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衣物中的复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69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于衣物中的复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衣物中的复合物(Verbund),所述复合物包 括至少两层彼此结合的衬料,其中所述衬料分别具有经纱和綷纱,所述衬 料彼此贴合。
背景技术
穿着于正式场合的衣物可作为出租服出租。这种类型的衣物由于要进 行多次整烫处理而要经受高的材料负荷。特别是,重复性的、在化学清洗 中的最终处理导致了高的材料负荷。因此所述衣物在短时间后便会不能再 穿着于正式场合,因为所述衣物显得陈旧且存在磨损。
所述衣物可以是男西服,其包括裤子、马甲、上装或夹克衫。此外, 所述衣物还可以是女士或女孩穿用的(包括短上衣和裙子的)成套女服。
因此多年以来,成衣制造者和租赁洗涤领域中的服务提供商都对衣物 存在下述要求,即该衣物能承受工业洗衣店中的、在DIN/ISO标准 "Industrielle Wasch - und Finish - Verfahren zur Prtifung von Arbeitskleidung (工作服测试用工业洗涤和整理规程),,(DIN ISO 15797:2004)条件下的负荷。
为尽可能无损伤地经受工业洗衣店中的处理,衣物必须在高达95。C的 温度下具有非常好的耐洗性。此外衣物必须能在多次循环时在隧道式整烫 机中经受住高达150。C的极干燥条件。其中可能实施高达50次的循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衣物仅能洗涤少数几次或者完全不能进行洗涤。 至多,已知的衣物在30。C温度下在家用洗衣机的轻柔洗涤过程中在忍受形 状损失/走形的情况下进行洗涤。因此大多情况下,为进行租赁洗涤处理,实施昂贵的、污染环境的且仅有限起作用的干洗,即化学清洗。此外还需 要费事的干燥和熨烫工作,以便使衣物重新有形。另外,已知的衣物仅具 有有限的使用期,此外其整烫成本是非常高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如此设计和改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衣物, 使得所述衣物在多次洗涤和干燥过程后仍具有高度的形状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前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和2的特征来实现。 根据权利要求1,应用于衣物中的复合物的特征在于,第一衬料的经
纱相对于第二衬料的经纱至少部分地平行定向。
根据权利要求2,应用于衣物中的复合物的特征在于,第一衬料的经
纱相对于第二衬料的经纱至少部分地在形成45°至90°范围内的角度的
情况下定向。
根据本发明可获悉,根据本发明的经纱彼此间的布置令人吃惊地实现 一种展示出高度的形状稳定性的复合物。特别可以获悉,形成有十分特别 的效果,即复合物在高达95'C的温度下仍具有高度的耐洗性。此外可以获
隧道式整烫机中高达150。C温度的耐喷雾汽蒸牢度。这特别是在通过时间 为至少3分钟的情况中适用。此外可以获悉,给衣物配备有这种复合物可 令人吃惊地使得所述衣物能承受住根据DIN ISO 15797:2004进行的不低 于20次的处理循环。根据本发明的复合物使得能够制成这样的衣物,即, 可将所述衣物用作出租服即租赁洗涤物并再次应用该衣物。因此实现了开 头所迷的目的。
第一衬料可在根据DIN ISO 15797:2004对复合物进行50次整燹处理 后在根据DIN EN ISO 54310的剥离试验中通过至少10 N/50 mm的力从第 二衬料上分离。在工业洗衣店中在经受了这种由洗涤和整烫处理所造成的 负荷后还具有所迷强度的复合物特别适于应用在租赁洗涤领域的衣物中。
至少一层衬料可具有平统组织或花式斜紋组织。通过这种具体设计方案,所述复合物可毫无困难地由可容易地从商业上获得的材料制成。
至少一层衬料可具有1:3的花式斜紋组织,即,经纱交替地每包绕
(umschlingen)三根绵纱后再包绕一根绰纱。这种衬料有利地实现了复合 物的特殊弹性。通过应用这种具有1 :3的花式斜紋组织的衬料,如果所述 第一衬料的经纱不是贴靠在第二衬料的经纱上而是贴靠在所述第二衬料的 綷纱上,则所述第一衬料可相对于第二衬料浮动、即滑动。
