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打开/收起的伞以及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94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打开/收起的伞以及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打开/收起的伞以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雨伞或阳伞可以在使用时打开不使用时收起。众所周知,例如如下结构在伞骨部分安装风扇,使风扇的风吹向伞的使用者,由此能够使伞的使用者感到凉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实用新型注册第3151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当不使用风扇时,风扇会成为累赘。为使风扇不成为累赘,可以想到使用小型风扇。但在这种情况下,扇叶的大小会受到限制,不能充分保证扇叶的配置空间。而且,若扇叶偏小,则不能保证充足的风量。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不会成为累赘且通过充分确保扇叶配置空间来确保充足风量的可打开/收起的伞以及送风装置。解决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是一种具有伞布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具备中空的轴;筒状的伞巢,其配置于所述轴的外侧,当打开/收起所述伞时,在所述轴上沿着所述轴的轴向滑动;第一风扇,其配置于所述轴内,用于产生风;送风口,其用于将由所述第一风扇产生的风送向所述伞的内侧。根据该结构,第一风扇容纳在轴内,因此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第一风扇,第一风扇都不会成为累赘。并且,第一风扇配置于长尺寸的轴内,因此能充分保证第一风扇的空间。由此,能够使第一风扇变大,因此也能够进一步加大第一风扇的风量。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副骨,其一端安装于所述伞巢;主骨,其安装有所述副骨的另一端,随着所述伞巢的滑动动作而打开/收起,并安装有伞布,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轴、所述副骨和所述主骨中的至少一个上。根据该结构,可以将送风口配置于伞靠近使用者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加可吹向伞使用者的风量。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配置在所述伞布的外侧面侦牝且被所述轴支撑。而且,所述第二风扇,以将所述伞布的所述外侧面侧的空气送往所述送风口的方式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向伞布内侧面侧供给伞布外侧面侧的空气。例如,像夏天这样的高温时期,能向积蓄有热量的伞布内侧面的空间供给伞布外侧面侧的空气。另外,能够通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这两个风扇,从送风口供给更多的风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第一送风路,将所述第一风扇的风送往形成于所述轴的送风口 ;第二送风路,将所述第二风扇的风送往形成于所述主骨和所述副骨中的至少一个上的送风口 ;切换阀,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的连通的状态、和所述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的连通被切断的状态。根据该结构,能从第一风扇近处的轴的送风口向使用者供给第一风扇的风。另外,能从离第二风扇较近的主骨和副骨中至少一个向使用者供给第二风扇的风。由此,能够加强从各风扇向使用者供给的风。并且,在择一使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打开切换阀,向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双方供给来自一个风扇的风。由此,在进行只旋转一个风扇的省电运行时,能够向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双方送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套,其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风扇并安装于所述轴。而且,所述套以可收纳所述伞布和所述轴的方式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套作为放入伞的套来使用。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安装于所述主骨或所述副骨的挠性管,并且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挠性管。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弯曲挠性管,自由地改变送风口的位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袋体,用于导入来自所述风扇的风;挠性管,其被所述主骨或所述副骨支撑,并安装有所述袋体;而且,在所述袋体形成有所述送风口。根据该结构,通过送风引起的袋体的延伸或弯曲挠性管,能够改变袋体的送风口的位置,因此可以自由调整袋体的形状的变化或者送风口的位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还具备空气调和装置,并且以将所述空气调和装置所调整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来送出的方式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从送风口向伞的使用者供给调整过的空气。