液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第二端;
9.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一阻油塞,所述第一阻油塞密封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阻油塞具有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阻油塞面向所述第二端的表面部分延伸形成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一阻油塞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外壁的连接处内凹形成凹陷,所述导气管一端部抵持于所述凹陷内,所述第二连接管伸入所述导气管内,以使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壁抵接在所述导气管的内壁上。
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吸食部,所述吸食部设于所述储液仓一端,所述吸食部和所述第一阻油塞之间设有第二吸液棉。
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阻油塞和储液棉,所述第二阻油塞装配在所述第二端,所述雾化芯设置在所述第二阻油塞上,所述储液棉设置于所述储液仓内,并环绕设于所述导气管和所述雾化芯的外壁上,所述储液棉密封于所述第一阻油
塞和所述第二阻油塞之间。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油塞具有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阻油塞背离所述导气管的表面上设有多条通气道,所述通气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
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油塞背离所述导气管的表面上还设有多个通气槽,每一所述通气槽连通所述通气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孔。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油塞朝向所述雾化芯一侧设有凸环,所述雾化芯套设于所述凸环上。
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吸入装置,包括供电组件和第二吸液棉,所述可吸入装置还包括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第二吸液棉设置在所述供电组件和所述雾化器之间,所述第二吸液棉还具有一缺口。
16.本技术中,密封件上的第一连接管伸入导气管内,并通过弹性部弹性抵持在导气管内壁上,从而将密封件密封在导气管上,避免储液仓内的液态可雾化基质通过导气管和密封件之间的缝隙流入导气管内,影响吸食口感,可提高雾化器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导气管和密封件在运输中发生松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雾化器的立体图。
18.图2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分解图。
19.图3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20.图4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中雾化芯的分解图。