至少一层村料可具有l : 1的花式斜紋组织,即,经纱交替地包绕每一 根綷纱。这种衬料的应用有利地使得能与另一具有l : 3的花式斜紋组织的
衬料相结合。这两种衬料的复合物使得衬料在形成弹性作用的情况下能够 相对于彼此局部滑动地结合。
第一衬料的经纱或者绰纱可局部地直接贴合在第二衬料的经纱或者绰 纱上。通过这种具体设计方案,可使所述第一衬料和第二衬料滑动地结合, 其中所述衬料仅通过粘合剂、特别是热熔性粘合剂彼此结合。
在至少一层衬料的经纱上可局部地涂覆有可热定型/热固着的热熔性 粘合剂。应用可热定型的热熔性粘合剂使得所述衬料彼此间能够热结合。
在这种背景下可非常具体地考虑应用如在DE 10 2005 006 470.1中所述 的热熔性粘合剂。应用所述热熔性粘合剂被证明特别有利于制造平的复合 物。特别是,应用所述热熔性粘合剂实现了一种复合物,该复合物形成了 具有记忆效果的一种特别的回弹力或弹性。这种记忆效果确保了复合物的 长期的形状稳定性。
一种粘合剂可作为热熔性粘合剂施加在聚烯烃基布上。这种热熔性粘 合剂在硬化后展示出与本文所述的衬料的特别好的结合。只要遵循下述 MFI值,原则上就可自由选择在此所使用的聚烯烃的性质/种类。所述热熔 性粘合剂优选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上下叠置的网栅形的层。这两个层由 含聚烯经的热熔性粘合剂组分组成,所述热熔性粘合剂组分的特色在于所 选择的熔体流动指数(MFI值)。在聚烯烃基布上的、用于形成第一层的 热熔性粘合剂组分优选具有在190。C 、 2.16 kg载荷下的20-150 g/10分钟、 特别是55-130 g/10分钟的MFI值。在聚烯烃基布上的、用于形成第二层的热熔性粘合剂组分优选具有在190°C 、2.16 kg载荷下的50-210 g/10分钟、特别是55-150 g/10分钟的MFI值。
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热熔性粘合剂以52个点/cm2的式样点状地涂覆。所述式样被证明特别有利于在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弹性作用的同时还确保了高度的形状稳定性。
所述式样的点可包括第一层即膏糊基层和第二层即粉末顶层。在此膏糊基层朝向衬料,以便防止粉末顶层在所述点熔融时过深地渗入衬料内部。在将另一衬料在热处理的情况下压到一其上涂覆有所述点的衬料上的方法步骤中,这是重要的。
所述点可具有0.3mm至0.5 mm的平均直径。从这个范围中选择平均直径被证明有利于 一方面节约材料地使用热熔性粘合剂,另一方面确保了衬料结合的高强度。
衬料可形成一层压制品。所述层压制品展示出衬料彼此间特别可靠而固定的结合。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所应用的热熔性粘合剂具有在127°C至195。C范围内的熔点。所述层压制品可这样制造,使得衬料在127。C至195。C温度下利用20N/cm2至45N/cm2的压力在15秒至25秒的定型时间内压到一起。通过这种具体的方法步骤可制造特别稳定的层压制品。
将复合物设计成层压制品使得衬料的切断边缘是封上的(Schnittkantenversiegelung)。由此阻止散边和纤维转移。这两个效果显著地有助于其中配备有复合物的衣物的质量要求。
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将具有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的第一衬料贴合在具有1 : 1的花式斜紋组织的第二衬料上,其中所述第二衬料以三明治的方式夹在所述第一衬料和一第三衬料之间。这种具体设计方案实现了 一种具有特别强的回弹力的复合物,所述回弹力以支持形状的方式作用到配属于衣物的面料上。在此所述面料贴合在所述第一衬料上,其中第三衬料朝向衣物底布的布身。现在从复合物的布身侧获得特别强的以支持形状的方式作用到衣物的面料上的回弹力。所述回弹力有利地如此均匀,使得所述回弹力在复合物机械变形时总是使所述复合物重新回到其原始形状。这个效
7果^f皮称为记忆效果。这种效果以巧妙的方式仅单向地、即朝向面料地起作用。所述复合物的背侧保持柔软而令人舒适,不干扰所述衣物的底布。所述回弹力4吏得从第一衬料起向外是硬的,而向内、朝向第二或第三衬料的方向是软的。这以令人吃惊的方式这样实现,即所述第一衬料的在其上包绕有三根綷纱的经纱侧贴合在第二衬料上,其中所述第 一衬料的经纱正交
