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71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支持姿势改善用的衣服。
背景技术
在非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在研究人体姿势或动作时掌握身体重心点极为重要。一般而言,身体重心点是指身体各部的重量相互平衡的点,在基本的站立姿势下,其位置是骨盆内的荐骨的稍微靠前的位置(大约第2荐椎)。该身体重心点因随姿势变动所以很难特定,但是根据非专利文献1-3以下内容得以证明以身体重心点为分界分割成上半身和下半身时,利用上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和下半身的质量中心点的中点,可容易地特定身体重心点。另外,上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大约位于第7至第9胸椎,尤其是第7胸椎;下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大约位于大腿部的1/2至1/3之间。另一方面,非专利文献4-6着眼于人体的仅上半身的姿势或动作。根据这些非专利文献以下内容得以证明以上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即第7胸椎为分界,将上半身分割为上部与下部的情况下,在步行时通过上半身的上部与下部向相反方向旋转,而在上半身中维持平衡。也就是,这些非专利文献证明即使只是上半身,也以第7胸椎为支点而在上半身中维持平衡。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明是着眼于该上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即第7至第9胸椎,并针对位于上半身的上部的肩关节或其附近的肌肉、肩关节附近的上肢部肌肉的伤害等进行预防或治疗。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肩及上肢部保护用的衣物是在至少包含上半身部的由伸缩性布料构成的基底的衣物中,部分性的设有束紧力强的强束紧力部。该强束紧力部以下述方法设置在衣物后部的比肩峰稍微靠后中心侧,从人体的斜方肌上部的肩峰侧端附近部分通过肩胛骨的内上角附近,并通过第7至第9胸椎中任一处的附近,而到达相反侧的肋骨下部附近。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115816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 佐藤佑子等3名、“姿势·动作分析的身体重心点的视觉评价”、理学疗法学、第23卷、学会特别号(第31次爱知)、1996年、p. 176非专利文献2 佐藤佑子等3名、“姿势·动作分析的身体重心点的视觉评价-第 2报”、理学疗法学、第25卷、学会特别号(第33次京都),1998年、p. 158非专利文献3 久保佑子等3名、“姿势·动作分析的身体重心点的视觉评价的研讨”、理学疗法学、第33卷、第3号、2006年、p. 112-117非专利文献4 久保佑子等3名、“从上半身质量中心点所观察的步行时上半身的动作”、理学疗法学、第28卷、2001年、p. 177非专利文献5 久保佑子等3名、“从上半身质量中心点所观察的步行时上半身的动作(第2报)”、理学疗法学、第29卷、2002年、ρ· 161非专利文献6 久保佑子等3名、“从上半身质量中心点所观察的步行时上半身的动作(第3报)”、理学疗法学、第30卷、2003年、p. 15
发明内容
然而,就只穿衣服的情况,不仅是上半身的上部,上半身的下部、也就是比起第7 至第9胸椎的下部也期望得到支持。具体而言,期望进行驼背或下腹部突出等的姿势改善的支持。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可进行姿势改善的支持, 尤其是进行对驼背或下腹部突出改善的支持。本发明人着眼于进行驼背或下腹部突出等姿势改善的支持时,利用作为上半身质量中心点的第7至第9胸椎,也就是利用在步行等动作中成为上半身的上部及下部的旋转支点、位置变动小的第7至第9胸椎。本发明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包含本体部以及带状束紧部,该本体部至少覆盖上半身,该束紧部具有比本体部的束紧力强的束紧力,其特征在于束紧部从第7至第9胸椎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下方延伸,通过左右的肋骨下部,并在下腹部中央连结,在下腹部中央,束紧部的中心线位于肚脐与耻骨上端之间。姿势变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由于脊柱站立肌群变弱,胸椎后弯而形成驼背。第二是由于腹肌群变弱腹压变低,腰椎前弯而下腹部突出。