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94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鞋。
背景技术
通常的鞋是通过将鞋面(instep leather)部分、内鞋底(Inner sole)部分以及外鞋底(outer sole)部分全部固定而形成。因此,使用者通常不能自由地改变通过上述方式而获得的鞋的款式和/或颜色。目前的情况是,使用者拥有多双鞋,每次根据要穿的衣服和/或携带的包等的款式和/或颜色选择一双鞋进行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开有下述解决方法。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申请特表2009-51247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可分离型的鞋,其通过将鞋面部分和其他部分设计为可分离而使得只有鞋面部分能够被替换,由此实现了与拥有多双鞋相同的效果。此外,专利文献2 (实用新型登记实登304503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组装式凉鞋,其使得鞋罩带(spat belt)部分,内鞋底部分以及外鞋底部分可以相互分开,由此凉鞋可以被使用很久,凉鞋时尚度可以通过款式与颜色的不同配合而被改进。另外,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8-17868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组件式(module-type)鞋的结构,其在没有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使得组成该鞋的各部件被固定在彼此上。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在室内使用的鞋与在室外使用的鞋组合,能够实现鞋的多种多样的使用方法。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具有以下问题,S卩、在上述技术中,组成鞋的各部分可以彼此分离,因此难以在不出现任何松弛的情况下将该鞋从整体上紧密地组装为一体。也就是说,由于使用者的体重施加于鞋上,基于应力施加方法的不同有可能造成鞋的分解。而且,在现有技术中,使用者通过组合鞋的各部分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款式和颜色中找到乐趣,但是,通过对鞋子的各部分的结构提出新设计,能够实现在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的更多的款式与颜色的配合。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该鞋的各部分既可以分离又可以在不出现松弛的情况下组合成一体,并且能够实现多种多样的样式与颜色的配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I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具有使彼此以啮合方式相连接的形状,在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彼此以啮合方式相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所述第2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所述第2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根据本发明的第I方面所涉及的鞋,组成鞋的各部分既可以彼此分离,又可以无松弛地紧密组成一体,并且可以实现样式与颜色的多种多样的配合。
本发明的第2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在第I方面所涉及的鞋中,所述第I鞋底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在所述第2鞋底部穿过所述孔,所述第2鞋底部的指尖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所述第I鞋底部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所述第2鞋底部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所涉及的鞋,组装很容易,并且鞋底组件可以更紧密地成为一体而不会出现任何松弛。本发明的第3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第I鞋底部的围绕所述孔的内表面与所述2鞋底部的指尖侧的外表面以啮合方式相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所涉及的鞋,组装也很容易,并且鞋底组件可以更紧密地成为一体而不会出现任何松弛。
本发明的第4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第2鞋底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在所述第I鞋底部穿过所述孔,所述第I鞋底部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所述第2鞋底部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所述第I鞋底部的脚尖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2鞋底部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所涉及的鞋,组装也很容易,并且鞋底组件可以更紧密地成为一体而不会出现任何松弛。本发明的第5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第2鞋底部的围绕所述孔的内表面与所述I鞋底部的指尖侧的外表面以啮合方式相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所涉及的鞋,组装也很容易,并且鞋底组件可以更紧密地成为一体而不会出现任何松弛。本发明的第6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还包括从下侧覆盖所述鞋底组件的支座部,所述鞋底组件和所述支座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面所涉及的鞋,支座部的使用使得组成鞋的所有组件是可以被紧密地成为一体而不出现松弛,并且使用者可以从样式与颜色的多种多样的配合中找到乐趣。