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减震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50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减震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鞋,具体说是ー种复合减震运动鞋。
背景技术
运动鞋在穿着过程中,如何能更有效地在保护运动员足部的同时,更好的辅助运动员获得优异的成绩,一直是运动鞋厂家的研发重点。根据生物力学研究,鞋底后跟受到地面的冲击カ能达到个人体重的三倍以上,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手段缓冲,则运动鞋后跟的能量会损失掉,虽然能很好的保护运动员足部,但对辅助运动员获得优异的成绩帮助甚小。因此,运动鞋后跟的能量回归设计一直以来是运动鞋设计研发的重点研究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减震运动鞋,结构合理,在充分缓冲人体足跟部触地瞬间的冲击カ的同时,也能为人体向前运动提供弹カ推进,減少缓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达到最大的能量回归。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ー种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鞋底I与足跟部对应的区域设有“エ”形缓震部件2,在鞋底I内与足弓部对应的区域设有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所述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后端置于“エ”形缓震部件2的上部,前端延伸至鞋底I与脚掌对应的区域。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エ”形缓震部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上弧形板21呈上凸弧形,下弧形板22呈下凸弧形,所述上、下弧形板的材料均为TPU,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的中部通过连接体23连接,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前弧形连接段211、后弧形连接段221连接,所述前弧形连接段211朝向脚尖方向,后弧形连接段221朝向脚跟方向。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下弧形板22的底面上设有TPU吸震弾性体2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体23包括至少三个TPU空心柱结构体,在空心柱结构体外表面包裹有PU。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体23的外形呈圆柱体状,或呈椭圆柱状,或呈上小下大的圆台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圆柱体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椭圆柱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圆台状。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椭圆柱状的连接体23的长轴方向与运动鞋鞋底的前、
后方向一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椭圆柱状的连接体23的长轴方向与运动鞋鞋底的左、
右方向一致。[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圆台状的连接体23上小下大,高度为1-1. 5cm,圆台上表面的直径为4cm,下表面的直径为4. 5cm。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底面向上凸起呈拱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结构合理,符合足部运动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在充分缓冲人体足跟部触地瞬间的冲击カ的同时,也能为人体向前运动提供弾力推迸,減少缓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达到最大的能量回归,实现了运动鞋后跟的缓震与反弹性能的最优化。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图I复合减震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图2 “エ”形缓震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包括在鞋底I与足跟部对应的区域设有“エ”形缓震部件2,在鞋底I内与足弓部对应的区域设有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所述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后端置于“エ”形缓震部件2的上部,前端延伸至鞋底I与脚掌对应的区域。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エ”形缓震部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上弧形板21呈上凸弧形,下弧形板22呈下凸弧形,所述上、下弧形板的材料均为TPU (热塑性聚氨酯弾性体橡胶),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的中部通过连接体23连接,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前弧形连接段211、后弧形连接段221连接,所述前弧形连接段211朝向脚尖方向,后弧形连接段221朝向脚跟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减震效果,下弧形板22的底面上设有TPU吸震弾性体24。“エ”形缓震部件借鉴了建筑学上普遍应用的“エ”形梁结构,由上、下弧形板和连接体形成多级缓震系统,使运动鞋鞋底具有很好的缓震性,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快速启动性能。上弧形板顶部具有杯状承托,用于与鞋底后跟匹配,控制后跟的稳定性,上、下弧形板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前弧形连接段211、后弧形连接段221连结为一体形成ー级缓震系统;上、下弧形板之间夹着连接体23形成ニ级缓冲吸震系统,下弧形板底部设有片状PU吸震弹性体24,形成三级缓震系统,大大提高了运动鞋的缓震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体23包括至少三个TPU空心柱结构体,在空心柱结构体外表面包裹有I3U(Pc)Iyurethane,聚氨基甲酸酷,简称聚氨酷)。通过聚氨酯包裹弹性TPU空心柱结构体,实现缓震反弹功能的最优化。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体23的外形呈圆柱体状,或呈椭圆柱状,或呈上小下大的圆台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圆柱体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椭圆柱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圆台状。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椭圆柱状的连接体23的长轴方向与运动鞋鞋底的前、
后方向一致。这种结构形式,由于连接体2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大,因此,对整个脚跟的缓震效果较好,适用于长途旅行。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椭圆柱状的连接体23的长轴方向与运动鞋鞋底的左、
右方向一致。这种结构形式,由于连接体23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较大,因此,对脚跟的后部能提供较强的缓冲カ的同时,能提供更强的快速启动能力,适用于剧烈运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圆台状的连接体23上小下大,高度为1-1. 5cm,圆台上表面的直径为4cm,下表面的直径为4. 5cm。这种结构形式,缓震カ柔和,快速启动能力适中,特别适用于慢跑等运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底面向上凸起呈拱形。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木。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鞋底(I)与足跟部对应的区域设有“工”形缓震部件(2), 在鞋底(I)内与足弓部对应的区域设有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 ), 所述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后端置于“工”形缓震部件(2)的上部,前端延伸至鞋底(I)与脚掌对应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形缓震部件包括 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上弧形板(21)呈上凸弧形,下弧形板(22)呈下凸弧形,所述上、下弧形板的材料均为TPU, 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的中部通过连接体(23)连接, 上弧形板(21)、下弧形板(2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前弧形连接段(211)、后弧形连接段(221)连接,所述前弧形连接段(211)朝向脚尖方向,后弧形连接段(221)朝向脚跟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下弧形板(22)的底面上设有TI3U吸震弹性体(24)。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23)包括至少三个TPU空心柱结构体,在空心柱结构体外表面包裹有W。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23)的外形呈圆柱体状,或呈椭圆柱状,或呈上小下大的圆台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圆柱体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椭圆柱状,或呈中部向内凹的圆台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椭圆柱状的连接体(23)的长轴方向与运动鞋鞋底的前、后方向一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椭圆柱状的连接体(23)的长轴方向与运动鞋鞋底的左、右方向一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圆台状的连接体(23)上小下大,高度为1-1. 5cm,圆台上表面的直径为4cm,下表面的直径为4. 5cm。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其特征在于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底面向上凸起呈拱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鞋,具体说是一种复合减震运动鞋,包括在鞋底(1)与足跟部对应的区域设有“工”形缓震部件(2),在鞋底(1)内与足弓部对应的区域设有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所述避震拱形承托部件(3)的后端置于“工”形缓震部件(2)的上部,前端延伸至鞋底(1)与脚掌对应的区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减震运动鞋,结构合理,在充分缓冲人体足跟部触地瞬间的冲击力的同时,也能为人体向前运动提供弹力推进,减少缓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达到最大的能量回归。
文档编号A43B13/18GK202504360SQ201220175009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吴荣照, 张升, 熊益清, 陈红春, 黄明辉 申请人:吴荣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