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开扣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84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旁开扣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总体涉及一种扣组件,更具体地,涉及旁开扣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旁开扣组件包括凸形连接单元,其配置为与凹形连接单元结合,如显示和描述在专利号为5465472的美国专利中的标题为“Buckle”的扣组件。每个连接单元配置来保持扣带,如座位安全带或背包带。凸形连接单元包括一体化的按扣,其可用于将凸形连接单元从凹形连接单元释放,由此分离扣组件。
图1所示为分离的传统扣组件10的俯视图。扣组件10包括凸形连接单元12和凹形连接单元14。凸形连接单元12包括一对在末端20具有按扣18的柔性侧臂16。刚性支柱单元22延伸在侧臂16之间。带容纳通道21形成在刚性支柱单元22和带条23之间,穿过凸形连接单元12,其配置来夹入扣带。侧臂16配置成在弧A和A’方向中围绕枢点24枢转,枢点24由刚性支柱单元22和侧臂16的结合处限定。通常,刚性支柱单元22布置在枢点24和带容纳通道21之间。同样地,枢点24设置在带条23的末端。如图1所示,刚性支柱单元22延伸在臂16和一体化连接到凸形连接单元12的主体25之间。因此,刚性支柱单元22为非柔性的。
为了将凸形连接单元12固定到凹形连接单元14中,将凸形连接单元12以箭头B的方向推到凹形连接单元14中。凸形连接单元12的导向梁26分别移动进入形成在凹形连接单元14中的相应通道(未显示)中,来确保在凸形连接单元12和凹形连接单元14之间正确地接合对准。随着凸形连接单元12被推入凹形连接单元14中,侧臂16在弧A和A’的方向向内偏转,直到按扣18到达贯通凹形连接单元14形成的按扣开口28。当按扣18进入按扣开口28中时,储集在侧臂16中的张力可扣合地将侧臂16和按扣侧向向外推动,以使按扣18固定在按扣开口28中。此时,凸形连接单元12被固定到凹形连接单元14中。
图2所示为传统扣组件10的俯视图,其中凸形连接单元12被固定地接合到凹形连接单元14中。为了将凹形连接单元14与凸形连接单元12分离,将按扣18在弧A和A’的方向朝向彼此挤压。
参考图1和2,按扣开口28可能太小,以至于使用者无法使用按扣18。特别是图2所示,按扣18在三个侧面(如图2所示,顶部,底部和一侧部)上由形成按扣开口28的凹形连接单元14的固定刚性结构束缚。如果操作者带着手套,或手指过大,形成按扣开口28的凹形连接单元14的固定结构支撑壁29和31可能妨碍操作者的手指,因此阻碍在弧A和A’方向朝向凹形连接单元14的中心挤压按扣。同样地,操作者可发现很难或不可能将凸形连接单元12与凹形连接单元14分离。
因此,需要一种可容易分离的具有接合部件的扣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扣连接器/连接单元,和第二扣连接器/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单元可具有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第二连接单元配置成将第一连接单元结合到固定连接位置中,并且包括第一可偏转臂,第二可偏转臂,和至少一个柔性弹性支柱单元。
当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第二连接单元时,第一可偏转臂包括第一按扣,配置成设置在最接近第一开口按扣区域处。当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第二连接单元时,第二可偏转臂包括第二按扣,配置成设置在最接近第二开口区域处。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将第一和第二侧臂连接在一起,如通过中心导向柱。
由于按扣不能如传统的按扣孔完全或基本由固定结构围绕,因此按扣易于接合。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第二连接单元时,按扣没有设置成穿过按扣孔。相反,当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第二连接单元时,每个第一和第二按扣的小于整个周长的部分周长分别设置成紧邻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第一和第二开口区域没有分别围绕每个第一和第二按扣的周长。另外,每个按扣的侧面外壳同开口按扣区域的侧面外壳至少一样大。
支柱单元可包括至少一个向内弯的支柱。可选地,支柱单元朝向第二连接单元的中心轴弯曲或形成角度。
第一或第二连接单元的每一可包括导向柱,而另外一个可包括配置来容纳导向柱的通道。通道容纳导向柱来确保第一连接单元相对于第二连接单元正确结合对准。
每个第一和第二可偏转臂可包括锁紧单元。第二连接单元可包括至少一个在结合腔室中的锁紧凸缘。第一连接单元可配置来确保第二连接单元通过锁紧单元可扣合地固定到锁紧凸缘。锁紧单元和锁紧凸缘的每个可包括至少一个斜坡表面,配置成在分离过程中使锁紧单元从锁紧凸缘推出。


