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180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具有设置在一方的拉链链带上的插棒、设置在另一方的拉链链带的箱棒、以后口彼此相向的朝向配置的上下一对拉头,而能够进行脱离嵌插操作的拉链。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开闭衣服中的左右的前身片,大多使用具备脱离嵌插件的拉链。另外, 作为例如主要用于长衣、滑雪服等的拉链,为了提高衣服的功能性、设计性,不仅能够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齿列从拉锁的一端(上端),还能够从另一端(下端)分离的拉链已被公知。将能够像这样将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列从两端分离的拉链也被称为逆开拉链。这样的可逆开的拉链的一例被日本特开2009-卯425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链101具备具有拉链齿列103的左右一对拉链链带102、配置在右侧的拉链链带102上的箱棒104、配置在左侧的拉链链带102 上的插棒105、沿拉链齿列103可滑动地配置的第一拉头(下拉头)106a以及第二拉头(上拉头)106b。而且,左右的各拉链链带102具有在相向的布带侧缘具有芯绳部107a的拉链布带 107、通过在该拉链布带107的包括芯绳部107a在内的布带侧缘部(牙安装部)装配多个拉链牙而形成的拉链齿列103。另外,在左右的拉链齿列103的前端配置着防止第二拉头 106b脱落的止挡108。上述箱棒104从配置在右侧的拉链链带102上的拉链齿列103的后端连续地延伸设置。该箱棒104具有紧固在右侧拉链布带107的包括芯绳部107a在内的布带端缘部上的箱棒主体111、配置在该箱棒主体111的后端部,通过使第一拉头106a与之碰撞而停止, 来防止该第一拉头106a脱落的挡块部112、从箱棒主体111的插棒105相向面突出的三角形状的第一卡定片113、形成在箱棒主体111中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的表面以及里面,抑制第二拉头106b的滑动的抑制部114。在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像上述那样,在箱棒主体111的表面以及里面形成抑制部114。因此,在沿拉链齿列103将第一拉头106a以及第二拉头106b降到箱棒104侧的末端位置,保持在箱棒104时,箱棒104的抑制部114紧贴第二拉头106b的拉头胴体内面, 使第二拉头106b的相对于箱棒104的摩擦力增大。据此,使第二拉头106b的相对的位置稳定,且抑制第二拉头106b自由地滑动。通过该结构,能够得到下面说明的效果。例如,在可逆开的拉链101用于长衣等的情况下,该拉链101的插棒105以及箱棒 104—般被配置在长衣的前身片的下端部的位置。因此,在长衣的穿衣者将左右的拉链链带 102关闭的情况下,至将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沿拉链齿列103降到配置着箱棒104 的末端位置后,进行将插棒105插入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牙引导路内的操作。此时,穿衣者为了容易进行将插棒105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操作,将长衣的下摆向前方翻折,使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朝向反转。再有,在将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提升到容易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插棒 105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 的位置关系反转,所以,插棒105从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下方侧被插入。但是,在像上述那样将箱棒104以及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提升到容易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情况下,若不用手指支住第一拉头106a、第二拉头106b,则第一拉头106a、第二拉头106b因自重从可插入插棒105的箱棒侧末端位置(下表面,将该位置表述为插棒插入位置)向下方移动,并错开。若像这样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位置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则存在在将插棒105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时,插棒105与对方的拉链齿列103、 箱棒104干涉,不能将插棒105充分地插入规定的位置的故障。针对这样的故障,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像上述那样在箱棒104上形成抑制部114。据此,能够利用抑制部114和第二拉头106b之间的摩擦力,将第二拉头106b 保持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使第二拉头106b的相对的位置稳定。与此同时,能够抑制第二拉头106b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自由地滑动。因此,即使在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前,穿衣者使箱棒104以及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反转,提升到容易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也能够防止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因此,此后在将插棒105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再有,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其它的实施例,公开了图17所示那样的拉链121。 有关该其它的实施例的拉链121具有形成在箱棒主体111的表面以及里面的隆起部122。该隆起部122以在第一拉头106a移动到与之碰撞而停止在挡块部112的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时,紧贴该第一拉头106a的拉头胴体内面的方式,被配置在比抑制部114靠箱棒前端侧。据此,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保持第一拉头106a,且抑制第一拉头106a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自由地滑动。