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89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动鞋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鞋,具体涉及运动鞋鞋底。
背景技术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足部是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位,该部位将承受几倍于人体 体重的地面冲击力,如此巨大的冲击力极易对人体足部以及其他身体部位造成伤害,因此, 运动鞋的缓冲缓震功能在运动鞋设计过程非常重要。目前运动鞋的缓冲缓震功能主要是利用缓冲吸震功能材料或者缓震力学结构来 实现的,但是,这些设计在取得较好的缓震功能的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运动鞋的稳定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在提高运动鞋缓震功能的同时保证运动稳定 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该运 动鞋鞋底的鞋跟上设有一个向后开口的楔形开口,该楔形开口内嵌装有外形与其相适配的 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吸震缓冲垫、由TPU制成的稳定片和由TPU制 成的承托,所述吸震缓冲垫外形呈楔形,所述稳定片覆盖在所述吸震缓冲垫的上表面上,所 述承托环套在所述吸震缓冲垫的外侧面上。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楔形开口的下壁上设有与鞋底底面相通的通孔,该通孔设置 在与足部后跟外侧相对的位置上,内嵌装有由TPU制成的柱状散震体,且所述散震体与吸 震缓冲垫的底面相抵。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散震体呈圆柱体状。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散震体呈椭圆柱体状。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散震体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圆环形凹槽,所述多个圆环形凹槽 同心设置且依次嵌套。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散震体的底面上设有多个椭圆环形凹槽,所述多个椭圆环形 凹槽依次嵌套。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承托的内壁与所述吸震缓冲垫的外侧面之间设有2-3mm的间隙。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稳定片的左、右及后侧面上分别设有向下突出的弧形挡边,所 述弧形挡边的内表面分别抵靠在所述承托的外侧面上。本发明,运动鞋鞋底的鞋跟上嵌装有缓震装置,该缓震装置中聚氨酯材料制成的 吸震缓冲垫的外周环套一圈由TPU制成的承托,通过吸震缓冲垫模拟足跟脂肪,吸收并缓 冲运动过程中足部所受到的冲击力,配合足跟部的脂肪实现吸震缓震功能,并且承托可以 对吸震缓冲垫起到良好的支撑、容置作用,避免足跟部的过度内旋,解决了提高运动鞋缓震 功能的同时保证运动稳定性的问题。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运动鞋鞋底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运动鞋鞋底底面视图;图4为缓震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B-B剖面图;图6为缓震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出详细的说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发现,人体足部在运动过程中,如行走、跑步等运动中,后脚 跟外侧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后跟内侧以及前脚掌,后跟外侧着地的瞬间冲击力巨大。根据足 部的构造特点,后跟外侧着地后将平稳的过渡到后跟内侧,配合足踝的内旋以缓冲着地时 的瞬间冲量,根据上述运动生物力学特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运动鞋鞋底,模拟足部的运动 结构特点,使得足跟平缓的内旋并且要控制过渡内旋和后跟平稳度,从而解决提高运动鞋 缓震功能的同时保证运动稳定性的问题。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运动鞋鞋底10,其鞋跟上设有一个向后开 口的楔形开口,该楔形开口内嵌装有外形与其相适配的缓震装置20,所述缓震装置20的具 体结构参见图4、图5和图6,包括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吸震缓冲垫21、由TPU(热塑性聚氨 酯弹性体橡胶)制成的稳定片22和由TPU制成的承托23。