空气调和装置例如可以是是冷气装置、暖气装置以及除湿装置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风扇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轴向上所述伞巢在所述轴上滑动的区域。此外,所述伞巢在所述轴上的滑动区域包括伞的轴的基端至顶端的区域。根据该结构,第一风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伞巢在轴上滑动的广泛区域,因此能够使第一风扇的配置空间进一步变大。由此,能够增加第一风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加大第一风扇的风量。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一种安装于具有轴的伞的所述轴上的送风装置,具备用于产生风的风扇;套,其设置有吹出由所述风扇产生的风的送风口,并且容纳所述风扇;安装机构,其可以将所述套安装于所述轴;所述安装机构构成为,将所述套以从所述轴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套上。根据该结构,在不使用风扇时,可以从轴上拆卸送风装置,因此不会成为累赘。并且可以将风扇(送风装置)配置于轴外侧,因此可以充分保证风扇的空间。由此,能够使风扇变大,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大风扇的风量。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所述安装机构包括互相分开配置的可安装于所述轴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所述轴的轴向上互相分开而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轴的轴向的相互分开的两处,将送风装置安装在伞的轴上。由此,可以将送风装置以更稳定的姿势安装于轴上。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配置于所述轴和所述套之间的轴部。而且,在解除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轴的连接状态下,所述套可以围绕所述轴部进行旋转。根据该结构,例如,可以将第一安装部安装在轴一端的柄附近,并且将第二安装部安装在轴的另一端的伞巢附近。此时,使套围绕所述轴部旋转,可以使第二安装部离开轴。由此,在收起伞时,可以抑制套与伞的伞布等的接触。从而,可以更容易收起伞。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所述套包括安装有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安装有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第二筒状部。而且,所述第一筒状部以沿着所述轴的轴向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二筒状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伸缩套。因此,在使用送风装置时,能够通过伸长套,大范围地送风。另外,在不使用送风装置时,可以通过收缩套,使送风装置变小。本发明一实施方案,所述伞包括筒状的伞巢,该伞巢配置于所述轴的外侧,并且为了打开/收起所述伞而在所述轴上沿着所述轴的轴向滑动,根据该结构,与伞的打开/收起连动,能够伸缩套。因此,能够与打开伞使用送风装置的情况和收起伞不使用送风装置的情况相适应地伸缩套。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所述安装机构能够以使所述套平行地邻接于轴的方式与所述轴相结合。根据该结构,安装有送风装置的伞的重量均衡,能易于手持伞。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所述套形成有能插通所述轴的插通孔。根据该结构,装有送风装置的伞的重量均衡,易能于手持伞。参照附图,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如上所述的、或其他目的、特征以及效果。


图I是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伞的图解性立体图,表示从伞布的外侧面侧所看到的伞的状态。图2是伞的图解性立体图,表示从伞布的内侧面侧所看到的伞的状态。图3表示伞已被收起了的状态。图4是伞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图解性部分剖面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方案。图7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方案。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图解性侧面图。图9是表示主骨已被折叠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将轴容纳于套中的状态的部分透视图。图11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图解图。图12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图解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送风装置和安装有送风装置的伞的侧视图,将部分剖开而显示。图14是表示将图13的送风装置的周边部分扩大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5是第一安装部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与轴向垂直相交的剖面。