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194阅读:1175来源:国知局
器皿容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器皿容器及内容物的换装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包含容纳内容物的器皿、及覆盖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的器皿容器、及使用该器皿容器的内容物的换装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容纳各种液体或粉粒体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也谋求环境负载的降低,开发出各种减少所使用的树脂量的薄壁容器。另外,作为将各种液体或粉粒体等作为内容物而容纳的容器,除带囊等包含柔软的软包装材的袋状的容器以外,多使用由容纳内容物的器皿与盖构成的器皿容器。器皿容器可通过利用人工操作将盖自器皿卸下而使装入至器皿本体中的内容物成为能使用的状态。

另外,在化妆品等领域中,期望例如将粉底或散粉等粉体换装至设计性优异的被换装容器即盒匣容器等中,由此可长期使用而不会每次将高价的盒匣容器等废弃。因此,开发出各种被称为再充装容器的换装容器,其将填充有换装用的粉体化妆料等的器皿状的容器连同容器可装卸地安装于盒匣容器等被换装容器中,从而换装粉体化妆料等内容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进而,也开发出一种双层容器,其可将容纳有润肤霜或洁面霜等黏度较高的膏状的内容物的内容器作为换装用的再充装容器,而可装卸更换地安装于设计简易的有底筒形状的外容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102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403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一种器皿容器,是由在器皿本体部容纳了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的器皿容器。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延伸设置载置部。自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被载置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载置部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下方落入,由此使上述器皿自上述盖离开。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内容物的换装方法,其利用换装用器皿容器,该换装用器皿容器是由在器皿本体部容纳了换装用的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的器皿容器,且通过自有底筒形状的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将上述器皿安装于该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而换装内容物。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且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的延伸设置载置部。自通过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被换装容器即盒匣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说明使器皿容器支撑于被换装容器的周壁而组装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5(a)为说明自将图4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5(b)为说明自将图4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6(a)为说明自将另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6(b)为说明自将另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7为构成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的盖的俯视图。

图8(a)为沿图7的A-A的概略放大端视图。

图8(b)为图7的B部的概略放大破断立体图。

图9(a)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9(b)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0(a)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0(b)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1(a)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 概略剖视图。

图11(b)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2(a)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2(b)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向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3(a)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作为被载置部而载置于平坦的载置面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落入至载置面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3(b)为说明自将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作为被载置部而载置于平坦的载置面的状态对盖施加按压力而使器皿落入至载置面的操作的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4(a)为例示器皿的另一形态的概略端视图。

图14(b)为例示器皿的另一形态的概略端视图。

图14(c)为例示器皿的另一形态的概略端视图。

图15为例示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与盖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部的另一形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16(a)为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的剖视图。

图16(b)为自斜上方观察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的立体图。

图17为说明将图1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组装于被换装容器且对盖施加按压力的状态的破断立体图。

图18(a)为说明解除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与盖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的状况的部分剖视图。

图18(b)为说明解除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与盖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的状况的部分剖视图。

图18(c)为说明解除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与盖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的状况的部分剖视图。

图19为使又一形态的器皿容器支撑于被换装容器的周壁而组装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20(a)为例示盖的另一形态的概略端视图。

图20(b)为例示盖的另一形态的概略端视图。

图20(c)为例示盖的另一形态的概略端视图。

图21为说明设置于延伸设置载置部的载置面部的肋的使盖上下颠倒而自盖的内侧斜上方观察设置有肋的部分的载置面部的部分立体图。

图22(a)为收纳器皿容器的外箱的展开图。

图22(b)为收纳器皿容器的外箱的立体图。

图23为已开封外箱的状态的立体图、及定位衬纸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填充专利文献1的粉体化妆料等的换装用的再充装容器中,必须在该再充装容器或盒匣容器等被换装容器设置用以可装卸地固定再充装容器的装卸机构,或覆盖再充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网框或被覆膜,因此这些容器的构成变得复杂,并且在将再充装容器安装于被换装容器之后,必须以不使所装入的粉体化妆料等飞散或漏出的方式慎重地进行开封再充装容器的操作。

另外,如专利文献2那样,盒匣容器等被换装容器可形成为设计简易的有底筒形状,并且换装容器也又可形成为有底筒形状的薄壁且简易的形状,但该情形时,在将再充装容器安装于被换装容器之后,也必须以不使所装入的膏(cream)状的内容物漏出或附着于手上的方式慎重地进行开封再充装容器的操作。

本发明涉及一种器皿容器及内容物的换装方法,其可通过简易的构成及简易的操作将装入有内容物的容器容易地开封而又不会使内容物飞散或漏出,并且可优选地用作换装用的容器。

本发明为一种器皿容器,是由在器皿本体部容纳了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的器皿容器。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 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延伸设置载置部。自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被载置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载置部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下方落入,由此使上述器皿自上述盖离开。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内容物的换装方法,其利用换装用器皿容器,该换装用器皿容器是由在器皿本体部容纳了换装用的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的器皿容器;且通过自有底筒形状的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将上述器皿安装于该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而换装内容物。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且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的延伸设置载置部。自通过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而安装。