根据本发明,由于以束紧部互拉第7至第9胸椎与下腹部中央,所以同时支持脊柱站立肌群与腹肌群,并以同时作用到脊柱站立肌群与腹肌群而促进收缩的方式起作用。尤其能作用到腹肌群而提高腹压。其结果是,减轻胸椎的后弯和腰椎的前弯,能够拉伸背脊并紧缩下腹部。此外,由于以在步行等动作中成为上半身的上部及下部的旋转支点、且位置变动小的第7至第9胸椎为支点,因此即便在步行等动作当中,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对脊柱站立肌群与腹肌群的支持及作用。优选的是上述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还包含腰部束紧部,该腰部束紧部从下腹部中央向左右延伸,通过骨盆的髂骨,并在腰部连结。据此,通过腰部束紧部更能提高下腹部的腹压。此外,由于通过腰部束紧部从下腹部绕着腰部而进行支持,所以能够利用腹压的上升使骨盆的位置稳定。而且,通过腰部束紧部从下腹部绕着腰部而进行支持,能够减轻因步行等动作所造成的骨盆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偏离,能够使骨盆位置更稳定。优选的是上述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还包含肩部束紧部,该肩部束紧部从第7至第 9胸椎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上方延伸,并沿肩胛骨的肩胛棘延伸。据此,通过以肩部束紧部沿肩胛骨的肩胛棘进行支持,能够以拉开肩膀、即张开胸膛的方式使肩胛骨内转。因此,能更有助于姿势改善。优选的是上述束紧部的通过第7至第9胸椎的部分与束紧部的通过下腹部中央的部分两者中的至少任一个,具有比束紧部的其他部分更强的束紧力。如上所述,为进行驼背或下腹部突出等姿势的改善,以上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即第7 至第9胸椎,与腹部最突出的部分即下腹部中央附近为起点而进行互拉是合理的。据此,由于在束紧部中互拉力最增强的第7至第9胸椎部分与下腹部中央部分的束紧力比其他部分强,所以能够得到互拉第7至第9胸椎与下腹部中央时的稳定感。
上述束紧部的背侧部分的宽度以及腋侧部分的宽度在km以上7cm以下。根据本发明,可有助于姿势改善,尤其是能够支持驼背或下腹部突出的改善。


图1是从前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图3是从腋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图4是从前侧表示人体骨格结构的图。图5是从背侧表示人体骨格结构的图。图6是从腋侧表示人体的骨格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人体脊柱站立肌群结构的图。图8是表示人体腹肌群结构的图。图9是从腋侧表示有无本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时人体的脊椎状态的图。图10是从前侧及背侧表示本发明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图11是从前侧及背侧表示本发明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图12是从前侧及背侧表示本发明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符号说明1、1A、1B、1C: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0:本体部;20:主束紧部(束紧部);20b 主束紧部的背侧部分;20fc 主束紧部的前侧中央部分;20fs 主束紧部的前侧腋部分;20s 主束紧部的腋侧部分;25 第7至第9胸椎51-53的部分;26 通过下腹部中央的部分;30 腰部束紧部;30bc 腰部束紧部的腰侧中央部分;30bs 腰部束紧部的腰侧腋部分;30f 腰部束紧部的下腹部分;30s 腰部束紧部的腋侧部分;40 肩部束紧部;51-53 第7至第9胸椎;61-65 假肋(第8至第12肋骨);64、65 浮肋(第11及第12肋骨);70 肚脐;71 骨盆;72 耻骨上端;73 髂骨;74 髂嵴;76 外唇侧部;81 肩胛骨;82 肩胛棘;91-99 脊柱站立肌群;91-93 髂肋肌群;91 颈髂肋肌;92 胸髂肋肌;93 腰髂肋肌;94-96 最长肌群;94 头最长肌;95 颈最长肌;96 胸最长肌;97-99 棘肌群;97 头棘肌;98 颈棘肌;99 胸棘肌;101-103 腹肌群;101 外腹斜肌;102 内腹斜肌;103 腹横肌;111 腰椎; 112 胸椎。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图1是从前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立体图,图2 是从背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图3是从腋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图。