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肩带式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80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肩带式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肩带式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包括安全带约束系统及约束装置是汽车安全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车辆遭受剧烈撞击时,系好安全带的乘员会被安全带束缚在座椅上,从而避免受到在车内的撞击或被抛出车外等严重伤害。
最初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只是用一根带子束住乘员的胯部。这就是所谓的“两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它比没有安全带要好,但这种两点式安全带对乘员身体上部的危险运动却起不到约束作用。因此在车辆碰撞事故中,仅佩带两点式安全带的乘员头部、颈部和背部受伤的情况很普遍。
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在两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新的带体——肩带。肩带的上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车体上,这就是安全带的第三个固定点。肩带的下端通过一个可滑动的带扣延伸到胯带。带扣可与安装在乘员内侧车体上的扣座锁止。胯带的另一端安装在乘员外侧的车体上。由于这种改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有三个固定点,故称为“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通过同时约束乘员身体上部和下部的移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带约束系统的安全防护性能。
对于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已经公布了多项专利。
2002年1月8日授予Kurita等人的专利,美国专利No.6,336,662,描述了一种带有一个舌状带扣装置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这种安全带系统有一个扣座,配置在车内中间座椅的侧面。
2002年1月1日授予Newball等人的专利,美国专利No.6,334,628,描述了一种向车顶处卷收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用于约束中间座椅上的乘员。
2001年12月11日授予GOOD的专利,美国专利No.6,328,386,描述了一种可拆卸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允许中央座椅的椅背折转。
2001年10月16日授予Shimozawa的专利,美国专利No.6,302,442,描述了一种适用于后排座椅的三点式安全带的连接机构。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不增加汽车重量和生产成本。
2001年5月22日授予Ellison等人的专利,美国专利No.6,234,529,描述了一种适用于后排中央座椅上乘员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其肩带可卷收到汽车后顶棚上。
2000年9月12日授予Widman等人的专利,美国专利No.6,116,696,描述了一种带有互锁机构的可拆卸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乘客先要将拆散的系统重新连接到座椅上,然后再系好安全带。
1993年1月5日授予Coulon的专利,美国专利No.5,176,402,描述了一种安装在汽车座椅上的三点式安全带,而座椅是可拆卸的。
1981年9月15日授予Repp等人的专利,美国专利No.4,289,328,描述了一种肩带卷收到车门上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
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具有使用便利和约束性能好的优点。然而也有不小的缺点。比如,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的肩带与车体上部相连,一般连在门柱或顶盖纵梁上。这两个部位是车身结构中比较坚固的部位,在发生撞车事故时,它们能有效地承受住安全带的冲击载荷。但是这两个位置离乘员肩部不够近,达不到更好的约束效果,尤其是在车辆遭受侧面撞击、翻滚等事故时。
安装在座椅上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通过把肩带的固定点移到汽车座椅靠背上部,修正了前述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不足。但这样的安装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即安全带对乘员的约束性能完全依赖于汽车座椅。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约束系统的所有载荷都由座椅结构和车身地板来承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车辆正面碰撞事故中,汽车座椅和座椅底部车身地板的强度对安全带的约束防护性能极其重要。对座椅和座椅下的车身地板进行加固可以减小事故发生时座椅的变形和移动,但这样将导致汽车重量和制造成本的上升。对于小型汽车来讲,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小型汽车在重量、车内空间和制造成本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余地。
目前在市场上,只有数量有限的大型汽车,如卡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等使用安装在座椅上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
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采用两条肩带,分别安装在乘员身体的两侧,固定在座椅上。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对车内乘员具有良好的约束保护性能。但是它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是使用不方便,不利于推广和应用。乘员坐在座椅上,必须伸手到身体背后才能够到身体两侧的肩带。其次,如同前述的安装在座椅上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那样,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对乘员的约束保护性能也完全依赖于汽车座椅的刚度。使用这种安全带约束系统,对于小型汽车来说,要在正面碰撞测试和实际事故中达到良好的安全性能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已经授予了一些专利。
2002年4月23日授予Sullivan等人的专利,美国专利No.6,375,270,描述了一种安装在座椅上的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可以方便地调整为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
