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佩戴的手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便佩戴的手表,包括表盘、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与表盘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表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侧面设有至少两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表带的一端与表盘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表带的另一端的规格与第一空腔对应,第二表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外侧设有一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外侧各设有一个卡接块,两卡接块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方便佩戴的手表,其表带长度可调节,且手表便于佩戴和取下。
【专利说明】一种方便佩戴的手表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表,具体涉及一种方便佩戴的手表。
[0003][【背景技术】]
[0004]现有技术中的表带多为一体结构,佩戴时通过按扣和卡扣固定,这种表带长度固定,在批量生产的情况下,长度无法适应个性化的需求,长度调整十分不便;市场上也存在通过插针对应多个插孔的方式固定的表带,可以调节长度,但佩戴的过程比较繁琐。
[0005][
【发明内容】
]
[0006]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便佩戴的手表,其表带长度可调节,且手表便于佩戴和取下。
[000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种方便佩戴的手表,包括表盘、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与表盘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表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侧面设有至少两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表带的一端与表盘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表带的另一端的规格与第一空腔对应,第二表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外侧设有一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外侧各设有一个卡接块,两卡接块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方便佩戴的手表设有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第一、第二表带通过压缩弹簧弹簧连接的卡接块与第一通孔的配合连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使手表的佩戴和取下简便;佩戴时根据需求,使卡接块与两组第一通孔中的一组卡接,使表带的总长度可调节。
[0010][【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0013][【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阐述。
[0015]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便佩戴的手表包括表盘3、第一表带4和第二表带2,所述第一表带4的一端与表盘3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表带4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侧面设有至少两组第一通孔5 ;所述第二表带2的一端与表盘3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表带2的另一端的规格与第一空腔对应,第二表带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空腔8,第二空腔8的外侧设有一组第二通孔6,第二通孔6的外侧各设有一个卡接块1,两卡接块1之间通过压缩弹簧7连接;
[0016]本实用新型的方便佩戴的手表设有第一表带4和第二表带2,第二表带2设有第二空腔8的一端的规格与第一空腔对应,使所述第二表带2的另一端能够卡接于第一空腔内,实现第一表带与第二表带的连接,第一、第二表带通过压缩弹簧弹簧连接的卡接块与第一通孔的配合连接固定,佩戴时,按住两卡接块1使压缩弹簧7压缩,将第二表带2的另一端卡入第一空腔内,松开卡接块1,卡接块1在压缩弹簧7的作用下从第一通孔5露出,使第一、第二表带连接固定,取下手表时,按住卡接块1,将第二表带2从第一空腔内抽出即可,固定方式简单,使手表的佩戴和取下简便;佩戴时根据需求,使卡接块与两组第一通孔中的一组卡接,使表带的总长度可调节。
[0017]优选的,所述两卡接块1外侧的间距与所述第一表带4的宽度相等,使卡接块卡1从第一通孔5露出后不会高于第一表带4的侧面,从而使佩戴舒适,且更为美观;
[0018]优选的,所述卡接块1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0019]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方便佩戴的手表,包括表盘、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与表盘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表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侧面设有至少两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表带的一端与表盘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表带的另一端的规格与第一空腔对应,第二表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外侧设有一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外侧各设有一个卡接块,两卡接块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佩戴的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卡接块外侧的间距与所述第一表带的宽度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便佩戴的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块由金属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A44C5/10GK203457905SQ201320732351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发明者】曾丽英 申请人:曾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