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52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服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紧贴穿着者身体而使用的服装,特别是紧贴上半身而使用 的上半身用服装。
背景技术
迄今,提出了能够实现例如使包含于棒球投球动作和篮球的投篮动作等中的抬起手臂动作提高的服装(例如,专利文件l和专利文件2)。这些服装通过直接辅助抬起手臂时作用的手臂和肩的肌肉来提高运 动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形成沿着这些肌肉的肌肉纤维方向配置有伸縮性 低的构件的低伸縮部,利用该低伸缩部在拉伸时产生的复原力。 专利文件l:日本专利第3115816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公开2004-44070号公报但是,在这些服装中,为了使复原力发生重要的是在使手臂从下方向 上方抬起的一连动作中使所述低伸縮部暂时伸长,这通过肌肉的活动而实 现,另外,低伸縮部成为束缚这些肌肉的状态。因此,不能使肌肉的活动 量增加,从容易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的观点出发不为有效,并且穿着舒适 性也不好。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于不需要束缚肌肉而能够减轻 肌肉的活动,同时也容易进行抬臂动作的服装。发明内容本发明的服装,其特征在于,在如下设定的规定区域内设有背面宽度 方向的伸缩率比背面至少靠近颈部的区域的伸縮率小的低伸缩部,该规定 区域是指至少包括在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时左右肩胛骨的下角进行变位 的区域在内从背面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区域。还有,所谓靠近
颈部的区域是指所述规定区域上方侧的区域,例如,不包括为增强服装的 端缘部而设置的脖颈周围的部分。或者,本发明的服装,其特征在于,在如下设定的规定区域内设有背 面宽度方向的伸缩率比该规定区域以外的背面区域的伸縮率小的低伸縮 部,该规定区域是指至少包括在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时左右肩胛骨的下角 进行变位的区域在内从背面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区域。根据上述构成的服装,因为低伸縮部设置的规定区域至少包括肩胛骨 的下角进行变位的区域,因此在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的期间,能够使由低 伸縮部产生的衣服压作用于下角而将肩胛骨压向胸廓侧。另外,因为规定 区域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构成,因此能够使从相当于穿着者体 侧的两端侧施加的张力相对于低伸縮部有效地作用,使衣服压有效地发 生。还有,即使是由于低伸縮部与相接触的被接触面的摩擦而产生的张力, 该低伸缩部被拉伸,也能够使衣服压产生。由此,肩胛骨能够顺滑地在胸 廓上滑动,减轻活动肩胛骨的肌肉的活动。特别是,在伴随手臂的外转动 作时,能够减轻前锯肌或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活动。此时,所述规定区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与所 述规定区域以外的背面区域的边界位于肩胛骨的上角及下角进行变位的 区域之间。如此,能够使衣服压作用于相当于肩胛骨的下部侧的更广泛的 范围,将肩胛骨有效地按压向胸廓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减轻活动肩胛骨 的肌肉的活动。另外,所述规定区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使宽 度方向两端部与背面和前面的边界部一致。如此,不会损失(减弱)从服 装的两端侧施加的张力能够使其相对于低伸縮部有效地作用,使衣服压更 有效地产生。此外,所述规定区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宽度 方向两端部的规定区域的高度尺寸,比至少所述肩胛骨的下角进行变位的 区域的规定区域的高度尺寸小。如此,高度方向的伸縮率小的区域占宽度 方向两端部的全部高度尺寸的比率变小。