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852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连接拉链、揿钮、窗帘悬挂装置或其他构件的一种带子,更具体地涉及虽具有较低纬纱密度和极佳的柔性但织造结构外形稳定的一种带子。
为了稳定织造结构外形以防止图形的偏移,传统的带子是通过增加经纱和纬纱的密度进行织造的,以不在织造结构中产生间隙。对于这样的一织造结构,带子的连接件附着区域,例如拉链、卡合按钮、窗帘钩子或此类构件的连接件附着区域总是保持一稳定的结构,所以可牢固地连接各个构件,而在带子中不会产生图形的偏移,而且各个构件可发挥它们稳定的功能。
但是,按照上述织造的带子,因为带子中的带子固有区域、即通过缝纫或类似手段将带子连接到一物体上的一部分具有同连接件附着区域一样的织造结构,所以带子固有区域缺乏柔性,并且不能够牢固地连接带子且不能够很好地固定在需要连接的物体上。
另一方面,同时利用机织和针织进行交织的布已经公开在例如美国专利第3,880,202号和第3,885,601号中。按照这些公开,多个纬纱设置在布的宽度方向中,并且每根纬纱在布的宽度方向中的多个分段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折返,以与将要织造的经纱交织。同时,形成在每根纬纱折返端的一线圈被形成在邻近区域中的纬纱折返端的一线圈套住,以生产布料。
因此,以此方式获得的布具有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多条窄带借助于宽度方向中的线圈彼此连接在一起,所以不会发生纬纱图形的偏移。但是,在各个线圈被套住的条纹部分中,布在宽度方向中容易起褶皱且易于延长或收缩,由此缺乏作为布的结构的稳定性。因此,这样的布不容易进行处理。而且,在该布中,上述的条纹部分以布的整个宽度方向中的等间隔形成在整个宽度上。所以,不适合于将上述的连接件附着在其上的带子。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子,该带子具有极佳的对各种连接件的附着稳定性和对需要连接的物体的固定性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子,尽管它具有很低的纬纱密度和极佳的柔性,但不会发生纬纱图形的偏移,由此确保极佳的生产率和结构稳定性,以及将其连接到需要连接的物体上的极佳的可操作性。
为了将上述的拉链或其他构件例如揿钮等的连接件附着在带子上,至少附着区域的结构需要缺少柔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通过缝纫或其他方式将具有这样构件的带子连接在需要连接的物体例如衣物或包上,带子需要非常适合于连接在该物体上。
近来,具有上述构件例如带有带材的拉链或揿钮的带子已被用来连接在较薄、柔性的需要连接的物体例如婴儿衣物或内衣上。所以,存在对较薄、柔性材料制造的一种带子固有区域的强烈需求,该带子固有区域是连接到物体上的带子的一连接区域。即使当物体具有某种程度的刚度时,也存在同样的需求。
即,这种类型的带子需要具有相反功能的区域一缺乏柔性的区域和,如果可能,一具有极佳柔性的区域。而且,两区域都必需结构稳定。
经过考虑,本发明的发明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通过在织造结构中使用一织针形成一针织区域,就可抑制纬纱图形的偏移,所以如上述美国专利说明书中公开的布那样,可以稳定该织造结构,即使在基本结构是通过机织获得的带子中也是一样,尽管该带子具有较低的织造密度和稀疏的织造图形。而且,本发明人还发现,为了稳定织造结构,使用基本穿过带子整个宽度的纬纱来形成织造部分的线圈是很有利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具有通过这样的构思获得的基本特征。在该特征中,提供了使用经纱和纬纱织造的一种带子,其中该带子沿其宽度方向分为连接件附着区域和带子固有区域,一个线圈由基本穿过带子整个宽度的纬纱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中,同时该线圈被平行运行的其他纬纱所形成的一个线圈套住。
换言之,按照本发明,带子被分为连接件附着区域和带子固有区域,在连接件附着区域上连接诸如拉链、揿钮、窗帘悬挂装置或类似连接件,带子固有区域连接在一物体例如衣服和包上。而后,每当一个纬纱被插入且该纬纱被下一次或此后插入的纬纱所形成的线圈套住时,该纬纱基本穿过带子的整个宽度,由此使各个线圈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或整个区域中。而后,重复与该纬纱沿带子纵向的织造。
由于这样一种织造方式的存在,就防止了纬纱的偏移,而且所提供的带子固有区域具有柔性,所以它非常适于连接在需要连接的物体上,并能确保连接的平滑性。而且,由于该织造结构的存在,防止了连接件附着区域中的织造纱线、例如经纱向带子固有区域偏移,由此稳定了连接件附着区域中的织造结构,以确保连接件的稳定连接。
