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幅上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923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幅上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上衣服装,一种套头上衣。

背景技术
普通上衣服装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其保暖功能,然而人们在穿着同一套上衣 外出时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温度环境,人们通过解开、闭合上衣门襟或是增、减衣物 来适应这些温度的变化,减下来的上衣需要手持或另放他处,这多少带来些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衣服装,使穿着者可以自行对同一件上衣的 保暖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是可以对同一件上衣位于体前内层与外层的搭配进行适当 选择,以便满足某些特殊需求。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技术方案一本发明是一种多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该衣筒由衣筒前 幅、衣筒后幅围制而成,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 左右肩缝处,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幅,在位于衣筒外幅左右两侧的袖窿上 可以分别装上左右袖管,其技术特点是在由衣筒外幅构成的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 幅、衣筒后幅两者之间至少有一片衣筒内幅与该衣筒内壁相连接,所述衣筒内幅左右宽 度在衣筒周长的2/5至2/3范围内,所述衣筒内幅上下长度在衣筒上下长度的1/3至5/4 范围内,所述衣筒内幅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在衣筒内壁左右袖窿以下及 左右肩缝位置相连接,在衣筒内部所述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 开口或领口;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所述 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或领口;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 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所述衣筒内幅在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 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 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结构。这里的“衣筒”是指上衣的躯干筒体;这里的“衣筒前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 前面的衣片;这里的“衣筒后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后面的衣片;这里的“衣筒内幅” 是指在上衣筒体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之间且可以单独前、后移动的衣片;这里 的“肩缝”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肩膀顶端的连接交界;这里的“袖窿”是指位 于衣筒上方左右两侧的袖孔或袖圈;这里的“躯干敞口”是指与领口相对并且能够套在 人体躯干上的上衣筒体下方开口。本技术方案是在普通上衣已具备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的基础上,在衣筒内侧增 加了一片以上可以前后贴靠的衣筒内幅,从而构成一种多幅上衣。所述衣筒内幅可以单 独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并能与衣筒后幅或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衣筒空间。当人们在穿 戴多幅上衣时可以分别选择将躯干伸入新形成的衣筒空间内,以达到自行改变上衣筒体前、后保暖厚度比,或者是自行选择上衣筒体前、后衣片层数比,进而改变多幅上衣位 于身体前方外层与次外层搭配比的目的。技术方案二根据方案一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由衣筒前 幅、衣筒后幅构成的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衣筒后幅两者之间有一片所述的衣筒内 幅与该衣筒内壁相连接,该衣筒内幅通过单独向前、向后移动并与衣筒后幅、衣筒前幅 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两种不同的衣筒结构。本方案是对方案一中所述的衣筒内幅片数作了 一个限定。技术方案三根据方案二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在衣筒前幅、衣筒后幅构成 的衣筒上方左右袖窿上分别装有左右袖管,其技术特点是在该衣筒内幅左右袖窿位置 上,分别连接有与衣筒内幅具有同样可向前、向后贴靠性质的袖管内片,所述袖管内片 分别位于左右袖管筒内,其一端连接在该衣筒内幅的袖窿上,另一端的两边连接在袖管 内壁左右两侧上,所述袖管内片通过跟随与之相连的衣筒内幅一同向前或向后移动,并 与所在袖管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两种不同的袖管结构。本方案是在衣筒内幅基础上增加了与其具有同样性质的袖管内片,所述袖管内 片可以跟随衣筒内幅一同向前或向后移动,并可以重新形成不同的袖管结构,以便给人 们提供更多选择。