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9363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口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口罩,通常为长方形的罩体结构,二侧具有可供使用者挂戴于耳后的细绳,而罩体结构用于覆盖使用者的口鼻,以达到过滤或阻隔空气中的粉尘、细菌的效果。

由于人的脸部为立体的结构,故配戴一般的口罩时,会产生多处缝隙,无法有效的或完整的包覆使用者的脸部、亦无法有效的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或细菌。目前虽有不织布料材质的口罩,具有多层折叠结构的设计,在使用者穿戴时,可将折叠结构拉开,增加口罩的整体面积,可更完整的包覆使用者的脸部,但仍无法有效的包覆到使用者的下颚位置。再者,折叠结构的设计亦难以应用在布料材质的口罩上,故现有布料材质的口罩立体性差,无法包覆至使用者的下颚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口罩,藉由在口罩的本体下方设计一片体,令使用者穿戴本发明的口罩时,透过片体以完整的包覆使用者的脸部及下颚,提升口罩的包覆性。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口罩,提供一使用者穿戴。口罩包括一本体、一片体以及二固定元件。本体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本体上缘及一本体下缘。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且第二表面对应于使用者的脸部。本体下缘位于相对于本体上缘的一侧。片体位于第二表面,片体包括一片体上缘及一片体下缘。其中片体下缘连结于本体下缘,且片体上缘为一开放端。固定元件设置于本体的二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体下缘具有一第一长度,片体下缘具有一第二 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二长度介于第一长度的1/2至4/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体上缘与本体下缘之间相距一第一高度,片体上缘与片体下缘之间相距一第二高度,第二高度介于第一高度的1/5至2/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体更包括一斜角缝线,且本体上缘更具有二弧形结构,斜角缝线位于该二弧形结构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该二固定元件分别具有一调节环。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该二固定元件分别为一弹性绳,弹性绳的二端固定于本体,弹性绳的部分穿过调节环。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体更包括一可挠性固定件,设置于本体上缘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开放端不与本体连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口罩为一布料材质。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口罩,藉由设计一片体,并固定于本体下缘,令使用者穿戴本发明的口罩时,透过片体以完整的包覆使用者的脸部及下颚,提升口罩的包覆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口罩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口罩的后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口罩的使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口罩折叠后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口罩1本体11

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

本体上缘113弧形结构113a、113b

本体下缘114斜角缝线115

折线116可挠性固定件117

片体12片体上缘121

片体下缘122固定元件13

调节环131第一高度h1

第二高度h2第一长度l1

第二长度l2空间s1、s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口罩的正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口罩的后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口罩1提供给使用者所穿戴,其包括一本体11、一片体12以及二固定元件13。其中,本体11具有包括一第一表面111(如图1)及一第二表面112(如图2),且第二表面112相对于第一表面111。当使用者欲穿戴本实施例的口罩1时,可将第一表面111朝向外侧,并将第二表面112面对使用者的脸部,进行穿戴。亦即,第二表面112对应于使用者的脸部。

又,本体11包括一本体上缘113、一本体下缘114,较佳的,更包括一斜角缝线115。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可以由二片布料缝合而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二片布料之间亦可置放滤网层,本发明并不限制。就本体11的外型而言,为了配合一般使用者脸部的立体结构,本实施例的本体上缘113设计有二个弧形结构113a、113b,而本体下缘114同样为弧形的结构,并具有斜角缝线115设置于弧形结构113a、113b之间,亦即,斜角缝线115设置在弧形结构113a、113b的交点。

进而言之,本实施例的斜角缝线115与本体上缘113实质上相互垂直,如图2所示,使本体11呈现立体的态样。斜角缝线115自本体上缘113往第一表面111方向延伸,故当口罩1打开时(如图1及图2所示),可使靠近本体上缘113的部分本体11形成斜面,且为自本体上缘113往第一表面111方向(即向外侧)凸出的斜面。因此,本实施例的口罩1可藉由斜角缝线115的设计,使本体11形成一个空间s1,以供使用者穿戴时,令使用者的鼻梁部分可 容置在斜角缝线115所形成的空间s1内,可避免使用者穿戴不适的问题,如图3所示,图3为图1所示的口罩的使用示意图。

较佳的,本实施例的斜角缝线115设置于第一表面111,但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设置于第二表面112,或是同时设置于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本发明并不限制。

请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口罩1更具有片体12,其位于第二表面112,且片体12包括一片体上缘121及一片体下缘122。其中,片体下缘122是连结于本体下缘114。在本实施例中,片体下缘122与本体下缘114相互缝合,较佳的,片体下缘122与本体下缘114的弧形实质上相同,使其可相互缝合。