另一方面,本发明没有规定上述连接件附着区域的织造结构。原因是连接件附着区域的织造结构取决于连接件的类型及其连接状态,例如连接件是否由合成树脂形成且一体地模制在带子上,或者连接件由金属形成且通过卷边一体地形成在带子上。因此,按照本发明,连接件附着区域可仅由织造结构形成,在该织造结构中,经纱和纬纱彼此交织,或者将其他纱线织进该织造结构的部分中,或者此外,通过纬纱或附加提供在该织造结构的部分中的纱线针织成针织图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带子固有区域的一特征。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带子固有区域被构制成一普通的织造结构,该织造结构由用以形成线圈的纬纱和与纬纱相交织的经纱组成。即,按照本发明,同时存在一普通的织造结构和一种织造结构,在普通的织造结构中经纱和纬纱彼此交织,在后一种织造结构中,由纬纱形成的线圈被下一次或此后插入的纬纱形成的线圈套住在带子固有区域中。对于这样的一特征,在带子固有区域中,不会发生经纱以及纬纱的图形的偏移,所以可稳定作为带子的结构。而且带子固有区域非常适于需要连接的物体,因此,可通过缝纫或类似方法牢固且平滑地连接在物体上。
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一经纱针织线的织造图形还与被套住的线圈相套住。该经纱针织线是相对经纱和纬纱单独提供的,并且与纬纱所形成的线圈的被套住部分相套住,同时形成了一经纱织造图形,以一体地进行针织。因此,大大抑制了带子固有区域沿纵向的伸展/收缩,所以与仅用纬纱织造相比,带子固有区域的结构更加稳定。
另外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连接件附着区域仅通过交织经纱和纬纱形成。对于这样一个结构,就获得了作为机织布结构的稳定性和某种程度的刚度,并且确保了连接件的稳定连接。
仍然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线圈由彼此相邻的所有纬纱形成,而且各个线圈沿带子的纵向连续地彼此套住,以形成沿带子纵向的连续线圈列。对于这样一线圈列的结构,当带子固有区域被缝制到需要连接的一物体上时,该线圈列可作为缝纫的引导线。因此使得缝纫工作可靠而稳定。
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整个带子固有区域由纬纱套住各个线圈来形成。即,按照本发明,在带子固有区域中没有经纱,所以其整个区域由纬纱针织结构形成。所以,本发明的带子因有区域具有象一般纬编产品那样的极佳柔性和伸展性能。因此,这非常适于例如针织布的衣物,所以,当缝纫带子时易发生在需要连接的物体上的波纹或类似情况决不会发生,而且获得了漂亮精制的产品。在该情况下,连接件附着区域的织造结构不局限于任何具体形式,但是如以上提到的带有经纱和纬纱的一种普通织造结构就结构稳定性而言是较佳的。
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纬纱由在相同的经纱开口中以往复方式运行的两根纱线组成。如上所述,假定以上提到的纬纱以普通的单纬方式由单根纬纱构成,但是按照本发明,应用了一已知的窄幅导纬针织带机,所以纬纱由以往复方式运行通过一经纱开口形成的一梭道的两根纱线组成。因此,当在普通类型带子中的纬纱密度设定得较大以防止该纬纱图形的偏移时,如上所述,带子是非常坚硬的,所以特别很难使它自己适应需要连接的物体,而且,通过缝纫或类似方式连接到物体上时会发生麻烦。但是,按照本发明,通过由纬纱形成的一线圈相套结构,不但获得了柔性,而且不会发生纬纱图形的偏移,即使当纬纱的密度设定得比传统的纬纱密度小,也能够获得稳定的结构。这又导致了纬纱使用量的减少,由此能够达到较低的成本。
仍然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纬纱由以往复方式运行在相同经纱开口中的两根纱线组成,线圈由两根纱线中的其中一根形成。在该情况下,形成纬纱的两根纱线中的其中一根被编织形成一个线圈,另一根作为一普通纬纱沿直线插入一开口之中。其结果是,带子固有区域的整个织造结构中增加了针织结构,所以所提供的带子固有区域具有进一步提高的柔性和结构稳定性。当然,可以使用形成纬纱的两根纱线形成一线圈。
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形成纬纱的两根纱线中的每一根沿带子固有区域的宽度方向以预定的节距形成一线圈,同时每根纱线的线圈被与相邻纬纱对应的一根纱线形成的线圈套住。按照本发明,因为通过套住各线圈形成的织造图形以预定的间隔有规律地设置在带子固有区域中,所以获得了遍及整个带子固有区域的一致的柔性和结构稳定性。
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由以往复方式运行在相同经纱开口中的两根纱线构成的纬纱包括在带子固有区域中折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纬纱和一第二纬纱,接着第一纬纱设置第二纬纱,用以形成位于带子固有区域外侧边缘的一织造带边部分,同时形成在与第二纬纱相邻的第一纬纱折返端的一线圈被形成在第二纬纱折返端的一线圈套住。
因此,带边部分是通过将平行设置的多根经纱与第二纬纱以一根或多根第一纬纱的一间隔进行交织来织造的。其结果是,各经纱向着带边部分的外部延伸在线圈形的一根或多根第一纬纱之间,所以获得了在其边缘具有包边纱的带子,因此可期望得到一设计效果。
另外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一加强纱线又插入在带边部分中,同时该加强纱线与带子固有区域中的线圈相套住,在带子固有区域中第一纬纱与第二纬纱套在一起。插入该加强纱线不仅提高了带边部分的强度,而且稳定了带边部分的结构。