因此,即使低伸縮部的高度方向 的伸縮率比所述规定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部位的高度方向的伸缩率小时, 也能够很高地维持作为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服装整体的高度方向的伸縮 率。在此,服装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是相当于在抬起手臂动作时皮肤的变位 大的体侧的位置。因此,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 维持良好的穿着舒适性。而且,如果所述规定区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 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高度方向下侧突出,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对斜方肌下部 纤维施与压迫刺激,对穿着者有效地赋予对于应当运动的肌肉的意识,能 够使抬起手臂的动作更容易地进行。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服装,由于不需要束缚肌肉而能够减轻肌肉 的活动,同时也容易地进行抬臂动作。


图1是对从人体的前面侧(胸侧)看手臂的外转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的概要图,(A) (C)表示主要上臂骨旋转的第一相,(D) (F)表 示不仅上臂骨还有肩胛骨旋转的第二相。图2是说明肩胛骨和脊椎的位置关系的概要图。图3是对与抬起手臂动作相关的肌肉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从人体 的侧面看的前锯肌,(B)表示从人体的背面侧看的斜方肌上部纤维和斜方 肌下部纤维。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图5表示对穿着该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进行手臂的外转动作时的 低伸縮部和肩胛骨的下角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A)、 (B)表示主要 上臂骨旋转的第一相,(C)、 (D)表示不仅上臂骨还有肩胛骨旋转的第二 相。图6是比较手臂的外转动作的肌肉的活动量的图,(A)表示前锯肌的 情况,(B)表示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情况,(C)表示斜方肌下部纤维的情况。图7 (A)表示比较棒球的投球动作时的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活动量的 图,(B)表示比较棒球的投球动作时的三角肌的活动量的图,(C)表示比较摆臂动作时的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活动量的图。图8表示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A)表示所谓无袖型,(B)表示所谓坎肩型(bratop)。
符号说明1肩胛骨、2上角、3肩峰、4下角、5内侧缘、6肩胛冈、 10上臂骨、11锁骨、21胴部、22胴部、23袖部、24边界部、 24a下端部、25低伸縮区域、26高伸縮区域、27下角变位区域、 28侧部区域、29中央区域、Ml前锯肌、M2斜方肌上部纤维、M3 斜方肌下部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服装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对本发明的服装 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从解剖学的观点出发,对抬起手臂的动作中所包 含的被称为手臂的外转动作的机理进行说明。艮P,手臂外转动作,如图1所示,能够大体分为肩胛骨1不大幅旋转 而主要上臂骨IO旋转的铅版动作和不仅上臂骨IO而且肩胛骨1也旋转的 后半动作。还有,在图1中向外侧的肩胛骨1的面是与胸廓相对的面。更具体地区分为主要上臂骨10旋转的外转角度0° 大约90°的第 一相(图1的(A) (C))、不仅上臂骨10而且肩胛骨1也旋转的外转 角度大约90。 大约160°的第二相(图1的(D) (F))、以及外转角 度大约160° 大约18(T的第三相(未图示)。还有,因为这些动作从解 剖学的角度区分,该区分是不清楚的。例如,即使在第一相中,与上臂骨 的动作连动肩胛骨也有一些转动。首先,在第一相中,肩胛骨l和上臂骨IO—起向着垂直下方。在从 该状态进行手臂的外转动作时,保持于肩胛骨1的关节窝的上臂骨10旋 转。此时,为了抬起上臂骨10而主要作用的肌肉(主动肌)是被称为三 角肌和棘上肌的肌肉。上臂骨10到外转角度大约90°左右为止能够不使 肩胛骨很大地运动地旋转。另一方面,外转角度成为大约90。附近时,成 为上臂骨10和肩胛骨1的关节窝等接触的状态,肩胛骨1不旋转时从其 难以旋转。因此,手臂的外转动作转移到肩胛骨1旋转的接下来的第二相。在此,基于图2对肩胛骨1进行说明。还有,图2所示的肩胛骨1与 图1相反的面向着表面侧。肩胛骨1具有以上角2、肩峰3以及下角4为 顶点的倒三角形状,在胸廓的背中侧上部位于第2 第8肋骨之间,是连