图1示出了分离的传统扣组件的俯视图;图2示出了传统的扣组件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的侧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形连接单元的俯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形连接单元的侧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沿图6中7-7线的凹形连接单元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扣组件的侧视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有凹形连接单元的扣组件的俯视图,凹形连接单元以沿图8中示出的9-9线的剖视图显示;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的俯视图;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的俯视图;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的侧视图;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形连接单元的剖视图。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前,应理解本发明不应将其应用限定于下列描述或附图所示的详细结构和装置的部件。本发明能够以其它实施例实践,或以各种方式实现。也应理解,在此使用的措辞和术语仅为用来描述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定。“包括”和“包含”的使用及其各种变化意味着包括其后列出的各项及其等同项,也包括附加项及其等同项。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3和4分别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4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参考图3和4,凸形连接单元40包括主体42,其包括配置来滑动地保持带(未显示)的扣带通道44(如图4中所示)。
凸形连接单元40包括从主体42延伸的侧臂46。侧臂46包括最接近主体42的接合按扣48,其一体化地连接到下凹的延伸梁49,并依次从主体42一体化地连接到位于末端的锁紧单元50。如图4中具体示出,延伸梁49相对于锁紧单元50下凹。
再次参考图3和4,接合按扣48设置用于朝向彼此挤压侧臂46。锁紧单元50可为钩、闩、倒钩或类似部件,包括一体化连接到内部直边缘54(在图4中未显示)的弯曲外部表面52,其依次一体化地连接到后部保持边缘56。
参考图3,最接近主体42的内弯支柱58一体化地将侧臂46连接到具有外壁62和中心开口64的中心导向柱60。腔室63可形成在弯支柱58和主体42之间来为弯支柱58提供弯曲空间。弯支柱58朝向主体42向内弯曲。如图3所示,弯支柱58将侧臂46和中心柱60连接在一起形成M形(或为W形,如果反向)。
因为凸形连接单元40不包括刚性支柱单元,如图1和2所示的组件10同传统扣组件对比,侧臂46的主枢点设置成更接近最靠近主体42的施加载荷。另外,弯支柱58在侧臂46之间提供增加的支撑,因此支撑侧臂46,并且防止其在主轴点处折断。大体上,与传统的扣组件相比,凸形连接单元40的侧臂46更长,并且按扣48更大。因此,按扣48易于接合,并且臂46易于偏转。侧臂46相对于支柱58的移动进一步描述在2006年2月1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1/351923的美国专利申请中,标题为“Side-Release BuckleAssembly”(档案号为15414),其特此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当侧臂46被朝向彼此挤压时,弯支柱58设置成朝向主体42向内弯曲进入中心腔室63。为适应弯支柱58的弯曲,中心导向柱60的外壁62朝向彼此弯曲。弯支柱58和外壁62的弯曲确保中心导向柱60围绕凸形连接单元40的轴中心X保持定位。弯支柱58抵制施加到接合按扣48中的挤压力,以当不再施加力时,支柱58中的抵抗力使侧臂46返回到其稳态位置(如图3所示)。
对比于将臂连接在一起的刚性桥(如图1所示),柔性弯支柱58使操作者更容易朝向彼此挤压侧臂46。由于支柱58为弯曲和柔性的,可在接合按扣48上施加较少的力来朝向彼此挤压侧臂46(对比于连接到直的刚性桥或连接单元的侧臂)。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形连接单元70的俯视图。凹形连接单元70包括主体72,其包括扣带通道74,扣带通道74配置来将带可滑动地保持在其中(未显示)。
按扣区域76设置在凹形连接单元70的每一侧。按扣区域76为自由开放区域。也就是说,按扣区域76未被固定结构在三侧或更多侧上束缚(例如,顶部、底部和至少一个侧部)。如图5中所示,按扣区域76的顶部(相对于图5中显示的方向)未被固定刚性结构壁束缚。接合按扣48(图3和4中所示)配置成设置在最接近按扣区域76处和/或在按扣区域76中。因为按扣区域76未被固定的结构壁在三侧上束缚,因此操作者可容易地接合接合按扣48(图3和4中所示),以使凸形连接单元40从凹形连接单元40(图3和4中所示)释放。操作者可接合接合按扣48(图3和4中所示),而不受凹形连接单元70的结构部分阻碍进一步移动。也就是说,没有能够阻碍操作者的手指相对于按扣移动的束缚按扣孔。此外,因为接合按扣48不受按扣孔或结构限制区域的约束,因此接合按扣48可比传统扣组件大。
图6所示为凹形连接单元70的侧视图,图7所示为沿图6中7-7线的凹形连接单元70的剖视图。如图6和7中所示,凹形连接单元70包括在主体72中的结合室77。在结合室77的中心,内壁78限定了柱容纳通道80。在结合过程中,为了与凸形连接单元40(图3和4中所示)正确对准,中心导向柱60(图3中所示)设置用来与柱容纳通道80结合。在通道80中的导向肋82设置用于结合到中心开口64中或贯穿中心导向柱60形成的槽中。
斜坡表面84设置在结合室77的上部和下部。斜坡表面84构造成在分离操作过程中辅助推出凸形连接单元40(如图3和4所示)。
参考图7,在结合室77的上部和下部,锁紧凸缘86设置在主体72最接近按扣区域76的每一侧。锁紧凸缘86包括倾斜表面88,其朝向带通道74形成角度。锁紧凸缘86终止在弯边缘90中,或可选地,终止在直边缘中。
