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舒适车线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029阅读:9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舒适车线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鞋,一种不含有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尤其是一种舒适的车线鞋。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传统的所有车线鞋,其共同点在于均由鞋面、鞋中底、鞋垫、鞋底组成,鞋底包括,中空鞋底、发泡型鞋底、跟型组合底。针对中空鞋底,本申请人于2011. 02. 08申请,现已公布及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201110047475. 2,已经详细说明中空鞋底的缺失并提出了改进方案,现针对发明专利201110047475. 2,以车线鞋为例作进一步改进。针对发泡鞋底,本申请人于2011. 02. 08申请,现已公布及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201110047493. 8,已经详细说明发泡鞋底的缺失并提出了改进方案,现针对发明专利201110047493. 8,以车线鞋为例作进一步改进。针对跟型组合底,本申请人于2011. 02. 08申请,现已公布及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201110047497. 9,已经详细说明跟型组合底的缺失并提出了改进方案,现针对发明专利201110047497. 9,以车线鞋为例作进一步改进。本申请中的发明一种舒适的车线鞋与传统的车线鞋的区别在于,中空鞋底、发泡型鞋底、跟型组合底的跟位部设置稳固体,让鞋底跟位处与脚跟接触位置实心,去除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达到更舒适的脚感,并设置新型腰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原有中空大底、发泡型鞋底、跟型组合底,因中底有腰铁和上下插中与脚接触的部分硬度大,又具有较高的厚度,使得穿着者不舒适的技术问题,除去硬质上下插中及腰铁,让鞋内部具有更大的放置鞋垫之空间,无需改变鞋帮的外观和尺寸的鞋结构,使其能放置较厚的脚床型脚垫,让穿着更稳固及舒适的一种没有中底腰铁与硬质插中的舒适中空大底鞋。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舒适的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体由鞋面、鞋垫和鞋底组成,鞋底包括,中空鞋底、发泡型鞋底、跟型组合底。鞋垫包括,鞋垫皮、鞋垫发泡层、中底发泡层、中底片。进一步改进之处有下述八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所述中空鞋底、跟型组合底的跟位处至着地点的裸空部上方、或裸空部内、或裸空部的跟位处设置稳固体。稳固体主要目的是稳固鞋底,不让脚底踏到中空大底的裸空部或发泡型鞋底的发泡孔,让与脚底接触位置实心,鞋中底片即可以使用软质中底片或不使用中底片,是一种不含有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的一种舒适的车线鞋。更进一步的在所述稳固体的跟位处的上方设置防震槽在防震槽内设置防震片,防震片的使用增加鞋底与鞋垫的舒适性。
原有传统的车线鞋使用的是中空底,故无法生产跟型车线鞋与跟型组合底车线鞋,现针对中空跟型底与跟型组合底采用稳固体与新型腰铁的方式,实现了这两类鞋底的可用性,原理是以新型腰铁加固稳固体或取代稳固体,让鞋底与脚底接触的跟位处呈现实心,有稳固体的弹性与新型腰铁的牢固相结合,不仅中空跟型底与跟型组合底皆能可生产, 更具备疏适性。新型腰铁采用不包含金属的PU、ABS、PVC、TPU、PC、CPU等非金属材料材料。所述鞋钉在跟位处穿过新型大底腰铁、固定在鞋跟内。所述鞋钉可为金属钉或竹、木、藤钉或塑料钉,当鞋钉使用竹、木、藤钉或塑料钉时,鞋底即无金属物,可免去海关扫描金属的响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舒适的车线鞋,是在本发明人的已公告发明专利201110047475. 2,201110047493. 8,201110047497. 9,的改进发明,其与传统的鞋最大的区别在于,本发明申请中的一种舒适的车线鞋,不含有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更进一步的通过在稳固体上开设防震槽,并设置防震片,此种结构可让脚底不用接触到中底硬质插中及中底腰铁,因此生产的鞋使脚感更舒适,让脚底直接透过软质层与防震片直接接触后再与大底或是鞋跟接触,并且在于鞋跟或鞋底跟位处加上防震片, 在鞋垫与鞋跟或是鞋底之间加上防震片,又因为防震片的使用让脚底不用接触硬质差中或牙钉达到更舒适的脚感。请参阅图50至图76现有传统的工艺针对中空跟型底与跟型组合底,这两类鞋无法以车线鞋工艺生产,本申请中的发明一种舒适的车线鞋,以新工艺生产这两类鞋,比传统图1至图4更舒适脚感。


图1为传统技术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2为传统技术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3为采用图2的传统技术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4为传统技术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6为图5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7为采用图6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8为图7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9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10为图9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11为采用图10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12为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13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14为图13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15为采用图14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