规定了带子的连接件附着区域和带子固有区域的一设置。较佳地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连接件附着区域设置在带子宽度方向的中间,而带子固有区域设置在带子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接件附着区域设置在带子宽度方向的一侧,而带子固有区域设置在带子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这也是较佳的设置。仍然较佳地是交替设置两个或多个连接件附着区域和带子固有区域。
连接件附着区域和带子固有区域的设置的不同,是因为依据连接件类型的不同,连接位置有所改变。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较佳的是,在带子中,一揿钮作为一连接件附着在其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作为本发明另一方面的一典型例子,提供了一种用于拉链的紧固带或端头带子,其中连接件或窗帘悬挂装置作为一连接部件沿着其边缘连接。
最后,提供了一种带子,其中包括拉链的线圈状连接件行的每个连接件部分的上/下腿部设置在连接件附着区域中的纬纱之上,同时上/下腿部通过经纱与纬纱一体地札紧在一起,所以纬纱的线圈列形成在连接件附着区域的带子固有区域的邻近处,由此可提供一种典型的带子,它可防止连接件附着区域向具有较小经纱密度且具柔性的带子固有区域偏移。作为另一例子,该带子可用于一揿钮带子,其中多个揿钮被设置在其宽度方向中,它们沿其纵向以直线延伸。


图1是示出了一拉链带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断开的平面图,其中本发明的带子作为一紧固带使用。
图2是示出了该拉链带第一改型的相同的局部平面图。
图3是示出了其第二改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4是示出了其第三改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5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子的一边缘部分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子的一边缘部分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子的一边缘部分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8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子的一边缘部分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子纬纱插入侧上的一边缘部分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一局部平面图,其中以双纬插入纬纱。
图10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改型的带子的边缘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图1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子的一边缘部分结构的第七实施例的一局部平面图。
图12是示出了一拉链带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断开的平面图,其中本发明的带子作为一紧固带使用。
图13是示出了第八实施例的一改型的局部平面图。
图14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另一改型的局部平面图。
图15仍然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另一改型的局部平面图。
图16仍然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另一改型的局部平面图。
图17仍然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另一改型的局部平面图。
图18是一拉链的局部平面图,在拉链中应用了本发明的带子。
图19是一窗帘的局部立体图,应用了本发明的带子的一端带连接在该窗帘上。
图20是示出了一揿钮的阴阳啮合件的局部立体图,该揿钮带有应用了本发明的带子并排除其一部分的一对带子。
图21是示出了具有带子的揿钮中阴阳啮合件连接状态的一局部剖视图。
图22是一装饰带的局部平面图,其中亮珠子连接在本发明的带子上。
图23是示出了一对裤腿的整个立体图,装饰带连接在该裤腿上。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尽的描述。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的一典型实施例,并且是通过使其部分断开而示出了连接件各行的一平面图,同时省略了一紧固带宽度方向中的中央部分的图示,该紧固带是按照本发明的带子,它将一拉链的线圈状的连接件各行结合在其侧边缘中。为了描述以下的实施例和改型,相同的标号指示实质相同的部分,以便于理解。