2000年6月20日授予Busch的专利,美国专利No.6,076,894,描述了一种带有两条胯带的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
1992年6月23日授予Tame的专利,美国专利No.5,123,673,描述了一种安全带约束系统,它包括一个由一条胯带和一条肩带组成的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再加上另一条肩带,共同组成一个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
目前在市场上,除赛车外,只有为数极少的汽车使用这种安装在座椅上的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它既具备三点式和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对乘员的良好的约束保护性能,又不丧失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使用方便性。有必要提供一种对于多种碰撞事故都更安全,并且佩带舒适、使用便利、生产工艺简单和成本不高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它包括两条肩带、一条中间带、一个连接机构、一条胯带、一个带扣和一个扣座。
第一条肩带的上端可卷收地通向邻近乘员肩部的车体上。第二条肩带的上端可卷收地通向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上部。两条肩带的下端通向连接机构。中间带的第一端也通向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将两条肩带的下端和中间带的第一端相互联系在一起。中间带的第二端与胯带的第一端相连。胯带的第二端固定在乘员外侧的车体上。带扣上有一个带环,供中间带从中穿过,从而带扣可以沿中间带滑动。扣座固定在乘员内侧的车体上,供带扣插入锁止。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案例是一种安全带约束系统,它包括两条肩带、一条胯带、一个带扣机构和一个扣座。
第一条肩带的上端可卷收地通向邻近乘员肩部的车体上。第二条肩带的上端可卷收地通向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上部。两条肩带的下端通向带扣机构。胯带的第一端也通向带扣机构。带扣机构将两条肩带的下端和胯带的第一端相互联系在一起。胯带的第二端固定在乘员外侧的车体上。扣座固定在乘员内侧的车体上,供带扣机构插入锁止。
以下是关于本发明的一些目的、特征和优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用于提高车辆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保护乘员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它既具备三点式和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良好安全防护性能,又不丧失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使用方便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它使用便利,有助于普及和应用。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是,所提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有两条肩带,其中一条的上端可卷收地通向邻近乘员肩部的车体上,比如门柱或顶盖纵梁,另外一条肩带的上端可卷收地通向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的上部。
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在于,所提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通过将乘员约束在汽车座椅上进行安全防护。
本发明的再一个特征是,所提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可以很容易地调整为普通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在于,所提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可以在各种碰撞事故状况下对乘员提供良好的安全保护。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提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可以对乘员的上部身体提供更大的交互作用面积,在汽车遭受剧烈的正面撞击时,能更好地分配乘员肩部的载荷。
本发明的再一个优点是,所提供的安全带约束系统配有两条肩带,因此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对乘员提供双重安全防护,从而极大地降低系统完全失效的可能性。本发明上述的以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按照下述说明,并参照附图,将会更加显而易见。


图1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案例。
图2描述图1中连接机构50的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3描述图1中连接机构50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4描述图1中连接机构50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5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案例。
图6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
图7描述图6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8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另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
图9描述图8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10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再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
图11描述图10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12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再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
图13描述图12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14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15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图16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案例。乘员30坐在汽车座椅32中,座椅32包括靠背34、椅座36和头枕38。本发明的安全带约束系统由序号40表示。