图16是第二安装部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与轴向垂直相交的剖面。图17是表示在轴上旋转套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收缩套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案的变形状态的侧视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将部分剖面而显示。图21是表示在套上设置抓持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案<第一实施方案>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图I是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伞的图解性立体图,表示从伞布的外侧面侧所看到的伞的状态。图2是伞的图解性立体图,表示从伞布的内侧面侧所看到的伞的状态。例如伞I是可携带的伞,用于遮雨或遮阳。伞I具备用于使用者抓持的手柄2、安装有手柄2的轴3、配置于轴3外周的伞巢4、连接于伞巢4的多个副骨5、连接于副骨5的多个主骨6、安装于主骨6的伞布7。轴3是形成为筒状(例如圆筒状)的中空构件,其基端固定在手柄2。轴3具备安装有手柄2的小径部8、与小径部8的顶端连接的锥型部9、与锥型部9的顶端连接的轴主体10。随着靠近轴3的顶端侧,锥型部9的直径变大。轴主体10具有比小径部8还大的内径。伞巢4形成为包围轴主体10的筒状,其在轴主体10上可以沿着轴3的轴向SI滑动。副骨5形成为棒状。副骨5的基端通过铰链(未图示)与伞巢4相连,副骨5在伞巢4上可上下摇动。副骨5在伞巢4的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主骨6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棒状。主骨6的基端通过铰链(未图示)与固定在轴主体10顶端的连接构件13 (上巢)连接,主骨6在轴3上可上下摇动。主骨6的中途部通过铰链(未图示)与副骨5的顶端相连接。主骨6在伞巢4的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并且相互对应的主骨6与副骨5相连接。伞布7用于给伞I的使用者遮挡雨水和阳光,并张挂在主骨6。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将伞巢4配置于轴主体10的顶端侧,使伞I (主骨6)呈 如图2所示的打开状。使伞巢4从如图2所示的状态变成在轴主体10上滑动,使其位移至轴主体10的基端IOa侧,由此如图3所示那样收起伞I。随着伞I的打开/收起,伞巢4在轴3的轴向SI的滑动区域22滑动。图4是伞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参照图4,伞I的轴3的轴主体10内容纳有第一风扇11、邻接于第一风扇11的扩散器(diffuser) 14、驱动第一风扇11的第一马达15。第一风扇11例如为沿轴3的轴向SI延伸的横流风扇。就第一风扇11而言,在轴主体10中轴向SI的伞巢4的滑动区域22上至少配置有一部分(在该实施方案中是全部)。扩散器(diffuser) 14能将来自第一风扇11的风的动能转换成压能。第一马达15以使第一风扇11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该第一风扇11。另外,第一马达15由轴主体10支撑。第一马达15与容纳于轴3的小径部8的控制单元16连接。控制单元16包含打开/关闭第一马达15的开关和第一马达15的电源(电池等)。伞I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开关来打开/关闭第一风扇11。轴3的轴主体10的空间R2包含将第一风扇11的风送至送风口 191的第一送风路18。第一风扇11容纳于第一送风路18内。参照图I和图4,在轴3的轴主体10内形成有吸入口 201和送风口 191。吸入口201和送风口 191由沿轴向SI延伸的狭缝形成,并配置在滑动区域22。另外,吸入口 201设置于轴主体基端金属箍(ferrule)部分13,可以从伞布外侧吸入空气。当第一风扇11旋转时,伞布7内侧面23侧的空气从吸入口 201通过扩散器14和第一风扇11,并从送风口191被送至伞布7的内侧面23侧。伞布7外侧面侧的空气从吸入口 201通过扩散器14和第一风扇11,并从送风口 191被送至伞布7的内侧面23侦U。此外,也可以在送风口 191设置放气孔(louver)。如上述说明,根据该实施方案,第一风扇11容纳于轴3内的轴主体10内,因此无论是使用第一风扇11还是不使用第一风扇11,第一风扇都不会成为累赘。另外,第一风扇1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沿着轴3的轴向SI的长而宽的滑动区域22,因此能够使第一风扇11的配置空间变大。由此,能够使增第一风扇11变大,因此也能够进一步加大第一风扇11的风量。另外,能够从狭缝状的第一送风口 191 (例如,缝隙为75 μ m)以接近音速的速度均匀地吹出少量压缩空气。该高速流沿轴主体10的外周面等壁面流动,由此产生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此时,由高速流产生的负压会大量地吸引周围空气,产生伯努利效应,其结果,会产生增幅的层状空气流。此时的空气增幅量可达第一风扇11吸入的空气量的15-25 倍。此外,所述康达效应是指流体沿着壁面流动时,流体与壁面之间的压力下降使流体吸附于壁面的现象。另外,所述伯努利效应是指流体的流路变窄而形成高速气流,使得该部分产生负压,由此吸引周围空气的现象。此外,将小径部8的直径、锥型部9的直径与轴主体10的直径相同地设置也可。<第二实施方案>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图解的部分剖面图。