16为图15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17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18为图17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19为采用图18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20为图19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21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22为图21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23为采用图22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M为图23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25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沈为图25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27为采用图沈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观为图27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四为图10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30为图四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31为采用图沈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32为图31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33为图1的改进后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俯视图;图34为图33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结构剖视图;图35为采用图34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36为图35的本发明中空成型大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37为传统技术发泡型鞋底结构示意图;图38为采用图37的传统技术发泡型鞋底结构剖视图;图39为采用图38的改进后本发明发泡型鞋底结构剖视图;图40为采用图39的本发明发泡型鞋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41为图40的本发明发泡型鞋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42为图37的本发明的改进后本发明发泡型鞋底结构俯视图;图43为图38的本发明的改进后本发明发泡型鞋底结构剖视图;图44为采用图43的本发明发泡型鞋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45为图44的本发明发泡型鞋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46为图37的本发明的改进后本发明发泡型鞋底结构俯视图;图47为图46的本发明的改进后本发明发泡型鞋底结构剖视图;图48为采用图47的本发明发泡型鞋底车线鞋结构剖视图;图49为图48的本发明发泡型鞋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50为本发明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俯视图;图51为图50的本发明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剖视图;图52为采用图51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鞋结构剖视图;图53为图52的本发明中空跟型成型底车线鞋鞋垫与中底结构剖视图;图M为采用图51的改进型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剖视图;图55为采用图M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鞋结构剖视图;图56为采用图51的改进型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剖视图;图57为采用图56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鞋结构剖视图58为采用图51的改进型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剖视图;图59为采用图58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鞋结构剖视图;图60为采用图M的改进型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剖视图;图61为采用图60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鞋结构剖视图;图62为采用图56的改进型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底结构剖视图;图63为采用图62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成型大底鞋结构剖视图;图64为本发明中空跟型组合底结构俯视图;图65为采用图64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结构剖视图;图66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结构剖视图;图67为采用图66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结构剖视图;图68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结构剖视图;图69为采用图68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结构剖视图;图70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结构剖视图;图71为采用图70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结构剖视图;图72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结构剖视图;图73为采用图72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结构剖视图;图74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结构剖视图;图75为采用图74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结构剖视图;图76为图65、图67、图69、图71、图73、图75的本发明发中空跟型组合底鞋外观图;图77为图7、图11、图15、图19、图23、图27、图29、图31、图35的本发明发中空