21.图5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沿v-v的剖视图。
22.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可吸入装置的立体图。
23.图7为图6所示的可吸入装置的分解图。
24.图8为图6所示的可吸入装置中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25.图9为图6所示的可吸入装置沿ix-ix的剖视图。
26.图10为实施例二中导液棉和第二阻油塞的分解图。
2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8.雾化器
ꢀꢀꢀꢀꢀꢀꢀꢀꢀꢀꢀꢀꢀꢀꢀꢀꢀꢀꢀꢀꢀꢀꢀꢀꢀꢀꢀꢀꢀ
100
29.储液仓
ꢀꢀꢀꢀꢀꢀꢀꢀꢀꢀꢀꢀꢀꢀꢀꢀꢀꢀꢀꢀꢀꢀꢀꢀꢀꢀꢀꢀꢀ
10
30.第一端
ꢀꢀꢀꢀꢀꢀꢀꢀꢀꢀꢀꢀꢀꢀꢀꢀꢀꢀꢀꢀꢀꢀꢀꢀꢀꢀꢀꢀꢀ
11
31.第二端
ꢀꢀꢀꢀꢀꢀꢀꢀꢀꢀꢀꢀꢀꢀꢀꢀꢀꢀꢀꢀꢀꢀꢀꢀꢀꢀꢀꢀꢀ
12
32.吸食部
ꢀꢀꢀꢀꢀꢀꢀꢀꢀꢀꢀꢀꢀꢀꢀꢀꢀꢀꢀꢀꢀꢀꢀꢀꢀꢀꢀꢀꢀ
20
33.气道
ꢀꢀꢀꢀꢀꢀꢀꢀꢀꢀꢀꢀꢀꢀꢀꢀꢀꢀꢀꢀꢀꢀꢀꢀꢀꢀꢀꢀꢀꢀꢀ
21
34.吸气口
ꢀꢀꢀꢀꢀꢀꢀꢀꢀꢀꢀꢀꢀꢀꢀꢀꢀꢀꢀꢀꢀꢀꢀꢀꢀꢀꢀꢀꢀ
22
35.卡槽
ꢀꢀꢀꢀꢀꢀꢀꢀꢀꢀꢀꢀꢀꢀꢀꢀꢀꢀꢀꢀꢀꢀꢀꢀꢀꢀꢀꢀꢀꢀꢀ
23
36.防尘塞
ꢀꢀꢀꢀꢀꢀꢀꢀꢀꢀꢀꢀꢀꢀꢀꢀꢀꢀꢀꢀꢀꢀꢀꢀꢀꢀꢀꢀꢀ
24
37.导气管
ꢀꢀꢀꢀꢀꢀꢀꢀꢀꢀꢀꢀꢀꢀꢀꢀꢀꢀꢀꢀꢀꢀꢀꢀꢀꢀꢀꢀꢀ
30
38.储液棉
ꢀꢀꢀꢀꢀꢀꢀꢀꢀꢀꢀꢀꢀꢀꢀꢀꢀꢀꢀꢀꢀꢀꢀꢀꢀꢀꢀꢀꢀ
40
39.第一阻油塞
ꢀꢀꢀꢀꢀꢀꢀꢀꢀꢀꢀꢀꢀꢀꢀꢀꢀꢀꢀꢀꢀꢀꢀꢀꢀ
50
40.第一通气孔
ꢀꢀꢀꢀꢀꢀꢀꢀꢀꢀꢀꢀꢀꢀꢀꢀꢀꢀꢀꢀꢀꢀꢀꢀꢀ
51
41.第二连接管
ꢀꢀꢀꢀꢀꢀꢀꢀꢀꢀꢀꢀꢀꢀꢀꢀꢀꢀꢀꢀꢀꢀꢀꢀꢀ
52
42.凹陷
ꢀꢀꢀꢀꢀꢀꢀꢀꢀꢀꢀꢀꢀꢀꢀꢀꢀꢀꢀꢀꢀꢀꢀꢀꢀꢀꢀꢀꢀꢀꢀ
53
43.第二阻油塞
ꢀꢀꢀꢀꢀꢀꢀꢀꢀꢀꢀꢀꢀꢀꢀꢀꢀꢀꢀꢀꢀꢀꢀꢀꢀ
60
44.第二通气孔
ꢀꢀꢀꢀꢀꢀꢀꢀꢀꢀꢀꢀꢀꢀꢀꢀꢀꢀꢀꢀꢀꢀꢀꢀꢀ
61
45.通气槽
ꢀꢀꢀꢀꢀꢀꢀꢀꢀꢀꢀꢀꢀꢀꢀꢀꢀꢀꢀꢀꢀꢀꢀꢀꢀꢀꢀꢀꢀ
62
46.通气道
ꢀꢀꢀꢀꢀꢀꢀꢀꢀꢀꢀꢀꢀꢀꢀꢀꢀꢀꢀꢀꢀꢀꢀꢀꢀꢀꢀꢀꢀ
63
47.凸台
ꢀꢀꢀꢀꢀꢀꢀꢀꢀꢀꢀꢀꢀꢀꢀꢀꢀꢀꢀꢀꢀꢀꢀꢀꢀꢀꢀꢀꢀꢀꢀ
64
48.凸环
ꢀꢀꢀꢀꢀꢀꢀꢀꢀꢀꢀꢀꢀꢀꢀꢀꢀꢀꢀꢀꢀꢀꢀꢀꢀꢀꢀꢀꢀꢀꢀ
65
49.雾化芯
ꢀꢀꢀꢀꢀꢀꢀꢀꢀꢀꢀꢀꢀꢀꢀꢀꢀꢀꢀꢀꢀꢀꢀꢀꢀꢀꢀꢀꢀ
70
50.芯壳
ꢀꢀꢀꢀꢀꢀꢀꢀꢀꢀꢀꢀꢀꢀꢀꢀꢀꢀꢀꢀꢀꢀꢀꢀꢀꢀꢀꢀꢀꢀꢀ
71
51.底座
ꢀꢀꢀꢀꢀꢀꢀꢀꢀꢀꢀꢀꢀꢀꢀꢀꢀꢀꢀꢀꢀꢀꢀꢀꢀꢀꢀꢀꢀꢀꢀ
711
52.壳体
ꢀꢀꢀꢀꢀꢀꢀꢀꢀꢀꢀꢀꢀꢀꢀꢀꢀꢀꢀꢀꢀꢀꢀꢀꢀꢀꢀꢀꢀꢀꢀ
712
53.通槽
ꢀꢀꢀꢀꢀꢀꢀꢀꢀꢀꢀꢀꢀꢀꢀꢀꢀꢀꢀꢀꢀꢀꢀꢀꢀꢀꢀꢀꢀꢀꢀ
713
54.进液孔
ꢀꢀꢀꢀꢀꢀꢀꢀꢀꢀꢀꢀꢀꢀꢀꢀꢀꢀꢀꢀꢀꢀꢀꢀꢀꢀꢀꢀꢀ
714
55.容置腔
ꢀꢀꢀꢀꢀꢀꢀꢀꢀꢀꢀꢀꢀꢀꢀꢀꢀꢀꢀꢀꢀꢀꢀꢀꢀꢀꢀꢀꢀ
715
56.发热元件
ꢀꢀꢀꢀꢀꢀꢀꢀꢀꢀꢀꢀꢀꢀꢀꢀꢀꢀꢀꢀꢀꢀꢀꢀꢀꢀꢀ
72
57.导液棉
ꢀꢀꢀꢀꢀꢀꢀꢀꢀꢀꢀꢀꢀꢀꢀꢀꢀꢀꢀꢀꢀꢀꢀꢀꢀꢀꢀꢀꢀ
73
58.密封件
ꢀꢀꢀꢀꢀꢀꢀꢀꢀꢀꢀꢀꢀꢀꢀꢀꢀꢀꢀꢀꢀꢀꢀꢀꢀꢀꢀꢀꢀ
80
59.密封本体
ꢀꢀꢀꢀꢀꢀꢀꢀꢀꢀꢀꢀꢀꢀꢀꢀꢀꢀꢀꢀꢀꢀꢀꢀꢀꢀꢀ
81
60.凹槽
ꢀꢀꢀꢀꢀꢀꢀꢀꢀꢀꢀꢀꢀꢀꢀꢀꢀꢀꢀꢀꢀꢀꢀꢀꢀꢀꢀꢀꢀꢀꢀ
811
61.第一连接管
ꢀꢀꢀꢀꢀꢀꢀꢀꢀꢀꢀꢀꢀꢀꢀꢀꢀꢀꢀꢀꢀꢀꢀꢀꢀ
82
62.弹性部
ꢀꢀꢀꢀꢀꢀꢀꢀꢀꢀꢀꢀꢀꢀꢀꢀꢀꢀꢀꢀꢀꢀꢀꢀꢀꢀꢀꢀꢀ
83