本发明的第7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支座部的以啮合的方式连接于所述鞋底组件的部分,比所述鞋底组件的以啮合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支座部的部件更加坚硬。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面所涉及的鞋,支座部和鞋底组件的啮合连接坚固而不会轻易脱落。本发明的第8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鞋底组件包括销,所述销在脚弓区域内沿着上下方向穿过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所述的销防止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在前后方向的位移错位。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面所涉及的鞋,通过销,能够防止第I鞋底部和第2鞋底部主要沿着如后方向的位移错位。本发明的第9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支座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所述鞋还包括突出部,该所述突出部突出以便使所述鞋底组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支座部的孔,所述突出部组成所述鞋的外鞋底。
根据本发明的第9个方面所涉及的鞋,能够选择采用合适的材料制成的外鞋底,并且能够从包括外鞋底在内的样式与颜色的多种多样的配合中找到乐趣。本发明的第10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采用第I材料制成的内鞋底;以及采用不同于所述第I材料的第2材料制成的外鞋底。根据本发明的第10个方面所涉及的鞋,能够选择组成内鞋底和外鞋底的材料的合适组合,因此能够实现容易装配、穿着舒适、外鞋底的抓持性能,以及能够防止外鞋底的过度磨损和整体上鞋子的过度变形等。本发明的第11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其中,在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的与所述第2鞋底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第2鞋底部的与所述第I鞋底部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凹凸部,所述凹凸部防止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沿左右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的位移错位。根据本发明的第11个方面所涉及的鞋,能够防止第I鞋底部和第2鞋底部主要沿左右或者上下方向的位 移错位。本发明的第12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鞋,还包括鞋面部,所述鞋面部包括从第I鞋底部向上延伸的第I组成部分;从第2鞋底部向上延伸的第2组成部分;以及以能够安装上和/或分离的方式连接所述第I组成部分和所述第2组成部分的连接机构。根据本发明的第12个方面所涉及的鞋,当制作具有一定高度的鞋面部的鞋例如靴子时,能够避免由于组成鞋面部的设置于第I鞋底部的上侧的部分与设置在第2鞋底部的上侧的部分彼此分离而产生的不便。


图I是表示组装前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底支座组件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是通过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切割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而得到的剖面图等。图4是通过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切割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而得到的剖面图等。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改进例所涉及的鞋的图。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与该实施方式的改进例所涉及的鞋之间的差异的图。附图标记说明I鞋
II鞋底支座组件
12鞋面部
13连接机构
III鞋底组件
1111第I鞋底部
11111第I内鞋底
11112第I外鞋底 121前部组成部分
122后部组成部分,
1112第2鞋底部
11121第2内鞋底
11122第2外鞋底
1113销
112支座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鞋I作为鞋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鞋I包括鞋底支座组件11以及鞋面部12,其中使用者将其脚放置于鞋底支座组件11上,鞋面部12从鞋底支座组件11的侧端部延伸并且覆盖使用者的脚背等。图I是表示组装前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底支座组件11的图。鞋底支座组件11包括鞋底组件111以及用于从下侧覆盖鞋底支座组件11的支座部(holder)112。
鞋底组件111包括第I鞋底部1111、第2鞋底部1112以及用于固定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的销1113。第I鞋底部1111包括第I内鞋底11111和第I外鞋底11112。第2鞋底部1112具有第2内鞋底11121和第2外鞋底11122。第I内鞋底11111,例如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copolymer,以下称为“EVA”)制成。采用EVA的原因是EVA是一种比较柔软的材料,因此如后面所述地组装鞋底组件111时方便,并且,因为第I内鞋底11111是接触脚底的部分,具有一定程度柔软度的EVA是一种理想的材料。