技术方案四根据方案二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由衣筒前 幅、衣筒后幅构成的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衣筒后幅两者之间有第二片所述的衣筒 内幅与该衣筒内壁相连接,第二片衣筒内幅与第一片衣筒内幅之间也在上方中央留有一 共同开口或领口;也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也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 口,第二片衣筒内幅具有与第一片衣筒内幅同样的可单独向前、向后贴靠性质,两片衣 筒内幅通过分别的前、后移动并与衣筒后幅、衣筒前幅或相互之间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三 种不同的衣筒结构。本技术方案是在方案二基础上再增加一片可前后贴靠的衣筒内幅。技术方案五根据方案二至四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 所述衣筒前幅中央设有垂直且贯通衣筒前幅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该全开门襟将衣筒前 幅分割为左、右两片,左、右前幅的宽度相等。在全开门襟上应设置便于开启及闭合的 衣扣或拉链。全开襟结构上衣具有套头结构上衣无法比拟的优点,如穿、脱方便、贴身、 散热便捷等优势都是套头上衣无法超越的,本方案中的衣筒前幅与衣筒内幅之间可以形 成全开襟结构的衣筒空间。技术方案六根据方案二至五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 所述的衣筒内幅上方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的半开门襟,用以增加内幅的调节功能。技术方案七根据方案五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衣筒前 幅相邻的所述衣筒内幅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且贯通该衣筒内幅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 在全开门襟上应设置便于开启及闭合的衣扣或拉链。一是用以增加上衣内幅的调节功 能,二是增加其便于穿、脱的性能。技术方案八根据方案二至七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 与衣筒前幅相邻的所述衣筒内幅朝前一面上设置有口袋,用以增加上衣的携带功能。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所述的口袋位于上衣内层比较隐秘。技术方案九根据方案一至八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所 述衣筒前幅的面料平均厚度是所述衣筒后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两倍以上,或者是所述衣筒 后幅的面料平均厚度是所述衣筒前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两倍以上。本方案中的衣筒前幅、衣筒后幅其面料厚度比为不均衡结构,当结合衣筒内幅 共同穿戴时,通过其前后贴靠重新形成衣筒空间,能在多幅上衣的前、后保暖相对均衡 或前、后保暖更不均衡之间进行选择,以便满足某些对保暖与散热的特殊需要。技术方案十根据方案一至八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所 述衣筒内幅与由外幅构成衣筒的连接方式为拉链或挂钩与挂环的活动式连接。多幅上衣与单层上衣比较内外层数较多,洗涤和干燥都较费时,这是个缺点。 本方案采用活动式连接方式,能将内层与外层分开,使之更便于洗涤和干燥,以便克服 上述缺陷。技术方案十一根据方案一至八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所 述衣筒前幅的左右宽度大于所述衣筒后幅的左右宽度,或者是所述衣筒后幅的左右宽度 大于所述衣筒前幅的左右宽度。本方案中的衣筒前幅、衣筒后幅其左右宽度各不相等,当衣筒前幅的左右宽度 大于所述衣筒后幅的左右宽度时,如果衣筒内幅左右两侧与衣筒内壁是在摆缝位置相连 接,则其与衣筒前幅可形成的衣筒空间之周长将大于其与衣筒后幅可形成的衣筒周长, 使多幅上衣可有宽松与紧身两种选择;反之亦然。以上十一个技术方案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幅上衣,使穿着者可以自行对同一 件上衣的保暖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是可以自行对同一件上衣前后层数搭配进行适当 选择,以便满足人们某些特殊需求。不过穿戴者在改变选择时需脱下上衣并将躯干重新 伸入新形成的衣筒空间内。


本说明书有两幅附图,详见如下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的一个实施实例示意图。在图中展示的是一 种套头坎肩式多幅上衣,该上衣的衣筒前幅面向观察者;该上衣的衣筒后幅被压在最后 面并面向图内,仅在衣筒上方领口及衣筒下方躯干敞口处有所暴露;该上衣的衣筒内幅 被夹在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中间,其仅在衣筒上方领口处可以看到一小部分。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在图中位于最上面的衣片是衣筒前幅;位于最下面 的衣片是衣筒后幅;位于中间的衣片是一片所述的衣筒内幅。各衣片对应肩缝、摆缝的 直线边缘在图中分别用粗实线作了标记,其为上、中、下三者相互连接缝合区域。附图中标记是1.衣筒、2.衣筒前幅、3.衣筒后幅、4.袖窿以下、5.肩缝、6.衣 筒内幅、7.袖窿、8.躯干敞口、9.前袖窿、10.后袖窿、11. 口袋。