尽管为了便于理解,在所有的附图中各种经纱和纬纱都以相当小的尺寸示出,但在实际中,依据它们的目的使用具有所需尺寸的纱线。
而且,虽然粗略地示出了织造结构,实际上它具有所需的精致程度。
图中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一紧固带101包含一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和一带子固有区域103,区域102是本发明的一构件安装区域,区域103将附着在一物体上。在上述的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中,当紧固带101在其内进行织造和镶边时,同时一体地结合有一连接件行ER。一底纬纱20是紧固带101的一构成纱线,它被一导纬针窄幅织带机中往复运动的导纬针杆以双纬插入到经纱开口的梭道中,因此它包括双重的纱线。该经纱由构成了紧固带基本结构的一底经纱和用于上述连接件行ER的一接结经纱组成。
10根构件列接结经纱2至5、7、8、10至13放置在上述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中。多个底纱线1、6、9、14至18至32放置在带子固有区域103和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中。这些经纱从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的外侧以标号的次序连续布置,并且供应到一织机(图未示)上。
利用合成树脂制造的单丝连续模制成圈状的多个连接件部分E被织进将要镶边的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的织造结构中。连接件部分E由连接头EH、一上/下腿部L和一连接部分RC组成,连接头EH从紧固带101的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处向外延伸,上/下腿部L从垂直于连接头EH的紧固带101的方向的两端向着紧固带101的内部平行地延伸,连接部分RC用以连接上/下腿部L的每一端,使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L两者沿带子方向前后相邻。
连接件部分E被一支承杆(图未示)引导,当底纬纱20以双纬被插入和模制时被插入时,该支承杆从带子的一端至带子的内侧以一预定的长度作往复运动。所以,在该实施例中,以双纬插入的底纬纱20分别沿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位于其下。
一织针(图未示)被插入到底纬纱20的带子固有区域103边侧的一环形返回端,通过在下一位置钩住底纬纱20被插入的返回环形端,该织针伸出前一个环形端。而后,环形端依次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带边部分103a。
按照该实施例,在上述的接结经纱2至5、7、8、10至13中,邻近连接件部分E的连接头EH的相邻两接结经纱2和3位于上/下腿部L之上,同时它们的重复单元沿带子的纵向以连接件部分E的一节距偏移,而后在由设置在下一位置的上/下腿部L之下的两根纱线组成的底纬纱20之下通过。因此,这作为一单元进行重复,所以连接件部分E被连续地织进紧固带101中且被绑缚在其内。
跟随上述两接结经纱2和3的接结经纱4和5运行在两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L之上,同时如上所述以一节距偏移该重复单元,且在下一位置的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L下面和由位于上/下腿部L之下的两根纱线组成的该底纬纱20之间运行。而且,它运行在由两根纱线组成且位于下一个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L之下的该底纱线20的下面。而后,重复该步骤。设置跟随这两根接结经纱4和5的一底经纱6,它交替地在相邻的底纬纱20的上下运行,以致,它总是位于连接件部分E的下面。
相邻底经纱6设置在带子较内侧的接结经纱7和8以与两接结经纱4和5相同的重复单元来运行。相邻这些接结经纱7和8设置在带子内侧的一底经纱9象底经纱6一样交替地在相邻的底纬纱20的上下运行,所以它总是位于连接件部分E的下面。
跟随底经纱9设置在带子较内侧的四根接结经纱10至13是用来绑缚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L的连接部分RC的。各个接结经纱10至13如设置在连接头EH附近的接结经纱2和3一样以相同的重复单元运行。换言之,接结经纱10至13位于上/下腿部L的连接部分RC附近的一部分之上且在设置在下一位置的上/下腿部L之下的底纬纱20的下面运行,同时该重复单元以连接件部分E的一节距沿带子的纵向偏移。重复该步骤,以将连接件部分E依次织进紧固带101中且绑缚在其内。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构成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底经纱14至31至38和底纬纱20被设置成彼此交叉成曲折图形,以形成所谓的平纹织造结构。在所有的经纱中,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及其邻近处的接结经纱2至5、7、8、10至13和底经纱1、6、9、14至18的经纱密度比其他经纱的密度高,以确保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中及其邻近处的结构的稳定性和某种程度的刚度。