S卩,在该有关其它的实施例的拉链121中,能够由设置在箱棒104上的抑制部114 以及隆起部122,分别抑制第二拉头106b以及第一拉头106a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自由地滑动,能够稳定地保持各拉头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前,穿衣者使箱棒104和第一以及第二拉头 106a、106b反转,提升到容易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也能够更切实地防止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能够顺畅地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卯4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例如,在图16所示那样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被用于长衣等的情况下,存在穿衣者在将左右的拉链链带102封闭时(使左右的拉链齿列103啮合时),在将长衣的下摆向前方翻折,将箱棒104提升了的状态下,使第一拉头106a以及第二拉头106b依次滑动到箱棒104侧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第一拉头106a抵接箱棒104的挡块部112,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由于在箱棒104上仅形成抑制部114,所以,也存在第一拉头106a因自重而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向拉链齿列103侧移动,第一拉头106a的位置错开的情况。因此,在以后使第二拉头106b滑动,直至与第一拉头106a对接时,穿衣者通过第二拉头106b已对接,来判断移动至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但是,实际上,由于第一拉头106a 的位置像上述那样从插棒插入位置错开,所以,成为第二拉头106b也从该插棒插入位置略微错开了的状态。尤其是在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由于箱棒104的抑制部114形成在箱棒主体 111的较宽的范围,所以,即使第二拉头106b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也由箱棒104的抑制部114,将第二拉头106b保持在该错开的位置。因此,存在此后在将插棒105插进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时,不能将该插棒105充分地插进到规定的位置,不能顺畅地封闭左右的拉链链带102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有关其它实施例的拉链121 (参照图17)被用于长衣等的情况下,在以将长衣的下摆向前方翻折,将箱棒104提升了的状态,使第一拉头106a抵接箱棒104的挡块部112,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时,能够由箱棒104的隆起部122,将第一拉头106a在该插棒插入位置保持。但是,例如在穿衣者使第一拉头106a抵接在箱棒104的挡块部112前无意识地使之停止了的情况下,产生该第一拉头106a因箱棒104的隆起部122而在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的位置被保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穿衣者不注意第一拉头106a的位置的错开,而使第二拉头106b向第一拉头106a滑动。而且,穿衣者通过第二拉头106b与第一拉头106a对接,判断第二拉头106b移动到了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但是,实际上,由于第一拉头106a的停止位置像上述那样从插棒插入位置错开, 所以,第二拉头106b也以从插棒插入位置略微错开的状态被箱棒104的抑制部114保持。 因此,此后在将插棒105插进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时,与前述同样,产生不能将插棒105充分地插进规定的位置的问题。再有,即使是例如图16所示的拉链101,图17所示的拉链121,在以在将长衣的下摆向前方翻折,将箱棒104提升了的状态,使第一拉头106a以及第二拉头106b同时移动的情况下,若穿衣者在使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前无意识地使之停止,则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因抑制部114或隆起部122在其错开了的
位置被保持。因此,穿衣者没有注意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位置的错开,进行将插棒 105插进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的操作,但存在不能将该插棒105充分插进到规定的位置,不能将左右的拉链链带102顺畅地封闭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像上述那样,第一以及第二拉头106a、106b在从规定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的位置被保持,所以,不能顺畅地进行插棒的操作这样的问题不仅在将左右的拉链链带102封闭的情况下产生,还在将拉链齿列103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带102打开的情况下产生。
本发明是借鉴上述以往的课题做出的发明,其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时,通过使用者以使第一以及第二拉头滑动到箱棒侧末端位置的方式进行对应,能够将第一以及第二拉头保持在各种的插棒插入位置,顺畅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的拉链。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是可进行脱离嵌插操作的拉链,作为基本的结构,具备在左右的拉链布带的相向的布带侧缘部具有拉链齿列的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链链带、从上述第一拉链链带中的上述拉链齿列的一端延伸地设置的箱棒、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中的上述拉链齿列的一端延伸地设置的插棒、沿上述拉链齿列可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头,上述第一拉头以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拉头的后口彼此相面对的朝向被配置在与上述第二拉头相比靠上述箱棒侧的位置,上述箱棒具有紧固在上述拉链布带上的箱棒主体、配置在该箱棒主体的前端侧,使上述第一拉头与之碰撞而停止的挡块部、形成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面,与上述第一拉头的拉头胴体内面紧贴的隆起部,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拉头所具有的上下翼板的至少一侧的翼板的内面,形成使上述上翼板或上述下翼板的板厚向上述后口逐渐减少的倒角部,上述隆起部被配置在、使上述第一拉头与之碰撞而停止在上述挡块部时,紧贴该第一拉头的上述倒角部的位置。在有关本发明的拉链中,其结构优选的是,上述隆起部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开始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从该顶部向上述箱棒主体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或箱棒前端部上述突出高度逐渐减少的倾斜部或弯曲部的结构。