图1-3所示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包含 本体部10、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本体部10是覆盖穿戴者上半身及下腹部的无袖型衣服。本体部10由具有伸缩性的布料构成,对穿戴者具有密接性。在本体部10中部分性地设有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以下,参照图4-6所示的人体骨格结构的前侧图、后侧图及腋侧图,图7所示的人体脊柱站立肌群结构图,及图8所示的人体腹肌群结构图,来说明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 30及肩部束紧部40。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分别形成为带状,并具有比本体部 10的束紧力强的束紧力。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可适用弹力网眼织物等的具有高伸缩性的布料。主束紧部20在宽度方向的侧部21、22缝设在本体部10上。 同样地,腰部束紧部30也在宽度方向的侧部31、32缝设在本体部10上,肩部束紧部40也在宽度方向的侧部41、42及长边方向的端部43缝设在本体部10上。主束紧部20在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的背侧的胸椎中央、即图4-6所示的第7 至第9胸椎51-53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下方呈倒V字状延伸。另外,主束紧部20在穿戴的状态下,沿穿戴者的腋侧的左右肋骨下部、即沿着假肋(第8至第12肋骨)61-65或浮肋 (第11及第12肋骨)64、65中的至少任一个、且位于穿戴者前侧的前端部,向穿戴者的前侧下方延伸。接着,主束紧部20在穿戴的状态下,在穿戴者前侧的下腹部中央、即从肚脐70 附近到骨盆71的耻骨上端72附近连结。主束紧部20以其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肚脐70与耻骨上端72之间的方式位于该下腹部中央。另外,主束紧部20的一部分也可覆盖肚脐70或耻骨上端72。象这样,主束紧部20以第7至第9胸椎51-53为支点,而以互拉第7至第9胸椎 51-53与下腹部中央的方式起作用。其结果,主束紧部20支持下述脊柱站立肌群,并以作用到这些脊柱站立肌群而促进收缩的方式起作用,该脊柱站立肌群由下列部分构成由图 7(a)所示的髂肋肌群、图7(b)所示的最长肌群、及图7 (c)所示的棘肌群97-99构成的脊柱站立肌群,也就是由颈髂肋肌91、胸髂肋肌92、腰髂肋肌93、头最长肌94、颈最长肌95、胸最长肌96、头棘肌97 (省略图示)、颈棘肌98及胸棘肌99构成的脊柱站立肌群。另外,主束紧部20支持下述腹肌群,并以作用到这些腹肌群而促进收缩的方式起作用,该腹肌群由下列部分构成如图8(a)所示的、从假肋61-65或浮肋64、65的前端部向下腹部中央延伸的外腹斜肌101 ;如图8(b)所示的、位于外腹斜肌101内部的内腹斜肌 102 ;以及如图8(c)所示的、位于内腹斜肌102内部的腹横肌103。尤其,对于从假肋61-65 或浮肋64、65的前端部向下腹部中央延伸的外腹斜肌101,主束紧部20沿其肌纤维而设置。 由于肌肉沿肌纤维方向收缩,所以对于外腹斜肌101,主束紧部20发挥更强的作用。腰部束紧部30在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前侧的下腹部中央、即肚脐70至骨盆71 的耻骨上端72附近向左右延伸。然后,腰部束紧部30在穿戴的状态下,通过穿戴者腋侧的骨盆71的髂骨73的髂嵴74的外唇侧部76,向穿戴者的背侧延伸。接着,腰部束紧部30在穿戴的状态下,在穿戴者的背侧的腰部、即骨盆71的髂骨73的上部附近连结。象这样,腰部束紧部30更加支持图8所示的腹肌群,并以更能作用到这些腹肌群而促进收缩的方式起作用。此外,腰部束紧部30从下腹部绕着腰部进行支持,且以使骨盆 71的位置稳定的方式起作用。接着,肩部束紧部40在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背侧的胸椎中央、即图4-6所示第 7至第9胸椎51-53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上方延伸。然后,肩部束紧部40在穿戴的状态下,沿着肩胛骨81的肩胛棘82的长边方向延伸。也就是,沿着在大致左右方向伸长的肩胛