带有上述特征,在该实施例的紧固带101中,当生产拉链时,通过结合上述的连接件行ER来构造拉链带100,并且一对拉链带100彼此相对的连接件行ER彼此连接在一起。在该状态中,以想要的长度局部切出连接件行ER,且带有将最终完成的拉链的预定长度的间隔,以形成一间隔部分。此时,在间隔部分中的紧固带101的连接头EH边侧的一端部,底经纱1、接结经纱2和3交替地在设置成平行的底纬纱20的上下运行,同时它们的节距以相对于一根纬纱20的距离偏移。因为此原因,在形成间隔部分后,各个经纱2和3将不会向上波动。因此,在接下来的拉链制造过程中,例如连接一制动装置或插入一滑动拉链头时,不会有经纱2和3的影响,稳定了其制造过程,由此提供高速下的一高质量产品。
按照该实施例,每当使用一适当设置的织针以双纬插入该纬纱时,本发明的最大特征的纬纱20所形成的线圈21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103外边缘附近的三根底经纱36至38和邻近带子固有区域103内侧的一底经纱35之间,还形成在设置在带子固有区域103从底经纱35向内越过一单根底经纱的一底经纱33和邻近带子固有区域103更向内的一底经纱32之间。前一位置的线圈21被下一位置的线圈21套住,所以线圈列W1、W2形成了沿条纹方向连续的两针织图形。该实施例的上述线圈21由包含两根纱线的底纬纱20中的单根纱线形成,同时另一根纱线沿直线运行,没有形成任何线圈。
具有这样织造图形的形式,在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外侧边缘不会发生纬纱20的织造图形的偏移,尽管纬纱密度较低。而且,因为整个带子固有区域103具有柔性,它很适于连接到一物体上。而且,因为两线圈列W1、W2起到缝纫引导线的作用,所以可有效和准确地进行连接到一物体上的缝纫工作。因为由两根纱线组成的底纬纱20中的一根纱线形成了线圈21,而另一根纱线直线运行,没有形成任何线圈,所以,带子固有区域103在结构上具有如机织布一样显著的稳定性。这种织造图形的形式使连接件行ER可连接成稳定状态。
尽管按照该实施例,如上所述,沿条纹方向延伸的两线圈列W1、W2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外侧边缘附近,但是它不局限于所提到的两列,通过多排经纱,可在带子固有区域103宽度方向中的任意位置形成任意数目的线圈列。例如,当使用底纬纱20在带子固有区域103的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的邻近区域形成线圈21时,甚至当底经纱设计成稀疏的织造密度时,在经纱中也不会发生偏移,由此总能获得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中结构的稳定性。
图2所示的是上述拉链带100的一个改型。尽管在上述的拉链带100中,对于连接件行ER的各个构件部分E之间的每个节距,插入底纬纱20,按照本改型,对于连接件行ER的各个构件部分E之间的每个节距,两次插入双纬的底纬纱20。因此,假定每一经纱和底纬纱的尺寸与以上实施例的每一经纱和底纬纱的尺寸相同,本情况下的纬纱密度是以上实施例的紧固带101的两倍。
图3是如同图1和图2所示紧固带用于拉链的紧固带的另一改型。按照本改型,连接件(行)没有被织进紧固带101中,但在制造好紧固带101后,通过模制或卷边成一体沿一边缘安装合成树脂或金属的连接件E。为此原因,在紧固带101的制造过程中,两条芯线(core thread)30和31沿着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的外侧边缘被织进,以防止任何连接件E滑出。其他特征与图2所示的改型相同。
图4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三改型。按照本改型,紧固带101如同图3所示的改型是单独织造的。不同于图1所示的位置,两线圈列W1和W2分别形成在从带子固有区域103外侧边缘数第四根的底经纱35至38和第五根的底经纱34之间,以及底经纱33和底经纱32之间。在连接件附着区域102中,设置了线圈状的连续连接件行ER,一芯线30沿纵向插入且通过缝纫固定在连接件行附着区域102中。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设置在两线圈列W1和W2的各个线圈由两根纱线组成的纬纱20的每根纱线、即由第一和第二纱线20a和20b交替地形成。构成设置在带子固有区域103较内侧的线圈列W1的线圈21a由第一纱线20a形成,同时构成设置在带子固有区域103较外侧的线圈列W2的线圈21b由第二纱线20b形成。通过使用以双纬构成纬纱20的两根纱线的每一根形成线圈21a和21b,这可使第一和第二纱线分别带有线圈和纬纱的功能,所以可均等地设置带子的结构和柔性。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在整个带子固有区域103中各线圈由纬纱20形成。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带子固有区域103中没有底经纱,所以带子固有区域103仅由纬纱20构成。另一方面,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由通过汇集象上述实施例和改型的接结经纱和底经纱形成的一织造结构组成,尽管其图被省略。按照本实施例,由两根纱线以双纬组成的纬纱20的每根纱线20a和20b分别形成了线圈21a和21b,所以在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形成线圈列。