图1及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成为如下的换装用器皿容器,其用以将作为换装用的内容物的微细的粉体即粉底、香粉、腮红等粉体化妆料换装至作为被换装容器20的优选为盒匣容器21的盒匣本体22(参照图3)中。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优选为具备如下功能:在成为设计简易的扁平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器皿状的盒匣本体22,利用该盒匣本体22的形状,优选为通过一次按压的简易的操作即可容易地换装粉体化妆料而又不会使粉体化妆料飞散或漏出。再者,容纳于器皿容器10中的内容物也可为除粉体化妆料以外的药剂或调味料等粉体、或膏状或凝胶状的物质、或固形物等。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优选为换装用的简易的容器,其 包含:器皿11,其在器皿本体部11a容纳作为内容物的例如粉体化妆料;及盖13,其覆盖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如图2及图4所示,器皿11包含自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伸出卡止部即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盖13包含自覆盖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13a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卡止部即盖侧伸出卡止部14,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14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卡止延伸设置部即延伸设置载置部15。如图4所示,例如自将盒匣容器21的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作为被载置部载置于延伸设置载置部15,而使器皿11经由盖13支撑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的状态如图5(a)及图5(b)所示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盖13的变形而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卡止状态开放,换言之使盖13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卡止状态解除,使器皿11向下方落入,由此使器皿11自盖13离开,从而使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开放。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器皿容器10将作为换装用的内容物的例如粉体化妆料容纳于器皿11的器皿本体部11a,自有底筒形状的被换装容器即盒匣容器21的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将器皿11安装于该盒匣本体22的内侧,由此作为换装内容物的换装用器皿容器而使用。器皿容器10将被换装容器即盒匣容器21的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作为被载置部,而将延伸设置载置部15载置于该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由此使器皿11经由盖13而支撑于盒匣容器21的周壁22a,自该状态如图5(a)及图5(b)所示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盖13的变形而使伸出卡止部12的卡止状态开放,使器皿11向盒匣容器21的盒匣本体22的内侧落入而安装。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以环抱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14具有使开放侧朝向下方的コ字剖面形状(参照图4),且包含:内壁部14a,其自与盖本体部13a的连接角部13c向上方竖立设置;上壁部14b,其自内壁部14a的上端缘部向外侧伸出;及外壁部14c,其自上壁部14b的外侧缘部向下方垂下。自外壁部14c的下端部向下方连续而向斜下方连续地设置有延伸设置载 置部15。此处,盖侧伸出卡止部14环抱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状态为通过盖侧伸出卡止部14以包围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方式卡止的状态。

图4中,延伸设置载置部15自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外壁部14c延伸设置至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为止,能以包含朝内侧凸出的圆弧状、或直线状的部分的方式形成。此处,圆弧状也可为具有多个曲率半径的圆弧状。例如图4中表示包含圆弧状的部分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延伸设置载置部35与外壁部34c的连接部分也可设置卡止凸部34d。卡止凸部34d朝内侧(器皿31侧)突出而设置。

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可通过利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形状的嵌合、利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各接触面的抵接或密接的摩擦力、利用热密封或接合剂或黏着剂的接合等而获得。利用接合的卡止状态,优选为通过利用低密度聚乙烯等的热密封、如环氧树脂般的热硬化性树脂等或利用溶剂蒸发的接合剂、或利用胶带状接着物质等的接合等的卡止状态。如下所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以可通过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而利用盖13的变形容易地解除这些的卡止状态的方式成为暂时卡止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收纳于被换装容器20即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的内周形状的形状。如图3及图5(b)所示,器皿11向盒匣本体22的内侧落入而安装直至伸出卡止部12配置于较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更下方为止。此处,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为通过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的内周缘部而包围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构成器皿容器10的器皿11为例如0.02~0.8mm左右的较薄的壁厚且简易地形成的成形加工品,其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乳酸系树脂等合成树脂构成。器皿11可由这些合成树脂以单层构成,也能以多层构成。器皿11优选为以可目测内容物的方式成为透明的片材成形品。器皿11包含容纳内容物的器 皿本体部11a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而构成。

器皿本体部11a具备作为扁平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倒立的扁平的圆锥台形状,其具有例如30~200mm左右的外径的圆形状的平面形状,并且具有例如30~200mm左右的高度。即,器皿本体部11a包含使内径自上表面开口向底壁部11c平滑地缩径的锥形状的周壁部11b,由此形成倒立的扁平的圆锥台形状。另外,在器皿本体部11a,与其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连接而于圆周方向以圆环状连续地向外侧伸出设置有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

此处,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为由该器皿本体部11a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连接部即周壁部11b的上端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周壁上方边部12a)包围的区域。另外,在器皿11的平面形状的「圆形状」中也包含大致圆形。在大致圆形中,包含椭圆、长圆、及一部分具有直线的圆等。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a)及图5(b)所示,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成为具有使开放侧向下方配置的コ字剖面形状的伸出部。即,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具有使开放侧朝向下方的コ字剖面形状,其包含:周壁上端部即周壁上方边部12a(参照图5(a)、图5(b)),其邻接于由底壁部11a与周壁部11b构成的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伸出边部12b,其自周壁上方边部12a的上端缘部向外侧伸出;及垂下边部12c,其自伸出边部12b的外侧缘部向下方垂下。在将器皿本体部11a中容纳有换装用的粉体化妆料的器皿11安装于盖13时,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以被环抱而卡止的状态安装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内侧。由此,可遍及全周而保持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安装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内侧的状态,从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其为在器皿本体部11a中容纳有粉体化妆料的器皿11与盖12成为一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自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垂下边部12c的下端部向外侧突出而于圆周方向连续地以环状设置有凸肋12d(参照图2、图4、图5(a)、图5(b))。使垂下边部12c的下端部的凸肋12d卡止于盖12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朝内侧凸出的圆弧状的延伸设置部15a的基端部分,由此可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更稳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以使其外径稍小于被换装容器20即盒匣本体22的内径的方式,自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由此,可使器皿本体部11a中容纳有粉体化妆料的器皿11向盒匣本体22的内侧落入而直至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配置于较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更下方为止(参照图5(b))。