接手臂和身体的骨。于是,肩胛骨i经由关节连结上臂骨io和锁骨ii,此外,主要由肌肉和韧带和其他骨连结,能够比较自由的活动。为此,肩 胛骨1的旋转以肩胛骨1沿胸廓滑动的方式进行(将其称为肩胛骨的"上方旋转")。上方旋转以上角2的附近位置为中心,以下角4描画圆弧状的 轨迹的方式进行。通常,肩胛骨1的下角4在上方旋转时,在从脊椎的第 8胸椎(T8)到第7胸椎(T7)的高度方向的区域移动。另外肩胛骨l相 对于垂直方向能够旋转大约45。左右。在第二相中,对肩胛骨的上方旋转主要作用的肌肉(主动肌)是图3 (A)所示的前锯肌M1和图3 (B)所示的斜方肌上部纤维M2。前锯肌M1 是如下的肌肉在肩胛骨第1 第9 (或第8)肋骨(R1 R9 (或R8))具 有起动部,通过肩胛骨l和胸廓之间(图2中,位于肩胛骨l的背面的空 间),在肩胛骨1的内侧边5具有停止部,在肩胛骨1进行上方旋转时, 具有抬起肩胛骨1的功能。另外,斜方肌上部纤维M2是如下的肌肉在 构成头盖骨的后头骨和项韧带具有起动部,在从肩胛骨1的肩胛棘6到肩 峰3的部位和锁骨具有停止部,与下垂肩胛骨1同时上方旋转时,具有抬 起肩胛骨1的功能。在此,所述前锯肌M1起到将肩胛骨1拉靠向胸廓侧 的功能,是使肩胛骨1成为所谓"正确位置"的功能。即,前锯肌M1具 有将肩胛骨1拉靠向胸廓侧的第一功能,和使肩胛骨1上方旋转的第二功 能。第三相的手臂的外转动作,主要通过构成脊椎下部的腰椎的前湾的增 大而进行,肩胛骨1和上臂骨10的旋转不起主要作用。还有,作为附带的认识,在抬起手臂的动作中,图3 (B)所示的斜方 肌下部纤维M3间接地作用在康复和理学疗法中是公知的。具体地说,该 斜方肌下部纤维M3是如下的肌肉在图2所示的脊椎的第7 第12胸椎 (T7 T12)以及棘上韧带具有起始部,在肩胛骨1的肩胛棘6具有停止 部。所述斜方肌下部纤维M3虽不直接作用于手臂的外转动作或肩胛骨1 的上方旋转,但是具有如下功能在手臂的外转动作的初期阶段(在此, 例如第一相)中,活跃地活动,由此在外转动作之后的阶段(在此,例如 第二相)中,减轻所述前锯肌M1以及斜方肌上部纤维M2的活动。在此,在手臂的外转动作中比较第一相和第二相时,外转角度大成为
原因,第二相一侧肌肉负载大。因此认为,为了容易地进行一连的手臂的 外转动作,减轻第二相的肌肉的负载是有效的。而且,在第二相中,因为 肩胛骨l的旋转为主,所以如果肩胛骨l在所述胸廓上顺滑地滑动,则通 过减轻肌肉的负载是有效的。可是,肩胛骨i如上述通过关节连结上臂骨io和锁骨ii,因此上部侧容易确定比较的位置,但是下部侧由于主要由肌肉连结,因此难以确定 位置,下部侧容易成为离开胸廓上浮的状态。这种状态有时被称为"翼状 肩胛"。在这种肩胛骨1的下部侧浮起的状态下,为了抬起手臂需要使前 锯肌M1和斜方肌上部纤维M2臂通常的状态更大地变位,因此肌肉的活动 量增加。因此,为了使肩胛骨l的滑动顺滑地进行,使肩胛骨l在接近胸 廓侧的位置(所谓正确位置)是有效的。接着,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服装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服装紧贴着 穿着者的身体而使用,特别是紧贴着上半身而使用的上半身用服装。因此,其尺寸比穿着者的身体小一些(例如大约85 95%左右)。该上半身用服装如图4所示,由背面侧的身体部21以及前面侧的身体部22、和在前面侧和背面侧的范围安装在这些一对的身体部21、 22上的左右的袖部23、 23构成。 接着,说明背面侧的结构。身体部21、 22分别从腰侧到规定的高度位置沿着高度方向形成大致 一定的宽度,另一方面,从所述规定的高度位置到颈侧形成为越上方侧越 窄幅。还有,通过形成为窄幅,在相对于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倾斜的端缘 部安装所述袖部23,该端缘部成为身体部21和袖部23的边界部24。另 外,该边界部24的下端部24a成为上半身用服装的肋部。还有,袖部23,基端部构成颈周的一部分,和所述各身体部21、 22 的上端部连接而成为颈周的一周。