按照本实施例,从图6可理解到,由于带子固有区域103是以所谓的针织结构进行织造的,在区域103中可获得纬编结构的柔性和伸展性能。例如,当将要连接的物体是针织布时,上述的带子固有区域103非常适于连接在针织布产品上。因此,当将它缝纫到这物体上时,不会发生沿缝纫线的波纹或类似情况,而当缝纫普通的机织带子时,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由此可生产具有漂亮外观的高质量产品。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从图中可理解到,等同的线圈21a、21b由双线20a和20b形成,双线20a和20b是通过加倍底纬纱20来形成的,这底纬纱由在同一位置的两根线20a和20b以双纬组成。这些线圈被在下一位置由双线20a和20b形成的线圈21a、21b套住,以形成一条纹。这样的特征能可靠地防止纬纱20的图形的偏移,由此获得结构稳定且具有针织结构的特殊柔性的一带子固有区域103。
图8示出了按照第五实施例的带子固有区域103的机织和针织结构,其结构比第四实施例的带子固有区域103更为稳定,并且抑制了纵向的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一链式线迹线22附加地被织进上述图1所示的机织和针织结构的线圈列W1和W2中。该链式线迹线22的额外使用具体通过抑制沿纵向的伸展性能而稳定了针织结构的外形。尽管在本实施例中链式线迹线是作为经纱应用的,也可以同时或单独地针织经编线或两条线迹线。
在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带子固有区域103设置在由两根纱线20a和20b以双纬组成的纬纱20的一插入侧。其带边部分103b是通过在前一插入位置的折返线20b与处在下一插入位置的三根底经纱36至38交织而织成的。
图10所示的是示出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带子固有区域103带边部分103a的边缘的一个改型。按照第一实施例,带边部分103a是通过套住在前后位置双纬的两根纱线20a和20b的折返端的线圈来形成的。但是按照本改型,附加提供了一带边纱线23,而且带边部分103c是通过将带边纱线23形成的线圈插入到前面和随后位置的每条双纬纱线20a和20b的折返边缘处的线圈中来形成。
图11所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按照以上所述的各个实施例和改型,纬纱20由两根纱线20a和20b以双纬组成。但是,按照按照本实施例,应用了插入一根纱线的纬纱的普通织机,因此,底纬纱20由单根纱线组成。具有这样的结构,如果使用相同尺寸的纱线,与其他各个实施例相比,所使用的纱线数量将减少至1/2,这很容易理解到。而且,由于带子固有区域103中纬纱20形成的线圈列W1和W2的存在,就可有效防止图形的磨损。而且,因为纬纱20由单根纱线组成,尽管与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形成了一非常薄、柔软的带子固有区域103。
图12至15所示的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及其改型。
按照图12所示的实施例,通过连续地套住形成在三根第一纬纱20-1的双纬的两根纱线20a-1和20b-1的折返端的线圈20-1’,一连续的线圈组21’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103外侧边缘上的七根底经纱32至38中最靠内的底经纱32和向内邻近底经纱32的一底经纱31之间。一跟随的第二底纬纱20-2插入到最后的线圈20-1’中,且与设置在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外边缘上的七根底经纱32至38相交织进行织造。而后,它折返回且与上述的七根底经纱32至38相交织,以织成一边缘部分103d。
而后,形成在织造了该带边部分103d的第二底纬纱20-2的两根纱线20a-2和20-b的折返端的一线圈20-2’被线圈20-1’套住,线圈20-1’形成在连续插入的三根第一底纬纱20-1的最靠前的第一底纬纱20-1的两根纱线20a-1和20b-1的每个折返端。该操作重复进行。
在这样的结构中,七根底经纱32至38在每个第四纬纱的插入处被第二底纬纱20-2交织,所以在相互邻近的第二底纬纱20-2之间形成了向外延伸的一个线圈。其结果是,沿着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外侧边缘形成了线圈形的包边纱,由此获得了具有特别形状的带边部分103d的带子。因此,除了上述的效果以外,也产生了一设计效果。