6棘82而向左右方向延伸。象这样,肩部束紧部40以拉开肩膀、即张开胸膛而使肩胛骨81内转的方式起作用。这里,主束紧部20中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及腋侧部分20s的宽度W2tls只要在大致km以上大致7cm以下即可,优选大致km以上大致6cm以下。另外,该背侧部分20b 的宽度W2tlb及腋侧部分20s的宽度W2tls最佳为大致5cm。其根据将在后面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另一方面,优选的是主束紧部20中的前侧中央部分20fc的宽度W2tlfe大致7cm以上大致14cm以下。例如,前侧中央部分20fc的宽度W2tlf。,对于女性用最佳为大致8cm,对于男性用最佳为大致14cm。据此,在整体的下腹部支持腹肌群,并能够以作用到这些腹肌群而促进收缩的方式起作用。此外,主束紧部20中前侧腋部分20fs的宽度W2tlfs从腋侧部分20s向前侧中央部分20fc逐渐变宽。在此,主束紧部20的宽度W2(lb、W2(ls、W2(lf。、W2(lfs是沿着大致垂直于主束紧部20侧边的直线的侧边间距离。另一方面,腰部束紧部30中的下腹部分30f的宽度W3tlf及腋侧部分30s的宽度W3tls 优选为大致7cm以上大致14cm以下。例如,下腹部分30f的宽度W3tlf及腋侧部分30s的宽度W3tls,对于女性用最佳为大致8cm,对于男性用最佳为大致14cm。此外,腰部束紧部30中的腰侧中央部分30bc的宽度W3tlbe为大致5cm以上,优选为大致6cm。例如,腰侧中央部分 30bc的宽度W3(lb。,对于女性用最佳为大致6cm,对于男性用最佳为大致9cm。另外,腰部束紧部30中的腰侧腋部分30bs的宽度W3tlbs从腰侧中央部分30bc向腋侧部分30s逐渐变宽。据此,能够确实地支持骨盆71、即下腹部及腰部。在此,腰部束紧部30的宽度W3M、W3(ls、W3(lb。、 W3tlbs,是沿着大致垂直于腰部束紧部30侧边的直线的侧边间距离。本实施方式中,腰部束紧部30的下腹部分30f的中央部分,与主束紧部20的前侧中央部分20fc及前侧腋部分20fs重叠而缝设在本体部10。另外,腰部束紧部30也可以用一张布料与主束紧部20 —体化地形成。此外,肩部束紧部40的宽度W4tl只要与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及腋侧部分20s的宽度W2tls相同即可。这样,可以用一张布料将主束紧部20与肩部束紧部40 一体化地形成。在此,肩部束紧部40的宽度W4tl,是沿着大致垂直于肩部束紧部40侧边的直线的侧边间距离。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从第7至第9胸椎51-53向左右下方延伸的主束紧部20在第7至第9胸椎51-53的部分25重合缝设。另外如上所述,主束紧部20的前侧中央部分 20fc以及前侧腋部分20fs与腰部束紧部30的下腹部分30f的中央部分,在下腹部中央的部分26重合缝设。因此,通过第7至第9胸椎51-53的部分25与通过下腹部中央的部分 26的束紧力比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的其他部分更强。另外,为使通过第7至第9胸椎51-53的部分25和通过下腹部中央的部分沈的束紧力增强,在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中,可使通过第7至第9胸椎51-53的部分和通过下腹部中央的部分的布料的伸缩性与其他部分的布料的伸缩性不同。再者,就姿势不良者的特徵而言,可考虑以下各点·颈部前倾 驼背(背部弯曲) 腹部突出
另外,就其原因而言,可考虑以下各点·腹肌群(外腹斜肌、内腹斜肌、腹横肌)弱,·腹压也变低,·横膈膜下降,·无法确实地支持背脊骨。其结果,如图9(a)所示,将会变成 腰椎111前弯, 胸椎112后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由于主束紧部20互拉第7至第9胸椎 51-53与下腹部中央,因此同时支持脊柱站立肌群与腹肌群,并以同时作用到脊柱站立肌群与腹肌群而促进收缩的方式起作用。尤其是能够作用到腹肌群而提高腹压。其结果,如图 9 (b)所示,减轻腰椎111的前弯及胸椎112的后弯,能够拉开胸廓,拉伸背脊并紧缩下腹部。另外,由于以在步行等动作中成为上半身的上部及下部的旋转支点、且位置变动小的第7至第9胸椎为支点,因此即便在步行等动作当中,也可稳定进行对脊柱站立肌群与腹肌群的支持及作用。另外,以位置变动小的第7至第9胸椎为支点,能得到倾向于恢复正确姿势的稳定效果。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通过腰部束紧部30更能够提高下腹部的腹压。另外,由于通过腰部束紧部30从下腹部绕着腰部进行支持,能够利用腹压的上升使骨盆71的位置稳定。而且,通过腰部束紧部30从下腹部绕着腰部进行支持,能够减轻因步行等动作所造成的骨盆71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偏离,能够使骨盆71的位置更稳定。 其结果,可维持姿势平衡。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通过肩部束紧部40沿肩胛骨81 的肩胛棘82进行支持,由此能够拉开肩膀,即张开胸膛的方式使肩胛骨81内转。因此,可更有助于姿势改善。在此,如上所述,为进行驼背或下腹部突出等姿势的改善,以上半身的质量中心点即第7至第9胸椎51-53,与腹部最突出的部分即下腹部中央附近为起点而进行互拉是合理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由于通过第7至第9胸椎51-53的部分25 与通过下腹部中央的部分沈的束紧力比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的其他部分更强,也就是由于互拉力最增强的第7至第9胸椎部分25与下腹部中央部分沈的束紧力比其他部分更强,因此互拉第7至第9胸椎51-53与下腹部中央时能够得到稳定效果。