如此,具有身体部21、 22和袖部23的 边界部24相对于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倾斜,袖部23的基端部构成颈周的 一周的这种类型的袖形状、或者所述袖形状的上半身用服装一般被称为 "套袖(raglan)"。根据所述袖部23的形状,成为构成身体部21和袖部 23的构件彼此的接合位置(例如,材料彼此的缝)的边界部24,成为避 开从作为皮肤活动大的部位的肩到手臂的部位的位置,因此,不会阻碍抬 起手臂等的动作,并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穿着感。背面侧的身体部21由宽度方向的伸縮率分别不同的低伸縮部和高伸 縮部构成。具体地说,在低伸縮部使用宽度方向的伸縮率小(即,难以拉 伸)的构件,另一方面,在高伸縮部,使用宽度方向的伸縮率小(即,容 易拉伸)的构件。设有低伸縮部的区域(以下,称为低伸縮区域)25至少包括在肩胛骨 1旋转时相对于一对下角4、 4 (参照图2)变位部位的一对下角变位区域 27、 27。在此,肩胛骨l的下角4如上述在上方旋转时在从脊椎的第8胸 椎(T8)到第7胸椎(T7)(参照图2)的高度方向的范围移动。因此,所 述下角变位区域27是与从脊椎的第8胸椎(T8)到第7胸椎(T7)的高 度位置对应的圆弧状的区域。所述下角变位区域27位于连结所述身体部21和袖部23的一对边界 部24、 24的下端部24a、 24a的线的附近(图4中,上方)。另外,各下 角变位区域27分别位于身体部21的两侧缘和宽度方向中心的宽度方向的 大致中间。另外,低伸缩区域25设置为低伸縮区域25和设有高伸縮部的区域(以 下,称为高伸缩区域)26的边界位于相当于所述肩胛骨1的上角2的部位 和所述下角变位区域27之间。即,低伸縮区域25构成为其上端缘通过相 当于所述上角2和下角4的位置之间。于是,低伸縮区域25从身体部21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形成,具有在 宽度方向范围延伸的带状的形状。具体地说,低伸縮区域25使宽度方向 两端部和背面和前面的边界部一致而设定。更具体地说,低伸縮区域25 的两端部使背面侧的身体部21和前面侧的身体部22的接合部(即,身体 部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一致而设定。此外,在低伸縮区域25以低伸縮 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连续的方式设定。但是,例如前身衣片和后身衣片 一体(连续)形成的上半身用服装,虽然不存在背面侧的身体部和前面侧 的身体部的接合部,但是服装的相当于穿着者的体侧的部位成为背面和前 面的边界部。此外,低伸缩区域25至少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高度尺寸构成为比所述 下角变位区域27的宽度方向位置的高度尺寸小。在此,相对于伸縮性构
件在任意的多个位置之间施与张力时,该张力以在所述多个位置的中间位 置与连结该多个位置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扩展的方式作用。因此,施与张力 必要的高度尺寸比该张力所能够涉及的区域的高度尺寸小就足矣。另外,低伸縮区域25形成为越宽度方向中央部高度尺寸越大。具体地说,低伸缩区域25的下端缘具有与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中央部向高度 方向下方演说那的大致形状。另一方面,低伸縮区域25的上端缘具有越 宽度方向中央部越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即,低伸縮区域25具有以其上端 缘和下端缘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相互离开的方式膨胀,以沿通过规定高度位 置的宽度方向的线为中心,上下线对称的形状。具体地说,低伸缩区域25 在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包括连结所述下端部24a、 24a的线而形成。低伸缩区域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高度尺寸优选为宽度方向中央部 的高度尺寸的大约V2 大约1/3。更具体地说,低伸縮区域25的两端部 利用上半身用服装的从颈部到肋部向斜下方延伸的所述身体部21和袖部 23的边界部24,形成为越两端侧高度尺寸越小。g卩,构成为低伸縮区域 25的上端缘的两端部与所述边界部24的两端部一致。但是,设有所述低伸缩部的低伸縮区域25,更具体地说由两种类的区 域(侧部区域和中央区域)28、 29构成。中央区域29设定在宽度方向中 央部,侧部区域28以夹着所述中央区域29的方式设定在左右两位置。