在靠近第I内鞋底11111的指尖侧的区域,例如,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第I内鞋底11111还包括,例如,围绕该孔的部分以及用于承载第2鞋底部1112的一部分的盘形部分。当鞋I被使用时,例如,围绕该孔的部分位于指尖侧,上述盘形部分位于脚跟侧。第I外鞋底11112,例如采用橡胶制成。如上所述,由于第I内鞋底11111采用比较柔软的材料EVA制成,通过采用比较坚硬的橡胶制成第I外鞋底11112,由此防止了鞋I整体的变形以及外鞋底的过度磨损。第I外鞋底11112是具有大致呈半圆形状的板形构件。通过使用例如粘结剂,将第I外鞋底11112的上侧粘结到第I内鞋底11111的脚跟侧的下侧。第I外鞋底11112的下侧在被使用时接触地面的部分设置有凹凸,具有沿前后左右方向的强烈摩擦力。第2内鞋底11121,例如采用EVA制成。采用EVA的原因是EVA是一种比较柔软的材料,因此如后面所述地组装鞋底组件111时方便,并且,因为第2内鞋底11121是接触脚底的部分,具有一定程度柔软度的EVA是一种理想的材料。第2内鞋底11121具有放置于第I鞋底部1111的盘形部分,以及从该盘形部分延伸且主体鼓起的葫芦状的板材部分,当从上方观察时,整体上具有呈中心收缩的板形结构。在使用时,上述盘形部分位于脚跟侧,上述葫芦状板材部分位于指尖侧。第2外鞋底11122,例如采用橡胶制成。如上所述,由于第2内鞋底11121采用比较柔软的EVA制成,通过采用比较坚硬的橡胶制成第2外鞋底11122,由此防止了鞋I整体的变形以及外鞋底的过度磨损。第2外鞋底11122是具有大致呈椭圆形的板形部件。靠近第2外鞋底11122的上侧的中心的部分,通过使用例如粘结剂,被粘结到第2内鞋底11121的下侧。当从上方观察时,第2外鞋底11122比第2内鞋底11121覆盖了更宽的区域。第2外鞋底11122的下侧在使用时接触地面的部分设置有凹凸,具有沿前后左右方向的强烈摩擦力。当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Engagement)的方式相连接时,第2鞋底部1112的指尖侧部分从上方插入形成于第I内鞋底11111的孔,第I内鞋底11111的围绕孔的部分在与第2内鞋底11121的葫芦状的板材部分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的同时,被放置于第2外鞋底11122上。
然后,第2内鞋底11121的盘形部分被放置于第I内鞋底11111的盘形部分上。由此,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在如下状态下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SP,第2鞋底部1112穿过第I鞋底部1111所具有的孔,第2鞋底部的指尖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1111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第2鞋底部1112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1111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第I鞋底部1111所具有的孔的内侧面与第2鞋底部1112的指尖侧的外侧面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当使用者将其脚放在鞋底组件111上时,在脚指尖侧,第I鞋底部1111从上侧到下侧地挤压第2鞋底部1112 ;在脚跟侧,第2鞋底部1112从上侧到下侧地挤压第I鞋底部1111,因此,整体上无松弛并且紧密结合的鞋底组件111得以形成。
在第I内鞋底11111和第2外鞋底11122中,在临近从指尖侧到脚跟侧的方向(以后,称为“前后方向”)的中心的部分(即脚弓,arch of the foot)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贯穿且用于使连接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的销1113通过的孔。销1113具有帽部(bowl)和轴部,对于一个鞋底组件111使用两个销1113。当鞋I被使用时,销1113的存在防止了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主要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错位。因为销1113设置于脚弓部分,其不会受到直接来自使用者的脚部的向下的按压。因此减小了随着鞋的使用而出现的销1113的变形和损坏的可能性。另外,在使销1113穿过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的状态下,也可设置用于支撑销1113的顶端附近区域的制动部(stopper)。并且,在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的状态下,在第I鞋底部1111的与第2鞋底部1112接触的部分以及第2鞋底部1112的与第I鞋底部1111接触的部分,例如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凹凸,其防止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在左右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的位移错位。支座部112采用热塑性聚氨酯树脂(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以下称为“TPU”)制成。支座部112的与鞋底组件111啮合连接的的部分,与鞋底组件111的与支座部112啮合连接的部分相比更加坚硬。因此,当支座部112以啮合的方式与鞋底组件111相连接而形成了鞋底支座组件11时,具有支座部112和鞋底组件111不会轻易分离的优点。在支座部112的底面上形成多个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孔。这些孔的存在使第I外鞋底11112和第2外鞋底11122的一部分与地面直接接触。参照

具有上述结构的鞋I的组装方法的一例。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鞋I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首先,准备好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分别都连接有鞋面部12。将第2鞋底部1112的脚尖侧部分从上侧插入到第I鞋底部所具有的孔。然后,将位于第2鞋底部1112的中间部分附近区域的收缩部分,嵌入到围绕第I鞋底部1111所具有的孔的部分。在这种状态下,使第2鞋底部1112相对于第I鞋底部1111以上述收缩部分为中心旋转,第I鞋底部1111与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的方式连接。具体而言,第I内鞋底11111内的围绕孔的部分(即指尖侧的部分)与第2内鞋底11121以啮合的方式连接,并且被置于第2外鞋底11122上。然后,将第2内鞋底11121的盘形部分(即脚跟侧的部分)被置于第I内鞋底11111的盘形部分上。接着,使左右两个销1113从上侧穿过第I内鞋底11111和第2外鞋底11122所具有的孔。然后两个销1113的前端部附近区域由上述制动部所支持。由此,带有鞋面部12的鞋底组件111组装完成。用支座部112以从下侧覆盖上述状态下的鞋底组件111的方式支撑鞋底组件111。如上所述,就鞋底组件111和支座部112的啮合连接部分而言,支座部112较坚硬,因此当两者啮合连接时不会轻易分离。由此完成了带有鞋面部12的鞋底支座组件11即鞋I的装配。