另外,本发明不只限于上述本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虽已例示包含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但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只要至少包含主束紧部20,就能够得到拉伸背脊并紧缩下腹部的姿势改善的效果。也就是说,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可如图10所示变形例1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 1A,呈只包含主束紧部20的形态,也可如图11所示变形例2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B,呈包含主束紧部20与腰部束紧部30的形态,并可如图12所示变形例3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C,呈包含主束紧部20与肩部束紧部40的形态。另外,图10-12中,(a)分别表示从前侧观察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立体图,(b)分别表示从背侧观察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已举例表示了缝设高伸缩性素材(衬垫布),也可利用黏结等方式黏接高伸缩性素材。另外,在形成本体部10时,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可通过改变编织组织(经编织或圆编织等)而形成。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也可通过拔纤凹凸印花加工、树脂印刷、特殊加工印刷等形成。这样,在形成主束紧部20、腰部束紧部30及肩部束紧部40时,使用编织组织(经编织或圆编织等)的变化、拔纤凹凸印花加工、印刷等,可一体化地形成为无法区别其分界的程度。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无袖型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但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本体部可为设有半袖或长袖的衣服,也可为设有裤裆部分或腿部分的连身衣型。[实施例1-3]将图1-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制作成实施例1-3,并由4名女性试穿者进行了评价。实施例1-3中,变更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及肩部束紧部40的宽度,进行了对比评价。另外,由于支持下腹部及腰部需要一定程度的宽度,因此主束紧部20中的前侧中央部分20fc的宽度及腰部束紧部30的宽度固定如下。(主束紧部20的前侧中央部分20fc的宽度W20fc)实施例1-3 约 8cm(腰部束紧部30的下腹部分30f的宽度W3tlf及腋侧部分30s的宽度W3J实施例1-3 约 8cm(腰部束紧部30的腰侧中央部分30bc的宽度W30bc)实施例1-3 约 6cm(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及腋侧部分20s的宽度W2tls、以及肩部束紧部40的宽度W4tl)实施例1 约5cm实施例2 分别向两侧放宽1cm,约为7cm实施例3 分别从两侧缩窄1cm,约为3cm本评价中,分别对试穿者试穿实施例1-3并步行后询问了其个人意见。根据该评价结果,4人中有3人在宽度W2tlb = W2tls = W40 = 5cm时,感觉到束紧力的前后平衡最佳,并感觉到背脊伸直并紧缩下腹部。另一方面,在宽度W2tlb = W2tls = W40 = 7cm时,4人均感觉到束紧力的前后平衡不佳。其结果,感觉到背部的束紧力强,下腹部的束紧力弱,并且下腹部的紧缩不充分。另外,在宽度W2tlb = W2tls = W40 = 3cm时,4人中有1人感觉最舒适,但3人感觉到束紧力的前后平衡不佳。其结果,背部没有支持感,无法感觉到来自背面的姿势改善的支持。