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412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的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鞋子的除臭问题常常困扰人们,这是由于行走时脚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脚汗,现有技术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通常使用在鞋子中放置除臭剂,如申请号为201010545496的中国专利和申请号为201010168826中国专利。但这些技术有一共同缺点,除臭效率低下,长时间使用后除臭剂容易吸收饱和。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安装方便,除臭效率高,能长时间使用的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鞋底和鞋面共同围结成一用以容纳脚部的腔体,还包括一气囊,气囊设置于鞋底上,气囊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气囊有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接通腔体,第二开口接通鞋子外围空间;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第二开口设置有一单向阀,单向阀用以使气体只能从气囊向鞋子外围空间单向流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在着地时,气囊受到脚部的踩踏力,气囊被压扁,同时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气囊中的气体通过第二开口排向鞋子外围空间,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气囊的踩踏力解除,气囊自复位,气囊通过第一开口吸收腔体中的气体,这个过程在行走时交替发生,从而使腔体中的气体不断更新,达到高效除臭的目的。气囊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气囊可由富有弹性的材料制作,亦可在气囊中加设弹簧。气囊设置于鞋底上是为了保证气囊在行走可以有节奏地形变,在实际制造中,气囊既可以设置于鞋底的朝上面,也可以设置于鞋底的朝下面,甚至也可以穿设于鞋底中。在本发明方案中,气囊排气时第一开口关闭,第二开口打开,气囊吸气时第一开口打开,第二开口关闭,对气体的单向流动性要求很搞,所以第一开口的设置方式和第二开口的单向阀设计就尤为重要。优选的,第一开口为一软管,软管横放在鞋底上。鞋子在着地时,软管受到脚部的踩踏力被压扁处于不通气的状态,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软管的踩踏力解除,软管处于通气的状态。优选的,第一开口为一垂直状管口。鞋子在着地时,脚底自上而下踩在垂直状管口上,把管口堵死,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垂直状管口的踩踏力解除,垂直状管口处于通气的状态。优选的,单向阀包括一通道,通道下端接通气囊,通道上端接通鞋子外围空间,通道中滚动一弹性球,通道下端为一锥形管其管径由上及下逐渐变小,如此当气体从鞋子外围空间向气囊方向流动时推动弹性球弹压在锥形管上,从而引起通道堵塞,通道上端为一多孔板,多孔板盖住通道。鞋子在着地时,气囊受到脚部的踩踏力,气囊被压扁,气流推动弹性球至多孔板,由于多孔板具有多个小孔,弹性球不能引起通道堵塞,气流被排出,反之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气囊的踩踏力解除,气囊自复位,气囊吸气引起弹性球被吸附在在锥形管上,从而引起通道堵塞,第二开口关闭。优选的,单向阀为一阀盖,阀盖设置于第二开口外部且与第二开口作转动连接,阀盖与第二开口的转动连接点设置有一扭力弹簧,扭力弹簧向阀盖施加一作用力以使阀盖盖住第二开口。鞋子在着地时,气囊受到脚部的踩踏力,气囊被压扁,气流顶开阀盖进行排气,反之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气囊的踩踏力解除,气囊自复位,气囊的吸力和扭力弹簧共同作用使阀盖盖住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关闭。显而易见,第一开口的设置方式和第二开口的单向阀设计还有更多的技术方案,就单向阀而言属于成熟技术,机械上俗称止回阀,上海福思流体技术有限公司就生产多款气体单向阀,在中国专利上就有几千项关于单向阀的技术方案,由于这一技术方案的多样性,这里不一一赘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鞋底和鞋面共同围结成一用以容纳脚部的腔体,还包括一气囊,气囊设置于鞋底上,气囊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气囊有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接通腔体,第二开口接通鞋子外围空间;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第二开口设置有一单向阀,单向阀用以使气体只能从气囊向鞋子外围空间单向流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安装方便,除臭效率高,能长时间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包括鞋底1,鞋面2,鞋底I和鞋面2共同围结成一用以容纳脚部的腔体3,还包括一气囊4,气囊4设置于鞋底I上,气囊4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气囊4有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5,第一开口接通腔体3,第二开口 5接通鞋子外围空间;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第二开口 5设置有一单向阀6,单向阀6用以使气体只能从气囊4向鞋子外围空间单向流动。