图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扣组件100的侧视图。如图8中所示,凸形连接单元40由凹形连接单元70固定地保持。为了将凸形连接单元40从凹形连接单元70分离,朝向彼此挤压接合按扣48,来从锁紧凸缘86(如图7中所示)释放锁紧单元50(如图3和4中所示)。如图8中所示,接合按扣48可在两侧邻接凹形连接单元70。接合按扣48的接合表面和接合按扣48最接近凸形连接单元40的主体42的部分未被凹形连接单元70的任意部分覆盖或束缚。同样地,使用者可容易地接合接合按扣48来分离扣组件100。
如图8中所示,接合按扣48的侧面外壳至少同按扣区域76(由接合按扣48遮挡)的侧面外壳一样大。因此,接合按扣48不受凹形连接单元70的约束。换句话说,接合按扣48未被设置穿过按扣孔或任何其它可接触操作者手指的结构。
图9所示为带有凹形连接单元70的扣组件100的俯视图,凹形连接单元70以沿图8中示出的9-9线的剖视图显示。为了将凹形连接单元70与凸形连接单元40结合,将凸形连接单元40以箭头A的方向推向凹形连接单元70。在该移动过程中,中心导向柱60和锁紧单元50进入结合室77。
随着凸形连接单元40结合到凹形连接单元70,中心导向柱60结合到柱容纳通道80中,柱容纳通道80由凹形连接单元70的内壁78形成。中心导向柱60和柱容纳通道80之间的结合关系确保凸形连接单元40相对于凹形连接单元70正确对准。虽然凸形连接单元40显示具有中心导向柱60,凹形连接单元70显示具有柱容纳通道80,但该布置可颠倒,由此凸形连接单元40包括柱容纳通道,而凹形连接单元70包括导向柱。
在结合过程中,锁紧单元50的弯曲外表面52可滑动地接合倾斜的表面88(由延伸梁49遮挡,但在图7中示出)。随着凸形连接单元40继续以箭头A的方向移动,弯曲外表面52继续滑过倾斜的表面88,并且倾斜的表面88朝向彼此推动锁紧单元50。由于延伸梁49为下凹区域,锁紧凸缘86的侧表面不与延伸梁49的侧表面接合。
锁紧单元50的弯曲外表面52继续在滑过倾斜表面88,直到它们到达弯边缘90。一旦在箭头A的方向弯曲外表面52移动经过弯边缘90,侧臂46可扣合地互相分开复位,并且锁紧单元50的后部保持边缘56可扣合地接合弯边缘90。因此,凸形连接单元40固定到凹形连接单元70。在该位置中,侧臂46的延伸梁49布置在锁紧凸缘86的上部和下部之间,而锁紧单元固定地楔入弯边缘90和带壁102之间,其部分形成带通道74。
为了从凹形连接单元70分离凸形连接单元40,朝向彼此挤压接合单元48。如上面所述,接合按扣48可在两侧上由凹形连接单元70的结构部分束缚。因此,操作者可容易地接合接合按扣48,而形成按扣孔的结构不会妨碍操作者的手指移动。也就是说,接合单元48为自由和开放的。
随着接合按扣48向内挤压,侧臂46和因此锁紧单元50响应该挤压向内移动。随着锁紧单元50向内移动,后部保持边缘56从锁紧凸缘86的边缘90脱离。在此过程中,凹形连接单元70的上部和下部斜坡表面84起凸轮作用,其倾向于从凹形连接单元70推出凸形连接单元40,或相反。随着侧臂46以箭头B方向移动,锁紧单元50的弯曲外表面52接合倾斜表面88(在图9中被遮挡)。上文提及的倾斜的表面88施加向内取向的力到锁紧单元50中。当在箭头A的方向没有推动力施加到凸形连接单元40时,由倾斜的表面88施加到锁紧单元50(如所说明,其以箭头B的方向移动)的力提供进一步的凸轮作用,用于从结合腔室77推出锁紧单元50,并由此推出凸形连接单元40。推出物由侧臂40辅助返回其稳态位置。
因此,凸形连接单元40可固定到凹形连接单元70,并且可从凹形连接单元70分离。虽然上述讨论集中在凸形连接单元40被推入或脱离凹形连接单元70,但可理解,运动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代替凸形连接单元40被推入凹形连接单元70来固定扣组件100,凹形连接单元70可被推入凸形连接单元40。
图10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110的俯视图。除了通过柔性弯支柱116连接到中心导向柱114的侧臂112,凸形连接单元110与凸形连接单元40相似,。支柱116向内朝向凸形连接单元110的中心弯曲,但远离主体118。如图10所示,腔室设置在支柱116和主体118之间。同样地,支柱116可向内弯曲到腔室120中。虽然支柱116以“M”或“W”形将侧臂112和中心导向柱114连接在一起,支柱可被配置成以各种其它形状如“V”或“U”形来连接这些部件。可选地,侧臂112可通过柔性直连接柱连接到导向柱114,其可以水平取向,或相对于导向柱114以某个角度设置。
图11和12所示分别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凸形连接单元20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凸形连接单元200类似于根据图3和4显示和描绘的凸形连接单元40。然而,凸形连接单元200的中心导向柱202可为实心材料而不需中心导向通道。此外,如图4具体所示,接合按扣204位于侧臂206上,基本上高于接合按扣48(如图3和4所示)。较大尺寸和高度的接合按扣204易于抓住和接合。
图1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凹形连接单元210的剖视图。凹形连接单元210与所示的凹形连接单元70相似,如图7所示。凹形连接单元210可包括或不包括中心导向肋82(如图7所示)。而且,凹形连接单元210可包括另外的斜坡表面212,其配合斜坡表面214(类似于图7所示的斜坡表面84),在分离操作过程中辅助推出凸形连接单元(如图3和4中所示的凸形连接单元40,或图11和12中所示的凸形连接单元200)。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易于分离的结合部件的扣组件。凹形连接单元具有大按扣区域,设配来容纳凸形连接单元的接合按扣。大按扣区域在少于三侧上束缚接合按扣(即,少于顶部、底部和一个侧部),并且不包括另外的阻碍操作者接合按扣的结构或障碍物。另外,柔性支柱单元允许侧臂易于偏转进入分离位置。因此,具有较大手指的操作者和/或带手套的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操作扣组件。
另外,在连接和分离过程中,凸形连接单元的中心导向柱和凹形连接单元的中心导向通道配合,以确保凸形连接单元相对于凹形连接单元保持在中心。因此,扣组件可容易地平顺地连接和分离。此外,使闩臂的不均匀接合和释放最小化。