侧部区域28、 28是至少包括所述下角变位区域27、 27的区域,主要 具有通过低伸縮部伸长产生的衣服压将肩胛骨1的下角4和肩胛骨1的下 部侧压向胸廓侧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央区域29具有相对于斜方肌下部纤维M3赋予压迫刺激 的功能。因此,对应于斜方肌下部纤维M3 (参照图3 (B))设置,通过至 少与所述下角变位区域27同等的高度位置。更具体地说,中央区域29的 最下方侧的部位位于相当于第1腰椎L1 (参照图2)的部位。由此,在穿 着上半身用服装时,斜方肌下部纤维M3成为被相当于低伸縮部的所述中 央区域29的部位全部覆盖的状态。另外,中央区域29最上方侧的部位位 于相当于第6胸椎T6 (参照图2)的部位。还有,所述高伸縮区域26设定在所述低伸縮区域25以外的区域、即 比低伸縮区域25靠上方侧的颈附近的区域、以及下方侧的腰侧的区域。 身体部21例如使用作为高伸缩性构件的3WAY针织材(3WAYknit)、 2WAY经编织物、HKS针织材(服Sknit) (HKS编织机生产的针织材)作为 基材,在低伸縮区域25还重合有作为低伸縮性的构件的弹力网眼经编织 物(power net)。由此,伸縮率以60%拉伸时为基准,在低伸缩部的宽度 方向的伸縮比例(伸縮的容易度)为1时,低伸縮部的高度方向约为1.6, 高伸縮部的宽度方向约为3.3,高伸縮部的高度方向约为4。另外,在袖部23与所述高伸缩部相同,例如使用作为高伸縮性构件 的3WAY针织材、2WAY经编织物、HKS针织材。还有,前面侧的身体部22其原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因为在所述背 面侧的身体部21设有低伸缩部,从穿着舒适性良好的观点出发,配置比 所述低伸缩区域25伸縮性高的构件。具体地说,前面侧的身体部22与所 述背面侧的身体部21的高伸縮部相同,例如,使用作为高伸缩性构件的 3WAY针织材、2WAY经编织物、HKS针织材。但是,为了使背面侧的低伸缩 部产生高的张力,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高度位置和低伸缩部25至少一 部分重复,在所述前面侧的身体部22也形成宽度方向的伸缩率小的低伸 缩部,前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低伸縮部绕上半身用服装的外周一周。接着,参照图1和图2,并基于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在 手臂外转动作时的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对所述第一相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最初的状态,手臂外转角度为0° ,肩胛骨1和上臂骨10 —起平行。此 时,如图5(A)所示,肩胛骨1的下角4位于I1,上角2位于S1。接着,从该状态慢慢使手臂外转时,主要上臂骨10旋转。接着,肩 胛骨1也略微变位。此时,相当于低伸缩部的所述中央区域29的部位成 为覆盖斜方肌下部纤维M3的状态,该部位被拉伸而产生的衣服压刺激斜 方肌下部纤维M3。图5 (B)表示手臂相对于身体到大致垂直位置使手臂外转的状态,此 时,上臂骨10旋转大约90。左右,肩胛骨1上方旋转大约10。左右,下 角4位于I2。接着,对第二相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从所述状态进一步使手臂外转时, 肩胛骨1比第一相的情况开始很大地上方旋转。此时,相当于低伸缩部的 所述侧部区域28的部位,以由衣服压将包括下角4的肩胛骨1的下部侧 压向胸廓侧的方式作用。图5 (C)表示手臂的外转角度大约为125°的状态,此时,肩胛骨1上方旋转大约25° ,上臂骨10旋转大约100°左右,下角4位于I3。图 5 (D)表示手臂的外转角度大约为160°的状态,此时,肩胛骨1上方旋 转大约45。,上臂骨IO旋转大约115°左右,下角4位于I4。另外,上 角位于S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因为低伸缩区域25包括下角变位 区域27和与肩胛骨的下部侧对应的区域,所以在进行抬起手臂动作期间, 使有低伸縮部产生的衣服压作用于从下角4和肩胛骨1的下部侧的广泛的 范围,能够将肩胛骨l压向胸廓侧。由此,肩胛骨1能够在胸廓上顺滑地 滑动,减轻使肩胛骨1动作的肌肉的活动。而且,低伸缩部25从宽度方 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而构成,因此,能够使从两端侧施加的张力有效地 对低伸缩部作用,使衣服压有效地产生。还有,低伸縮部也被通过和该低 伸缩部接触的被接触面的摩擦而产生的张力拉伸,使衣服压产生。