再者,在图2、图4、图5(a)、图5(b)等中,为方便说明,以在器皿本体部11a的内部未容纳内容物即换装用的粉体化妆料的状态表示器皿11,但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于器皿本体部11a中容纳有换装用的粉体化妆料的状态。另外,在器皿11中尚未容纳内容物的状态的器皿容器10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9的器皿容器。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与器皿11一同构成器皿容器10的盖13为例如0.02~0.8mm左右的较薄的壁厚且简易地形成的成形加工品,其包含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乳酸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盖13可由这些合成树脂以单层构成,也能以多层构成。盖13优选为以可目测内容物的方式成为透明的片材成形品。盖13具备扁平的立体形状,其具有例如50~250mm左右的外径的优选为与器皿11为相似形的圆形状的平面形状,并且具有例如30~200mm左右的高度。本实施方式中,盖13包含:盖本体部13a,其覆盖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而配设;盖侧伸出卡止部14,其自盖本体部13a向外侧伸出而设置;及延伸设置载置部15,其自盖侧伸出卡止部14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且包含优选为具备以圆弧状弯曲的剖面形状的延伸设置部15a。盖13优选为以厚度较器皿11薄的方式形成,由此可更容易变形。与器皿11的平面形状同样地,在盖13的平面形状的「圆形状」中也包含大致圆形。在大致圆形中,包含椭圆、长圆、一部分具有直线的圆等。

本实施方式中,盖本体部13a为具备与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相同的大小的圆形的平面形状的平板状的部分,在将盖13作为一体而安装于器皿11时,优选为将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的整体自上方堵住而配置。在盖本体部13a的周缘部分,也如图4及图5(a)所示, 遍及全周形成有朝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锥状连接部13b。锥状连接部13b以如下状态而设置,即,使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连接角部13c自内侧抵接及卡止于器皿本体部11a的周壁部11b的上端部的与周壁上方边部12a的下端部的连接部且密封。介隔锥状连接部13b而以向盖本体部13a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连续地形成有盖侧伸出卡止部14。在盖本体部13a的周缘部分,遍及全周形成有朝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锥状连接部13b,由此于盖13安装于器皿11的状态下,在锥状连接部13b与器皿本体部11a的周壁部11b的上端部分之间保持有空间。

本实施方式中,盖侧伸出卡止部14成为如下的伸出部,其以可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例如以嵌入而环抱的状态固定的方式较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大一圈,且具有使开放侧向下方配置的コ字剖面形状。即,盖侧伸出卡止部14具有使开放侧朝向下方的コ字剖面形状,且由下述部分构成:内壁部14a,其自盖本体部13a的锥状连接部13b的上端部的连接角部13c向上方竖立设置;上壁部14b,其自内壁部14a的上端缘部向外侧伸出;及外壁部14c,其自上壁部14b的外侧缘部向下方垂下。自外壁部14c的下端部向下方连续而向斜下方连续地设置有延伸设置载置部15。

另外,盖侧伸出卡止部14优选为以厚度与盖13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薄的方式形成,由此可更容易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自盖侧伸出卡止部14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包含延伸设置部15a而形成,该延伸设置部15a为自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外壁部14c的下端缘部朝外侧向斜下方倾斜的末端扩展的锥形状。如图4、图5(a)及图5(b)所示,延伸设置部15a形成为朝内侧凸出的圆弧状。在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延伸设置部15a的下端部设置有下端抵接面部即载置面部16,该载置面部16以面状抵接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而载置。载置面部16自向斜下方或垂直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延伸设置部15a朝外侧折弯而设置。载置面部16以可沿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的平坦的端面而面接触的方式,自延伸设置部15a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横方向上使角度变化且伸出而设置的面状的部分。载置面部16作为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一部分而设置。

自载置面部16的外周缘部向下方连设而设置有包含使开放侧向上方的コ字剖面形状部分的周缘增强部15b。周缘增强部15b自盖1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下端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周缘增强部15b具有コ字剖面形状部分,该コ字剖面形状部分包含:内周壁,其自载置面部16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设;底壁,其自内壁部的下端缘部向外侧延设;及外周壁,其自底壁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竖立设置。周缘增强部15b也可具有包含半圆等弯曲形状部分的剖面形状。周缘增强部15b的内周壁的内径稍大于被重装容器20即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的外径。由此,如图4所示,在将器皿容器10支撑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且覆盖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而组装时,可容易地使载置面部16遍及全周而以面状抵接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从而可经由盖13而以稳定的状态支撑器皿11。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载置面部16优选为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包含向下方突出的肋16a。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21所示,肋16a成为自载置面部16的下表面下降一段而形成向下方突出的面状的凸肋。肋16a优选为在沿载置面部16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于2~10个部位,更优选为设置于3~6个部位。肋16a优选为自载置面部16的下表面例如以0.1~1.0mm的高度向下方突出,更优选为以0.2~0.5mm的高度向下方突出。在通过片材成形而形成盖13时,肋16a通过于模具的与肋16a对应的部分预先设置凸部或凹部而可容易地形成。如下所述,通过在载置面部16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包含向下方突出的肋16a,可于载置面部16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之间保持空气流通用的间隙。