并且,如上所述,第I外鞋底11112和第2外鞋底11122的一部分从支座部112所具有的孔中突出,该突出部分构成鞋I的外鞋底,因此使得鞋I具有高的抓持(Gripping)性能。并且,第I外鞋底11112和第2外鞋底11122采用橡胶制成,因此防止了外鞋底的过
度磨损。另外,第I鞋底部1111与第2鞋底部1112的啮合连接可以极其容易地实现,并且销1113和上述制动部的装卸也容易,因此,鞋I的组装能够容易地实现。因此,使用者能够随意自由地改变第I鞋底部1111、第2鞋底部1112以及支座部112的颜色以及样式的配合。接着,参照

组装完成状态下的鞋I的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的啮合连接状态。图3和4表示以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切割鞋I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剖面图等。另夕卜,图3和图4中的鞋I与图I和图2中的鞋I在结构上具有些许区别,但因其为说明上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区别,所以对该区别的说明从略。当从指尖侧起观察时,B-B’剖面图表示了第I内鞋底11111以啮合方式与第2内鞋底11121连接,且被放置于第2外鞋底11122上的状态。接着,在C-C’剖面图中,与B-B’剖面图相比,鞋面部12较高,然而,在C-C’剖面图中的第I内鞋底11111和第2内鞋底11121的啮合连接状态近似于B-B’剖面图中的状态。另外,D-D’剖面图表示第2内鞋底11121的中央收缩部分,在其左右可看到销1113和上述制动部。最后,在E-E’剖面图中,在第I鞋底部1111的脚跟侧的盘形部分放置有第2鞋底部1112的脚跟侧的盘形部分。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有多种其他改进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鞋I为具有鞋面部12的鞋,但是,采用不具有鞋面部12的凉鞋也可以。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鞋底支座组件11中使用了两个销1113,然而,销的数目并不局限于该数目,例如使用3个或者I个销也可以,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不使用销1113也可以。上述制动部也类似。这是因为本发明重点是能够容易地实现鞋I的组装。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I鞋底部1111设计为具有第I内鞋底11111和第I外鞋底11112,然而,内鞋底部分和外鞋底部分也可一体形成。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2鞋底部1112设计为具有第2内鞋底11121和第2外鞋底11122,然而,内鞋底部分和外鞋底部分也可一体形成。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I内鞋底11111采用EVA制成,第I外鞋底11112采用橡胶制成,然而,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产生,这些部件的材料也可以是任何材料。因此,第I内鞋底11111和第I外鞋底11112,例如都可以采用EVA制成。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I内鞋底11111的指尖端附近区域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穿透的孔,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S卩,如果只要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具有使彼此啮合连接的形状,并且在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的方式互相连接的状态下,第I鞋底部1111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2鞋底部1112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第2鞋底部1112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111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那么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因此,第I内鞋底11111,第I外底11112,第2内鞋底11121以及第2外鞋底11122也不限于上述的形状。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I外鞋底11112的上侧通过粘结剂粘结到第I内鞋底11111的脚跟侧的下侧,然而,该两者也可通过其他任何方式连接。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I外鞋底11112的下侧被设计为在使用时接触地面的部分设置有凹凸,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此,接触地面的部分无凹凸也可以。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2内鞋底11121采用EVA制成,第2外鞋底11122采用橡胶制成,然而,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这些组成部分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任何材料。因此,第2内鞋底11121和第2外鞋底11122可以都采用EVA制成并且一体形成。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2外鞋底11122的上侧的中心区域附近通过粘结剂粘结到第2内鞋底11121的下侧部分,然而,两者的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任何方式实现。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2外鞋底11122的下侧被设计为在使用时接触地面的部分设置有凹凸,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此,该接触地面的部分无凹凸也可以。