于所述第二衬料的经纱地定向。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将复合物用作衣片(Plack)或者袖头(Armdfisch),所述复合物设置在面料之下。
第三衬料可具有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并以经纱贴合在所述第二衬料上。这种具体设计方案确保了特别强的以支持形状的方式作用到前述衣物面料上的回弹力。这以令人吃惊的方式这样实现,即所述第三衬料的在其上包绕有三才艮纬纱的经纱侧贴合在所述第二衬料上,其中所述第三衬料的经纱正交于所述第二衬料的经纱地定向。
所述第三衬料可设计成无纺织物,并通过热熔性粘合剂贴合在所述第二衬料上。通过这种设计方案,提高了衣物底布的穿着舒适度,因为无纺织物可做得特别乘软。
所述第二衬料可设计成衣物的面料。由此可实现一种衣物,这种衣物在强烈的洗涤和整烫处理后还具有高度的形状稳定性和/或高度的视觉质量。
所述复合物可具有20 g/m2至500 g/m2的单位面积重量。所述单位面积重量适合于使所述复合物应用于几乎全部衣物中。
在此所述的复合物可用作衣片。这种衣片可在第一衬料上具有一带,所述带通过可热定型的热熔性粘合剂固定在所述复合物上。优选地,所述带由水射流加强的纺粘型无纺织物制成。这种材料相对于通常使用的带材料确保了与衣片的持久防槲破的、稳定的和不会敉边的结合,即所谓的折页效果(Scharniereffekt)。所述带用于将衣片固定在在其上通常设置有一衣片的上装、夹克衫或短上衣的其它部分上。
在此所述的衬料可由聚酯纤维纱制成。这种材料被证明特别适合于形成复合物的所述弹性。在此所述的衬料还可由聚酯纤维纱、聚酰胺纤维纱以及聚酯-羊毛-山羊毛-混合物制成。这些材料在加工衣物时可传统地、容易地进行加工。
所述第二衬料可具有聚酯纤维纱作为经纱,而在绰纱中具有羊毛或山羊毛,即,将羊毛或山羊毛作为绵纱。所述第二衬料的这种设计方案使得能够在几乎没有形状损失的情况下洗涤所述复合物。
在此所述的衬料优选设计成可热定型的衬料。因此,所述衬料可在应用热熔性粘合剂的情况下彼此层压粘合。
根据本发明,在此所述的复合物适于设置在要在工业洗衣店中经受整
烫处理的衣物中。所述衣物要承受住DIN/ISO标准"Industrielle Wasch一 und Finish — Verfahren zur Prtifung von Arbdtskleidung(工作月良领'J试用工业洗涤和整理^见程)"(DIN ISO 15797:2004 )的条件。
在此所述的复合物可应用在各种衣物中,如男西服、成套女服、短上衣、短外套、上装、夹克衫、西服上装、短軍衫、大衣、马甲、裤子或者女裙。全部所述衣物在应用这里所述的复合物的情况下可作为租赁洗涤物提供给消费者。
所述衣物可具有这样的面料,即所述面料优选具有包括羊毛、聚酯或莱克拉(Lycra)的混合物。此外,所述衣物还可包括优选由聚酯制成的村里。所述衣物可包括领毡,所述领毡优选为包括羊毛和聚酯的混合物。
在此所述的复合物还可用于制造用于衣物外形设计的其它部件。在此可以考虑,将复合物应用于袖头、垫肩、束带(BundbSnder)、缝合防护带(Nahtsicherungsbander)、领衬材料和类似的组件。衣物的这种配备使其能用作租赁洗涤物或出租服。此外,所述衣物还可设计成适合出租的商务服装/职业装。
存在以有利的方式实施和改进本发明的理论的多种可能性。对此一方面参考所附权利要求,另 一方面参考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阐述。


结合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叙述,总体上来阐述本理论的
优选的设计方案。在附图中
图1示出形成一复合物的三层衬料的示意图,
图2示出由图1的三层衬料组成的复合物,其中在所述第一衬料上设置有一带,以及
图3示出一男士上装,图2的复合物作为衣片应用在该男士上装中。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作为衣片应用于衣物中的复合物的衬料1、 2、 3。所述复合物包括至少两层彼此结合的衬料1、 2、 3。所述衬料1、 2、 3分别具有标示为黑色的经纱4和标示为白色的绵纱5。衬料l、 2、 3彼此贴合。