如图3所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而换装内容物即粉体化妆料的盒匣容器21富有设计性的简易设计的公知的化妆容器,其包含成为被换装容器20的盒匣本体22、中器皿23、粉扑24、及未图示的盖。

盒匣本体22成为扁平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器皿状的容器,其上表面开口优选为具有圆形状(包含大致圆形)的开口形状。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具备下半部分的壁厚大于上半部分的壁厚的2段构造。由周壁22a包围的内侧成为可装卸地安装容纳有粉体化妆料的器皿11的安装 凹部。另外,在周壁22a的上半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公螺纹突条22c。经由该公螺纹突条22c而可装卸地安装未图示的盖,该盖在内周面形成有母螺纹突条。再者,在图4~图6(b)中,省略周壁22a的2段构造及公螺纹突条22c的图示。

中器皿23成为底较浅的扁平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器皿状的构件,在其底面部安装有调整通过粉扑24沾取的粉体化妆料的量的网体23a。在中器皿23,自其上表面开口的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有伸出凸缘部23b。在使器皿11落入而安装于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之后,将伸出凸缘部23b卡止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面22b,由此网体23a以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容纳有粉体化妆料的器皿11的上方。另外,在在中器皿23的内侧容纳有沾取粉体化妆料的粉扑24的状态下,将盖覆盖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从而获得这些成为一体的盒匣容器21。

而且,在对盒匣容器21的盒匣本体22换装粉体化妆料时,使用具备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为了使用器皿容器10而换装粉体化妆料,如图4所示,在将盖13作为一体而安装于器皿本体11a中容纳有粉体化妆料的器皿11的状态下,使盖13的载置面部16以面状抵接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由此,使器皿11经由盖13支撑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而组装器皿容器10。其后,若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则如图5(b)所示,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通过盖13的锥状连接部13b而扩张,从而以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的内侧部分落向下方的方式变形。即,以如下方式变形: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及内壁部14a与盖本体部13a的锥状连接部13b,一面扩大这些之间的内侧的角度一面以直线状配置。由此,通过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的内侧部分而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向下方推出,从而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对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开放,因此于维持通过盖13覆盖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的状态下,使器皿11落入至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而顺利地安装。

再者,在图5(b)中,宽度较宽的白心箭头为表示对盖本体部13a的按压部位,宽度较窄的白心箭头为说明盖侧伸出卡止部14变形时的 移动。另外,对盖本体部13a的按压部位并未特别限制,但自易于使盖侧伸出卡止部14遍及全周而变形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将盖本体部13a的中央部设为按压部位。为了易于解除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卡止状态,盖侧伸出卡止部14优选为使内壁部14a的长度短于上壁部14b的宽度。盖13与器皿11优选为不在除盖侧伸出卡止部14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以外的部分接触。

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为通过例如利用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伸出边部12b之间的接着剂的接着而获得的情形时,通过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变形而使接着层剥离,由此卡止状态开放而将器皿11安装于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

如上所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可通过利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形状的嵌合、利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各接触面的接触或密接的摩擦力、利用热密封或接着剂或黏着剂的接着等而获得。利用接着的卡止状态也可为通过利用低密度聚乙烯等的热密封、如环氧树脂般的热硬化性树脂等或利用溶剂蒸发的接着剂、利用胶带状接着物质等的接着等而获得者。卡止部位不仅为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垂下边部12c的凸肋12d向盖12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圆弧状的延伸设置部15a的基端部分的卡止部位,也可形成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内周面。例如,也可在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伸出边部12b的接触面、或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外壁部14c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垂下边部12c的接触面形成卡止部位。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在使器皿11经由盖13支撑于简易设计的有底筒状的被换装容器即盒匣本体22的状态下组装该器皿容器10之后,仅通过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的简易的构成及简易的操作即可开封该器皿容器10,而又不会使所容纳的粉体化妆料飞散或漏出,从而可容易地换装粉体化妆料。详细而言,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至器皿本体11a中容纳有内容物的器皿11落入而安装于被换装容器即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为止的期间,可保持通过盖13覆盖器皿本体11a的上表面开口及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 开口的状态,因而可有效地防止内容物即粉体化妆料飞散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盖本体部13a的周缘部分,形成有朝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锥状连接部13b,由此在盖13安装于器皿11的状态下,在锥状连接部13b与器皿本体部11a的周壁部11b的上端部分之间保持有空间。由此,在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可容易地摆脱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并且可不阻碍器皿11的落入。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自盖1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下端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有周缘增强部15b,因此于对盖1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可不使延伸设置载置部15扩展。由此,可容易地解除例如由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垂下边部12c的下端部的凸肋12d卡止于盖12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圆弧状的延伸设置部15a的基端部分所致的外侧嵌合部位。通过于延伸设置载置部15设置周缘增强部15b,可抑制例如由自侧面的冲击所致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或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变形,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器皿容器10在搬送中或使用前受到冲击而意外地解除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