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I内鞋底11111和第2外鞋底11122中,在前后方向的中心区域附近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使销1113通过的且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然而,如上所述,在是不设置销1113的结构的情况下,不设置上述孔。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销1113具有帽部和轴部,然而,如果没有特别问题,销1113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如果没有特别问题,上述制动部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方式彼此连接的状态下,第I鞋底部1111的与第2鞋底部1112接触的部分以及第2鞋底部1112的与第I鞋底部1111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凹凸,然而,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也可不设置上述凹凸。另外,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也可不设置支座部112。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支座部112采用TPU制成。然而,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支座部112可以采用任何其他材料制成。在上述实施例中,支座部112的与鞋底组件111以啮合方式连接的部分,比鞋底组件111的与支座部112以啮合方式连接的部分更加坚硬,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此,鞋底组件111可以比支座部112更加坚硬。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孔形成于支座部112的底面,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此,在该底面,既可只形成有I个孔也可完全无任何孔形成。鞋I是仅是鞋的一个例子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如上所述,诸如凉鞋的其他鞋也能落入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另外,将在第I鞋底部1111的指尖侧上部与位于第2鞋底部1112的脚跟侧上部且具有高度的半圆柱鞋面部12分别一体形成,采样皮革等材料制成同样形状的鞋面部12,将其缝合到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由此形成如靴子等的各种形状的鞋I也可。当鞋面部12具有高度时,当鞋被使用时,形成于第I鞋底部1111的指尖侧上部的鞋面部12的一部分,与形成于第2鞋底部1112的脚跟侧上部的鞋面部12的一部分容易分离。为了避免这样的分离,可以设置连接机构(Connecting Mechanism),用于能够安上与卸下地(touchable or detachable)连接组成鞋面部12的上述两个组成部分。图5是表示 具有该连接机构的鞋I的外观的示意图。形成于第I鞋底部1111的指尖侧上部的鞋面部12的一部分作为前部组成部分121,形成于第2鞋底部1112的脚跟侧上部的鞋面部12的一部分作为后部组成部分122被表示在图5中。并且,在图5中,鞋底组件111被支座部112覆盖而无法被看到。前部组成部分121和后部组成部分122通过连接机构13互相连接。在图5中看不到的背面侧(假设图5中所显示的是内脚踝侧,图5中看不到的是外脚踝侧),前部组成部分121和后部组成部分122同样通过连接机构13互相连接。并且,在图5所示的鞋I中,连接机构13通过将缝于后部组成部分122的外侧表面的钮扣扣到形成于前部组成部分121的钮扣眼,来将这些组成部分能够安上与卸下地连接,然而,就连接机构13而言,将前部组成部分121和后部组成部分122能够安上与卸下地相互连接的机构不限于基于钮扣和钮扣眼形成的机构。例如,作为钮扣和钮扣眼的替代,可以采用线扣件(line fastener)或者面扣件(surface fastener)作为连接机构13,或者可以使用系带穿过多个系带孔的方式来作为连接机构13。另外,上述的组装鞋I的方法只是一个例子,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改进例参照

上述实施方式的改进例。并且,改进例也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以下,将重点说明上述实施例的鞋与改进例的鞋的区别。图6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与本改进例的区别的图。如图6(a)所示意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I鞋底部1111在指尖端附近的区域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第2鞋底部1112穿过该孔,第2鞋底部1112的指尖侧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其第I鞋底部1111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第2鞋底部1112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1111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在上述状态下,第I鞋底部1111与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与此相比,在本改进例中,如图6(b)所示意的,第2鞋底部1112在指尖端附近的区域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第I鞋底部1111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2鞋底部1112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第I鞋底部1111的指尖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2鞋底部1112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在上述状态下,第I鞋底部1111与第2鞋底部1112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由此,因第I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啮合连接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变化,所以可以针对组装通常的鞋子和/或组装凉鞋等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结构。