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其结构优选的是,上述隆起部沿着上述箱棒主体的布带宽度方向形成的结构。再有,其结构优选的是,在上述箱棒主体上形成允许上述隆起部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至少一个缝隙的结构。发明效果在有关本发明的拉链中,在配置在箱棒侧的第一拉头(一般是下拉头)中的上下翼板的至少一侧的翼板的内面形成使上翼板或下翼板的板厚向后口逐渐减少的倒角部。另夕卜,箱棒具有箱棒主体、配置在该箱棒主体的前端侧的挡块部、形成在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侧上,且紧贴第一拉头的拉头胴体内面的隆起部。再有,该隆起部被配置在、使第一拉头与之碰撞而停止在挡块部时,紧贴该第一拉头的倒角部的位置。若为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拉链,则在使第一拉头滑动到与之碰撞而停止在箱棒的挡块部的箱棒侧末端位置的情况下,箱棒的隆起部首先能够相对于第一拉头从肩口相对地进入牙引导路内。再有,该隆起部一面与第一拉头中的上翼板内面或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滑动接触,一面向后口侧相对地移动,在第一拉头与之碰撞而停止在挡块部时或即将与之碰撞而停止前,到达第一拉头的倒角部。在这种情况下,在隆起部与上翼板内面或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滑动接触时,由于该隆起部被推碰到上翼板内面或下翼板内面,所以,隆起部和上翼板或下翼板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相对于第一拉头的滑动操作施加阻力。此后,通过隆起部从上翼板内面或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向倒角部移动,该隆起部成为被收容在由倒角部形成的空间部的状态。此时,由于隆起部和上翼板或下翼板之间的
6摩擦力瞬间减少,所以,能够使滑动操作第一拉头的感觉产生变化,例如在隆起部从平面部移动到倒角部时,能够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S卩,根据本发明的拉链,在使用者将第一拉头向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滑动操作时, 能够通过前述的触感,使用者探测到在隆起部从上翼板或下翼板的平面部相对地移动倒角部的情况,确认第一拉头切实地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探测第一拉头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的构件,能够相对于拉链的使用者,在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时,习惯性地进行使第一拉头切实地滑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操作,能够确认使第一拉头切实地滑动到了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再有,根据本发明的拉链,在隆起部紧贴第一拉头的倒角部的情况下,隆起部成为被推压到倒角部的倾斜面或弯曲面的状态。据此,某种程度的摩擦力作用于第一拉头和隆起部之间,第一拉头的滑动得到抑制。再有,在这种情况下,隆起部利用倒角部的倾斜面或弯曲面,使将第一拉头向箱棒的挡块部按压的力相对地发挥作用。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在插棒插入位置抵接挡块部的状态。像上述那样,在本发明的拉链中,由于在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时,能够使第一拉头切实地滑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并在该位置稳定地进行保持,所以,能够顺畅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因此,能够防止以往那样产生以拉头的位置从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错开为起因的故障。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可以做成上述隆起部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开始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从该顶部向上述箱棒主体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或箱棒前端部,上述突出高度逐渐减少的倾斜部或弯曲部的结构。通过这样地构成,例如在使第一拉头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下,在使隆起部从第一拉头的肩口进入牙引导路内时,能够抑制隆起部与第一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干涉,使第一拉头顺畅地滑动。另一方面,例如为使左右的拉链链带逆开,而使被保持在插棒插入位置的第一拉头向拉链齿列侧滑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保持在第一拉头的倒角部的隆起部顺畅地跨上该第一拉头的平面部,使第一拉头顺畅地滑动。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上述隆起部沿着箱棒主体的布带宽度方向形成。据此, 在将第一拉头滑动操作到插棒插入位置时,能够使第一拉头的操作切实地产生前述那样的触感。另外,在第一拉头在插棒插入位置被保持在箱棒上时,能够防止第一拉头的姿势向左右倾斜,整理第一拉头的朝向。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预先在上述箱棒主体上形成允许隆起部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至少一个缝隙。通过这样地构成,例如在使第一拉头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下, 隆起部像前述那样,从第一拉头的肩口进入牙引导路内。此时,由于通过形成上述缝隙,能够使隆起部在向拉链布带推压的方向轻易地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防止隆起部与第一拉头干涉,使该隆起部顺畅地进入牙引导路内。此后,在隆起部到达了第一拉头的倒角部时,隆起部弹性恢复,能够使该隆起部挤进由倒角部形成的空间部。另外,例如在使被保持在插棒插入位置的第一拉头向拉链齿列侧滑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被保持在第一拉头的倒角部的隆起部轻易地弹性变形,顺畅地跨上第一拉头的平面部。