此外,下面主要说明与已说明的结构不同的地方,对于同样的结构,用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参照图5,伞I还具备第二风扇24,其配置于伞布7的外侧面27侧;套25,其用于容纳第二风扇24。另外,在伞I的副骨5和主骨6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方案中,副骨5和主骨6双方)上形成有送风口 192、193。轴3的轴主体10的顶端形成有锥型部26。锥型部26的直径越向顶端则越大。锥型部26安装有连接构件13。锥型部26中伞布7的内侧面23侧部分形成有送风口 191a。套25嵌合在轴3的锥型部26的顶端,并从轴3的轴主体10的顶端向伞布7的外侧面27侧延伸。套25形成为顶端封闭的筒状(圆筒状)。套25形成有吸入口 202,可以将伞布7的外侧面27侧的空气吸入到套25内。套25内容纳有第二马达28和第二风扇24。第二马达28安装在套25的顶端。第二风扇24以可旋转的方式被第二马达28支撑。第二马达28连接于控制单元16 (参照图4),并且通过控制单元16的开关,能够独立于第一马达15而进行开关。第二风扇24例如可以是多叶片风扇,通过第二马达28和套25被轴3支撑。套25内的空间Rl与轴3内的空间R2连通。另外,套25内的空间Rl与副骨5内的空间R3和主骨6内的空间R4连通。具体而言,在轴3的轴主体10的打开 I时配置伞巢4的部分,形成有多个第一连通孔31。另外,伞巢4的与副骨5连接的各部分形成有第二连通孔32。各第二连通孔32与相对应的第一连通孔31连通。各副骨5都形成为中空的筒状,内部形成有空间R3。此外,因为各副骨5和各主骨6的结构相同,下面主要对一个副骨5和主骨6进行说明。副骨5的基端通过铰链37与空间R4连接,并且,且与第二连通孔32连通。副骨5的中间部形成有多个狭缝状的送风口 192,并向下侧(伞I的使用者那一侦U开口。副骨5的顶端通过铰链38与主骨6的中间部连接。主骨6形成为两端封闭的中空筒状,内部形成有空间R4。主骨6的基端通过铰链29与连接构件13 (轴3)连接。在主骨6的中间部,空间R4与空间R3连通。主骨6的顶端形成有狭缝状的送风口 193,并向下侧(伞I的使用者那一侧)开口。此外,空间R2-R4之间的连接部分没必要完全封闭,只要是能送风的结构就可以。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套25内的空间R1、轴3内的空间R2、副骨5内的空间R3以及主骨6内的空间R4形成第二送风路39。第二送风路39与第一送风路18的边界40配置有切换阀41。切换阀41是用于切换以下状态第一送风路18与第二送风路39的连通的状态、和第一送风路18与第二送风路39的连通被切断的状态。切换阀41安装于轴3的轴主体10,能够打开或关闭第二送风路39与第一送风路18之间的边界40。通常,切换阀41如图5所示那样是关闭着的。当第二风扇24旋转时,伞布7的外侧面27侧的空气从吸入口 202进入到套25内的空间R1。这些空气的一部分从送风口 191a供给至伞布7的内侧面23侧。其余的空气,进一步从轴3的空间R2通过副骨6的空间R3,一部分从送风口 192向第二送风路39的外侧(伞布7的内侧面23侧)供给。而且,从空间R3进入到空间R4的空气,从送风口 193向第二送风路39的外侧(伞布7的内侧面23侧)供给。另外,在打开切换阀41时,只有第一风扇11和第二风扇24中的一个会旋转。当只有第一风扇11旋转时,第一风扇11的风会供给至各送风口 191-193。另一方面,当只有第二风扇24旋转时,第二风扇24的风会供给至各送风口 191-193。如上述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案,能够将送风口 191-193配置于伞的使用者的近处。由此,能够增加吹向伞I的使用者的风量。另外,能够通过第二风扇24向伞布7的内侧面23侧供给伞布7的外侧面27侧的空气。例如,像夏天这样的高温时期,能够向积蓄有热量的伞布7的内侧面23侧的空间供给伞布7的外侧面27侧的空气。另外,能够通过第一风扇11和第二风扇24这两个风扇从送风口 191-193供给更多的风。
进而,能够从第一风扇11附近的轴3的送风口 191向使用者供给第一风扇11的风。另外,能够从离第二风扇24较近的主骨6和副骨5向使用者供给第二风扇24的风。由此,能够加强从每个风扇11、24向使用者供给的风。另外,在择一使用第一风扇11和第二风扇24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打开切换阀41,向第一送风路18和第二送风路39双方供给来自一个风扇的风。由此,在进行只旋转一个风扇的省电运行时,能够向第一送风路18和第二送风路39双方送风。另外,能够通过设置多个送风口 191-193来促进伞布7的内侧面23侧的空气的对流,因此可以向伞I的使用者提供更凉爽的空气。此外,可以去掉送风口 191-193中的一个或两个。而且,锥型部26的直径在轴向Si的任意一处都可以是恒定的。此外,在此实施方案中,如图6所示,可以设置用于插通主骨6或者副骨5(图6中是主骨6)的中空的挠性管42。此时,第二送风路39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挠性管42,从挠 性管42的例如形成在其顶端的送风口 194向伞I的使用者供给。挠性管42可以在副骨5上滑动,并可以调整从副骨5突出的突出长度。当收起伞I时,挠性管42的大部分容纳于副骨5中。此时,能够通过弯曲挠性管42来自由地改变送风口 191的位置。另外,如图7所示,可以设置安装于主骨6或者副骨5(图7中是主骨6)的袋体43。袋体43可以改变其外形和内容量,在袋体43内形成有空间R5。袋体43例如保持在主骨6的顶端并与空间R4连通。袋体43形成有送风口 194。袋体43,与一端保持在主骨6或者副骨5(图7中是主骨6)的挠性管44的其他端结合。当挠性管44受到一定以上的力时会产生变形,从而能够改变形状。由此,能够调整送风口 194的位置。并且,当挠性管44受到小于一定的力时(包括不受力的情况),不产生变形,从而可以维持其形状(送风口 194的位置)。此时,能够通过弯曲挠性管44等来改变袋体43的送风口 194的位置,因此能够自由地调整袋体43的送风口 194的位置。〈第三实施方案〉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图解性侧面图。参照图8,在该实施方案中没有设置副骨。