跟型组合底鞋外观图;图78为本发明的改进后本发明发泡型鞋底结构剖视图;图79为采用图78的本发明发发泡型鞋底结构剖视图;(车正面鞋);图80为图79的本发明发发泡型鞋底车线鞋外观图;图81为反面车合的鞋底与鞋面示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请参阅图1到图81所示,一种舒适车线鞋,包括鞋主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体100由鞋面20、鞋垫28和鞋底1组成,鞋底1包括,中空鞋底61、发泡型鞋底71、跟型组合底81。鞋垫28包括,鞋垫皮30、鞋垫发泡层31、中底发泡层32、中底片33。进一步改进之处有下述八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请参阅图5到图12、图13到图20、图29、图31、图33到图35、图50 到图52、图M到图63、图66到图75所示,所述中空鞋底61、跟型组合底81的跟位处901 至着地点14的裸空部2上方、或裸空部2内、或裸空部2的跟位901处设置稳固体90。第二种情况,请参阅图37到图40、图42到图44、图46到图48、图78到图80所示,所述发泡型鞋底71的跟位901处、或跟位901的发泡孔904内、或跟位901处与前掌位902设置稳固体90。第三种情况,请参阅图18、图19、图58到图65、图70到图75所示,在所述稳固体 90的跟位处901的上方设置防震槽2在防震槽2内设置防震片3。第四种情况,请参阅图30、图32所示,设置加厚型鞋垫发泡层31。第五种情况,请参阅图54、图55、图60、图61、图64、图65所示,所述稳固体90设新型腰铁21。新型腰铁21,采用不包含金属的PU、ABS、PVC、TPU、PC、CPU等非金属材料材料。第六种情况,请参阅图62、图63、图66、图67、图70、图71所示,所述稳固体90整
体由大底腰铁21取代。第七种情况,请参阅图70到图75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钉5在跟位901处穿过新型大底腰铁21、固定在鞋跟4内。所述鞋钉5可为金属钉或竹、木、藤钉或塑料钉,当鞋钉5使用竹、木、藤钉或塑料钉时,鞋底即无金属物,可免去海关扫描金属的响声。第八种情况,请参阅图50至图75所示,进一步的,在所述稳固体90内设置传统大底腰铁6或新型腰铁21。(图51、图52、图58、图59、传统大底腰铁6)。车线鞋包含车正面鞋与车反面鞋,车正面鞋车线在外,车反面鞋,又称为车翻鞋, 鞋底与鞋面反面车合,与鞋底车合后再翻转鞋面与鞋底并以胶水黏合。请参阅图78到图80 所示是车正面鞋,图1至图76、图81是车反面鞋。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舒适车线鞋,包括鞋主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体(100)由鞋面(20)、 鞋垫08)和鞋底(1)组成,鞋底(1)包括,中空鞋底(61)、发泡型鞋底(71)、跟型组合底 (81)。鞋垫(28)包括,鞋垫皮(30)、鞋垫发泡层(31)、中底发泡层(32)、中底片(3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鞋底(61)、跟型组合底 (81)的跟位处(901)至着地点(14)的裸空部(2)上方、或裸空部(2)内、或裸空部(2)的跟位(901)处设置稳固体(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型鞋底(71)的跟位 (901)处、或跟位(901)处的发泡孔(904)内、或跟位(901)处与前掌位(902)设置稳固体 (9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体(90)的跟位处 (901)的上方设置防震槽(2)在防震槽O)内设置防震片(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设置加厚型鞋垫发泡层(31)。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体(90)设新型腰铁 01)。新型腰铁(21),采用不包含金属的PU、ABS、PVC、TPU、PC、CPU等非金属材料材料。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体(90)整体由大底腰铁取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钉(5)在跟位(901)处穿过新型大底腰铁(21)、固定在鞋跟内。所述鞋钉( 可为金属钉或竹、木、藤钉或塑料钉,当鞋钉(5)使用竹、木、藤钉或塑料钉时,鞋底即无金属物,可免去海关扫描金属的响声。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稳固体(90)内设置传统大底腰铁(6)。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车线鞋,其特征在于车线鞋包含车正面鞋,与车反面鞋,车正面鞋车线在外,车反面鞋,又称为车翻鞋,鞋底与鞋面反面车合,与鞋底车合后再翻转鞋面与鞋底并以胶水黏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舒适车线鞋,主要特点在于,不含有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更进一步的通过鞋底上或稳固体上开设防震槽,置入防震片,又因为防震片的使用让脚底不用接触硬质差中和中底腰铁,因此生产的鞋可让脚底不用接触到中底硬质插中及中底腰铁让脚感更舒适。所述中空鞋底、跟型组合底、的跟位处至着地点的裸空部上方、或裸空部内、或裸空部的跟位处设置稳固体。稳固体主要目的是稳固鞋底,不让脚底踏到中空大底的裸空部或发泡型鞋底的发泡孔,让与脚底接触位置实心,鞋中底片即可以使用软质中底片或不使用中底片,是一种不含有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的一种舒适的车线鞋。
文档编号A43B17/00GK102525030SQ20121000636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9日
发明者蔡科鐘 申请人:黎田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