进而,又根据本实施方式,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包含:周壁上方边部12a,其邻接于器皿本体部11a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伸出边部12b,其自周壁上方边部12a的上端缘部向外侧伸出;及垂下边部12c,其自伸出边部12b的外侧缘部向下方垂下。由此,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包含内壁部14a、上壁部14b及外壁部14c的盖侧伸出卡止部14之间,可确保确实的密闭性,并且可使器皿11顺利地落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的载置面部16,在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包含向下方突出的肋16a。由此,在该载置面部16与其以面状载置的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之间,可保持空气流通用之间隙,因此可确保器皿11向下方移动时的空气的退避信道或流入路径,从而可使器皿11顺利地落入而安装于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能以定位的状态收纳于使用例如图22(a)所示的展开形状的硬纸板25所形成的例如图22(b)所示的外箱26中作为单独包装体而制品化。即,外箱26具有例如纵横50~250mm 左右、高度20~250mm左右的大小的扁平的六面体形状,如图23所示,在内部包含定位用的定位衬纸27。在使用该定位衬纸27将器皿容器10定位于外箱26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成为可收纳器皿容器10。另外,在外箱26的上表面部,开口形成有用以可识别所收纳的器皿容器10的内容物的颜色等的窗框部26a。沿外箱26的上表面部与所相对的一对侧方的侧面部的各者的接合角部分而设置有开封用的破断线26b。破断线26b在前方的侧面部侧的两侧的角部分横穿上表面部之后,与设置于前方的侧面部的抓捏部26c的两侧的的切口26d连接。

定位衬纸27包含具有与外箱26的底面部相同的平面形状的基板部27a、及自基板部27a竖立设置的4部位的卡止片部27b而形成。卡止片部27b可通过以下方法而容易地形成,即,将开口边部作为折弯线,而将自包围形成于基板部27a的中央部分的正方形状的内侧开口的4部位的开口边部向内侧伸出而设置的伸出片相对于基板部27朝垂直上方折弯。

定位衬纸27以使基板部27a重叠于外箱26的底面部的方式安装于外箱26的内侧。由此,定位衬纸27以不会相对于底面部而向前后左右移动的状态安装于外箱26。器皿容器10以将定位衬纸27的4部位的卡止片部27b自下方分别插入至器皿11的器皿本体部11a的周壁部11b、与盖1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15之间隔部分(参照图4)的状态而收纳于外箱26的内部。卡止片部27b以与自器皿11的器皿本体部11a的底壁部11a至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伸出边部12b为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竖立设置。另外,卡止片部27b竖立设置于较盖13的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伸出长度更大地远离基板部27a的外侧边部的位置。由此,在器皿容器10收纳于外箱26的状态下,在器皿容器10的外周部分与外箱26四周的侧面部之间保持有间隙。由此,使定位衬纸27作为缓冲材而发挥功能,从而例如于收纳有器皿容器10的单独包装体自侧面部侧落下时,可有效地避免冲击直接传递至器皿容器10。

购买单独包装体的使用者将手指卡止于抓捏部26c,使两侧的破断线26b破断并且将上表面部向上方提拉,由此形成取出用的开口,其后可取出器皿容器10而使用。再者,外箱26也可不具有破断线26b,且可将其他各种形态的盒体用作外箱。

图6(a)及图6(b)表示用作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换装用器皿容器的器皿容器30。在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30中,器皿侧伸出卡止部3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卡止状态通过仅外侧嵌合部位的卡止而获得,即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32的前端部卡止于卡止凸部34d,该卡止凸部34d自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外壁部34c的与延伸设置载置部35的连接基端部的内侧面向内侧突出而设置。

此处,卡止凸部34d可在盖33的圆周方向遍及全周而连续,或可预先作为线状的肋而设置于在盖33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在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30中,卡止凸部34d于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于8个部位(参照图7)。卡止凸部34d可通过例如使外壁部34c的与延伸设置载置部35的连接基端部自外侧向内侧凹陷而容易地以自外壁部34c的内侧面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形成。在通过片材成形而形成盖33时,此种卡止凸部34d可通过在模具的与卡止凸部对应的部分预先设置凸部或凹部而容易地形成。另外,器皿侧伸出卡止部32的前端部与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外壁部34c的卡止状态除通过卡止凸部34d而获得以外,也可通过使用黏着剂或热熔合、超音波熔合等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32的前端部接着于外壁部34c的内侧面而获得。

在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30中,使盖3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35的延伸设置部35a的内侧面抵接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的外侧缘部,而使器皿31经由盖33支撑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由此组装器皿容器30。其后,若对盖3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则逐渐扩展的锥形状的延伸设置载置部35的延伸设置部35a通过周壁22a而扩张,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外壁部34c以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变形。由此,将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卡止凸部34d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32的前端部的卡止状态解除,因此于维持通过盖33覆盖盒匣本体22的上表面开口的状态下器皿31落入至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从而顺利地安装。自盖33离开的器皿31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32以面状抵接于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的端面而配置。再者,宽度较宽的白心箭头表示按压部位。按压部位并未特别限制,但为了使延伸设置载置部35的延伸设置部35a更顺利地扩张,优选为将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上表面)设为按压部位。

另外,如图7及图8(b)所示,在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30中,在盖侧伸出卡止部34,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凹部34e。在通过片材成形而形成盖33时,凹陷凹部34e可通过于模具的与凹陷凹部34e对应的位置预先设置凸部或凹部而容易地设置。在盖侧伸出卡止部34形成有凹陷凹部34e,由此在将延伸设置载置部35载置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而将器皿容器30组装于盒匣本体22之后,在对盖3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以凹陷凹部34e为伸缩部而可使盖侧伸出卡止部34向圆周方向容易地伸缩变形。

进而,如图7所示,在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30中,在延伸设置载置部35,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形成有自下端缘部或下端缘部的周缘增强部35b切开至盖侧伸出卡止部34的切口部35c。在延伸设置载置部35形成有切口部35c,由此在将延伸设置载置部35载置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而将器皿容器30组装于盒匣本体22之后,在对盖3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切口部35c扩张,从而可使延伸设置载置部35向圆周方向容易地变形。