衬料1由聚酯纤维纱制成。根据局部图l.A,衬料1具有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其中一根经纱4分别交替地包绕三根綷纱5,这些经纱和炜纱标示为黑白相间的。在衬料1的经纱4上局部涂覆有可热定型的热熔性粘合剂6。衬料1的具有热熔性粘合剂6的侧面朝向衬料2。根据局部图2.A,衬料2具有1 : 1的花式斜紋组织。其中一根经纱4分别交替地包绕一根綷纱5。第一衬料1的经纱4贴合在第二村料2的经纱4上。在此,衬料1的在其上包绕有三根绵纱5的经纱侧贴合在具有1 : l的花式斜紋组织的衬料2上。
衬料3包括l : 3的花式斜紋组织。这在局部图3.A中示出。然而也可考虑将衬料3制成无纺织物。这在局部图3.B中示出。衬料3的朝向衬料2的侧面同样具有可热定型的热熔性粘合剂6。根据局部图3.B,衬料3的在其上包绕有三根纬纱5的经纱侧贴合在具有1 : l的花式斜紋组织的衬料2上。
衬料1和3的经纱4与衬料2的经纱4成一直角。这种设计方案使得在衬料1的方向上形成高回弹力结构。
热熔性粘合剂6以每平方厘米52个点的式样点状地涂覆在衬料1至3上。衬料l、 2、 3形成一层压制品(在图2中示出)。此外图2示出了衬料1配设有带7。所述带7由纺粘型无纺织物制 成。所述纺粘型无纺织物具有100g/ir^的单位面积重量。在图2中示出的 复合物作为衣片用在一男士上装8中。在图2中示出的复合物包括一具有 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的第一衬料1,所述第一衬料贴合在具有1 : 1的花式 斜紋组织的第二衬料2上。所述第二衬料2以三明治的方式夹在第一衬料 1和第三衬料3之间。第三衬料3具有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并以经纱4贴 合在第二衬料2上。衬料1至3彼此间通过热熔性粘合剂6相结合。
将一粘合剂作为热熔性粘合剂6施加在聚烯烃基布上。所述热熔性粘 合剂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上下叠置的网栅状的层。这两个层由含聚烯烃 的热熔性粘合剂组分组成,所述热熔性粘合剂组分的特色在于所选择的熔 体流动指数(MFI值)。在聚烯烃基布上的、用于形成第一层的热熔性粘 合剂组分具有在190。C、 2.16 kg载荷条件下20-150克/10分钟、特别是 55-130克/10分钟的MFI值。在聚烯经基布上的、用于形成第二层的热熔 性粘合剂组分具有在190。C、 2.16 kg载荷条件下50-210克/10分钟、特别 是55-150克/10分钟的MFI值。
图3示出一男士上装8,所述男士上装具有根据图2所示的复合物。 根据图2所示的复合物通过由纺粘性无纺织物制成的带7缝在男士上装8 的面料上。此外,根据图2的复合物在臂部区域和肩部区域中与男士上装 8缝合。
此外,在图3中示出的男士上装8还具有面料9,该面料与衬料la相 结合。衬料la的结构与根据图2所示的复合物的村料1一致。衬料la通 过前述的热熔性粘合剂6与面料9结合。在此,衬料la的在其上包绕有三 根绵纱5的经纱侧贴合在具有1 : 1的花式斜紋组织的面料9上。衬料la 的经纱4平行于面料9的经纱4。由此,面料9在多次整烫处理后还具有 高度的形状稳定性。
关于本发明理论的其它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 一方面参考说明 书的总体部分,另一方面参考权利要求书。
最后要特别强调前述纯粹是任意选择的实施例仅用于探讨根据本发明的理论,然而本发明的理论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在衣物中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包括至少两层彼此结合的衬料(1、1a、9、2、3),其中所述衬料(1、1a、9、2、3)分别具有经纱(4)和纬纱(5),其中所述衬料(1、1a、9、2、3)彼此贴合,其特征在于,第一衬料(1a)的经纱(4)相对于第二衬料(9)的经纱(4)至少部分地平行定向。