特别是,在伴随手臂的外转动作时,在第二相中,相当于低伸缩部的 所述侧部区域28的部位,辅助所谓将肩胛骨1引靠向胸廓侧的前锯肌Ml 起到的所述第一功能,能够减轻前锯肌M1的活动。此外,肩胛骨l被压 向胸廓侧,由此,肩胛骨l能够成为正确的位置,因此,肩胛骨l能够在 胸廓上顺滑地滑动,能够减轻发挥拉起肩胛骨1的功能的前锯肌M1以及 斜方肌上部纤维M2的活动。另外,低伸縮部25设定两端部和背面侧及前面侧的身体部21、 22的 接合部一致,此外,以低伸缩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连续的状态设定,因 此,不是在期间夹着高伸缩性的构件,从两端侧施加的张力不会被吸收而 损失,而是有效地作用于低伸縮部,使该低伸縮部在全部宽度范围有效地 拉伸,因此,能够使衣服压更有效地产生。而且,低伸缩部25构成为至少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高度尺寸比所述下 角变位区域27的宽度方向位置的高度尺寸小,因此,低伸縮区域25相对 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全高度尺寸所占的比例变小,即使低伸縮部比高伸縮 部高度方向的伸縮率小时,也能够很高地维持作为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上半 身用服装的高度方向的伸縮率。上半身用服装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特别是
相当于肋部的所述下端部24a的附近位置)是相当于抬起手臂动作时皮肤变位大的体侧的位置,因此,由于这种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抬起手臂的 动作,能够维持良好的穿着感。此外,相当于低伸縮部的所述中央区域29的部位对斜方肌下部纤维 M3施与压迫剌激,因此,穿着者抬起手臂时使斜方肌下部纤维M3活跃地 活动,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特别是,伴随手臂的外转 动作时,有意识在第一相进行,能够减轻其后接着的第二相的作为主动肌 的前锯肌M1和斜方肌上部纤维M2的活动。为了检验上述构成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效果,实施了以下的实验。作为第一实验,以成人男子两名为对象,将从使手臂垂下的直立姿势 到正上的抬起手臂l秒(手臂的外转动作)并在一秒间放下返回原位置的 一连的动作连续10次作为一套动作,进行两套,对在不穿任何衣服的上 半身赤裸的情况(比较例1)、和穿着通常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况(比较例 2)、和穿着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况(实施例),分别测定前锯 肌、斜方肌上部纤维、斜方肌下部纤维的肌肉放电量(EMG)。还有,通常 的上半身用服装是仅使用作为高伸縮性构件的3WAY针织材的服装。该实 验结果在图6中显示。还有,图6中的棒型数据表示肌肉放电量的平均值, 从棒型数据向上方延伸的杆表示其标准偏差(后述的图7同样)。即,如 图6所示,在第一相中(0° 大约90° )中,肩胛骨l的上方旋转不大, 因此,不管前锯肌和斜方肌上部纤维哪一个,肌肉放电量的值与通常的上 半身用服装大致相等(参照图6 (A)和(B)的左栏),。另一方面,在肩 胛骨的上方旋转变大的第二相中(大约90° 大约16(T )中,不管前锯 肌和斜方肌上部纤维哪一个,肌肉放电量的值大幅降低(参照图6 (A)和 (B)的右栏)即,能够确认两肌肉的活动减轻。另外,斜方肌下部纤维在第一相中(0° 大约90° )中,与现有的 上半身用服装相比肌肉放电量的值增加(参照图6 (C)的左栏),即,能 够确认到所述低伸縮部25的中央区域29的意识有效地进行。还有,在第 二相中(大约90° 大约16(T )中,肌肉放电量大致相等。作为第二实验,在棒球的投球动作中进行了肌肉放电量的测定。在此, 投球动作以肩胛骨的上方旋转为基本,再加上前后方向的动作等的其他动