各种空间术语,如上部、下部、低部、中部、侧面、水平、垂直和类似的术语用来描述扣组件的各部分,可理解为此类术语仅用在相对于附图中所示的方向。方向可颠倒、转动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如上部可变为下部,反之亦然,水平可变为垂直,其它类似。
前述的变化和改进在发明领域中。可理解为在此公开并限定的本发明延所述的或从文字和/或附图中显而易见的独立特征的所有可选的两个或多个的组合。所有的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了本发明的各个可选的方面。在此描述的实施例解释了实践本发明的已知的最好模式,并且将使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使用本发明。权利要求被解释为包括现有技术许可范围的可能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扣组件,包括凹形连接单元,其具有开口按扣区域;和凸形连接单元,其配置成与所述凹形连接单元结合到固定连接位置中,所述凸形连接单元包括可偏转的侧臂,其具有按扣,所述按扣配置成设置在所述开口区域中;和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其将所述侧臂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当所述凸形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凹形连接单元时,每个所述按扣的小于整个周长的部分周长邻接所述凹形连接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组件,其中当所述凸形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凹形连接单元时,所述开口按扣区域没有围绕每个所述按扣的整个周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每个所述开口按扣区域具有第一外壳,其中每个所述按扣具有第二外壳,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外壳至少和所述第一外壳一样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向内弯的支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支柱,其朝向所述凸形连接单元的中心轴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凸形连接单元和凹形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柱,并且其它的所述凸形连接单元和凹形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配置成容纳所述导向柱的通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道配置成容纳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柱,以确保所述凸形连接单元相对于所述凹形连接单元正确结合对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每个所述侧臂包括锁紧单元,其中所述凹形连接单元包括锁紧凸缘,所述凸形连接单元配置成通过所述锁紧单元可扣合地固定到所述锁紧凸缘,来固定到所述凹形连接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锁紧单元和所述锁紧凸缘包括至少一个斜坡表面,斜坡表面配置成在分离过程中允许所述锁紧单元从所述锁紧凸缘推出。
10.一种扣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其具有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和第二连接单元,其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结合到固定连接位置中,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可偏转臂,其具有第一按扣,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一按扣配置成放置在最接近所述第一开口按扣区域;第二可偏转臂,其具有第二按扣,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二按扣配置成放置在最接近所述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和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其将所述第一和第二侧臂连接在一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小于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按扣的整个周长的部分周长分别设置在紧邻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没有分别围绕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按扣的周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具有第一外壳,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按扣具有第二外壳,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外壳同所述第一外壳至少一样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向内弯的支柱。