另外,在该实施方案中,主骨6A通过铰链(未图示)与轴3的锥形体26连接。主骨6A形成为中空的筒状。主骨6A的基端配置在锥型部26内,使来自第二风扇24的风送向主骨6A内。送向主骨6A的风,从形成于主骨6A的顶端的送风口 195供给至伞布7A的内侧面23侧(伞I的使用者那一侧)。中空的挠性管45可滑动地安装在主骨6A,并且从主骨6A的顶端(送风口 195)突出的突出量可以变更。伞布7A被主骨6A和挠性管45支撑。伞布7A形成为在内侧面23与外侧面27之间形成有空间(间隙)的袋状,并使通过主骨6A和挠性管45的来自第二风扇24的风进入伞布7A内。由此,能够使伞布7A鼓起来。伞布7A内的空间在轴3的周方向上被隔开成多个,可以使来自一个挠性管45的风送往每个隔间。伞布7A的每个隔间形成有送风口 196,能够向内侧面23侧送风。另外,轴3的锥型部26与套25单独地形成,从而能够使轴3沿轴向SI向套25滑动。如图9所示,能够通过在锥型部26旋转主骨6A来折叠该伞I。折叠主骨6A后,如图10的图解图,可以通过使滑动轴3相对于套25进行滑动,使轴3的锥型部26、主骨6A和伞布(图10中未图示)收纳于套25内。并且,在主骨6A被折叠的情况下,主骨6A以沿轴向SI与锥型部26排列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套25与轴3之间容纳主骨6A。此外,在图中套25显得比较短,但实际上,其长度达到能够容纳整个轴3的程度。由该实施方案,套25能够作为放入伞的套来使用。另外,能够通过逆向旋转第二风扇24使伞布7内处于负压状态,从而吸入伞布7内的空气,以免伞布7的体积增大。<第一一第三实施方案的变形例>该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的内容,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变更。
例如,如图11所示,设置作为空气调和装置的冷气装置46,从而在冷气装置46中冷却的空气通过第一风扇或者第二风扇(图11中未图示)送出。冷气装置46只要是可以冷却空间R2等空间内的空气的装置就不受限定,能够例举FPSC(free piston Stirlingcooler 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此时,可以从送风口 191 (图11中未图示)等向伞I的使用者供给调节过的空气。此时,热导管(未图示)等与冷气装置46连接,从而能够冷却轴3。另外,如图12所示,可以设置具有安装在套25外侧的珀尔帖元件47的冷气装置 48。珀尔帖元件47与未图示的热导管连接,从而冷却第二风扇周围的空气。另外,上述各实施方案的风扇只要是能够产生风的就可以,除了使用多叶片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以外,也可以使用横流风扇或离心式多叶风扇、涡轮风扇等可以产生适当的正压或负压的风扇。另外,可以在袋体43等的送风口上安装阀,从而空气滞留在袋体中时,将袋体内的空气吐出。另外,轴3可以是伸缩的。进而,可以在使用者的衣服上的带状物(belt)、拉锁、纽扣等上安装袋体43。〈第四实施方案〉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送风装置300、和安装有送风装置300的伞400的侧视图。此外,下面将图的一部分剖开而表示。参照图13,伞400是公知的伞。例如伞400是可携带的伞,可以用于遮雨或遮阳。伞400具备用于使用者握持的手柄402、安装有手柄402的轴403、配置于轴403的外周的伞巢404、连接于伞巢404的多个副骨405、连接于副骨405的多个主骨406、以及安装于主骨406的伞布407。轴403形成为筒状(例如圆筒状),向轴向S2延伸。手柄402可拆卸地固定于轴403的基端403b。伞巢404形成为包围轴403的筒状,其在轴403上可以沿着轴403的轴向S2滑动。副骨405形成为棒状。副骨405的基端通过铰链(未图示)与伞巢404相连。副骨405在伞巢404上可上下摇动。副骨405在伞巢404的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主骨406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棒状。主骨406的基端通过铰链(未图示)与固定在轴403的顶端403a的连接构件408 (上巢,金属箍)相连接。主骨406在轴403上可上下摇动。主骨406的中途部通过铰链(未图示)与副骨405的顶端相连接。主骨406在轴套404的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且相互对应的主骨406与副骨405相连接。伞布407用于给伞400的使用者遮挡雨水和阳光,并张挂在主骨406。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将伞巢404配置于轴403的顶端403a侧,使伞400呈如图13所示的打开状。使伞巢404从如图13所示的状态变成在轴403上滑动,使其位移至轴403的基端403b,由此收起伞400。 图14是表示将图13的送风装置300的周边部分扩大的状态的剖面图。如图14所示,送风装置300产生风使风吹向伞400的使用者。该送风装置300既可安装于轴403,也可从轴403拆卸。送风装置300包括套301、风扇302、马达303、电源304、安装机构305、以及控制装置 306。套301在轴403的轴向S2上以长圆筒状形成。套的直径是可以握在手里程度的直径(例如直径为5cm-10cm)。套301以沿轴403的轴向S2可以伸缩的方式构成。套301包括第一筒状部311和第二筒状部312。第一筒状部311配置于轴403的基端403b侧,第二筒状部312配置于轴403的顶端403a侧。第一和第二筒状部311、312例如可以形成为圆筒状。第一筒状部311和第二筒状部312以在轴向S2可滑动地相嵌合。由此,套301可以在轴向S2上滑动。在第一筒状部311的一端固定有盖315。另外,在第二筒状部312的一端固定有盖316。根据上述结构,在套301内形成容纳空间R10。如图13所示,套301形成有吸入口 317和送风口 318。吸入口 317和送风口 318分别配置于第一筒状部311和第二筒状部312,并相互连接。送风口 318在轴向S2上形成为细长状,与第一实施方案的送风口 191(参照图4)相同地能产生康达效应。