图1是将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拉链局部省略来表示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例1的箱棒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有关实施例1的插棒的立体图。图4是说明第一拉头被保持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图4所示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图6是说明第一以及第二拉头被保持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将第二拉头被保持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时的抑制部放大来表示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将插棒向第一以及第二拉头内插入的操作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插棒被插入到了第一以及第二拉头内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使第二拉头向前方滑动,使左右的拉链齿列啮合了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有关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箱棒的立体图。图12是说明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第一以及第二拉头被保持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有关实施例2的箱棒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有关实施例3的箱棒的立体图。图15是将以往的可逆开的拉链局部省略来表示的正视图。图16是表示以往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以往的其它拉链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列举具体的实施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 本发明完全不被限定于下面说明的实施例,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即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对在右侧的拉链链带的后端侧配置箱棒,在左侧的拉链链带的后端侧配置插棒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就在右侧的拉链链带配置插棒,在左侧的拉链链带配置箱棒的情况、在拉链链带的前端侧配置箱棒、插棒的情况而言,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实施例1图1是将本实施例1的拉链局部省略来表示的正视图。另外,图2是表示该拉链所具有的箱棒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拉链所具有的插棒的立体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指拉链的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拉链齿列 3,以配置着止挡8的一侧作为前方,以配置着箱棒4以及插棒5的一侧作为后方。左右方向是指拉链布带的布带宽度方向,以从正面(表面侧)看拉链时的左侧以及右侧分别为左方以及右方。上下方向是指与拉链布带的布带面正交的布带表里方向,相对于拉链布带,以配置拉头的上翼板的一侧为上方,以配置拉头的下翼板的一侧为下方。本实施例1中的拉链1具有配置了拉链齿列3的左右一对拉链链带2、右侧拉链链带加(第一拉链链带)中的以从拉链齿列3的一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箱棒4、左侧拉链链带 2b (第二拉链链带)中的以从拉链齿列3的一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插棒5、沿拉链齿列3可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这里,第一拉头6a是配置在箱棒4侧的逆开用的拉头(所谓的下拉头),第二拉头 6b是配置在后述的止挡8侧的拉头(所谓的上拉头)。左右的拉链链带2分别具有拉链布带7、配置在该拉链布带7的布带侧缘部的拉链齿列3、紧固在该拉链齿列3的前端的止挡8。在这种情况下,左右的各拉链布带7在相向的布带侧缘具有芯绳部7a。另外,沿这些拉链布带7的包括芯绳部7a在内的布带侧缘部,隔着一定的间隔装配多个拉链牙9,形成拉链齿列3。再有,在拉链布带2的后端部上的表里面粘贴树脂制薄膜,形成加强部10。构成拉链齿列3的各拉链牙9具有固定在拉链布带7上的脚部、从脚部向布带外方延出的啮合头部。这样的拉链牙9例如由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组成,通过将具有规定的形状的Y字型的牙元件铆接在拉链布带7上而形成。另外,在本发明中,拉链齿列的形态、 材质未被特别限定,可任意地变更。配置在右侧拉链链带加上的箱棒4、配置在左侧拉链链带2b上的插棒5通过对铜合金、铝合金等的金属进行压铸成形或通过对由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组成的箱棒4以及插棒5的一部分进行铆接,被紧固在拉链布带7上。另外,虽然在本发明中,箱棒4以及插棒5可以通过对聚甲醛等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来形成,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存在像后述那样使箱棒4的抑制部45弹性变形的情况,所以,优选箱棒4由金属形成。另外,箱棒4如图2所示,具有紧固在右侧拉链布带7的包括芯绳部7a在内的布带侧缘部的箱棒主体41、配置在箱棒主体41的后端侧的钩状的挡块部42、以向箱棒主体41 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膨出的方式形成的隆起部43、从箱棒主体41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三角形状地突出的第一卡定片44、突出地设置在箱棒主体41的前端部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抑制部45。箱棒4的挡块部42被形成为从箱棒主体41向布带内侧屈曲了的钩状,具有使在拉链齿列3滑动的第一拉头6a碰撞(参照图4),使该第一拉头6a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的功能。箱棒4的隆起部43遍及箱棒主体41的布带宽度方向的整体形成。该隆起部43 被设置在使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在挡块部42时,隆起部43紧贴在第一拉头6a的后述的倒角部69b的位置,尤其是紧贴倒角部69b的平面部69a侧的开始点附近的位置。另外,该隆起部43具有从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开始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 43a、从该顶部43a向箱棒主体41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以及箱棒前端部,使突出高度逐渐减少的弯曲部43b,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看时,呈半圆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从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侧的隆起部43的顶部43a到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下表面侧的隆起部43的顶部43a的尺寸被设定成比第一拉头6a中的后述的上翼板63的内面和下翼板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大。