由上可知,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最佳为5cm。又可知道当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放宽到7cm时,感觉束紧力的前后平衡受损,背侧的束紧力过强,下腹部的束紧力弱,难以均衡地改善姿势。另外,又可知道当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缩窄到3cm时,感觉束紧力的前后平衡受损,背侧的束紧力过弱,下腹部的束紧力强,难以均衡地改善姿势。因此预测出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 W20b优选为4cm-6cm左右。然而,对于背部较宽且肌肉力强的男性,预测到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可放宽到7cm,因此预测若考虑男女兼用,主束紧部20的背侧部分20b的宽度W2tlb 可为4cm-7cm左右。[实施例4]接着,将图1-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1,即上述实施例1 的同等产品制作成实施例4,并由11名女性试穿者进行了评价。本评价中,进行了实施例4 与现有产品的对比评价。在此,相对于实施例4进行对比的现有产品是申请人的产品,是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的主要产品。本评价中,分别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与现有产品进行了对比,并询问试穿者觉得哪一种好。根据该评价结果,11名中10名的试穿者觉得比起穿现有产品的情形姿势变好了。 其中,感觉到背脊伸直的有7名,感觉到腹部紧缩的有9名。而且,11名中10名的试穿者回答比起穿现有产品的情形不觉得难受。另外,11 名中9名的试穿者感觉到比起穿现有产品的情形更容易活动,且步行时的姿势变佳。另外, 整体上感觉舒适的试穿者在11名中有8名。由上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4对舒适度无损害,可有助于进行姿势改善。而且可知即便于步行等动作当中,对活动容易度也无损害,可稳定地有助于进行姿势改善。这是由于以在步行等动作中成为上半身的上部及下部旋转的支点、且位置变动小的第7至第9 胸椎为支点所带来的结果。产业上利用性本发明适用于姿势改善,尤其是驼背或下腹部突出的改善的用途。
10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包含本体部以及带状束紧部,该本体部至少覆盖上半身, 该束紧部具有比所述本体部的束紧力强的束紧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从第7至第9胸椎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下方延伸,通过左右的肋骨下部, 并在下腹部中央连结,在所述下腹部中央,所述束紧部的中心线位于肚脐与耻骨上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腰部束紧部,该腰部束紧部从所述下腹部中央向左右延伸,通过骨盆的髂骨,并在腰部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肩部束紧部,该肩部束紧部从所述第7至第9胸椎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上方延伸,并沿肩胛骨的肩胛棘延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的通过所述第7至第9胸椎的部分与所述束紧部的通过所述下腹部中央的部分两者中的至少任一个,具有比所述束紧部的其他部分更强的束紧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的背侧部分的宽度以及腋侧部分的宽度在4cm以上7cm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助于姿势改善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包含至少覆盖上半身的本体部(10)以及带状束紧部(20),束紧部(20)具有比本体部(10)的束紧力强的束紧力。该支持姿势改善用衣服特征为束紧部(20)从第7至第9胸椎中的至少任一处向左右下方延伸,通过左右肋骨下部并在下腹部中央连结,并且在下腹部中央,束紧部(20)的中心线位于肚脐与耻骨上端之间。
文档编号A41D13/00GK102413723SQ20108001948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日
发明者坂本晶子, 梅本麻由美, 须藤舞 申请人:株式会社华歌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