此处,凹陷凹部34e与切口部35c优选为配置于在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如图7所示,在图6(a)及图6(b)的器皿容器30中,凹陷凹部34e与切口部35c配置于在圆周方向错开45°的位置,且各者隔开90°的等角度间隔而设置于4个部位。通过凹陷凹部34e与切口部35c配置于在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利用由这些连动所致的协同效应而可使延伸设置载置部35向圆周方向更容易地变形。

图9(a)及图9(b)表示用作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换装用器皿容器的器皿容器40。在图9(a)及图9(b)的器皿容器40中,延伸设置载置部45的延伸设置部45a成为朝外侧向斜下方以直线状倾斜的逐渐扩展的锥形状的延伸设置部。在直线状的延伸设置部45a的与盖侧伸出卡止部44的外壁部44c的连接基端部,向内侧突出而设置有卡止凸部44d。器皿侧伸出卡止部4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44的卡止状态利用仅外侧嵌合部位的卡止而获得,即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42的垂下边部42c的下端部卡止于卡止凸部44d。在图9(a)及图9(b)的器皿容器40中,在盖43安装于器皿41的状态下,盖4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45的下端 部配置于较器皿41的器皿本体部41a的底壁部41c更下方。

另外,在图9(a)及图9(b)的器皿容器40中,在盖4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45的下端部,介置于该延伸设置载置部45与周缘增强部45b之间而设置有载置面部46。使该载置面部46以面状抵接于被换装容器20即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的上端部22b,由此能以更稳定的状态使器皿41经由盖40支撑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而组装器皿容器40。

根据图9(a)及图9(b)的器皿容器40,也在安装于盒匣本体22之后,若对盖4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则延伸设置载置部45一面以卡止凸部44d为中心而旋转,一面通过周壁22a而扩张。由此,设置于盖侧伸出卡止部44的与延伸设置部45a的连接基端部的卡止凸部44d、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42的垂下边部42c的卡止状态开放,因而可使器皿41顺利地落入至盒匣本体22的内侧的安装凹部,从而可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10(a)及图10(b)表示用作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换装用器皿容器的器皿容器50。图10(a)及图10(b)的器皿容器50具备与图9(a)及图9(b)的换装用器皿容器40大致相同的构成,在盖5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55的下端部,介置于该延伸设置载置部55与周缘增强部55b之间而设置有载置面部56。另外,在盖5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55,在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形成有自设置有周缘增强部55b的下端缘部切开至盖侧伸出卡止部54的切口部(参照图7的符号35c)。在图10(a)及图10(b)的器皿容器50中,在对盖5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切口部扩张而使延伸设置载置部55变形,盖53被向下方压入直至载置面部56抵接于设置于盒匣本体22的周壁22a外侧的公螺纹突条22c为止,并且盖侧伸出卡止部54的卡止凸部54d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52的垂下边部52c的卡止状态开放。

图11(a)及图11(b)表示用作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换装用器皿容器的器皿容器60。在图11(a)及图11(b)的器皿容器60中,盖6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65包含并非为锥形状而是朝正下方向以圆筒状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65a。另外,在盖侧伸出卡止部64的外壁部64c,向内侧突出而设置有能以朝外侧凸出的方式反转的圆弧状凸肋67。进而,器皿侧伸出卡止部62成为通过圆弧状凸肋67而卡止于盖侧伸出卡止 部64的上壁部64b的下表面侧的凸缘状伸出卡止部68。

根据图11(a)及图11(b)的器皿容器60,也于组装于盒匣本体22之后,若对盖6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则圆弧状凸肋67向外侧反转,由此与器皿61的凸缘状伸出卡止部68的卡止状态开放,因而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12(a)及图12(b)表示用作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换装用器皿容器的器皿容器70。在图12(a)及图12(b)的器皿容器70中,在盖体本部73a向下方突出而设置有推出肋73b。若对盖7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则如图12(b)般盖体本部73a向下方变形,推出肋73b将器皿71向下方推出,由此器皿侧伸出卡止部7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74的卡止状态开放,因而器皿71落入而顺利地安装于盒匣本体22。在图12(a)及图12(b)的器皿容器70中,在盖73安装于器皿71的状态下,盖7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75的下端部配置于较器皿71的器皿本体部71a的底壁部71c更下方。

图13(a)及图13(b)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80。图13(a)及图13(b)的器皿容器80具备与图9(a)及图9(b)的器皿容器40相同的构成。在图13(a)及图13(b)的器皿容器80中,盖83的高度高于器皿81的高度,在盖83安装于器皿81的状态下,盖83的延伸设置载置部85的下端部配置于较器皿81的器皿本体部81a的底壁部81c更下方。在图13(a)及图13(b)的器皿容器80中,在器皿81的器皿本体部81a,并非容纳换装用的内容物,而是可容纳例如一次性使用的化妆霜等化妆料、家常菜等食品、便当用的酱料或色拉酱等调味料等。

在图13(a)及图13(b)的器皿容器80中,例如自将平坦的载置面89设为被载置部而载置延伸设置载置部85,使器皿81经由盖83而支撑于被载置部89的状态(参照图13(a))对盖83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盖83的变形而解除器皿侧伸出卡止部82对盖侧伸出卡止部84的卡止状态,器皿81向下方落入至载置面89而自盖83离开,由此可使器皿本体部81a的上表面开口开放。由此,利用简易的构成及简易的操作即可将装入有内容液的器皿容器80容易地开封,而又不会使内容物飞散或漏出。