另外,隆起部43的形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隆起部43也可以具有顶部、从该顶部向箱棒主体41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以及箱棒前端部,使突出高度逐渐减少的倾斜部,以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看时呈三角形状的方式形成。或者,还可以以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看时呈矩形状的方式形成。另外,虽然本实施例1中的隆起部43被设置在箱棒主体41的上下两面,但在本发明中,隆起部43也可以仅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或仅形成在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 在箱棒4中,从隆起部的顶部到箱棒主体上的未形成隆起部的一侧的面为止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成比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63的内面和下翼板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大。箱棒4的第一卡定片44在箱棒主体41的前部侧,从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向插棒5 侧突出地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另外,在该第一卡定片44的前端设置与布带宽度方向平行的前端面。另外,在箱棒主体41上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配置比第一卡定片44的前端面靠前方侧的区域被切掉的切口部46,成为在该切口部46芯绳部7a露出的状态。箱棒4中的抑制部45被突出地设置在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在这种情况下,从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的抑制部45的上表面到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下表面的抑制部45的下表面为止的尺寸被设定成比第二拉头6b上的后述的上翼板63的内面和下翼板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大。该抑制部45还延伸地设置在箱棒主体41 的前端面,与拉链齿列3的配置在最靠箱棒4侧的拉链牙9接触。另外,像上述那样,在箱棒主体41的侧面部前端设置切口部46。因此,形成有抑制部45的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被形成为容易因弹性变形而在上下方向挠曲。配置在左侧拉链链带2b上的插棒5具有紧固在左侧拉链布带7的包括芯绳部7a 在内的布带端缘部的插棒主体51、与该插棒主体51的上表面平行地向箱棒4侧延伸设置的引导片52、从插棒主体51的前端部向箱棒4侧延伸设置,其与引导片52的前端一体地形成的平板状的第二卡定片53、突出地设置在第二卡定片53的前面侧,与配置在右侧拉链链带的最靠箱棒侧的拉链牙9卡合的突起部M。另外,在插棒主体51的箱棒相向面上形成在像后述那样,将插棒5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时,用于避免箱棒4的第一卡定片44与插棒主体51干涉的退让槽55。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分别具有拉头胴体61和拉片62。拉头胴体61具有上下翼板63、64、将该上下翼板63、64在拉头端部连结的连结柱65、设置在上下翼板63、64的各左右侧缘的法兰66、竖立地设置在上翼板63的表面的拉片安装柱67。拉片62可转动地被装配在拉片安装柱67。另外,在拉头胴体61的配置着连结柱65的一侧的端部在左右形成肩口,且在其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后口。在拉头胴体61内设置将左右的肩口和后口连通,正视时大致Y字型的牙引导路68。再有,在上翼板63以及下翼板64的内面(牙引导路68侧的壁面)形成上下翼板63、64的板厚为一定的平面部69a和使上下翼板63、64的板厚向后口逐渐减少的倒角部 69b。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以相互的后口相面对的朝向配置第一以及第二拉头
106a、6b0接着,针对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1的拉链1,对从左右的拉链链带2打开着的状态到将该拉链链带2封闭时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使第一拉头6a沿右侧拉链链带加的拉链齿列3向后方(箱棒4侧)滑动, 移动到第一拉头6a的肩口侧抵接箱棒4的挡块部42的位置(插棒插入位置)。此时,首先,形成在箱棒4的前端部的抑制部45相对于第一拉头6a,从肩口进入牙引导路68内。再有,该抑制部45在牙引导路68通过,从第一拉头6a的后口被排出。这里,配置着抑制部45的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能够像前述那样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因此,箱棒4的抑制部45在通过第一拉头6a的牙引导路68 时,通过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向芯绳部7a侧轻易地挠曲,来防止产生与第一拉头6a干涉并钩挂等故障。接着,配置在箱棒4上的隆起部43相对于第一拉头6a从肩口进入牙引导路68内。 此时,隆起部43像前述那样,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看时具有半圆形状,从该隆起部 43的顶部43a开始,在前后方向形成弯曲部43b。因此,隆起部43能够不会钩挂到第一拉头6a地从该第一拉头6a的肩口顺畅地进入牙引导路68内。另外,箱棒4的隆起部43在以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看时,不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为半圆形状,而是具有三角形状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会钩挂到第一拉头 6a地从该第一拉头6a的肩口顺畅地进入牙引导路68内。再有,进入到第一拉头6a的牙引导路68内的隆起部43 —面与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内面以及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69a滑动接触,一面向第一拉头6a的后口侧相对地移动。在像这样隆起部43与第一拉头6a的平面部69a滑动接触时,隆起部43被推碰到上下翼板63、64。因此,隆起部43和上下翼板63、64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相对于第一拉头6a的滑动操作施加阻力。此后,在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在挡块部42时或即将与之碰撞而停止前,箱棒4的隆起部43从上翼板内面以及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69a到达倒角部69b,隆起部43在紧贴倒角部69b的状态下,挤进由倒角部69b形成的空间部(参照图4以及图5)。