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拉杆煞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杆煞车结构,尤其是指利用行李箱拉杆的拉伸或下降,配
合连杆、弹性体、活塞以达到转轮煞车功能的拉杆煞车结构。 因应长途旅客的需求,行李箱通常需具有较大的容量,故考虑行李箱重量及庞大的体积,其底部皆设有转轮接触于地面,以便于使用者能轻松地移动行李箱,然转轮虽能达到辅助移动的功能,但于倾斜的地面、行进间车辆或受到外力接触时,即会产生无法预期的滑动。 为防止行李箱产生无法预期的滑动,有设计者便于转轮上设置制动机构或使用能将转轮收折的设计,以固定转轮,而该转轮的固定方式,缺陷在于使用时需脚踏或蹲下操作,不仅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利,且行李箱突然移动时,使用者亦难以反应上述的转轮固定方式,因此急需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上述各种情况及问题的存在,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乃基于多年从事相关行业
的开发经验且潜心钻研,并整合上述常用结构的缺失,遂提出更进一步的改进。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拉杆煞车结构,其包含一箱体,底部设有二个以上的转轮,内
部设有套管,该套管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一拉杆,设置于套管内侧,底端设有上活塞,且该
拉杆设有沉孔,沉孔内部设有弹簧及钢珠;其特征在于套管的底部设有弹性体支撑下活
塞及连杆,连杆两侧末端设有制动块于转轮上方。 行李箱需达到静止状态时可将拉杆下压,以上活塞接触连杆及下活塞,使连杆及下活塞向下移动、弹性体压縮,让连接于连杆末端的制动块直接触压转轮而达到煞车的功能,并利用弹簧及钢珠配合套管的穿孔完成定位;而当拉杆上拉时,钢珠将弹簧向内压縮可使拉杆脱离定位状态,同时弹性体亦推动下活塞及连杆上移,此时转轮即可恢复自由旋转的状态;本实用新型是利用连杆及弹性体,配合人体对于行李箱拉杆的使用习惯,因此使用上不需额外的踩踏或蹲下操作,即可利用拉杆的上升或下降,方便迅速地控制煞车状态或解除煞车状态,遇有突发状况时,更能掌握煞车时机。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立局部放大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立局部放大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背景技术[0013]1拉杆11沉孔112弹簧113钢珠2套管20穿孔21上活塞22下活塞23弹性体3连杆31调整螺丝32制动块4转轮5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功能,采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后,以使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请参阅如图l-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拉杆煞车结构,其结构包含拉杆1、套管2、连杆3、转轮4及箱体5,其中 请参阅如图1-3所示,箱体5底部设有二个以上的转轮4,内部设有套管2,该套管2底部设有弹性体23支撑下活塞22及连杆3,而该连杆3末端设有制动块32,且两侧设有调整螺丝31于箱体内侧;底端设有上活塞21的拉杆1则设置于套管2内侧。[0029] 请参阅如图2-5所示,行李箱的箱体5需达到静止状态时可将拉杆1下压,使上活塞21推动下活塞22及连杆3向下移动,让弹性体23压縮,同时连接于连杆3末端的制动块32则直接触压转轮4,使转轮4无法转动,此时拉杆1所设置的沉孔11对应于套管2所设置的穿孔20,而沉孔11内所设置的弹簧112将钢珠113推出,使钢珠113部分凸出于穿孔20,完成定位;而当拉杆1上拉时,钢珠113内移使弹簧112向内压縮,拉杆1脱离定位状态,同时套管2下方的弹性体23亦推动下活塞22及连杆3上移,带动触压于转轮4的制动块32上移,此时转轮4即可恢复自由旋转的状态。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范例,当不能以之作为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或修饰,仍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拉杆煞车结构,其包含一箱体,底部设有二个以上的转轮,内部设有套管,该套管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一拉杆,设置于套管内侧,底端设有上活塞,且该拉杆设有沉孔,沉孔内部设有弹簧及钢珠;其特征在于套管的底部设有弹性体支撑下活塞及连杆,连杆两侧末端设有制动块于转轮上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煞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制动块接触转轮时,沉孔内部所设 置的弹簧及钢珠对应于套管的定位孔,钢珠凸出定位孔。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煞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杆两侧设有调整螺丝于箱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杆煞车结构,箱体底部设有二个以上的转轮,内部设有套管,该套管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拉杆设置于套管内侧,底端设有上活塞,且该拉杆设有沉孔,沉孔内部设有弹簧及钢珠,可对应于套管所设的穿孔,套管的底部设有弹性体支撑下活塞及连杆,连杆两侧设有调整螺丝于箱体内侧,末端设有制动块于转轮上方,拉杆下压以上活塞推动连杆及下活塞向下移动,使弹性体压缩,连杆带动制动块接触转轮,使转轮无法转动。
文档编号A45C5/14GK201523764SQ200920161269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0日
发明者纪成隆 申请人:纪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