即,本发明的器皿容器可用于除换装用器皿容器以外的其他用途。 载置延伸设置载置部85的被载置部也可为台面或梳妆台上,或餐具或烹饪器具的表面等。图13(a)及图13(b)的器皿容器80与图6(a)、图6(b)及图7所示的器皿容器30同样地,通过于盖侧伸出卡止部84的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预先形成凹陷凹部、或形成切口部而可使盖83更容易变形。由此,可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8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84的卡止状态更顺利地解除,而使器皿本体部81a的上表面开口开放,由此可更容易地取出内容物。

图14(a)、图14(b)及图14(c)为例示周壁上方边部12a的形态,该周壁上方边部12a邻接于由底壁部11a与周壁部11b构成的器皿本体部11a的开口周缘部。周壁上方边部12a可形成为具备锥形状(参照图14(a))、或垂直形状(参照图14(b))、或包含这两种形状的形状(参照图14(c))。由此,周壁上方边部12a使形成于盖13的盖本体部13a的周缘部分的锥状连接部13b的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连接角部13c(参照图5(a))、或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内壁部14a自内侧以稳定的状态抵接及卡止于该周壁上方边部12a,从而可有效地发挥不会使内容物向外部泄漏的密封性。

图15为例示器皿11'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13'的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卡止状态的另一形态。介置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之间、优选为以被夹入于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的伸出边部12b'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上壁部14b'之间的状态而设置有密封材17。通过在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14'之间设置密封材17,可更有效地发挥用以不使容纳于器皿11'中的内容物向外部泄漏的密封性,并且也可发挥防潮效果。

密封材17可使用低密度聚乙烯、如环氧树脂般的热硬化性树脂等、利用溶剂蒸发的接着剂等、弹性体等的橡皮等、及如硅胶般的凝胶状的物质等等而形成。密封材17可遍及器皿侧伸出卡止部12'及盖侧伸出卡止部14'的全周而以环状连续地设置,也可于圆周方向间断地设置。

图16(a)及图16(b)为表示用作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换装用器皿容器的器皿容器90。在图16(a)及图16(b)的器皿容器90中,在盖93的盖本体部93a设置有朝上方隆起的挤压引导部97。关于其他部分,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挤压引导 部97也可设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的盖本体部13a、或其他实施方式的盖本体部。通过于盖本体部93a设置朝上方隆起的挤压引导部97,而可使器皿91(器皿本体部91a)的内容积变大。另外,优选为通过对设置于盖本体部93a的中央部分的挤压引导部97施加按压力,而可将盖侧伸出卡止部94均匀地向下方推出,因而易于使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与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卡止状态开放。

另外,对盖93的例如盖本体部93a的挤压引导部97,赋予有表示用以对盖93施加按压力的位置的文字或图等的标记98。通过对盖93赋予标记98,可引导用户施加按压力的位置,从而可使盖93与器皿91的卡止状态更顺利地开放。标记98也可赋予至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的盖13、或其他实施方式的盖。

进而,在图16(a)及图16(b)的器皿容器90中,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包含周壁上方边部92a而形成,该周壁上方边部92a邻接于由底壁部91c与周壁部91b构成的器皿本体91a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该周壁上方边部92a牢固地抵接及卡止于盖93的盖本体部93a与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连接角部93c或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内壁部94a,而成为更牢固地密封的状态。由此,可更确实地不使内容物向外部泄漏。此种构造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中也可采用。

在图16(a)及图16(b)的器皿容器90中,器皿91的周壁上方边部92a更牢固地抵接及卡止于盖93的连接角部93c或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内壁部94a,由此这些的卡止状态难以脱离,但能以如下方式使器皿91容易地自盖93离开而使上表面开口开放。即,如图17所示,在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嵌合卡止于盖侧伸出卡止部94,而将器皿容器90组装于被换装容器20的状态下,如图18(a)所示,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的垂下边部92c的下端部卡止于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外壁部94c与延伸设置载置部95的连接部分,且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的周壁上方边部92a牢固地抵接及卡止于盖93的连接角部93c或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内壁部94a。自该状态对盖93的挤压引导部97施加按压力(参照图17)。由此,如图18(b)所示,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上壁部94b以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变形,由此于保持周壁上方边部92a对连接角部93c或内壁部94a的抵接及卡止状态的状态下,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的垂 下边部92c的下端部对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外壁部94c与延伸设置载置部95的连接部分的卡止状态脱离,从而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向下方压入。

其后,若松开对盖93的挤压引导部97的按压,则如图18(c)所示,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上壁部94b或内壁部94a欲返回至上方的原始位置,但器皿侧伸出卡止部92朝垂下边部92c的上方的移动被向内侧弯曲的圆弧状剖面的延伸设置载置部95的延伸设置部95a阻止,由此周壁上方边部92a与盖侧伸出卡止部94的连接角部93c或内壁部94a的抵接及卡止状态开放,因此可将器皿91自盖93顺利地卸下而使的向下方落入。此种机构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器皿容器10中也可采用。

再者,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而可进行种种变更。例如,容纳于器皿本体部中的内容物并非必须为粉饼或散粉等粉体化妆料,也可为其他粉体或除粒状体以外的液体或固形物等各种内容物。另外,器皿并非必须包含使内径自上表面开口向底壁部缩径的锥形状形的周壁部,也可为有底圆筒形状的器皿等。如图19所示,卡止延伸设置部15'也可向斜下方呈线性延伸设置。进而,盖体可使用具备例如图20(a)~图20(c)所示的各种剖面形状者。进而,并非必须于卡止延伸设置部形成切口部,且并非必须于环抱卡止部形成凹陷凹部。