作而实现的。因此,以斜方肌上部纤维和投球动作时的重要的三角肌为对 象,测定每单位肘高度的肌肉放电量。还有,测定在不穿任何衣服的上半 身赤裸的情况(比较例1)、和穿着通常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况(比较例2)、 和穿着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况(实施例)下进行。在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使用如下三种袖部的前端 相对于宽度方向稍微向着下方,并且,前端位于肘上的所谓半袖服装(实 施例1);袖部的前端相对于宽度方向稍微向着上方并且半袖的服装(实施 例2);以及袖部的前端相对于宽度方向稍微向着上方,并且,前端位于肘 下的所谓七分袖的服装(实施例3)。另外,该第二实验的实施例1与上述 第一实验的实施例相同。其结果,如图7 (A)和(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 况,在斜方肌上部纤维(参照图7 (A))和三角肌(参照图7 (B))的任 一个中均能够确认每单位肘高度的肌肉放电量大幅地降低,即,两肌肉的 活动被减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中,能够确认到实施例l比实施 例2肌肉的活动减轻。这是因为袖部使相对于宽度方向将手臂向上方抬起 的力作用。另外,能够确认到实施例3比实施例2肌肉的活动减轻。这是 因为通过加长袖部使抬起手臂的力变得更大。作为第三实验,以慢跑(jogging)的要领进行前后摆臂的动作,分 别对不穿任何衣服的上半身赤裸的情况(比较例1)、和穿着通常的上半身 用服装的情况(比较例2)、和穿着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况(实 施例)进行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每单位肘高度的肌肉放电量的测量。在此, 本第三实验的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验的实施例1相同。其结果如图7 (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用服装的情况下,能 够确认到大幅降低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每单位肘高度的肌肉放电量的值, 即,肌肉的活动被减轻。这被认为是由于低伸縮部将肩胛骨按压向胸廓侧 从而抑制肩胛骨的下角的浮起,在前后摆臂动作时,能够容易地将肘引向 后方。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要基于手臂的外转动作的原理对肩胛骨 的举动进行了说明,但是肩胛骨的举动根据抬起手臂的动作的种类当然是变化的。另外,即使同一动作,还有肩胛骨旋转更大的角度(或更小的角 度),或者在抬起手臂动作的初期一定程度的肩胛骨很大地旋转等,这样 的肩胛骨的旋转角度范围以及旋转变位方式,根据个体当然是不同的。此 外,由于人体是自然物,因此即使一个动作各种的机理也有复杂的关系, 基于一个机理的说明有时也不能说是正确的。无论哪种情况,在肩胛骨抬 起手臂的各种的动作中,发挥功能的重要的要素在经验上是清楚的,任何 的个体进行任何种类的抬起手臂动作时,通过将肩胛骨确实地按压向胸廓 侧能够使抬起手臂的动作变得容易是不会变的。因此,本发明的服装在任 何的个体进行任何种类的抬起手臂动作时,可以说能够发挥其效果。另外,本发明的服装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宗 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低伸缩部25,位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央区域29形成比包括所述下角变位区域27的侧部区域28大的高度尺寸, 但也可以与其相反很小的形成,另外,也可以在全宽度范围具有一定的高 度尺寸。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低伸縮部25,两端部一直到背面侧和前面 侧的身体部21、 22的接合部,但不限定于此,如果是能够使衣服压产生 的,也可以不在全部宽度的范围,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设定。此时,在从背面和前面的边界部到低伸缩部25的两端部的区域(以 下,成为体侧区域),可以设置宽度方向的伸缩率大的高伸縮部。此时如 上述,从相当于穿着者的体侧的两端侧施加的张力作用于低伸縮部,并且 与低伸缩部接触的被接触面的摩擦产生的摩擦力也作为张力作用,因此能 够使衣服压产生。所述体侧区域具体地说至少包括变位量大的肋部的附近部位设定。在 所述体侧区域优选配置不仅宽度方向而且高度方向也具有大的伸縮率的 构件的构成。如此,肋部随动作向各方向拉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投球 动作等向各方向的运动的动作,更具体地说,所述体侧区域从所述肋部沿 高度方向向下方延伸,另外,从所述肋部向手臂的前端侧延伸,如此而设 定。