此时,由于隆起部43和上翼板63之间的摩擦力瞬间减少,所以,能够使滑动操作第一拉头6a的感觉发生变化。具体地说,能够相对于滑动操作第一拉头6a的使用者,在箱棒4的隆起部43从第一拉头6a的平面部69a移动到倒角部69b时,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据此,拉链1的使用者能够切实地确认第一拉头6a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这样,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因为使用者能够有意识地确认第一拉头6a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所以,在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2时,能够习惯性地进行使第一拉头6a切实地向插棒插入位置滑动的操作。另外,由于箱棒4的隆起部43在紧贴倒角部69b的状态下挤进由倒角部69b形成的空间部,隆起部43成为被推碰到倒角部69b的弯曲面的状态。据此,由于在隆起部43和上下翼板63、64的倒角部69b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第一拉头6a的滑动得到抑制。再有,由于通过隆起部43被推碰到倒角部69b的弯曲面,隆起部43使将第一拉头 6a向后方(向箱棒4的挡块部4 按压的力相对地发挥作用,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6a与挡块部42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隆起部43遍及箱棒主体1的布带宽度方向整体形成, 所以,通过隆起部43以紧贴倒角部69b的状态收容在空间部,能够防止第一拉头6a被保持了时的该第一拉头6a的姿势向左右倾斜的情况,能够将第一拉头6a的朝向相对于前后方向整理成笔直。接着,在将第一拉头6a保持在插棒插入位置后,使第二拉头6b向后方(箱棒4侧) 滑动,使第二拉头6b抵接第一拉头6a的后口侧端部,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此时,配置在箱棒4上的抑制部45从第二拉头6b的后口进入第二拉头6b的牙引导路68内。此时,通过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弹性变形,能够防止产生抑制部45与第二拉头6b干涉并钩挂等故障。另外,在第二拉头6b进入到牙引导路68内后,抑制部45被推碰到第二拉头6b的上翼板内面以及下翼板内面并紧贴(参照图6以及图7)。据此,由于第二拉头6b和抑制部 45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所以,在第二拉头6b抵接第一拉头6a,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了时,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接着,如图8所示,将插棒5从第二拉头6b的肩口插入第二拉头6b的牙引导路68 以及第一拉头6a的牙引导路68内。此时,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像上述那样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被稳定地保持。因此,插棒5不会在途中钩挂右侧拉链链带加的拉链齿列3、箱棒4,能够顺畅且稳定地将插棒5插入到插棒5的第二卡定片53抵接箱棒4的第一卡定片44的位置(参照图9)。此后,通过从图9的状态使第二拉头6b沿拉链齿列3向前方滑动,能够将左右的拉链齿列3啮合,顺畅且稳定地封闭左侧拉链链带%和右侧拉链链带2a(参照图10)。再有,此后通过使保持在插棒插入位置(箱棒4侧的末端位置)的第一拉头6a沿拉链齿列3向前方滑动,能够像图1所示那样,将封闭着的左侧拉链链带2b和右侧拉链链带加从箱棒4以及插棒5侧的端部(后端部)轻易地打开。接着,对从像图1所示那样右侧以及左侧拉链链带h、2b逆开着的状态使左侧拉链链带2b和右侧拉链链带加完全分离并打开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使第一拉头6a沿拉链齿列3向后方滑动,一面使左右的拉链齿列3啮合,一面使第一拉头6a移动到与箱棒4的挡块部42抵接的插棒插入位置。此时,箱棒4的抑制部45不会产生钩挂在第一拉头6a等故障地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在牙引导路68内通过,从该第一拉头6a的后口被排出。接着,箱棒4的隆起部43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进入牙引导路68内,一面与上翼板63内面的平面部69a滑动接触,一面向后口侧相对地移动。再有,在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在挡块部42时或即将与之碰撞而停止之前,隆起部43从上下翼板63、64的平面部69a到达倒角部69b,紧贴该倒角部 69b。这样,通过隆起部43到达第一拉头6a的倒角部69b,能够像前述那样,对第一拉头6a的操作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据此,使用者能够切实地认识、确认第一拉头6a移动到了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另外,通过箱棒4的隆起部43紧贴倒角部69b,第一拉头6a的滑动得到抑制,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6a与挡块部42接触的状态。接着,通过使第二拉头6b向后方滑动,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齿列分离,进而,使第二拉头6b在抵接到第一拉头6a的后口侧端部的位置(插棒插入位置)停止。此时,箱棒4的抑制部45被推碰在第二拉头6b中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因此,在抑制部 45和第二拉头6b的下翼板63、64之间产生摩擦力,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保持第二拉头6b。此后,将插棒5从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的牙引导路68拔出。此时,由于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在各自的插棒插入位置被保持,所以,能够将插棒5顺畅且稳定地拔出。 据此,能够将左侧拉链链带2b和右侧拉链链带加顺畅且稳定地打开。由于像上述那样构成了本实施例1的拉链1,所以,例如在该拉链1被用于长衣等的情况下,即使长衣等的穿衣者在为使插棒5容易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而做成将长衣的下摆向前方翻折,使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的位置关系反转,提升到容易进行插棒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状态,采取了将插棒5从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的下方侧插入的行动时,也能够像下述那样顺畅地进行插棒5的插入操作等。S卩,若为本实施例1的拉链1,则即使在穿衣者采取了前述那样的行为的情况下, 也能够在第一拉头6a移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前(即,得到“卡兹”这样的触感前),进行第一拉头6a的滑动操作。