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改型中,第一底纬纱20-1和第二底纬纱20-2的设置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有所改变。按照图15所示的一改型,交替地设置两根第一底纬纱20-1和两根第二底纬纱20-2。关于平行地设置的第二底纬纱20-2,下一位置的第二底纬纱20-2被插入到前一个第二底纬纱的双纬的两根纱线20a-2、20b-2的折返端处的一个线圈中,此后,下一位置的第二纬纱20-2折返回,并且与七根底经纱32至38交织在一起,以进行织造。
图16和图17示出了另一实施例。按照图16所示的实施例,相对图13所示的实施例又额外设置了带边纱线24,并且与第二底纬纱20-2及七根底经纱32至38交织在一起,以织成一带边部分103e。位于其内侧的一线圈24’与第二纬纱20-2端部的线圈20-2’及插进下一位置的第一底纬纱20-1折返端处的线圈20-1’套在一起。按照图17所示的实施例,带边纱线24与第一底纬纱20-1的套住借助于线圈24’进行了两次,而不是一次。通过以此方式交织边纱24,所提供的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带边部分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
图18所示的是使用了紧固带FT的一拉链FC,紧固带FC是按照本发明的带子。沿着一对左右紧固带FT的每个相对的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的一边缘附着的多个连接件E通过滑动拉链头S的操作彼此啮合或分离。上述紧固带FT的带子固有区域103是将要连接一物体的一连接区域。在拉链FC中,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相对带子固有区域103单独地形成在紧固带FT的一边缘上。
图19示出了一窗帘C,其中按照本发明的带子应用到一端带HT中。上述连接件附着区域102形成在端带HT的一边缘上。多个金属或合成树脂制造的钩子H以预定的间隔通过卷边或一体模制沿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的纵向固定。另一方面,端带HT的带子固有区域103是直接缝制在窗帘上的一部分。因为端带HT是通过沿窗帘顶部边缘的两道缝纫线连接的,如在此所示,上述的线圈列W1至W3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103中的三排间隔处。
图20所示的是具有带子的一揿钮SF,其中沿按照本发明的带子101的中心线以预定间隔交替地固定了多个阳啮合件和阴啮合件。在带子101中,上述的连接件附着区域102形成具有一预定宽度并包括带子101的中心线的区域,带子固有区域103形成在其左右侧。
图21所示的是揿钮SF的剖视图,其中揿钮SF是用合成树脂制造的且沿带子101的中心线一体地模制。在本例中,在带子101的连接件附着区域中,事先形成了一连接孔,并且阴连接件沿连接孔的前后周缘一体地模制成线圈形,所以其内周表面作为阴连接件的一啮合表面。通过在阴啮合件的中心开口中一体地模制阳啮合件的啮合部分,单独制造阳啮合件。
在图22中,例如用光亮合成树脂制造的多个珠子25一体地连接在按照本发明的带子101的连接件附着区域102的边缘。除了连接件附着区域102之外,三个或多个线圈列W1、W2、W3…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103中,并且线圈列还作为缝纫时的多条引导线。图23所示的是一对裤腿P,带有珠子BT的一带子连接在裤腿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带子可用于多种应用且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上述各个实施例和改型,可以制造对应每一应用的一种带子。因此,本发明的带子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和改型。
权利要求
1.使用经纱和纬纱交织的一种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101)在其宽度方向分为连接件附着区域(102)和带子固有区域(103),以及一线圈(21)由基本穿过带子(101)的整个宽度的纬纱(20、20-1、20-2)形成在带子固有区域(103)中,同时所述线圈(21)被平行运行的其他纬纱(20、20-1、20-2)形成的一个线圈(21)套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固有区域(103)包括用以形成线圈(21)的纬纱(20、20-1、20-2)和与所述纬纱(20、20-1、20-2)相交织的经纱(14至38)。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一经纱针织线(22)的交织方式还与所述套住的线圈相交织。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连接件附着区域(102)是只通过经纱(1至13)和纬纱交织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1)是由彼此相邻的所有纬纱(20)形成的,并且各个线圈(21)沿带子(101)的纵向连续地彼此套在一起,以形成沿带子(101)纵向的连续线圈列(W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整个带子固有区域(103)是通过各线圈与纬纱(20)相编织形成的。
