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42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准确地说是能够完全自动开收的多折伞,该伞通过对伞头内按钮 的触压实现完全自动开收的效果,避免了原有自动开收伞需要人为按压收拢中棒的缺陷。
背景技术
伞,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遮阳或者防雨工具,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一种产品, 目前使用的伞,按照用途来分,有阳伞、雨伞、高尔夫伞,按照结构来分,有直骨伞、多折伞。对于多折伞,通常是采用伞头上设置控制按钮,通过按钮控制伞头内的控制机构, 实现伞的自动开收效果。一种简单的结构形式是将中棒内设有翘板,翘板通过弹簧顶持,开 伞时,翘板扣合于中棒的卡制槽,使得下巢定位,伞面伸张;收伞时,按压按钮,解脱翘板对 中棒的卡制,可将伞收拢。然而上述的控制方式并不如意,因此,专利申请94211963. 0和02291090. 5都提出 了一种新的控制形式,这些结构形式是在伞头内设置子弹头,通过子弹头拉系下巢,同时子 弹头也被卡掣于伞头内,收伞时才解脱对子弹头的卡掣;中棒被设于伞头内的卡掣件进行 卡掣,开伞时,按动按钮,先解脱对中棒的卡掣,中棒在设置于其内的开伞弹簧的作用下弹 出,子弹头和拉线拉系下巢上升,达到开伞的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解除对子弹头的 卡系,子弹头上升,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下巢向下位移,使伞骨收拢于中棒,达到收拢之目 地。但是这些自动开收伞,都是只能在收伞时收拢伞骨,并不能使多节中棒完全收拢, 中棒仍然要靠人为进行收拢,方能进行下一次的开伞动作,也就是说,上述的自动开收伞是 名不符实的,并不能做到完全收拢伞骨及中棒。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首要目地是设计一种用于多折伞开收控制的能够完全进行自动 开收的伞,该伞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收伞时将伞骨及中棒完全收拢。本发明的另一个目地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开收伞,该全自动开收伞避免原有自动 开收伞结构带来的无法将中棒收拢的问题,同时简化了自动开收伞的结构。经研究发现,要达到自动开伞的目地,在开伞时支撑开伞骨、中棒,需提供一种强 有力的向上推力,因此,现有结构就是在中棒内设置开伞弹簧,而且开伞弹簧基本占据多节 中棒节管的所有内部空间,否则无法对所有的中棒节管提供支撑力,而这也是导致收伞时, 开伞弹簧的作用力过于强大,无法通过其它部件进行消除,以至于无法完全收拢中棒的原 因。如果能够避免开伞弹簧的使用达到开伞的效果,则就可以达到完全收拢伞骨及中棒的 效果。因此,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中棒、伞头、上巢及 下巢,中棒具有至少两节嵌套于一起的节管,该中棒底端设一伞头,在中棒顶端固设上巢, 下巢滑设于中棒上,上巢及下巢分布连接伞骨,其特征在于
3一卷动装置,该卷动装置与一开伞线连接,以在开伞时收入开伞线,收伞时放出开伞线.