2. —种应用在衣物中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包括至少两层彼此结合 的衬料(1、 la、 9、 2、 3),其中所述衬料(1、 la、 9、 2、 3)分别具有 经纱(4)和蟀纱(5),其中所述衬料(1、 la、 9、 2、 3)彼此贴合,其 特征在于,第一衬料(1)的经纱(4)相对于第二衬料(2)的经纱(4) 至少部分地在形成45。至90°范围内角度的情况下定向。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所述第 一衬料(1、 la)从所述第二衬料(2、 9)上分离的力在根据DIN ISO 15797:2004对所述复合物进行50次整燙处理后至少为10 N/50 mm。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至少 一层衬料(1、 la、 9、 2、 3)具有平紋组织或花式斜紋组织。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至少 一层衬料(1、 la、 3)具有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即,每根经纱(4)交 替地包绕三根綷纱(5)和一根绵纱(5)。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至少 一层村料(2、 9)具有1 : 1的花式斜紋组织,即,经纱(4)交替地包绕 每一根蟀纱(5)。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 衬料(1、 la)的经纱(4)或者绵纱(5)通过一粘合剂(6)贴合在第二 衬料(2、 9)的经纱(4)或者绵纱(5)上。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层衬料(1、 la、 9、 2、 3)的经纱(4)上局部地涂覆有可热定型的热熔性粘合剂(6)作为粘合剂(6)。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性粘合剂 (6)以每平方厘米52个点的式样点状地涂覆。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具有 0.3mm至0.5 mm的平均直径。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各层衬料(1、 la、 9、 2、 3)形成一层压制品。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l : 3的花式斜紋组织的第一村料(l)贴合在具有l : l的花式斜紋组织的第二衬料(2)上,其中该第二衬料(2)以三明治的方式夹在该第一衬 料(1)和一第三衬料(3)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衬料(3) 具有1 : 3的花式斜紋组织,并以经纱(4)贴合在所述第二衬料(2)上。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衬料(3) 设计成无纺织物,并通过热熔性粘合剂贴合在所述第二衬料(2)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二村料(2、 9)设计成衣物(8)的面料(9)。
16.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复合物具有20 g/m2至500 g/m2的单位面积重量。
17. 将根据权利要求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用作衣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在衣物中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包括至少两层彼此结合的衬料(1、1a、9、2、3),其中所述衬料(1、1a、9、2、3)分别具有经纱(4)和纬纱(5),其中所述衬料(1、1a、9、2、3)彼此贴合,目的在于,将开头所述类型的衣物设计和改进成具有高度的形状稳定性,其特征在于,第一衬料(1a)的经纱(4)相对于第二衬料(9)的经纱(4)至少部分地平行定向,或者第一衬料(1)的经纱(4)相对于第二衬料(2)的经纱(4)至少部分地在形成45°至90°范围内角度的情况下定向。
文档编号A41D27/06GK101686736SQ200880020444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5日
发明者F·海勒尔, M·莱, P·格里诺伊斯, S·克雷姆泽尔 申请人:卡尔弗罗伊登柏格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