安全带约束系统40包括第一条肩带42、第一个安全带卷收器44、第二条肩带46、第二个安全带卷收器48、一个连接机构50、一条中间带52、一条胯带54、第三个安全带卷收器56、一个带扣58、一个扣座60和一个安全带导向器62。
肩带42的第一端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导向器62,再延伸至卷收器44。肩带42的第二端通向连接机构50。卷收器44固定在车内,用于卷收肩带42。肩带46的第一端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34的上部,再延伸至卷收器48。肩带46的第二端通向连接机构50。卷收器48固定在座椅靠背34内,用于卷收肩带46。中间带52的第一端通向连接机构50。连接机构50将肩带42的第二端、肩带46的第二端和中间带52的第一端相互联系在一起。中间带52的第二端通向胯带54的第一端。胯带54的第一端与中间带52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延伸至卷收器56。卷收器56固定在乘员30外侧的车体上,与胯带54的第二端相连,用于卷收胯带54。带扣58有一个带环58a,供中间带52从中穿过,从而带扣58可沿中间带52滑动。扣座60固定在乘员30内侧的车体上,供带扣58插入锁止。安全带导向器62固定在车内邻近乘员30肩部的车体上,比如门柱或车顶纵梁。
卷收器56用于为胯带54提供足够的预留长度。提供预留长度的目的在于,允许体型大小不同的乘员调节胯带54的松紧度,使安全带40与尺寸不同的汽车座椅相适应,和预定连接机构50相对于乘员30的位置。
图2描述图1中连接机构50的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连接机构50包括一个扣板64和两个扣眼板68和70。扣板64有两个卡扣64a和64b。扣眼板68有一个扣眼68a,扣眼板70有一个扣眼70a。扣眼68a可与卡扣64a锁止,扣眼70a可与卡扣64b锁止。扣板64还带有一个带环64c,与中间带52的第一端相连。扣眼板68有一个带环68b,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扣眼板70有一个带环70b,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
图3描述图1中连接机构50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连接机构50包括一个扣板72和一个扣眼板70。扣板72配有一个卡扣72a和两个带环72b和72c。带环72b与中间带52的第一端相连,带环72c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扣眼板70配有扣眼70a和带环70b。扣眼70a可与卡扣72a锁止。带环70b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
图4描述图1中连接机构50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连接机构50包括扣板72和扣眼板68。扣板72配有一个卡扣72a和两个带环72b和72c。带环72b与中间带52的第一端相连。带环72c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扣眼板68配有一个扣眼68a和一个带环68b。扣眼68a可与卡扣72a锁止。带环68b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
图5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案例。安全带约束系统40包括第一条肩带42、第一个安全带卷收器44、第二条肩带46、第二个安全带卷收器48、一条胯带54、第三个安全带卷收器56、一个带扣机构76、一个扣座60和一个安全带导向器62。
肩带42的第一端延伸至导向器62,再延伸至卷收器44。肩带42的第二端通向带扣机构76。卷收器44固定在车内,与肩带42的第一端连接。肩带46的第一端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34的上部,再延伸至卷收器48。肩带46的第二端通向带扣机构76。卷收器48固定在座椅靠背34内,与肩带46的第一端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通向带扣机构76,其第二端固定于乘员30外侧的车体上。卷收器56固定在车内较低的位置,与胯带54的第二端相连。带扣机构76将肩带42的第二端,肩带46的第二端,和胯带54的第一端相互联系在一起。扣座60固定在乘员30内侧的车体上,供带扣机构76插入锁止。安全带导向器62固定在车内邻近乘员30肩部的车体上,比如门柱或车顶纵梁。
带扣机构76可以有很多可行的设计方案,因此带体在此的走向也可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个优选的设计方案。这些优选的设计方案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在第一类优选的带扣机构76的设计方案中,肩带42是一条连续的通带,其第二端与胯带54的第一端相连。带扣机构76上配有带环,可供胯带54从中穿过,从而带扣机构76可沿胯带54滑动。肩带46的第二端与带扣机构76相连。
图6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带扣机构76包括带扣78。带扣78有一个带环78a。肩带46的第二端与带环78a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图7描述图6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带扣78。带扣78配有带环78a和78b。肩带46的第二端与带环78b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图8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带扣机构76包括带扣78,一个卡扣80,和一个扣眼板82。带扣78有一个带环78a。卡扣80与带环78a固定在一起。扣眼板82上有一个扣眼82a,可与卡扣80锁止,和一个带环82b,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2的第二端连接。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图9描述图8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一个卡扣80,和一个扣眼板82。带扣78配有一个带环78a。卡扣80与带扣78固定在一起。扣眼板82上有一个扣眼82a,可与卡扣80锁止,和一个带环82b,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在第二类优选的带扣机构76的设计方案中,肩带46是一条连续的通带,其第二端与胯带54的第一端相连。带扣机构76上配有带环,供胯带54从中穿过,从而带扣机构76可沿胯带54滑动。肩带42的第二端与带扣机构76相连。