一入 ,
一开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另一端至少连接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 一下巢线,其一端连接于下巢,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节管后,至少连 接或穿过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
及一收伞件,收伞件设置于中棒、伞骨、伞头任意一个或几个上,以在收伞时进行收伞 操作。通过上述的结构,开伞通过开伞线拉动中棒的节管、下巢线拉动下巢或中棒的节 管,达成开伞的状态,收伞时,则通过解脱控制开伞线的卷动装置,使卷动装置反向放线, 此时利用收伞件及下巢线的连动性来拉动中棒或下巢进行全面的收拢,并达成完全收伞状 态。同时,单纯依靠设于伞中的拉线、卷动装置及收伞件进行开收伞,也大大简化伞的 结构,便于加工制作。在上述的描述中,连接,并不代表一定要固定,而是意味着能够产生作用,其可以 是绑定、套扣、搭接、卡勾、固定等方式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所述开伞线与下巢线可连接于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拉线结构。所述全自动开收伞,其还可以设一辅助线,该辅助线一端连接于从上向下第一个 节管上,绕设于第二节管后,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节管。所述辅助线,其至少具有一条,用以协调及控制中棒节管之间的开收动作,所述的 辅助线,一端连接于其所穿过节管的上一节管,绕系于其所穿过的节管后,一端连接于其所 穿过节管的下一节管。且辅助线可进行延伸,与开伞线或下巢线进行连接,以达成联动性。所述开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上,另一端则向上引出,绑系于中棒从下向上 第二个节管的下部。所述下巢线,其一端固定于下巢的上部,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 节管后,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所述收伞件,其为收伞弹性组件,收伞弹性组件为可具有弹性拉伸或收缩之构件, 设置于中棒或伞骨上,或收伞弹性组件直接为弹性伞骨,便于拉系收伞。在特定的弹性伞骨 结构中,例如莲花伞骨,也可以采用伞骨作为收伞件。所述收伞弹性组件,其为设于伞骨上的收伞弹簧、收伞拉簧,或者设置于中棒内的 拉簧、弹性辘轳、弹性纤维布的任意一种。所述全自动开收伞,其中棒内,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内设有辅助拉簧,辅助拉簧一 端固定于该第二个节管的上部,一端固定于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或伞头上,开伞时,辅助拉 簧被拉开,收伞时,通过辅助拉簧的收缩力进行收伞。所述卷动装置,其可为电机、弹性辘轳,或类似能够双向转动且具可控制单向强制 旋转作用的装置,便于控制及实现开收伞的收放线控制。比较好的方式是将卷动装置或者 设置于伞头内,或者设置于伞头上方,或者设置于伞头的延伸件(可向伞头上方或下方延 伸),或者设置于与伞头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内。一种复杂的实施方式中,卷动装置可以设置于伞的中棒内,或者设置于伞的上部,如上巢内或上巢上方。伞头内按钮的设计及控制方式,在现有的伞头结构中,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故不 再赘述。本发明采用中棒无开伞弹簧的设计方式,结合拉线、卷动装置及收伞件的配合,开 伞时将伞联动打开,收伞时将伞联动收拢,控制简易,便于实现,且避免了现有中棒开伞弹 簧的限制,能够控制伞的完全开收。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6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做详细说明。图1 一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三折伞为基 础,故伞的结构包括伞骨10、上巢11、下巢15、外管12、中管13、内管14、卷动装置16及伞 头17,其中伞骨10上设收伞弹簧101 ;上巢11内具有上巢内塞111,上巢内塞111中装设 上巢滑轮112,用以绕系下巢线181。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12、中管13、内管14,中管13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131, 中管内塞131中设置中管滑轮132 ;内管14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141,内管内塞141中设 置有内管滑轮142。伞头17内装设卷动装置16,卷动装置16通常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17上的按钮 进行触发。一开伞线18,开伞线18—端绑系于卷动装置16上,另一端向上引出,绕过内管内
5塞141中的内管滑轮142,绕出内管14,向下固定于中管13的下部;