63.弹性环
ꢀꢀꢀꢀꢀꢀꢀꢀꢀꢀꢀꢀꢀꢀꢀꢀꢀꢀꢀꢀꢀꢀꢀꢀꢀꢀꢀꢀꢀ
831
64.连通孔
ꢀꢀꢀꢀꢀꢀꢀꢀꢀꢀꢀꢀꢀꢀꢀꢀꢀꢀꢀꢀꢀꢀꢀꢀꢀꢀꢀꢀꢀ
84
65.第一吸液棉
ꢀꢀꢀꢀꢀꢀꢀꢀꢀꢀꢀꢀꢀꢀꢀꢀꢀꢀꢀꢀꢀꢀꢀꢀꢀ
90
66.供电组件
ꢀꢀꢀꢀꢀꢀꢀꢀꢀꢀꢀꢀꢀꢀꢀꢀꢀꢀꢀꢀꢀꢀꢀꢀꢀꢀꢀ
200
67.第二吸液棉
ꢀꢀꢀꢀꢀꢀꢀꢀꢀꢀꢀꢀꢀꢀꢀꢀꢀꢀꢀꢀꢀꢀꢀꢀꢀ
300
68.缺口
ꢀꢀꢀꢀꢀꢀꢀꢀꢀꢀꢀꢀꢀꢀꢀꢀꢀꢀꢀꢀꢀꢀꢀꢀꢀꢀꢀꢀꢀꢀꢀ
310
69.外壳
ꢀꢀꢀꢀꢀꢀꢀꢀꢀꢀꢀꢀꢀꢀꢀꢀꢀꢀꢀꢀꢀꢀꢀꢀꢀꢀꢀꢀꢀꢀꢀ
400
70.安装座
ꢀꢀꢀꢀꢀꢀꢀꢀꢀꢀꢀꢀꢀꢀꢀꢀꢀꢀꢀꢀꢀꢀꢀꢀꢀꢀꢀꢀꢀ
500
71.放置槽
ꢀꢀꢀꢀꢀꢀꢀꢀꢀꢀꢀꢀꢀꢀꢀꢀꢀꢀꢀꢀꢀꢀꢀꢀꢀꢀꢀꢀꢀ
510
72.进气口
ꢀꢀꢀꢀꢀꢀꢀꢀꢀꢀꢀꢀꢀꢀꢀꢀꢀꢀꢀꢀꢀꢀꢀꢀꢀꢀꢀꢀꢀ
520
73.定位环
ꢀꢀꢀꢀꢀꢀꢀꢀꢀꢀꢀꢀꢀꢀꢀꢀꢀꢀꢀꢀꢀꢀꢀꢀꢀꢀꢀꢀꢀ
530
74.凸出部
ꢀꢀꢀꢀꢀꢀꢀꢀꢀꢀꢀꢀꢀꢀꢀꢀꢀꢀꢀꢀꢀꢀꢀꢀꢀꢀꢀꢀꢀ
540
75.气孔
ꢀꢀꢀꢀꢀꢀꢀꢀꢀꢀꢀꢀꢀꢀꢀꢀꢀꢀꢀꢀꢀꢀꢀꢀꢀꢀꢀꢀꢀꢀꢀ
541
76.气流传感器
ꢀꢀꢀꢀꢀꢀꢀꢀꢀꢀꢀꢀꢀꢀꢀꢀꢀꢀꢀꢀꢀꢀꢀꢀꢀ
600
77.盖子
ꢀꢀꢀꢀꢀꢀꢀꢀꢀꢀꢀꢀꢀꢀꢀꢀꢀꢀꢀꢀꢀꢀꢀꢀꢀꢀꢀꢀꢀꢀ
700
78.可吸入装置
ꢀꢀꢀꢀꢀꢀꢀꢀꢀꢀꢀꢀꢀꢀꢀꢀꢀꢀꢀꢀꢀꢀꢀꢀꢀ
1000
79.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80.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81.下文,将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阐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是,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从而使本技术透彻的和详细的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传达。
82.实施例一
83.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100,雾化器100包括储液仓10、吸食部20、导气管30、储液棉40、第一阻油塞50、第二阻油塞60和雾化芯70。储液仓10包括第一端11和与第一端11对应的第二端12,吸食部20设置于储液仓10的第一端11。第一阻油塞50收容于储液仓10的第一端11,并位于吸食部20和储液仓10之间,第一阻油塞50具有第一通气孔51。第二阻油塞60密封于第二端12,第二阻油塞60具有第二通气孔61。导气管30收容于储液仓10内,并通过导气管30连通第一通气孔51和第二通气孔61。雾化芯70设置在导气管30和第二阻油塞60之间。储液棉40设置于储液仓10内,并环形包覆在导气管30和雾化芯70的外壁上。储液棉40用于存储可雾化基质,可雾化基质中包括目标活性成分。第一阻油塞50和第二阻油塞60用于将储液棉40中的可雾化基质密封于储液仓10中。雾化芯70用于对储液棉40中的可雾化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得到气溶胶。导气管30用于将气溶胶导出至吸食部20,从而供吸食者吸食。
84.参阅图3和图5,第一阻油塞50具有面向第二端12的表面部分延伸形成第二连接管52。第二连接管52与第一通气孔51连通且两者的中心轴共线。沿着第二连接管52周向方向,第一阻油塞50在与第二连接管52外壁的连接处内凹形成凹陷53,导气管30一端部抵持于凹陷53,且第二连接管52伸入导气管30内。第二连接管52的外壁抵在导气管30的内壁上,以密封导气管30与第一阻油塞50的密封性,避免储液棉40上的液态可雾化基质渗入导气管30和第一阻油塞50之间的缝隙,影响吸食者的吸食口感。