因此,第一拉头6a在与挡块部42抵接的状态下被稳定地保持, 且能够防止第一拉头6a的位置因自重而从插棒插入位置错开。再有,此后通过穿衣者使第二拉头6b滑动到与第一拉头6a抵接的位置,第二拉头 6b被箱棒4的抑制部45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被稳定地保持。因此,还能够防止第二拉头 6b的位置因自重而从与第一拉头6a抵接的位置错开。因此,穿衣者能够在此后将插棒5顺畅地插入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内,能够轻易地将左右的拉链链带2封闭。再有,若为本实施例1的拉链链带2,则在将封闭着的左右的拉链链带2打开的情况下,还有在将左右的拉链链带2开闭时,使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同时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进行插棒5的拔出操作、插棒5的插入操作。另外,在有关该实施例1的拉链1中,对在箱棒4形成抑制部4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在箱棒4上至少形成隆起部43即可,也可以省略抑制部45的形成。例如如图11以及图12表示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那样,箱棒40具有箱棒主体41、 挡块部42、隆起部43、第一卡定片44,不在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形成像前述那样的抑制部45。即使是具有这样的箱棒40的拉链,也可以相对于滑动操作第一拉头6a的使用者, 在第一拉头6a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时,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因此,能够在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6a。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形成抑制部45,所以,箱棒40不能在插棒插入位置保持第二拉头6b。但是,例如在使用者使第二拉头6b滑动到与第一拉头6a抵接的位置(插棒插入位置)后,通过在该插棒插入位置用拇指和食指从上下方向将第二拉头6b和第一拉头6a —起把持等,能够顺畅地进行此后的插棒5的插入操作、拔出操作。另外,就像这样不在箱棒上形成抑制部的方式而言,即使相对于后述的实施例2 以及实施例3,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实施例2
图13是表示有关本实施例2的箱棒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81中,箱棒82的隆起部83的形式以及抑制部84的形式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箱棒4的隆起部43以及抑制部45不同。本实施例2的隆起部83以及抑制部84以外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拉链1基本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81中,对具有与通过前述的实施例1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的部件,通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2的隆起部83在箱棒主体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被形成为大致圆锥台状。 使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在箱棒82的挡块部42时,该隆起部83被设置在隆起部83 紧贴第一拉头6a的倒角部69b的位置。另外,从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侧的隆起部 83的顶部到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下表面侧的隆起部83的顶部为止的尺寸被设定成比第一拉头6a上的后述的上翼板63的内面和下翼板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大。本实施例2的抑制部84被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没有在箱棒主体41的前面侧延伸设置。另外,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中的抑制部84的形成面积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抑制部45相比被设定得大。据此,能够在第二拉头6b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了时,在第二拉头6b和抑制部84 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更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另外,像前述那样,在有关该实施例2的拉链81中,能够省略抑制部84的形成。本实施例2的拉链81通过在箱棒82上设置隆起部83,与前述的实施例1同样,能够相对于滑动操作第一拉头6a的使用者,在第一拉头6a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时,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因此,在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2时,能够习惯性地进行使第一拉头6a切实地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的操作,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此后的插棒5的插入操作、拔出操作。另外,本实施例2的拉链81中,隆起部83被形成为大致圆锥台状。因此,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在隆起部83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进入牙引导路68内时、隆起部83从第一拉头 6a的倒角部69b向平面部69a移动时,产生隆起部83与第一拉头6a干涉并钩挂等故障。再有,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81中,由于能够使隆起部83的存在比前述的实施例1 不显眼,所以,能够提高拉链的外观品质。实施例3图14是表示有关本实施例3的箱棒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91中,虽然在箱棒92的箱棒主体41上形成允许隆起部43 的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的多个缝隙93,但就此外的结构而言,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拉链1基本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91中,对具有与通过前述的实施例1说明的部件同样的结构的部件,通过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3的箱棒9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别形成两条缝隙93。