一下巢线181,其一端固定于下巢15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112,穿于外管12 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131上。同时,还具有一辅助线182,该辅助线182—端固定于内 管内塞141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滑轮132,绕出中管13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外管12 的下部。由此,开伞时,卷动装置16卷动开伞线18收于卷动装置内,开伞线18被卷于卷动 装置16内,开伞线18则拉动中管13向上运动;中管13向上运动,在辅助线182的作用下, 带动外管12也向上运动,同样,外管12的向上运动也通过下巢线181带动下巢15向上运 动,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卷动装置16放出开伞线18,没有了开伞线18对中管13的拉力,中管13 通过辅助线182对外管12的作用也会消失,外管12通过下巢线181对下巢的作用也会消 失,此时,在收伞弹簧101的作用下,伞骨10收拢,伞骨10收拢过程中,带动下巢15向下移 动,下巢15则通过下巢线181带动外管12向下位移,同时,外管12通过辅助线182带动中 管13向下移动,从而达到收伞状态。且由此结构,没有了现有自动伞中的开伞弹簧,在收伞过程中,中棒的各个节管没 有向上的支撑力,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能够进行收拢,并能够达到完全收拢的状态。为了便于收伞,可在中棒中增加辅助的收伞装置,例如图4 一图6所示方式,则在 图1所示方式的基础上,在中棒内增加拉簧29,通过拉簧29增加收伞的快捷及便利性。具 体地说,该方式所构成的伞包括伞骨20上设收伞弹簧201 ;上巢21内具有上巢内塞211, 上巢内塞211中装设上巢滑轮212,用以绕系下巢线281。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22、中管23、内管24,中管23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231, 中管内塞231中设置中管滑轮232 ;内管24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241,内管内塞241中设 置有内管滑轮242 ;中管23内设置有拉簧29,拉簧29上端固定在中管内塞231底部,拉簧 29下端则固定在内管内塞241的上部。伞头27内装设卷动装置26,卷动装置26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27上的按钮进行 触发。一开伞线28,开伞线28 —端绑系于卷动装置26上,另一端向上引出,绕过内管内 塞241中的内管滑轮242,绕出内管24,向下固定于中管23的下部。一下巢线281,其一端固定于下巢25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212,穿于外管 22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231上;一辅助线282,该辅助线282—端固定于内管内塞241 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滑轮232,绕出中管23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外管22的下部。开伞时,卷动装置26卷动开伞线28收于卷动装置内,开伞线28被卷于卷动装置 26内,开伞线28则拉动中管23向上运动,开伞线28的拉力克服拉簧29的阻力,拉开拉簧 29 ;中管23向上运动,在辅助线282的作用下,带动外管22也向上运动,同样,外管22的向 上运动也通过下巢线281带动下巢25向上运动,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卷动装置26放出开伞线28,没有了开伞线28对中管23的拉力,中管23 通过辅助线282对外管22的作用也会消失,外管22通过下巢线281对下巢的作用也会消 失,此时,在收伞弹簧201的作用下,伞骨20收拢,伞骨20收拢过程中,带动下巢25向下移 动,下巢25则通过下巢线281带动外管22向下位移,同时,拉簧29会由于自身的收缩力进行收缩,拉簧29会带动中管23向下移动,外管22也通过辅助线282带动中管23向下移动, 更便于进行中棒的收拢,从而达到收伞状态。收伞弹簧201的主要作用是使下巢25发生向下位移,拉簧29则是辅助进行收拢 中棒,并能通过辅助线282、下巢线281的联动关系使下巢产生位移,但是使下巢向下位移 及收拢中棒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式,产生下巢发生位移的方式,还可以是在上巢和下巢间 设置弹簧推动下巢位移,下巢和外管之间设置拉簧拉动下巢位移,或者是伞骨所产生的下 压力,例如莲花伞骨所产生的下压力;拉簧可以设置于中棒内,也可以设置于中棒外,同样, 拉簧也可以采用弹簧片、弹性纤维布等类似的构件来替代。图1和图4所示的方式不仅可应用于三折伞,同样也可以应用于二折伞、四折伞, 乃至五折伞上,图7 —图9则以四折伞为例进行说明。图7 —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图中所示,本发明的实施包括伞骨 30上设收伞弹簧301 ;上巢31内具有上巢内塞311,上巢内塞311中装设上巢滑轮312,用 以绕系下巢线381。中棒具有四个节管外管32、中管一 33、中管二 331、内管34,中管一 33的上部设 有中管一内塞332,中管一内塞332中设置中管一滑轮333 ;中管二 331的上部设有中管二 内塞3311,中管二内塞3311中设有中管二滑轮3312,内管34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341, 内管内塞341中设置有内管滑轮342 ;且中管二 331内设置有拉簧39,拉簧39上端固定在 中管二内塞3311底部,拉簧39下端则固定在内管内塞341的上部;伞头37内装设卷动装 置36,卷动装置36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37上的按钮进行触发。