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衣筒”是指上衣的躯干筒体部分,是上衣的主体;所述 的“衣筒前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前面的衣片;所述的“衣筒后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后面的衣片;所述的“衣筒内幅”是指在上衣筒体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之间且 可以单独前、后移动的衣片;所述的“肩缝”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肩膀最上方 的连接交界;所述的“摆缝”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袖窿下方的连接交界;所述 的“袖窿”是指位于衣筒上方左右两侧的袖孔或袖圈;所述的“躯干敞口”是指位置与 领口相对且能够套在人体躯干上的上衣筒体下方开口 ;所述的“全开门襟”是指贯穿所 在衣片上下两端、长度与所在衣片上下长度相等的襟缝;所述的“半开门襟”是指位于 衣片上方中央且长度小于所在衣片长度1/2的襟缝。实施例一,是一种多幅上衣的应用实例,是套头坎肩式多幅上衣。如图1所 示该多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该衣筒1由衣筒前幅2与衣筒后幅3围制而成, 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幅,在位于衣筒外幅左右两侧的袖窿7上未装左右袖 管,在图1中衣筒前幅面向观察者,衣筒后幅被压在最后面并面向图内。衣筒前幅面料 为革皮构成;衣筒后幅为复合面料,其朝图内一面是革皮材料,朝观察者一面是卫衣棉 材料,两种布料边缘叠合缝制构成衣筒后幅的面料,衣筒后幅面料平均厚度是衣筒前幅 面料平均厚度的三倍。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 右肩缝处,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 8。在该衣筒1的内部,位于 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之间还有一片衣筒内幅6与该衣筒的内壁相连接。为了便于说明本 实例中的多幅上衣内部结构,在附图中还给出其分解示意图。详见图2,该衣筒内幅左右 宽度约为衣筒周长的1/2 ;该衣筒内幅上下长度约为衣筒上下长度的4/5;该衣筒内幅朝 前一面中央靠上位置上缝制一口袋11;该衣筒内幅的面料为羊绒针织构成,其厚度约为 衣筒前幅的两倍;该衣筒内幅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在衣筒内壁左右袖窿 以下4摆缝位置及顶部左右肩缝5位置相连接。其连接方式为衣筒前幅、衣筒内幅、衣 筒后幅三者边缘上、中、下叠合缝制在一起,其缝口见图2中各衣片直线边缘粗实线部 分。在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在上方左右两 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 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也留有一共 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在衣筒内侧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 新形成一个衣筒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 个衣筒结构。穿戴者在穿着该多幅坎肩时,可以选择使羊绒面料的衣筒内幅向前移动贴靠衣 筒前幅并将身体躯干伸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形成一个衣筒空间内。此时多幅上衣 衣筒结构为身体前两层身体后一层,但体前、体后的保暖厚度基本平衡,保暖性较好, 同时人们从上衣前方可以看到该多幅上衣位于体前的外层和次外层;穿着者也可以选择 使羊绒面料的衣筒内幅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将身体躯干伸入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 新形成的一个衣筒空间内。此时多幅上衣衣筒结构为体前一层体后两层,体前、体后的 保暖厚度极不平衡,保暖性不好,同时人们从上衣前方只能看到该多幅上衣位于体前的 外层,此时衣筒内幅被藏在躯干与衣筒后幅之间,位于衣筒内幅朝前一面上的口袋因被 排挤到体后也不方便使用。实施例二,也是一种多幅上衣的应用实例,而且完整借助于在实施例一中例举 的上衣实物,本例中的多幅上衣与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多幅上衣其尺寸、结构完全一致处不再复述。其区别如下在位于衣筒外幅左右两侧的袖窿上分别装有同样由革皮构 成的左右短袖袖管,其短袖的袖口分别位于左右肘关节上方。在短袖袖管筒内,朝向体 后的半面内壁贴有一层比位于衣筒后幅上略薄的卫衣棉,同时在衣筒内幅左右袖窿位置 上,还分别连接有与衣筒内幅具有同样可向前、向后贴靠性质的袖管内片。袖管内片 分别位于左右短袖袖管筒内,袖管内片其左右宽度约为袖管周长的1/2;其上下长度约 与袖管上下长度相等;其面料与衣筒内幅的面料相同;其顶端连接在该衣筒内幅的袖窿 上;其左右两边缘连接在袖管内壁左右两侧的卫衣棉边缘上,连接方式为缝制连接。同 样该袖管内片通过跟随与之相连的衣筒内幅一同向前或向后移动,并与所在短袖袖管配 合可以重新形成两种不同的短袖袖管结构。实施例三,是一种多幅上衣的应用实例,与上面的相同,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 经缝制围成了该上衣的主体一一衣筒,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前后缝制连接的交界位于衣 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幅,在位于衣筒 外幅中央上方共同开口处设置了共有衣领,在位于衣筒外幅左右两侧的袖窿上分别装有 左右袖管。衣筒外幅及左右袖管的面料均由华达呢构成。衣筒前幅中央有一条贯通该衣 片上下两端垂直的全开门襟,该全开门襟将衣筒前幅分割为左、右两片,其左前幅与右 前幅的宽度相同,左、右前幅闭合全开门襟连在一起后与衣筒后幅的左右宽度及上下长 度均相等,该全开门襟的两边分别缝制有便于开启及闭合的纽扣和扣眼。在由华达呢构 成的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两者之间有一片衣筒内幅与华达呢衣筒内壁相 连接。