7.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20、20-1、20-2)由以往复方式运行在相同经纱开口中的两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20、20-1、20-2)由以往复方式运行在相同经纱开口中的两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组成,并且所述线圈(21)由所述两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中的一根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20、20-1、20-2)由以往复方式运行在相同经纱开口中的两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组成,并且所述线圈(21)被所述两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加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由两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组成的所述双纬纱(20、20-1、20-2)的每一根沿带子固有区域(103)的宽度方向以预定节距形成了一线圈(21),同时每根纱线(20a、20b;20a-1、20b-1;20a-2、20b-2)的线圈(21)被与其对应且彼此相邻的纬纱(20、20-1、20-2)形成的线圈(21)套住。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由以往复方式运行在相同经纱开口中的两根纱线(20a-1、20b-1;20a-2、20b-2)组成的纬纱(20-1、20-2)包括在所述带子固有区域(103)折返的一根或多根第一纬纱(20-1)和接着所述纬纱(20-1)设置且通过在带子固有区域(103)外侧边缘处交织而形成一带子边缘部分的一第二纬纱(20-2),同时形成在邻近所述第二纬纱(20-2)的所述第一纬纱(20-1)折返端的线圈(21-1’)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纬纱(20-2)折返端的线圈(20-2’)套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一加强纱线(24)被插入到所述带子边缘部分中,同时所述加强纱线(24)与带子固有区域中的所述线圈(20-1’、20-2’)相编织,其中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纱线(20-1、20-2)彼此套在一起。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附着区域(102)设置在带子(101)宽度方向中的中心部分,所述带子固有区域(103)设置在带子(101)宽度方向的两端。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附着区域(102)设置在带子(101)宽度方向中的一边侧,同时所述带子固有区域(103)设置在带子(101)宽度方向中的另一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拉链的线圈状的连接件行(ER)的每个连接件部分(E)的上/下腿部(L)设置在所述连接件附着区域(102)中的所述纬纱(20、20-1、20-2)之上,同时所述上/下腿部(L)通过经纱(2至14)与所述纬纱(20、20-1、20-2)札紧在一起,所述纬纱(20、20-1、20-2)的一线圈列(W1)形成在所述连接件附着区域(102)附近。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子,其特征在于交替地设置了两个或多个连接件附着区域(102)和带子固有区域(10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附着各种连接件情况下具有极佳的稳定性且可以很好地固定在一物体上的带子,其中在经纱和纬纱中产生的图形不会发生偏移,尽管它具有较低的纬纱密度和很好的柔性,生产率和结构的稳定性是极佳的,连接到物体上的操作性能也是极佳的。使用经纱和纬纱交织的带子(101)的特征是在宽度方向上分为连接件附着区域(102)和带子固有区域(103)。在带子固有区域(103)中,线圈(21)由基本穿过带子(101)的整个宽度的纬纱(20、20—1、20—2)形成,并且线圈(21)被平行设置的其他纬纱(20、20—1、20—2)形成的线圈(21)套住。
文档编号A44B19/54GK1270243SQ0010684
公开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14日
发明者下野武千治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