如图14所示,套301中容纳有风扇302、马达303、电源304以及控制装置306。例如,风扇302是在轴向S2上延伸的横流风扇。风扇302也可以在沿轴向S2上延伸的多叶片风扇。通过旋转风扇302向送风口 318供给来自吸入口 317的风。风扇302包括第一风扇321和第二风扇322。第一风扇321和第二风扇322分别包括多个在轴向S2上延伸的扇叶319。扇叶319在风扇302的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第一风扇321形成为一端设有盖的圆筒状,并容纳于第一筒状部311中。第二风扇322形成为一端设有盖的圆筒状,并容纳于第二筒状部312中。第一风扇321的另一端与第二风扇322的另一端相互嵌合。由此,第一风扇321和第二风扇322可以连动(一起)旋转。另外,第一风扇321和第二风扇322可以在轴向S2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相互嵌合。第一风扇321固定于马达303的输出轴303a,可以与输出轴303a—体旋转。马达303的套303b在容纳空间RlO内,固定于盖315。第二风扇322安装在支轴323,可以围绕支轴323进行旋转。支轴323固定于盖316。根据上述结构,风扇302可以与套301—体在轴向S2上进行伸缩。电源304和控制装置306例如可以固定于盖315。电源304是为了向马达303提供用于驱动马达303的电力而设置的。通过操作控制装置306所具有的开关(未图示)来旋转或停止马达303。由此,能够切换依靠风扇302的送风状态和送风的停止状态。安装机构305是为了将套301可拆卸地安装于伞400的轴403而设置的。通过使用安装机构305,套301以与轴403平行且相邻的方式配置。安装机构305具备第一安装部331和第二安装部322。图15是第一安装部331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与轴向S2垂直相交的剖面。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安装部331可拆卸地安装于轴403的基端403b侧的部分。第一安装部331包括固定于第一筒状部311的基部333、轴部334以及顶端部335。基部333在盖315的附近固定于第一筒状部311的外周面。轴部334配置于轴403和套301之间,从基部333向轴403突出。当安装机构305安装于轴403时,轴部334在与轴向S2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延伸。顶端部335安装于轴部334。相对于基部333,顶端部335可以围绕轴部334旋转。在顶端部335形成有保持部336。保持部336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在轴403周方向的一半以上的范围与轴403结合。由此,第一安装部331把持轴403,从而连接轴403和套301的第一筒状部311。保持部336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或金属片)而形 成。由此,可以通过将保持部336压入轴403而使保持部336与轴403结合。另外,能够通过将保持部336从轴403拉出而从轴403拆卸保持部336。图16是第二安装部332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与轴向S2垂直相交的剖面。如图14和图16所示,第二安装部332可拆卸地安装于轴403的顶端403a侧的近处。第二安装部332在轴向S2上与第一安装部331隔开而配置。第二安装部332的基端固定于套301的第二筒状部312的外周面。在第二安装部332的顶端侧形成有保持部337。保持部337采用与保持部336相同的材质并具有相同的形状,并在轴403周方向的一半以上的范围与轴403结合。由此,第二安装部332把持轴403,从而连接将轴403和套301的第二筒状部312。可以通过将保持部337压入轴403而使保持部337与轴403结合。另外,能够通过将保持部337从轴403拉出而从轴403拆卸保持部337。以上是送风装置300的大体构成。参照图14,在这样的送风装置300中,能够在维持第一安装部331安装于轴403的状态的同时,使第二安装部332处于从轴403卸下的状态。此时,第一安装部331的基部333和顶端部335可以围绕轴部334旋转。由此,通过将套301围绕轴部334进行旋转,如图17所示那样,能够使套301的第二筒状部312侧部分离开轴403。由此,将伞巢404在轴向S2上滑动而收起伞400时,套301不会成为累赘。另外,如图18所示,在不使用送风装置300时,将套301的第一筒状部311向第二筒状部312滑动。由此,第一筒状部311和第一风扇321位移至第二筒状部312和第二风扇322侧,从而套301收缩。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方案,在不使用风扇302时,能够从轴403拆卸送风装置300,因此风扇302不会成为累赘。另外,可以将风扇302 (送风装置300)配置于轴403外侦牝因此可以充分保证风扇302的空间。由此,能够使风扇302变大,从而能够增加风扇302的风量。另外,可以自由设定轴403上的送风装置300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在使用者希望的位置上安装送风装置300。另外,通过使用第一安装部331和第二安装部332,能够在轴403的轴向S2的相互分开的两处,将送风装置300安装于伞400的轴403。由此,可以将送风装置300以更稳定的姿势安装于轴403。进而,能够将第一安装部331安装于轴403的基端403b。在该状态下,能够使套301围绕轴部334旋转,并且使第二安装部332离开轴403。由此,在收起伞400时,可以抑制套301与伞400的伞布407等的接触。从而,能够容易收起伞400。另外,能够伸缩套301。因此,当使用送风装置300时,能够通过伸长套301来大范围地送风。另外,在不使用送风装置300时,可以通过收缩套301使送风装置300变小。进而,由安装机构305,套301可以平行地邻接于轴403的方式与轴403结合。由此,安装有送风装置300的伞400的重量十分均衡,能易于手持伞400。此外,如图19所示,可以将第二安装部332安装于伞巢404。此时,第二安装部332通过伞巢404与轴403连接。