该衣筒内幅的面料是由毛线经针织构成,具有较好的弹性。该衣筒内幅其左右宽 度是衣筒周长的1/2 ;其上下长度与华达呢衣筒上下长度相等;其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 分别与华达呢衣筒在衣筒内壁左右摆缝及左右肩缝位置缝制连接在一起;其上方中央位 置设有垂直的半开门襟,半开门襟上方未设衣领,半开门襟上下长度为12cm,半开门襟 两边设有衣扣。在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在 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 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该开口只有位于衣筒后幅上有半截衣领);在上方 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由毛线针织面料构成 的该衣筒内幅在华达呢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 成一个衣筒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 筒结构。实施例四,是一种多幅上衣的应用实例,该多幅上衣延用的是在实施例三中所 例举的同一套服装,上衣的尺寸、结构、面料构成基本相同,其完全一致处在这里不再 复述,其区别如下在由华达呢构成的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两者之间有 第二片衣筒内幅与华达呢衣筒内壁相连接,第二片衣筒内幅位于第一片衣筒内幅与衣筒 后幅两者之间。第二片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在上方左 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第二片衣筒内幅与第一片衣 筒内幅之间也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也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也 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第二片衣筒内幅其面料结构与第一片衣筒内幅相同;其左 右宽度及上下长度也与第一片衣筒内幅一致;其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与华达呢衣筒在衣 筒内壁的连接交界与第一片衣筒内幅的连接交界重合,其连接方式也与第一片的一致。但第二片衣筒内幅上方中央位置没有门襟且同样不设衣领。第二片衣筒内幅具有与第一 片衣筒内幅同样的可单独向前、向后贴靠性质,两片衣筒内幅通过分别的前、后移动并 与衣筒后幅、衣筒前幅或相互之间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三种不同的衣筒结构。实施实例五,是一种多幅上衣的应用实例,该多幅上衣延用的是在实施例四中 所例举的那套服装,上衣的尺寸、结构、面料组成基本相同,其完全一致处在这里不再 复述,其区别现述如下在由华达呢构成的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两者之 间有第三片衣筒内幅与华达呢衣筒内壁相连接,第三片衣筒内幅位于第一片衣筒内幅与 衣筒前幅两者之间。第三片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在 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第三片衣筒内幅与第 一片衣筒内幅之间也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也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 窿;也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第三片衣筒内幅其面料结构为纯棉布料构成;其上 下长度也与第一片衣筒内幅一致;其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与华达呢衣筒在衣筒内壁的连 接交界与第一片、第二片衣筒内幅的连接交界重合,其连接方式也与第一片、第二片的 一致。但在第三片衣筒内幅中央位置有一条贯通该衣片上下两端垂直的全开门襟。该全 开门襟将第三片衣筒内幅分割为左、右两片,其左幅与右幅的宽度相同,左幅、右幅闭 合全开门襟连在一起后与第一片衣筒内幅的左右宽度相等。该全开门襟的两边还设置有 便于开启及闭合的衣扣,第三片衣筒内幅在其全开门襟的顶端未设衣领。第三片衣筒内 幅具有与第一片、第二片衣筒内幅同样的可单独向前、向后贴靠性质,三片衣筒内幅通 过分别的前、后移动并与衣筒后幅、衣筒前幅或者是相互之间配合可以重新形成四种不 同的衣筒结构。实施例六,是一种多幅上衣的应用实例,该多幅上衣延用的是在实施例四中所 例举的同一套服装,上衣的结构尺寸、衣筒内幅数目及面料构成完全相同,在这里不再 复述,其区别仅在于两片衣筒外幅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变;两片衣筒内幅相互之间 的连接方式也不变,但两片衣筒内幅与由两片衣筒外幅构成的华达呢衣筒内壁连接方式 改为挂钩与挂环的活动式连接。四对挂环分别缝制在位于华达呢衣筒内壁左右肩缝及左 右摆缝的两端上,另有四对挂钩分别被缝制在位于两片衣筒内幅与挂环对应的位置上。 当需要洗涤该多幅上衣时可以分别将位于两片衣筒内幅上的八只挂钩从对应的八只挂环 上摘下,使衣筒内幅与衣筒外幅相脱离,而把华达呢衣筒外罩单独拿去洗涤。除了上述实施实例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其实施 过程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再复述。