一开伞线38,开伞线38 —端绑系于卷动装置36上,另一端向上引出,绕过内管内 塞341中的内管滑轮342,绕出内管34,向下固定于中管二 331的下部。一下巢线381,其一端固定于下巢35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312,穿于外管 32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一内塞332上;一辅助线一 383,该辅助线一 383 —端固定于内管 内塞341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二滑轮3312,绕出中管二 331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中管
一33的下部;一辅助线二 382,该辅助线二 382 —端固定于中管二内塞3311上,向上引出, 绕过中管一滑轮333,绕出中管一 33,另一端固定于外管32的下部。开伞时,卷动装置36卷动开伞线38收于卷动装置36内,开伞线38被卷于卷动装 置36内,开伞线38则拉动中管二 331向上运动,开伞线38的拉力同时克服拉簧39的阻力, 拉开拉簧39 ;中管二 331向上运动,在辅助线一 383的作用下,带动中管一 33,向上运动,中 管一 33通过辅助线二 382带动外管32也向上运动,同样,外管32的向上运动也通过下巢 线381带动下巢35向上运动,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卷动装置36放出开伞线38,没有了开伞线38对中管二 331的拉力,中管
二331通过辅助线一 383对中管一 33的作用会消失,中管一 33通过辅助线二 382对外 管32的作用也会消失,外管32通过下巢线381对下巢的作用也会消失,此时,在收伞弹簧 301的作用下,伞骨30收拢,伞骨30收拢过程中,带动下巢35向下移动,下巢35则通过下 巢线381带动外管32向下位移,外管32则通过辅助线二 382带动中管一 33向下移动,同 时,拉簧39会由于自身的收缩力进行收缩,拉簧39会带动中管二 331向下移动,这样更便 于进行中棒的收拢,从而达到收伞状态。拉簧39也可以设置于中管一 33和中管二 331之间。
同理,三折伞的上述几种结构,可以通过增加辅助线的方式应用于五折伞中。图10 —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收伞方式与前述 的实施方式相比发生变化,不再采用弹簧结构进行收伞,而是采用卷动装置进行收伞。本实 施方式包括伞骨40,其一端连接于上巢41上,另一端连接于下巢45上;上巢41内具有上 巢内塞411,上巢内塞411中装设上巢滑轮412,用以绕系下巢线481。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42、中管43、内管44,中管43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431, 中管内塞431中设置中管滑轮432 ;内管44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441,内管内塞441中设 置有内管滑轮442。伞头47内装设两个卷动装置,卷动装置一 46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47上的按钮 进行触发,在开伞时卷入开伞线48,控制开伞;卷动装置二 461也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47 上的按钮进行触发,开伞时放出收伞线462,在收伞时卷入收伞线462,拉动下巢45进行收 伞动作。一开伞线48,开伞线48 —端绑系于卷动装置一 46上,另一端向上引出,绕过内管 内塞441中的内管滑轮442,绕出内管44,向下固定于中管43的下部。—下巢线481,其一端固定于下巢45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412,穿于外管 42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431上。一收伞线462,其一端固定于卷动装置二 461上,另一端直接从中棒外固定于下巢 45的底部。同时,还具有一辅助线482,该辅助线482 —端固定于内管内塞441上,向上引 出,绕过中管滑轮432,绕出中管43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外管42的下部。由此,开伞时,启动卷动装置一 46卷动开伞线48收于卷动装置一 46内,卷动装置 二 461放出收伞线462 ;开伞线48被卷于卷动装置一 46内,开伞线48则拉动中管43向上 运动;中管43向上运动,在辅助线482的作用下,带动外管42也向上运动,同样,外管42的 向上运动也通过下巢线481带动下巢45向上运动,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启动卷动装置二 461,卷动装置二 461卷入收伞线462,拉动下巢45向下 移动,下巢45则通过下巢线481拉动外管42向下移动,外管42又通过辅助线482拉动中 管向下移动,直至完全达到收伞状态。这样,通过两个独立的卷动装置可以完成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其中卷动装置二可 以进行上述的拉下巢的动作,也可以进行拉外管、中管的动作,无论是拉下巢或者是拉中 棒,其效果都是一样的。