随着伞巢404位移至轴向S2,套301和风扇302在轴向S2上伸缩。为收起伞400将伞巢404位移至轴403的基端403b侧时,如图18所示那样,套301和风扇302在轴向302上收缩。此时,可以使套301和风扇302与伞400的打开和收起连动而伸缩。因此,能够与打开伞400使用送风装置300的情况和收起伞400不使用送风装置300的情况相适应地伸缩套301和风扇302。〈第五实施方案〉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将部分剖面而显示。此夕卜,下面主要对与所述结构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结构,图中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该实施方案中,将送风装置300A以包围轴403的方式安装在轴403上。具体来讲,在送风装置300A的套301A的盖315形成有插通孔315a,并且,在盖316形成有插通孔316a。在插通孔315a、316a插通轴403。另外,套301包括第三筒状部313和第四筒状部314。第三筒状部313被第一筒状部311包围,固定于盖315的一侧面。第四筒状部314被第二筒状部312包围,固定于盖316的一侧面。第三筒状部313和第四筒状部314相互嵌合,可以在轴向S2上相对移动。风扇302被第一-第四筒状部311-314包围。内齿轮340以与风扇302可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风扇321的一端。在该内齿轮340啮合有外齿轮341。外齿轮341以与马达303的输出轴303a可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在马达303的输出轴303a。外齿轮341的节圆直径小于内齿轮340的节圆直径。通过内齿轮340和外齿轮341形成减速机构。马达303通过该减速机构旋转驱动风扇302。马达303的套301配置于偏离轴403的位置。第一风扇3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第三筒状部313支撑。另外,第二风扇3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第四筒状部314支撑。安装机构305A包括第一安装部331A和第二安装部332A。第一安装部331A和第二安装部332A,例如使用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而形成。第一安装部331A插在第三筒状部313和轴403之间,产生弹性斥力。另外,第二安装部332插入第四筒状部314和轴403之间,产生弹性斥力。根据上述结构,送风装置300A的套301A可拆卸地安装于轴403。从轴403拆卸送风装置300的套301时,从轴403和第三筒状部313之间拔出第一安装部331A。另外,从轴403和第四筒状部314之间拔出第二筒状部332A。由此,套301A和轴403解除结合。从而,能够从轴403拔出套301A。根据该结构,装有送风装置300A的伞400的重量均衡,能易于手持伞400。此外,在该实施方案中,如图21所示,可以设置从盖315延伸的第一抓持部351。第一抓持部351是为了用手等抓持单个送风装置300A而设置的。第一抓持部351为筒状,例如为圆筒状,并固定于盖315。另外,在送风装置300A设置第二抓持部352也可。第二抓持部352是为了用手等抓持单个送风装置300A而设置的。第二抓持部352用带状物形成。第二抓持部35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筒状部311。第二抓持部352的其他端固定于第二筒状部312。可以将第二抓持部挂在肩上。进而,可以在送风装置300A设置第三抓持部353。第三抓持部353是为了用手等抓持单个送风装置300A而设置的。第三抓持部353通过形成在套301的第一筒状部311外周面的一个或多个(在该实施方案中是两个)凹处而形成。在轴向S2上,第三抓持部353的位置与送风口 318的位置相重合。根据该结构,容易携带未安装于伞400的送风装置300A。另外,能够通过用手把持第三抓持部353,使来自送风口 318的风吹向手。此外,可以省略第一-第三抓持部351-353的一个或两个。〈其他实施方案〉在送风装置300、300A上,第一筒状部311和第二筒状部312可以一体形成。此时,送风装置300、300A的套301、301A不会伸缩。因此,没有必要使风扇302在轴向S2上伸缩。从而,可以提高风扇形状的自由度。由此,作为风扇可以采用螺旋桨式风扇等其他种类的风扇。另外,可以在套301内配置与第一-第三实施方案相同的空气调和装置。另外,安装机构不局限于305、305A,只要是能将套301安装和拆卸于轴403的结构便可。另外,可以将第一至第三抓持部351-35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送风装置300。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只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而举出的例子而已,不应理解为本发明限定于这些具体例子,而是根据所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申请对应于2009年12月31日在日本专利局提出的专利申请2009-299616号,并且通过引用将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纳入本文。符号说明I 伞3 轴4 伞巢 7、7A 伞布11第一风扇22滑动区域191-196 送风口
300、300A 送风装置301、30IA 套302 风扇305、305A 安装机构311第一筒状部312第二筒状部