85.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棉40为一体式结构,储液棉40能够存储较大量的可雾化基质,并使液态可雾化基质稳定地吸附并存储于储液棉40中,降低可雾化基质于储液仓10内的流动性,进一步减小泄露风险,以便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的安全性并提高雾化器100的使用寿命。
86.参阅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食部20具有一吸气口22以及与吸气口22连通的气道21,吸气口22通过气道21与导气管30连通,其中,导气管30、吸气口22的气道21以及储液仓10的中心轴可同轴设置,以便于将雾化组件产生的气溶胶沿着气道21导出,供使用者从吸气口22处吸食。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食部20的形状可采用满足人体工学的圆形、椭圆形、鸭嘴型等。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食部20内还可设有防尘塞24。防尘塞24可拆卸地设于吸气口22中,防止使用者不使用雾化器100时外部灰尘或水汽进入吸气口22中。
88.参阅图4和图5,雾化芯70包括芯壳71、发热元件72和导液棉73,芯壳71包括底座711和设置在底座711的壳体712。芯壳71的横截面大致为圆环形并具有一容置腔715。容置腔715连通底座711和壳体712。壳体712上还开设有与容置腔715连通的两个通槽713。沿着第一阻油塞50到第二阻油塞60的方向,两个通槽713对称设置并将壳体712分为两部分。导液棉73为一体结构,导液棉73的横截面大致为圆环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712上还设有进液孔714。储液棉40中内的液态可雾化基质通过通槽713和进液孔714向导液棉73输送可雾化基质,以提高导液棉73上吸附液态可雾化基质的均匀性。
89.发热元件72设置于导液棉73的中心部,装有发热元件72的导液棉73容置于芯壳71内。底座711抵持在第二阻油塞60上。第二阻油塞60具有第二通气孔61,第二通气孔61用于与外界连通。导液棉73的中心与第二通气孔61的中心相对应。
90.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元件72可以为加热网或螺旋状的加热丝。发热元件72的加热部紧贴于导液棉73的内壁上,以使发热元件72能够充分将导液棉73中的可雾化基质雾化。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导气管30和芯壳71之间还设有密封件80,用于密封导气管30与芯壳71的连接处,避免储液棉40中的可雾化基质通过导气管30与芯壳71之间的缝隙流入导气管30内。密封件80具有一连通孔84,连通孔84连通导气管30和导液棉73的内壁。发热元件72雾化产生的气溶胶经过导液棉73的中心通过连通孔84流向导气管30内,并供吸食者由吸气口22处吸食。
92.参阅图4和图5,密封件80包括密封本体81和密封本体81的部分表面延伸的第一连接管82,第一连接管82面向导气管30,导气管30抵持在密封本体81上,第一连接管82伸入导气管30内壁,以增大第一连接管82与导气管30的接触面积,减少在运输过程中,储液棉40中的液态可雾化基质向导气管30内的渗漏。