上述的几种方式,都是独立设置开伞线、下巢线及辅助线的,其实,开伞线、下巢线 及辅助线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开伞线、下巢线及辅助线可以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 整体的拉线结构,也可以将下巢线和辅助线结合于一起,或者将辅助线和开伞线结合于一 起。图13 —图15所示,就是将开伞线和辅助线连接于一起的一种实施方式,图中所 示,本发明所实施的结构包括伞骨50上设收伞弹簧501 ;上巢51内具有上巢内塞511,上 巢内塞511中装设上巢滑轮512,用以绕系下巢线581。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52、中管53、内管54,中管53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531, 中管内塞531中设置中管滑轮532 ;内管54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541,内管内塞541中设 置有内管滑轮542。
8
伞头57内装设卷动装置56,卷动装置56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57上的按钮进行 触发。一开伞线58,开伞线58 —端绑系于卷动装置56上,另一端向上引出,绕过内管内 塞541中的内管滑轮542,绕出内管54,向下固定于中管53的下部。一下巢线581,其一端固定于下巢55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512,穿于外管 52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531上;一辅助线582,该辅助线582—端固定于中管内塞531 上,再穿出外管下滑轮521向上引出,再穿入中管内塞531,绕过中管滑轮532,向下引出,另 一端固定于开伞线58上。在开伞线58上,开伞线58和辅助线582绑定结合于一起,开收伞时同时运动。开伞时,卷动装置56卷动开伞线58收于卷动装置56内,开伞线58被卷于卷动装 置56内,开伞线58则拉动中管53向上运动;同时,辅助线582也被向下拉动,在辅助线582 的作用下,带动外管52也向上运动,外管52的向上运动也通过下巢线581带动下巢55向 上运动,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卷动装置56放出开伞线58,也放松了辅助线582,没有了开伞线58对中 管53的拉力,辅助线582对外管52的作用也会消失,外管52通过下巢线581对下巢的作 用也会消失,此时,在收伞弹簧501的作用下,伞骨50收拢,伞骨50收拢过程中,带动下巢 55向下移动,下巢55则通过下巢线581带动外管52向下位移,同时,外管52通过辅助线 582带动中管53向下移动,从而达到收伞状态。图16 —图18则为下巢线、辅助线、开伞线结合于一起的一个实施方式,图中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包括伞骨60上设收伞弹簧601 ;上巢61内具有上巢内塞611,上巢内塞611 中装设上巢滑轮612,用以绕系下巢线681。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62、中管63、内管64,外管62下部设置有外管滑轮621 ; 中管63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631,中管内塞631中设置中管滑轮632,中管63下部设置有 中管下滑轮633 ;内管64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641,内管内塞641中设置有内管滑轮642。伞头67内装设卷动装置66,卷动装置66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67上的按钮进行 触发。一开伞线68,开伞线68 —端绑系于卷动装置66上,另一端向上引出,绕过内管内 塞641中的内管滑轮642,绕出内管64,再向下引出,在中管下滑轮633的位置与辅助线682
绑定于一起。一下巢线681,其一端固定于下巢65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612,再向下绕 过外管滑轮621,穿于外管12内,并在外管滑轮621位置与辅助线682绑定;一辅助线682, 该辅助线682 —端绑定在下巢线681上,从外管62内向上引出,绕过中管滑轮632,绕出中 管63向下引出,另一端于中管下滑轮633 位置与开伞线68绑定于一起。下巢线与辅助线、开伞线结合的位置可以随意调整,但是三者可以结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拉线结构。中管内塞631和内管内塞641之间设置有拉簧69,拉簧69 —端固定于中管内塞 631上,另一端固定于内管内塞641上,形成对二者的拉系。由此,开伞时,卷动装置66卷动开伞线68收于卷动装置内,开伞线68被卷于卷动 装置66内,开伞线68则通过中管下滑轮633拉动中管63向上运动,并拉开拉簧69 ;同时,开伞线68也拉动辅助线682运动,在辅助线682的作用下,通过外管滑轮621带动外管62 也向上运动,同样,辅助线682也拉动下巢线681运动,在下巢线681作用下,拉动下巢65 向上运动,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卷动装置66放出开伞线68,开伞线68对中管63和辅助线682的拉力消 失,辅助线682对外管62的作用也会消失,下巢线681对下巢65的作用也会消失,此时,在 收伞弹簧601的作用下,伞骨60收拢,伞骨60收拢过程中,带动下巢65向下移动,下巢65 则通过下巢线681带动外管62向下位移,同时,拉簧69的收缩力带动中管63向下运动,辅 助线682也会产生拉动外管62向下移动的作用力,从而更快捷地达到收伞状态。