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溅水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787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溅水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合有积水路面行走用的防止溅水的鞋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鞋之所以溅水是因为在积水的地面行走,鞋底把水带到鞋前面且由于惯性在脚开始向下的瞬间,水并没有随鞋下落而是脱离鞋底向高处前方运动,在脚下落的过程中,水就位于鞋面上了,并附着在鞋子前头。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防溅水鞋底,能够在积水的路面和下雨天穿用的时候,减少或避免将脚下的水向上溅起的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溅水鞋底,包括大底,在大底的底面上均匀设置有防滑块和排水消声槽,在防滑块上设置有小支撑块,在排水消声槽内设置有大支撑,大小支撑均由内外两层柱形筒构成,内柱形筒套在外柱形筒内,内外柱形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上述防溅水鞋底,内柱形筒的前端为圆形凸起。上述防溅水鞋底,所述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出1.5-3.5mm。上述防溅水鞋底,所述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出2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从力学角度考虑,接触面越小,所能带起的积水就越少,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底面使用面积大小不一的圆柱性支撑,支撑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前端为圆形凸起,外层与内层之间保留空隙,内层比外层略微高出2mm,这样的设计使支撑在接触积水后,有内层前端圆形凸起与水直接接触,接触面减少到最小,偶尔有积水附着内层后,随脚的惯性向高处运动时,由于内层接触面小,惯性力相应会小,积水大都附着于外层与内层之间的空隙内,空隙内的惯性力不足,自然导致空隙内积水无法运动,从而达到鞋底防溅水的作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小支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溅水鞋底,包括大底4,在大底4的底面上无均匀设置有防滑块和排水消声槽,在防滑块上设置有小支撑块6,在排水消声槽内设置有大支撑5,大小支撑均由内外两层柱形筒1、2构成,内柱形筒I套在外柱形筒2内,内外柱形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3,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内柱形筒I的前端为圆形凸起7,所述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出 L 为 1.5-3.5mm。本实用新型的最佳结构是内柱形筒比外柱筒高出L为2mm。
权利要求1.一种防溅水鞋底,包括大底(4),在大底(4)的底面上均匀设置有防滑块和排水消声槽,其特征在于:在防滑块上设置有小支撑块(6),在排水消声槽内设置有大支撑(5),大小支撑均由内外两层柱形筒(1、2)构成,内柱形筒(I)套在外柱形筒(2)内,内外柱形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3),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溅水鞋底,其特征在于:内柱形筒(I)的前端为圆形凸起(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溅水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出1.5-3.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溅水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出2mm o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溅水鞋底,包括大底,在大底的底面上均匀设置有防滑块和排水消声槽,在防滑块上设置有小支撑块,在排水消声槽内设置有大支撑,大小支撑均由内外两层柱形筒构成,内柱形筒套在外柱形筒内,内外柱形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内柱形筒比外柱形筒高,内柱形筒的前端为圆形凸起。由于底面使用面积大小不一的圆柱性支撑,支撑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前端为圆形凸起,外层与内层之间保留空隙,在接触积水后,有内层前端圆形凸起与水直接接触,接触面减少到最小,若有积水附着内层后,随脚的惯性向高处运动,积水大都附着于外层与内层之间的空隙内,空隙内的惯性力不足,导致空隙内积水无法运动,达到鞋底防溅水的作用。
文档编号A43B13/26GK202932168SQ20122059253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王丽果, 涂正洪 申请人:际华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