其中,气囊4设置于鞋底I的朝上面。其中,第一开口为一软管Al,软管Al横放在鞋底I上。其中,单向阀6包括一通道BI,通道BI下端接通气囊4,通道BI上端接通鞋子外围空间,通道BI中滚动一弹性球B2,通道BI下端为一锥形管B3其管径由上及下逐渐变小,如此当气体从鞋子外围空间向气囊4方向流动时推动弹性球B2弹压在锥形管B3上,从而引起通道BI堵塞,通道BI上端为一多孔板B4,多孔板B4盖住通道BI。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鞋子在着地时,气囊4受到脚部的踩踏力,气囊4被压扁,同时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软管Al被踩扁呈关闭状,气囊4中的气流推动弹性球B2至多孔板B4,由于多孔板B4具有多个小孔,弹性球B2不能引起通道BI堵塞,气流通过第二开口 5被排向鞋子外围空间,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气囊的踩踏力解除,气囊自复位,弹性球B2被吸附在锥形管B3上第二开口 5关闭,气囊通过第一开口吸收腔体中的气体,这个过程在行走时交替发生,从而使腔体中的气体不断更新,达到高效除臭的目的。实施例2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包括鞋底1,鞋面2,鞋底I和鞋面2共同围结成一用以容纳脚部的腔体3,还包括一气囊4,气囊4设置于鞋底I上,气囊4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气囊4有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5,第一开口接通腔体3,第二开口 5接通鞋子外围空间;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第二开口 5设置有一单向阀6,单向阀6用以使气体只能从气囊4向鞋子外围空间单向流动。其中,气囊4设置于鞋底I的朝下面。其中,第一开口为一垂直状管口 A2。其中,单向阀6为一阀盖Cl,阀盖Cl设置于第二开口 5外部且与第二开口 5作转动连接,阀盖Cl与第二开口 5的转动连接点设置有一扭力弹簧C2,扭力弹簧C2向阀盖Cl施加一作用力以使阀盖Cl盖住第二开口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鞋子在着地时,气囊4受到脚部的踩踏力,气囊4被压扁,同时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垂直状管口 A2被脚底堵住呈关闭状,气囊4中的气流顶开阀盖Cl进行排气,当鞋子离地时,脚部对气囊的踩踏力解除,气囊自复位,阀盖Cl复位第二开口 5关闭,气囊通过第一开口吸收腔体中的气体,这个过程在行走时交替发生,从而使腔体中的气体不断更新,达到高效除臭的目的。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包括鞋底(1),鞋面(2),所述鞋底(I)和所述鞋面(2)共同围结成一用以容纳脚部的腔体(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气囊(4),所述气囊(4)设置于所述鞋底(I)上,所述气囊(4)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所述气囊(4)有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5),所述第一开口接通所述腔体(3),所述第二开口(5)接通鞋子外围空间;所述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所述第二开口(5)设置有一单向阀¢),所述单向阀(6)用以使气体只能从所述气囊(4)向鞋子外围空间单向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为一软管(Al),所述软管(Al)横放在所述鞋底(I)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为一垂直状管口(A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6)包括一通道(BI),所述通道(BI)下端接通所述气囊(4),所述通道(BI)上端接通鞋子外围空间,所述通道(BI)中滚动一弹性球(B2),所述通道(BI)下端为一锥形管(B3)其管径由上及下逐渐变小,如此当气体从鞋子外围空间向所述气囊(4)方向流动时推动所述弹性球 (B2)弹压在所述锥形管(B3)上,从而引起所述通道(BI)堵塞,所述通道(BI)上端为一多孔板(B4),所述多孔板(B4)盖住所述通道(BI)。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为一阀盖(Cl),所述阀盖(Cl)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5)外部且与所述第二开口(5)作转动连接,所述阀盖(Cl)与所述第二开口(5)的转动连接点设置有一扭力弹簧(C2),所述扭力弹簧(C2)向所述阀盖(Cl)施加一作用力以使所述阀盖(Cl)盖住所述第二开口(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能自动除臭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鞋底和鞋面共同围结成一用以容纳脚部的腔体,还包括一气囊,气囊设置于鞋底上,气囊被压扁后可自复位;气囊有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接通腔体,第二开口接通鞋子外围空间;第一开口在受到脚部踩踏时呈关闭状,第二开口设置有一单向阀,单向阀用以使气体只能从气囊向鞋子外围空间单向流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安装方便,除臭效率高,能长时间使用。
文档编号A43B13/20GK202819825SQ20122051849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叶如康 申请人:叶如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