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半身用服装是套袖型的,但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是袖部和身体部的边界部从肋部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通常类型(装入 型)或半套袖型。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半身用服装具备覆盖手臂的袖部,但如 图8 (A)所示,也可以是没有袖部的所谓无袖型或圆领背心式。另外,如图8 (B)所示,也可以是覆盖胸部和背面上部但不腹部和背部下部的所谓 坎肩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低伸縮部仅设定在包括一对下角变位区域 27、 27而设定的规定位置,但并不限定与此,在不阻碍抬起手臂动作的范 围内,也可以适当地设定在其他区域(例如腰部)。即,本发明的服装, 在所述规定区域设定背面宽度方向的伸縮率小的低伸縮部,也可以在比所 述固定区域上侧的区域(优选至少比所述规定区域上侧的附近区域)设置 比规定区域背面宽度方向伸縮率大的高伸縮部。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高伸縮性构件和低伸縮性构件使用了 3WAY针织材、2WAY经编织物、服S针织材和弹力网眼经编织物,但不限定 于此,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编织丝的种类和编织密度、编织组织、编织丝的 根数,由此能够得到任一弹性率的素材而使用。另外,作为低伸缩性构件 不仅能够采用所述弹力网眼经编织物等的素材,也可以采用例如聚亚胺酯 等的树脂片材、或对高伸縮性构件进行印染加工的硅酮等。而且,低伸縮 部可以将所有伸縮性构件通过所有手段和方法通过进行适当接合、缝合、 加工而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服装,其特征在于,在如下设定的规定区域内设有背面宽度方向的伸缩率比背面至少靠近颈部的区域的伸缩率小的低伸缩部,该规定区域是指至少包括在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时左右肩胛骨的下角进行变位的区域在内从背面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区域。
2. —种服装,其特征在于,在如下设定的规定区域内设有背面宽度 方向的伸縮率比该规定区域以外的背面区域的伸縮率小的低伸縮部,该规 定区域是指至少包括在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时左右肩胛骨的下角进行变 位的区域在内从背面宽度方向的 一端侧至另 一端侧的区域。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服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与所述规定区域以外的背面区域的边界位于肩胛骨的上角及下角进行变位的区域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使宽度方向两端部与背面和前面的边界部一致。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 区域设定为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规定区域的高度尺寸,比至少所述肩胛骨的下角进行变位的区域的规定区域的高度尺寸小。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区域设定为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高度方向下侧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于不需要束缚肌肉而能够减轻肌肉的活动,同时也容易进行抬臂动作的上半身用服装。本发明的上半身用服装在如下设定的规定区域内设有背面宽度方向的伸缩率比背面至少靠近颈部的区域的伸缩率小的低伸缩部,该规定区域(25)是指至少包括在进行抬起手臂的动作时左右肩胛骨(1)的下角(4)进行变位的区域(27)在内从背面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区域。
文档编号A41D13/00GK101212912SQ200680023990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8日
发明者大室守, 辻良惠, 高本义国 申请人:株式会社爱世克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