9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管82和导气管30之间的密封性,第一连接管82的外壁上还设有弹性部83,弹性部83包括多条弹性环831,弹性环831弹性抵持在导气管30上。如此设置不仅可以避免密封件80与导气管30之间的松动,同时也可以阻挡渗入密封件80与导气管30之间缝隙的液态可雾化基质渗入导气管30内。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本体81的部分外壁内凹形成对壳体712顶部结构对应的凹槽811,部分壳体712容置于凹槽811内,密封本体81的底部抵持于导液棉73上,以增大壳体712与密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密封体连接于壳体712上的稳定性。
95.参阅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食部20和第一阻油塞50之间还设有第一吸液棉90,第二吸液棉用于吸收从储液仓10中溢出的可雾化基质,从而减小泄露的风险。
96.参阅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第二通气孔61的内壁向内延伸形成凸台64,底座711抵持在凸台64上。第二阻油塞60背离导气管30的表面上开设有多条通气道63,通气道63与第二通气孔61连通,外界空气流通过通气道63进入第二通气孔61,进而带动发热元件72雾化的气溶胶流向吸气口22供吸食者吸食。
9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油塞60背离导气管30的表面上还设有多个通气槽62,每一通气槽62连通通气道63与第二通气孔61,以使得经过通气道63的气流定向通过通气槽62流向第二通气孔61。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道63设有四条,通气槽62与通气道63的个数相同,通气槽62的形状大致为扇形。
98.参阅图6和图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吸入装置1000,可吸入装置1000包括外壳400、供电组件200、第二吸液棉300以及所述雾化器100。雾化器100、供电组件200和第二吸液棉300均容置于外壳400内。
99.参阅图7和图9,雾化器100中的吸食部20伸出外壳400的一端部。吸食部20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卡槽23,外壳400的上端部通过胶粘剂(图未示)固定于卡槽23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400和吸食部20还可以通过磁性吸附或过盈配合等方式相互固定。供电组件200可为圆柱形的电池。第二吸液棉300设置在第二阻油塞60和供电组件200之间,第二吸液棉300用于吸附储液棉40或导液棉73处溢出的可雾化基质,减小泄漏风险,减小滴落在供电组件200的风险。
100.参阅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液棉300还具有一缺口310,如此设置不仅便于组装可吸入装置1000时,可确定第二吸液棉300的安装位置,便于快速将雾化器100和供电组件200组装起来,而且,外界气流也可通过缺口310进入通气槽62(见图3),从而流向第二通气孔61。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吸入装置1000可以为电子烟,即可雾化基质为烟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吸入装置1000并不限于电子烟,还可以是用于将可雾化基质雾化成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的其它雾化器100。例如,可吸入装置1000还可以是将液体雾化后输入人体的器械设备,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的医疗雾化吸入器。此时,可雾化基质可为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对应的药液。依靠病人呼吸,将药液雾化后形成的药雾吸入人体呼吸道直至肺泡,从而用于上呼吸道局部药物治疗。可吸入装置1000也可以应用于可雾化基质雾化成气溶胶输送至皮肤表面上,如将气溶胶喷至皮肤上也能够起到美容效果。