315a、316a (可插通轴的)插通孔318 送风口33U331A 第一安装部332、332A 第二安装部334 轴部400 伞403 轴404 伞巢SI 轴向S2 轴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打开/收起的伞,其具有伞布,其特征在于,具备 中空的轴; 筒状的伞巢,其配置于所述轴的外侧,当打开/收起所述伞时,在所述轴上沿着所述轴的轴向滑动; 第一风扇,其配置于所述轴内,用于产生风; 送风口,其用于将由所述第一风扇产生的风送向所述伞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副骨,其一端安装于所述伞巢;主骨,其安装有所述副骨的另一端,随着所述伞巢的滑动动作而打开/收起,并安装有伞布, 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轴、所述副骨和所述主骨中的至少一个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风扇,其配置在所述伞布的外侧面侧,且被所述轴支撑, 所述第二风扇,以将所述伞布的所述外侧面侧的空气送往所述送风口的方式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送风路,将所述第一风扇的风送往形成于所述轴的送风口 ; 第二送风路,将所述第二风扇的风送往形成于所述主骨和所述副骨中的至少一个上的送风口 ; 切换阀,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的连通的状态、和所述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的连通被切断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套,其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风扇并安装于所述轴, 所述套以可收纳所述伞布和所述轴的方式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安装于所述主骨或所述副骨的挠性管,并且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挠性管。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袋体,用于导入来自所述风扇的风;挠性管,其被所述主骨或所述副骨支撑,并安装有所述袋体, 在所述袋体形成有所述送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空气调和装置, 并且以将所述空气调和装置所调整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来送出的方式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打开/收起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轴向上所述伞巢在所述轴上滑动的区域。
10.一种送风装置,其安装于具有轴的伞的所述轴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用于产生风的风扇; 套,其设置有吹出由所述风扇产生的风的送风口,并且容纳所述风扇; 安装机构,其可以将所述套安装于所述轴; 所述安装机构构成为,将所述套以从所述轴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套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包括互相分开配置的可安装于所述轴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所述轴的轴向上互相分开而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配置于所述轴和所述套之间的轴部, 在解除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轴的连接状态下,所述套可以围绕所述轴部进行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包括安装有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安装有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第二筒状部, 所述第一筒状部以沿着所述轴的轴向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二筒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包括筒状的伞巢,该伞巢配置于所述轴的外侧,并且为了打开/收起所述伞而在所述轴上沿着所述轴的轴向滑动, 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伞巢可以与所述轴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能够以使所述套平行地邻接于轴的方式与所述轴相结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形成有能插通所述轴的插通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不会成为累赘,而且能够通过充分保障风扇的配置空间来保障充足风量的可打开/收起的伞以及送风装置。伞(1)具备中空的轴(3);筒状的伞巢(4),其配置于所述轴(3)的外侧,当打开/收起所述伞(1)时,在所述轴(3)上沿着所述轴(3)的轴向(S1)滑动;第一风扇(11),其配置于所述轴(3)内,用于产生风;送风口(191、192、193、194、195),其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11)产生的风送向所述伞(1)的内侧。
文档编号A45B3/00GK102686125SQ201080060149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1日
发明者上田满 申请人:上田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