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支柱,其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单元的中心轴弯曲。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柱,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单元中的另一个包括至少一个配置来容纳所述导向柱的通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道容纳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柱,以确保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正确地结合对准。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偏转的臂包括锁紧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锁紧凸缘,所述第一连接单元配置成通过所述锁紧单元可扣合地固定到所述至少一个锁紧凸缘上,来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扣组件,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锁紧单元和所述锁紧凸缘包括至少一个斜坡表面,所述斜坡表面配置成在分离过程中允许所述锁紧单元从所述锁紧凸缘推出。
19.一种扣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其具有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和至少一个柱容纳通道,设置在结合腔室中;和第二连接单元,其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结合到固定连接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可偏转臂,其具有第一按扣,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一按扣配置成设置在最接近所述第一开口按扣区域;第二可偏转臂,其具有第二按扣,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二按扣配置成设置在最接近所述第二开口按扣区域;至少一个导向柱;第一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其将所述第一和第二侧臂连接在一起;和第二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可偏转臂到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柱,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偏转臂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弹性支柱单元和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柱连接在一起;所述至少一个通道配置来容纳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柱来确保所述第二连接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正确结合对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扣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按扣的小于整个周长的部分周长分别设置成紧邻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没有分别围绕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按扣的整个周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按扣区域具有第一外壳,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按扣具有第二外壳,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外壳同所述第一外壳至少一样大。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偏转臂包括锁紧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锁紧凸缘,所述第一连接单元通过所述锁紧单元可扣合地固定到所述至少一个锁紧凸缘而固定到第二连接单元。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扣组件,其中每个所述锁紧单元和所述锁紧凸缘包括至少一个斜坡表面,配置成在分离过程中允许所述锁紧单元从所述锁紧凸缘推出。
全文摘要
一种扣组件包括凹形连接单元和凸形连接单元,凹形连接单元具有开口按扣区域,凸形连接单元配置成与所述凹形连接单元结合。凸形连接单元可包括可偏转的侧臂和至少一个柔性和弹性支柱单元,可偏转的侧臂具有按扣,按扣配置成设置在开口按扣区域中,柔性和弹性支柱将侧臂连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A44B11/25GK1954736SQ20061015993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4日
发明者约翰·S.·邦达欧 申请人: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