足跟脂肪能吸收并缓冲运动过程中足部所受到的冲击力,但足跟脂肪较少很难全 部吸收并缓冲剧烈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在本发明中,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吸震缓冲垫21 填充于整个足跟部位,模拟足跟脂肪并配合足跟部脂肪实现更好的吸震缓震功能。吸震缓 冲垫21外形呈楔形,稳定片22覆盖在吸震缓冲垫21的上表面上,承托23环绕所述吸震缓 冲垫21的外侧面设置,将其包容,对吸震缓冲垫21起到支撑、容置作用,同时避免足跟部的 过度内旋,承托23的内壁与吸震缓冲垫21的外侧面之间设有2-3mm的间隙4,该间隙4可 以有效地控制吸震缓冲垫21的变形量,一方面能提供很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另一方面也不 会由于吸震缓冲垫21的变形量过大而对足跟产生伤害,同时可以提供较快的起动力。稳定 片22的左、右及后侧面上分别设有向下伸出的弧形挡边221,所述弧形挡边221的内表面分 别抵靠在所述承托的外侧面上,用于防止承托23的移动,同时增强TPU支撑片在受到足跟 冲击力时的耐折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承托23的底部为敞口结构,使用时分别安装在鞋底 上。但是为了便于单独生产和快速组装,也可以将承托23作成底部封闭的盒状结构,将运 动鞋鞋底缓震装置作成一个整体结构。为了得到更好的缓震效果,运动鞋鞋底上楔形开口的下壁上设有与鞋底底面相通 的通孔,该通孔设置在与足部后跟外侧相对的位置上,内嵌装有由TPU材料制成的柱状散 震体30,且所述散震体30与吸震缓冲垫21的底面相抵。散震体30可以具有多种实施例,以下为几种典型结构。(1)散震体30呈圆柱体状。
(2)散震体30呈椭圆柱体状。(3)散震体30呈圆柱体状,且底面上设有多个圆环形凹槽,所述多个圆环形凹槽 同心设置且依次嵌套。(4)散震体30呈椭圆柱体状,且底面上设有多个椭圆环形凹槽,所述多个椭圆环 形凹槽依次嵌套。足部后跟外侧着地瞬间会产生巨大冲击力,会对足跟外侧受力部位产生损害,在 后跟外侧着地点设置直径为2cm的同心环状TPU散震体与吸震缓冲垫21相连,在后跟触地 瞬间,通过TPU散震体将冲击力分散于内部聚氨酯吸震垫,增大受力面积,分散冲击力。同 时能对地面产生一定的吸附性能,避免足跟的快速内旋,保护足跟与足踝。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 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该运动鞋鞋底的鞋跟上设有一个向后开口的楔形开口,该楔形开口内嵌装有外形与其相适配的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吸震缓冲垫、由TPU制成的稳定片和由TPU制成的承托,所述吸震缓冲垫外形呈楔形,所述稳定片覆盖在所述吸震缓冲垫的上表面上,所述承托环套在所述吸震缓冲垫的外侧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开口的下壁上设有与鞋底底 面相通的通孔,该通孔设置在与足部后跟外侧相对的位置上,内嵌装有由TPU材料制成的 柱状散震体,且所述散震体与吸震缓冲垫的底面相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震体呈圆柱体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震体呈椭圆柱体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震体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圆环形 凹槽,所述多个圆环形凹槽同心设置且依次嵌套。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震体的底面上设有多个椭圆环 形凹槽,所述多个椭圆环形凹槽依次嵌套。
7.如权利要求1至6项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的内 壁与所述吸震缓冲垫的外侧面之间设有2-3mm的间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片的左、右及后侧面上分别 设有向下突出的弧形挡边,所述弧形挡边的内表面分别抵靠在所述承托的外侧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动鞋鞋底,其鞋跟上设有一个楔形开口,楔形开口内嵌装有外形与其相适配的缓震装置,缓震装置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吸震缓冲垫、由TPU制成的稳定片和由TPU制成的承托,吸震缓冲垫外形呈楔形,稳定片覆盖在所述吸震缓冲垫的上表面上,承托环套在吸震缓冲垫的外侧面上。本发明中,运动鞋鞋底上的缓震装置中,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吸震缓冲垫的外周环套一圈由TPU制成的承托,吸震缓冲垫模拟足跟脂肪,吸收并缓冲运动过程中足部所受到的冲击力,配合足跟部的脂肪实现吸震缓震功能,承托对吸震缓冲垫起到良好的支撑、容置作用,避免足跟部的过度内旋,解决了提高运动鞋缓震功能的同时保证运动稳定性的问题。
文档编号A43B5/00GK101972061SQ20101053711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0日
发明者吴荣光, 张升 申请人:吴荣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