图10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带扣78配有带环78a和78b。肩带42的第二端与带环78b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图11描述图10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带扣78配有带环78a和78b。肩带42的第二端与带环78b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图12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横截面,表明带体在此的走向。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一个卡扣80,和一个扣眼板82。带扣78配有带环78a和78b。卡扣80与带环78b固连。扣眼板82上有一个扣眼82a,可供卡扣80与之锁止,和一个带环82b,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6的第二端连接。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图13描述图12中带扣机构76的另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一个卡扣80和一个扣眼板82。带扣78配有带环78a。卡扣80与带扣78固连。扣眼板82上有一个扣眼82a,可供卡扣80与之锁止,和一个带环82b,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肩带46的第二端连接。胯带54穿过带环78a,从而带扣78可沿胯带54滑动。
在第三类优选的带扣机构76的设计方案中,肩带42的第二端、肩带46的第二端和胯带54的第一端都连接至带扣机构76,无连续通带。肩带42或46的第二端是可拆卸的,因此本发明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可很容易地改装成普通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在本发明的这类优选设计中,需要提供再一个安全带卷收器56,如图5所示,以便使胯带54能有足够的预定长度。
图14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一个卡扣80,和一个扣眼板82。带扣78配有带环78a和78c。卡扣80与带扣78固定在一起。扣眼板82上有一个扣眼82a,可供卡扣80与之锁止,和一个带环82b,与肩带46的第二端相连。肩带42的第二端与带环78a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带环78c相连。
图15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一个卡扣80,和一个扣眼板82。带扣78配有带环78b和78c。卡扣80与带扣78固连。扣眼板82上有一个扣眼82a,可供卡扣80与之锁止,和一个带环82b,与肩带42的第二端相连。肩带46的第二端与带环78b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带环78c相连。
图16描述图5中带扣机构76的再一个设计方案的一个正面视图。带扣机构76包括一个带扣78。带扣78配有带环78a、78b和78c。肩带42的第二端与带环78a相连。肩带46的第二端与带环78b相连。胯带54的第一端与带环78c相连。
在使用时,乘员30坐到汽车座椅32中,将带扣58或带扣机构76拉出,越过身体躯干上部,到达身体内侧,然后将带扣58或带扣机构76插入扣座60锁止。肩带42和46越过乘员30上部躯干,将乘员30约束在汽车座椅32内,从而为乘员30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提供双重安全保护。
读者可以看到,本发明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可以提高车辆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保护乘员的安全性能。从乘员安全防护的性能来看,本发明的安全带约束系统既具备安装于门柱或车顶纵梁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优点,也具备安装于座椅上的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优点,并且具备四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大部分优点,同时还保留了三点式安全带约束系统的使用方便性。因此本发明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具有安全、舒适、便于使用等特点,易于推广,并有助于提高汽车安全带的使用率。
本发明是以描述的形式进行说明的,因此所用术语只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本说明书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案例作了详细描述和说明。虽然这些实施案例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仅仅是为了描述和说明本发明,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例如,在对本发明的说明中只描述了安全带约束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然而其它类型的交通工具,比如飞机、火车、轮船和游艇以及其他的座椅,如轮椅等,都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安全带约束系统。
另外,熟悉本领域常识的人都能想到,本发明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可配置许多其它汽车安全装置,例如,预张紧装置(未描述),冲击能量控制装置(未描述)、可展开式安全带及有关装置(未描述),或这几种装置的组合,等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实施案例中的部件在形状、材料、构造、组合、顺序等具体形式细节上是可以改变的,而这些改变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则均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供坐在汽车内带靠背座椅上的乘员所使用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包括第一条肩带,其第一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车体上;第一个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车内,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卷收所述第一条肩带;第二条肩带,其第一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的上部;第二个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座椅靠背内,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卷收所述第二条肩带;一条中间带;一个连接机构,将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和中间带的第一端相互联系在一起;一条胯带,其第二端固定在乘员外侧的车体上;一个带扣,将所述胯带的第一端和所述中间带的第二端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个扣座,安装在乘员内侧的车体上,供所述带扣插入锁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三个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车内,与所述胯带