上述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的省略部分及仅一实施方式所具有的要件可分别适当地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要件可于各实施方式之间适当地相互置换。

关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态样,进而揭示以下的附记(器皿容器及内容物的换装方法)。

<1>一种器皿容器,是由在器皿本体部容纳了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的器皿容器;且

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

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延伸设置载置部,

自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被载置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载置部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下方落入,由此使上述器皿自上述盖离开。

<2>如上述<1>的器皿容器,其中在上述器皿本体部容纳换装用的内容物,通过自有底筒形状的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将上述器皿安装于该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而用作换装内容物的换装用器皿容器,自通过将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作为上述被载置部而将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该周壁的上端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使上述器皿向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而安装。

<3>如上述<2>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外周形状成为收纳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的内周形状的形状,上述器皿向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而安装直至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配置于较上述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更下方为止。

<4>如上述<1>或<2>的器皿容器,其中于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变形而将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推出,由此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在上述盖的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形成有自下端缘部或该下端缘部的周缘增强部切开至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的切口部,在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上述切口部扩张,从而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变形。

<6>如上述<5>的器皿容器,其中在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上述切口部扩张,从而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变形而将上述盖压入直至设置于上述卡止延伸设置部的下部的下部抵接面部抵接于设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公螺纹突条为止。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于上述盖的盖本体部,设置有用以将上述器皿推出的推出肋。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于上述盖的上述环抱卡止部,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向下方 凹陷的凹陷凹部,在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将上述凹陷凹部作为伸缩部而使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向圆周方向伸缩变形。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器皿本体部包含使内径自上表面开口向底壁部缩径的锥形状的周壁部。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包含周壁上方边部而形成,该周壁上方边部邻接于由底壁部与周壁部构成的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且该周壁上方边部成为抵接于上述盖本体部与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的连接角部或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的内壁部而卡止的状态。

<11>如上述<10>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周壁上方边部具备锥形状或垂直形状、或包含这两种形状的形状。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与上述盖的其他部分相比厚度变薄。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盖的厚度薄于上述器皿。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的换装用器皿容器,其中介置于上述器皿的上述伸出卡止部与上述盖的上述环抱卡止部之间而设置有密封材。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在上述盖的上述盖本体部,设置有朝上方隆起的挤压引导部。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付有表示用以对上述盖施加按压力的位置的文字、图等的标记。

<17>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于上述盖本体部的周缘部分,形成有朝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锥状连接部,在上述盖安装于上述器皿的状态下,在该锥状连接部与上述器皿本体部的周壁部的上端部分之间保持有空间。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自上述盖的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的下端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有周缘增强部。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包含:周壁上方边部,其邻接于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 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伸出边部,其自该周壁上方边部的上端缘部向外侧伸出;及垂下边部,其自该伸出边部的外侧缘部向下方垂下。

<20>如<2>至<19>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于上述盖的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设置有以面状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的载置面部。

<21>如上述<20>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载置面部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包含向下方突出的肋。

<22>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于上述盖安装于上述器皿的状态下,上述盖的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的下端部配置于较上述器皿的上述器皿本体部的底壁部更下方。

<23>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器皿及上述盖具有圆形状的平面形状。

<24>如上述<2>至<23>中任一项的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外周形状成为收纳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的内周形状的形状,上述器皿向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而安装直至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配置于较上述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更下方为止。

<25>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项的换装用器皿容器,其中于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时,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变形而将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推出,由此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

<26>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的换装用器皿容器,其中上述盖侧伸出卡止部包含:内壁部,其自与上述盖本体部的连接角部向上方竖立设置;上壁部,其自该内壁部的上端缘部向外侧伸出;及外壁部,其自该上壁部的外侧缘部向下方垂下。

<27>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项的换装用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包含朝内侧凸出的圆弧状的延伸设置部。

<28>如上述<26>的换装用器皿容器,其中上述延伸设置载置部在与上述外壁部的连接部分包含卡止凸部。

<29>一种器皿容器,是由在器皿本体部用于容纳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的器皿容器;且

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 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

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的延伸设置载置部,

自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被载置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载置部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下方落入,由此使上述器皿自上述盖离开。

<30>一种内容物的换装方法,其利用换装用器皿容器,该换装用器皿容器由在器皿本体部容纳了换装用的内容物的器皿以及覆盖该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而安装的盖构成,且通过自有底筒形状的被换装容器的上表面开口将上述器皿安装于该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而换装内容物,

上述器皿包含自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周缘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的器皿侧伸出卡止部,

上述盖包含自覆盖上述器皿本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盖本体部向外侧伸出而设置、且以环抱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状态而使之卡止的盖侧伸出卡止部,并且包含自该盖侧伸出卡止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设置、且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的延伸设置载置部,

自通过将该延伸设置载置部载置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上端部,而使上述器皿经由上述盖支撑于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周壁的状态对上述盖自上方施加按压力,由此通过上述盖的变形而使上述器皿侧伸出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使上述器皿向上述被换装容器的内侧落入而安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器皿容器或内容物的换装方法,通过简易的构成及简易的操作即可将装入有内容物的容器容易地开封而不会使内容物飞散或漏出,并且可适宜用作换装用的容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