102.相较于常见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物,药液雾化方式可以将药液雾化形成气溶胶直接作用于所需治疗的位置,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代替如静脉注射方式,通过注射器将药液输送至静脉血管内最后输送至所需治疗位置,此过程需要经过血液循环和代谢;或如口服药物方式,如口服药物方式治疗疾病需要经过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代谢到达治疗位置,这两种方式并不能保证药物充分作用于治疗位置。同时,在一些场合,相较于口含药物,不如药液雾化更加便利,比如喉咙疼,如果口含药物会影响讲话。
103.参阅图7、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吸入装置1000还可包括安装座500和气流传感器600。气流传感器600和安装座500均设于外壳400内,安装座500设于供电组件200远离雾化器100的一端,安装座500盖合于外壳400的端部。安装座500具有一进气口520,安装座500面向供电组件200的一侧具有一与进气口520连通的放置槽510。在安装座500的放置槽510内还设有定位环530,气流传感器600容置于放置槽510内,定位环530对应进气口520的位置。定位环530外壁的一侧还设有凸出部540,凸出部540具有气孔541,定位环530内的壁与气孔541连通。当外界气流通过进气口520进入安装座500,气流经过气流传感器600,气流传感器600启动并将此信息输送至控制器(图未示),控制器控制供电组件200为发热元件72供电。气流进一步通过气孔541、外壳400与供电组件200之间的缝隙流向通气道63(见图3),发热元件72加热雾化的气溶胶在气流带动下通过导气管30,供吸食者从吸气口22吸食。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气流传感器600为咪头。
104.外壳400远离吸食部20的端部还套设有可拆卸的盖子700,当吸食者未使用可吸入装置1000时,可通过盖子700盖合在外壳400的端部,避免外界的杂质或水汽经过安装座500
的进气口520进入外壳400内,保护外壳400内的供电组件200。
105.本技术中,密封件80上的第一连接管82伸入导气管30内,并通过弹性部83弹性抵持在导气管30内壁上,从而将密封件80密封在导气管30上,避免储液仓10内的液态可雾化基质通过导气管30和密封件80之间的缝隙流入导气管30内,影响吸食口感,可提高雾化器100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导气管30和密封件80在运输中发生松动的可能性。
106.实施例二
10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雾化器100的结构。
108.参阅图5和图10,第二阻油塞60朝向导液棉73一侧设有凸环65,导液棉73内壁套设于凸环65上,以阻挡储液棉40中可雾化基质从第二阻油塞60与导液棉73的连接处泄漏。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气管30抵持于导液棉73的顶面上,也可过盈抵持于导液棉73上,以避免储液棉40中的可雾化基质渗漏到导气管30内。
10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