在上述的实施例描述中,大部分采用三折伞为例,这是因为三折伞为最普通的多 折伞,且三折伞结构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三折伞,依据三折伞的结构,本 发明的内容依然可应用于二折伞、四折伞、五折伞等多折伞上。因此,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列举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 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 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中棒、伞头、上巢及下巢,中棒具有至少两节嵌套于一起的节管,该中棒底端设一伞头,在中棒顶端固设上巢,下巢滑设于中棒上,上巢及下巢分布连接伞骨,其特征在于一卷动装置,该卷动装置与一开伞线连接,以在开伞时收入开伞线,收伞时放出开伞线; 一开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另一端至少连接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一下巢线,其一端连接于下巢,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节管后,至少连接或穿过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及一收伞件,收伞件设置于中棒、伞骨、伞头任意一个或几个上,以在收伞时进行收伞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开伞线与下巢线可连接于一 起,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拉线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开收伞,其还设一辅助 线,该辅助线一端连接于从上向下第一个节管上,绕设于第二节管后,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节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线,其至少具有一条,用以 协调及控制中棒节管之间的开收动作,所述的辅助线,一端连接于其所穿过节管的上一节 管,绕系于其所穿过的节管后,一端连接于其所穿过节管的下一节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且辅助线可与开伞线或下巢线进行 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开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 置上,另一端则向上引出,绑系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的下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线,其一端固定于下巢的 上部,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节管后,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收伞件,其为收伞弹性组件,收 伞弹性组件为具有弹性拉伸或收缩之构件,设置于中棒或伞骨上,或收伞弹性组件直接为 弹性伞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开收伞,其中棒内,从下 向上第二个节管内设有辅助拉簧,辅助拉簧一端固定于该第二个节管的上部,一端固定于 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或伞头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动装置,其可为电机、弹性 辘轳,或能够双向转动且具可控制单向强制旋转作用的装置的任意一种;卷动装置或者设 置于伞头内,或者设置于伞头上方,或者设置于伞头的延伸件,或者设置于与伞头固定在一 起的中棒节管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中棒、伞头、上巢及下巢,中棒具有至少两节嵌套于一起的节管,该中棒底端设一伞头,在中棒顶端固设上巢,下巢滑设于中棒上,其伞头内设一卷动装置,该卷动装置与一开伞线连接;开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另一端至少连接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下巢线,其一端连接于下巢,另一端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至少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及一收伞件;通过上述的结构,开伞通过开伞线拉动中棒的节管、下巢线拉动下巢或中棒的节管,达成开伞的状态,收伞时,则通过解脱控制开伞线的卷动装置,此时利用收伞件拉动中棒或下巢进行全面的收拢,并达成完全收伞状态。
文档编号A45B11/00GK101961163SQ20101029910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8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