产业上的应用可能性本发明的鞋子因无松弛(looseness-free)具有稳定性以及具有高度时尚性,可以在各种情况下被使用,因此认为对所说的制造业具有贡献。
权利要求
1.一种鞋,包括具有第I鞋底部和第2鞋底部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具有使彼此以啮合方式相连接的形状, 在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彼此以啮合方式相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所述第2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所述第2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鞋底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 在所述第2鞋底部穿过所述孔,所述第2鞋底部的指尖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所述第I鞋底部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所述第2鞋底部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I鞋底部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鞋底部的围绕所述孔的内表面与所述2鞋底部的指尖侧的外表面以啮合方式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鞋底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 在所述第I鞋底部穿过所述孔,所述第I鞋底部的脚跟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所述第2鞋底部的下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所述第I鞋底部的脚尖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2鞋底部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鞋底部的围绕所述孔的内表面与所述I鞋底部的指尖侧的外表面以啮合方式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下侧覆盖所述鞋底组件的支座部,所述鞋底组件和所述支座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部的以啮合的方式连接于所述鞋底组件的部分,比所述鞋底组件的以啮合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支座部的部件更加坚硬。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组件包括销,所述销在脚弓区域内沿着上下方向穿过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所述的销防止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在前后方向的位移错位。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座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穿透的孔, 还包括突出部,该所述突出部突出以便使所述鞋底组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支座部的孔,以及 所述突出部组成所述鞋的外鞋底。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采用第I材料制成的内鞋底;以及采用不同于所述第I材料的第2材料制成的外鞋底。
11.根据权利要求I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以啮合的方式相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I鞋底部的与所述第2鞋底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第2鞋底部的与所述第I鞋底部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凹凸部, 所述凹凸部防止所述第I鞋底部和所述第2鞋底部沿左右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的位移错位。
12.根据权利要求I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鞋面部, 所述鞋面部包括从第I鞋底部向上延伸的第I组成部分;从第2鞋底部向上延伸的第2组成部分;以及以能够安装上和/或分离的方式连接所述第I组成部分和所述第2组成部分的连接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鞋,其各个部分既可以分离也可组合成一体而无任何松弛,并且能够实现颜色与款式的不同配合。鞋底支座组件11包括鞋底组件111和支座部112,支座部112用于从下侧覆盖鞋底组件111。鞋底组件111包括第1鞋底部1111、第2鞋底部1112以及用于固定第1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的销1113。第1鞋底部1111和第2鞋底部1112具有能够使彼此以啮合方式连接的形状,在两者以啮合方式连接的状态下,第1鞋底部1111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2鞋底部1112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第2鞋底部1112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与第1鞋底部111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接触的方式被定位。
文档编号A43B13/36GK102781274SQ20108006055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0日
发明者安秉权, 山根敏史 申请人:启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