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体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90311发布日期:2023-09-27 15:35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发热体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雾化,特别涉及一种发热体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1、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替代吸收方式。雾化装置是指将存储的可雾化的介质通过加热或超声等方式形成气溶胶的装置。可雾化的介质包括液体、凝胶、膏体或固体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将这些介质雾化,可为用户递送可供吸入的气溶胶,替代常规的产品形态及吸收方式。

2、目前的一些雾化装置包括发热体,通过发热体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接触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但由于现有的发热体的结构缺陷,雾化效率较低,限制了雾化装置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发热体的雾化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发热体及雾化装置。

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热体,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凸起和/或凹槽,以形成至少一个向外凸出或向内凹陷的发热面,所述发热面用于接触并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面平滑延伸。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表面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面,且相邻两个所述发热面平滑过渡。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侧壁沿周向围绕所述底壁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加热腔;

6、所述发热面形成于所述底壁和/或所述侧壁朝向所述加热腔的内表面。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加热腔的内表面包括多个所述发热面,所有所述发热面自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布。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发热面被构造为同心设置的封闭图案,向外凸出的所述发热面和向内凹陷的所述发热面交替设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面的波峰与波谷的距离为0.1mm-1.5mm;和/或,

10、相邻两个向外凸出的所述发热面的波峰之间距离为0.5mm-5mm。

11、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发热体。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发热电阻和导电电极,所述发热电阻设于所述发热体上,所述导电电极与所述发热电阻电性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电磁感应元件,所述电磁感应元件设于所述发热体外,所述电磁感应元件用于产生磁场,所述发热体可在所述电磁感应元件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发热。

14、上述发热体通过向外凸出或向内凹陷的发热面与气溶胶生成基质接触,相较于未设置凸起或凹槽的平滑表面,有效增大了发热体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增大了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的气溶胶的生成量,丰富了气溶胶的口感。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热体,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凸起和/或凹槽,以形成至少一个向外凸出或向内凹陷的发热面,所述发热面用于接触并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面平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表面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面,且相邻两个所述发热面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侧壁沿周向围绕所述底壁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加热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加热腔的内表面包括多个所述发热面,所有所述发热面自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发热面被构造为同心设置的封闭图案,向外凸出的所述发热面和向内凹陷的所述发热面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发热面的波峰与波谷的距离为0.1mm-1.5mm;和/或,

8.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发热电阻和导电电极,所述发热电阻设于所述发热体上,所述导电电极与所述发热电阻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电磁感应元件,所述电磁感应元件设于所述发热体外,所述电磁感应元件用于产生磁场,所述发热体可在所述电磁感应元件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发热。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热体及雾化装置,发热体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发热体的表面具有凸起和/或凹槽,以形成至少一个向外凸出或向内凹陷的发热面,发热面用于接触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上述发热体通过向外凸出或向内凹陷的发热面与气溶胶生成基质接触,相较于未设置凸起或凹槽的平滑表面,有效增大了发热体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增大了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的气溶胶的生成量,丰富了气溶胶的口感。

技术研发人员:柯美林,罗洪梁,张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7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