上面结合附图 并通过一些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示例性描述, 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内进行的各种改型均没有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该衣筒由衣筒前幅、衣筒后幅围制而成, 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衣筒前幅、 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幅,在位于衣筒外幅左右两侧的袖窿(7)上可以分别装上左右袖 管,其技术特点是在由衣筒外幅构成的衣筒(1)内部,位于衣筒前幅(2)、衣筒后幅 (3)两者之间至少有一片衣筒内幅(6)与该衣筒内壁相连接,所述衣筒内幅左右宽度在衣 筒周长的2/5至2/3范围内,所述衣筒内幅上下长度在衣筒上下长度的1/3至5/4范围 内,所述衣筒内幅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在左右袖窿以下(4)及左右肩缝 (5)内侧位置相连接,在衣筒内部所述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 口或领口;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所述衣 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或领口;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 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所述衣筒内幅在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 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 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由衣筒外幅构成的 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衣筒后幅两者之间有一片所述的衣筒内幅与该衣筒内壁相连 接,该衣筒内幅通过单独向前、向后移动并与衣筒后幅、衣筒前幅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两 种不同的衣筒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在衣筒外幅上方左右袖窿上分别装有左右 袖管,其技术特点是在该衣筒内幅左右袖窿位置上,分别连接有与衣筒内幅具有同样 可向前、向后贴靠性质的袖管内片,所述袖管内片分别位于左右袖管筒内,其一端连接 在该衣筒内幅的袖窿上,另一端的两边连接在袖管内壁左右两侧上,所述袖管内片通过 跟随与之相连的衣筒内幅一同向前或向后移动,并与所在袖管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两种不 同的袖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由衣筒外幅构成的衣 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衣筒后幅两者之间有第二片所述的衣筒内幅与该衣筒内壁相连 接,第二片衣筒内幅与第一片衣筒内幅之间也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或领口;也在 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也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第二片衣筒内幅具 有与第一片衣筒内幅同样的可单独向前、向后贴靠性质,两片衣筒内幅通过分别的前、 后移动并与衣筒后幅、衣筒前幅或相互之间配合可以重新形成三种不同的衣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所述衣筒前幅 中央设有垂直且贯通衣筒前幅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所述的衣筒内 幅上方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的半开门襟。
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衣筒前幅相邻的所 述衣筒内幅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且贯通该衣筒内幅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衣筒前幅相 邻的所述衣筒内幅朝前一面上设置有口袋(U)。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所述衣筒前幅的 面料平均厚度是所述衣筒后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两倍以上,或者是所述衣筒后幅的面料平均厚度是所述衣筒前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两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所述衣筒内幅 与由外幅构成衣筒的连接方式为拉链或挂钩与挂环的活动式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多幅上衣,其特征是在前幅、后幅构成的衣筒(1)内部,位于前幅(2)、后幅(3)两者之间至少有一片衣筒内幅(6)与该衣筒内壁相连接,衣筒内幅的左右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在左右袖窿以下(4)及左右肩缝(5)内侧位置相连接,衣筒内幅与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衣筒内幅与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窿;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衣筒内幅在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结构。
文档编号A41D27/10GK102008133SQ2010105848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日
发明者崔建伟 申请人:崔建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