的第二端相连,用于调节所述胯带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带的第二端相连,并且,所述带扣上有一个带环,供所述中间带从中穿过,从而所述带扣可沿所述中间带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个扣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中间带的第一端相连,和两个卡扣;第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扣板上的第一个卡扣插入锁止;第二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扣板上的第二个卡扣插入锁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个扣板,有两个带环,分别与所述中间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卡扣;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扣板上的卡扣插入锁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个扣板,有两个带环,分别与所述中间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卡扣;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扣板上的卡扣插入锁止。
7.一种可供坐在汽车内带靠背座椅上的乘员所使用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包括第一条肩带,其第一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车体上;第一个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车内,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卷收所述第一条肩带;第二条肩带,其第一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肩部的座椅靠背的上部;第二个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座椅靠背内,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卷收所述第二条肩带;一条胯带,其第二端固定在乘员外侧的车体上;一个带扣机构,将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和胯带的第一端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个扣座,固定在乘员内侧的车体上,供所述带扣机构插入锁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带扣机构是一个带扣,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胯带穿过所述带扣上的带环,从而所述带扣可沿所述胯带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带扣机构是一个带扣,有两个带环,其中第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胯带穿过所述带扣上的第二个带环,从而所述带扣可沿所述胯带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带扣机构包括,一个带扣,有一个带环,供所述胯带从中穿过,从而所述带扣可沿所述胯带滑动,和一个卡扣;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带扣上的卡扣插入锁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带扣机构是一个带扣,有两个带环,其中第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胯带穿过所述带扣的第二个带环,从而所述带扣可沿胯带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带扣机构包括,一个带扣,有一个带环,供所述胯带从中穿过,从而所述带扣可沿所述胯带滑动;一个卡扣,固定在带扣上;和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卡扣插入锁止。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三个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车内,与所述胯带的第二端相连,用于卷收所述胯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机构包括,一个带扣,有两个带环,其中第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个带环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相连;一个卡扣,固定在所述带扣上;和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卡扣插入锁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机构包括,一个带扣,有两个带环,其中第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个带环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相连;一个卡扣,固定在所述带扣上;和一个扣眼板,有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和一个扣眼,供所述卡扣插入锁止。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定义的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机构是一个带扣,有三个带环,其中第一个带环与所述第二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个带环与所述第一条肩带的第二端相连,第三个带环与所述胯带的第一端相连。
全文摘要
一种双肩带式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40),包括两条肩带(42)和(46),一个连接机构(50),一条中间带(52),一条胯带(54),一个带扣(58),和一个扣座(60)。肩带(42)的上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30)肩部的车体上。肩带(46)的上端可卷收地延伸至邻近乘员(30)肩部的座椅靠背(34)的上部。两条肩带(42)和(46)的下端通向连接机构(50)。中间带(52)的第二端与胯带(54)的第一端相连。胯带(54)的第二端固定在乘员(30)外侧的车体上。连接机构(50)将肩带(42)和(46)的下端与中间带(52)的第一端联系在一起。带扣(58)上有一个带环(58a),供中间带(52)从中穿过,从而带扣(58)可在中间带(52)上滑动。扣座(60)固定在乘员(30)内侧的车体上,供带扣(58)插入锁止。
文档编号A44B11/25GK1519146SQ20031012175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7日
发明者许朝霞 申请人:许朝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