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952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医疗用遮光防护衣。
背景技术
[0002]光动力疗法(PDT)是将一种特殊的光敏剂Visudyne注入血管,当其在眼内病变 部位蓄积到一定量时,用一种特定激光照射病变将光敏剂激活,激活的光敏剂释放大量的 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破坏病变组织细胞结构,可导致病变的血管或肿瘤组织萎缩,也可终止 “中浆”患者脉络膜血管高渗漏状态或封闭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 最大特点是治疗过程对正常组织几乎没有或较少损伤。[0003]但在患者接受治疗后24小时内,会对光极为敏感,如果在强光中的时间过长,可 能出现光敏反应,类似日光烧灼。因此,在治疗后需避光48小时,局部及全身皮肤均需避 光。[0004]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的遮光防护服,患者多以自备的衣物等分部位进行遮光, 但由于材质和形状的差异,绝大多数患者都达不到遮光的要求。比如头上戴帽子,脖子围 围巾,手脚着长衣长裤等。日常的服装材质没有遮光效果,加上固定不方便,很难达到效果, 容易造成日光灼伤,尤其是夏天日光强烈时。实用新型内容[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穿戴、效果好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 护衣。[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连 为一体的遮光帽和遮光披风组成。[0007]进一步,所述遮光帽上设置有遮光面罩,所述遮光面罩一侧与遮光帽的一侧固定 连接,遮光面罩的另一侧与遮光帽的另一侧可拆卸连接。[0008]进一步,所述遮光面罩通过设置于遮光面罩一侧与其对应遮光帽的一侧的固定带 可拆卸连接。[0009]进一步,所述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基层和反光层贴合而成。[0010]本实用新型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方便穿戴,能将全身方便的遮住,而且覆盖 有遮光材料,可有效遮盖住全身皮肤,使其免受日光烧灼。[0011]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 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 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 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0012]图1示出了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2示出了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 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0015]参见图1,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连为一体的遮光帽I和遮光披风2组成。所 述遮光帽I上设置有遮光面罩3,所述遮光面罩3 —侧与遮光帽I的一侧固定连接,遮光面 罩3的另一侧与遮光帽I的另一侧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可采用在遮光面罩3—侧和对应的 遮光帽I一侧分别设置固定带的方式。[0016]参见图2,所述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基层5和反光层4贴合而成。[001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 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其特征在于由连为一体的遮光帽和遮光披风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帽上设置有遮光面罩,所述遮光面罩一侧与遮光帽的一侧固定连接,遮光面罩的另一侧与遮光帽的另一侧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罩通过设置于遮光面罩一侧与其对应遮光帽的一侧的固定带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基层和反光层贴合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设备,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穿戴、效果好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所述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连为一体的遮光帽和遮光披风组成;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遮光帽上设置有遮光面罩,所述遮光面罩一侧与遮光帽的一侧固定连接,遮光面罩的另一侧与遮光帽的另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遮光面罩通过设置于遮光面罩一侧与其对应遮光帽的一侧的固定带可拆卸连接;所述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由基层和反光层贴合而成;本实用新型的光动力疗法遮光防护衣,方便穿戴,能将全身方便的遮住,而且覆盖有遮光材料,可有效遮盖住全身皮肤,使其免受日光烧灼。
文档编号A41D13/12GK202842442SQ20122037582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康玲, 孟晓红, 李静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