箱棒9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缝隙93在与隆起部83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和后方的位置,从箱棒主体41 的布带内方侧侧面切入地形成。具有这样的箱棒92的本实施例3的拉链91与前述的实施例1同样,能够相对于滑动操作第一拉头6a的使用者,在第一拉头6a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时,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因此,在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2时,能够习惯性地进行使第一拉头6a切实地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的操作,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此后的插棒5的插入操作、拔出操作。而且,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91中,通过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形成上述那样的两条缝隙93,例如在使隆起部43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进入牙引导路68内时, 能够使隆起部43轻易地向芯绳部7a侧弹性变形,能够更顺畅地使该隆起部43进入牙引导路68内。符号说明1 拉链;2 拉链链带;2a 右侧拉链链带;2b 左侧拉链链带;3 拉链齿列;4 箱棒;5 插棒;6a 第一拉头;6b 第二拉头;7 拉链布带;7a 芯绳部;8 止挡;9 拉链牙; 10 加强部;40 箱棒;41 箱棒主体;42 挡块部;43 隆起部;43a 顶部;43b 弯曲部;44 第一卡定片;45 抑制部;46 切口部;51 插棒主体;52 引导片;53 第二卡定片;54 突起部;55 退让槽;61 拉头胴体;62 拉片;63 上翼板;64 下翼板;65 连结柱;66 法兰; 67 拉片安装柱;68 牙引导路;69a 平面部;69b 倒角部;81 拉链;82 箱棒;83 隆起部; 84 抑制部;91 拉链;92 箱棒;93 缝隙。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所述拉链是可进行脱离嵌插操作的拉链(1、81、91),具备在左右的拉链布带(7)的相向的布带侧缘部具有拉链齿列C3)的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链链带Oa、2b)、从上述第一拉链链带Oa)中的上述拉链齿列( 的一端延伸地设置的箱棒0、82、92)、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Ob)中的上述拉链齿列( 的一端延伸地设置的插棒(5)、沿上述拉链齿列( 可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上述第一拉头(6a)以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的后口彼此相面对的朝向被配置在与上述第二拉头(6b)相比靠上述箱棒(4、82、9幻侧的位置,上述箱棒(4、82、9幻具有紧固在上述拉链布带(7)上的箱棒主体(41)、配置在该箱棒主体Gl)的前端侧,使上述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的挡块部0 、形成在上述箱棒主体Gl)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面,与上述第一拉头(6a)的拉头胴体(61)内面紧贴的隆起部(43,83),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拉头(6a)所具有的上下翼板(63、64)的至少一侧的翼板的内面,形成使上述上翼板(63)或上述下翼板(64)的板厚向上述后口逐渐减少的倒角部(69b),上述隆起部(43、8;3)被配置在、使上述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在上述挡块部 (42)时,紧贴该第一拉头(6a)的上述倒角部(69b)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43、8;3)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Gl)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开始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G3a)、从该顶部向上述箱棒主体Gl)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或箱棒前端部上述突出高度逐渐减少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43b)。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G3)沿着上述箱棒主体Gl)的布带宽度方向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棒主体Gl)上形成允许上述隆起部G3)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至少一个缝隙(93)。
全文摘要
有关本发明的拉链具备具有拉链齿列(3)的左右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链链带(2a、2b)、设置在上述第一拉链链带(2a)上的箱棒(4、82、92)、设置在上述第二拉链链带(2b)上的插棒(5)、以后口彼此相面对的朝向配置的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头(6a、6b)。另外,第一拉头(6a)以与第二拉头(6b)相比成为上述箱棒(4、82、92)侧的方式被配置,上述箱棒(4、82、92)具有箱棒主体(41)、配置在该箱棒主体(41)的前端侧的挡块部(42)、在上述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隆起部(43、83)。再有,在上述第一拉头(6a)中的上下翼板(63、64)的至少一侧的翼板的内面形成使上述上翼板(63)或上述下翼板(64)的板厚向上述后口逐渐减少的倒角部(69b),上述隆起部(43、83)被配置在、使上述第一拉头(6a)与之碰撞而停止在上述挡块部(42)时,紧贴该第一拉头(6a)的上述倒角部(69b)的位置。据此,在使用者将第一拉头(6a)滑动操作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时,能够给出“卡兹”这样的触感,能够使使用者意识到第一拉头(6a)移动到规定的位置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使使用者习惯性地进行切实地使第一拉头(6a)滑动到正规的插棒插入位置的操作,能够顺畅地进行此后的插棒(5)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
文档编号A44B19/38GK102469859SQ20098016064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小泽贵敬, 槻庆一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