较佳的,片体12的中央区域实质上对应于斜角缝线115,具体而言,片体12的中央区域也就是指片体12靠近中央的区域,该区域对应于斜角缝线115,以形成片体12设置于本体下缘114的中央处,以及使口罩1的整体形成实质上对称的结构。另外,片体上缘121为一开放端,亦即片体12为不与本体11连结的一端,藉由开放端的设计,使片体12可对折收纳,且对折后形成三角形的态样。

较佳的,本实施例的本体下缘114具有一第一长度l1,而片体下缘122具有一第二长度l2,且第一长度l1大于第二长度l2。较佳的,第二长度l2介于第一长度l1约1/2至4/5之间,较佳为1/3。举例而言,若第一长度l1为15公分,则第二长度l2的长度可以介于7.5公分至12公分之间,较佳为10公分。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弧形结构113a、113b以对称的方式配置在斜角缝线115的二侧,且片体12亦设置于本体下缘114的中央处,故以斜角缝线115为基准,口罩1呈现一对称结构,使口罩1可折叠后收纳。本实施例的口罩1对折后,会形成如图4所示的侧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口罩折叠后的侧视图。而口罩1对折时,于本体11形成一折线116,本实施例的斜角缝线115则是位于折线116与本体上缘113之间,呈现倾斜的缝线。

如图4所示,当口罩1对折收合时,斜角缝线115为介于折线116与本体上缘113之间的斜线,且片体12可对折形成三角形的态样,并可收合于本体11内。较佳的,本体上缘113与本体下缘114之间相距一第一高度h1,而片体上缘121与片体下缘122之间则相距一第二高度h2。具体而言,由于本实 施例的片体下缘122同样为弧形的结构,故第二高度h2是指片体上缘122与片体下缘122相距最宽处的长度,如图2所示。为求说明清楚明了,亦标示在图4,当片体12对折形成三角形时,片体上缘122为该三角形的其中一边,而第二高度h2恰为该三角形的高度。

其中,第二高度h2介于第一高度h1的1/5至2/5之间。举例而言,若第一高度h1为10公分,则第二高度h2可介于2至4公分之间,令使用者将口罩1打开并穿戴后,片体12可有效的包覆使用者的下颚部分(如图3所示)。

而当口罩1打开时,如图1及图2所示,如前所述,斜角缝线115的设计可使本体11于第一表面111形成斜面,并且于第二表面112形成空间s1(如图3所示)。同时,片体12被撑开,使片体12与第二表面112形成一空间s2(如图3所示),令使用者穿戴口罩1时,使用者的鼻梁部分可容置于空间s1,而使用者的口及下颚部分则可容置于空间s2中,且片体12对应于使用者的下颚部位,并可直接包覆使用者的下颚。

需特别说明的是,空间s2与前述的空间s1为一体的立体空间,亦即,空间s1与空间s2为连通的一个立体空间,本实施例是为求说明清楚,而将斜角缝线115所形成的立体空间称为空间s1,并将片体12所形成的立体空间称为空间s2。

另外,本实施例的本体11的斜角缝线115以及片体12的设计,可应用在布料材质的口罩1,而本实施例的口罩1亦为布料材质,同时,本体11及片体12皆为布料的材质。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口罩1是藉由固定元件13,以供使用者穿戴。并请搭配图1或图2所示,固定元件13设置于本体11的二侧,且本实施例的固定元件13是在本体11的二侧分别形成环形的结构,并将固定元件13挂设于使用者的耳后,以固定口罩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元件13亦可以是藉由环绕使用者后脑勺而固定的态样,本发明并不限制。

较佳的,本实施例的二个固定元件13分别具有一调节环131,且固定元件13为弹性绳。弹性绳的二端固定于本体11,如前述,形成环形的结构,本实施例的调节环131为套筒的结构,较佳为塑胶套筒。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弹性绳的部分穿过调节环131,并藉由调整弹性绳穿过调节环的长度,以调整固定元件13的长度。

另外,请参考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本体11更包括一可挠性固定件117,其可以为金属条状物,以供使用者捏压形成符合鼻梁的形状,避免口罩1滑落的情形。又,本实施例的可挠性固定件117设置于本体上缘113内,以维持口罩1外观的美观。

经由前揭说明可知,依据本发明的口罩,藉由设计一片体,并固定于本体的本体下缘,令使用者穿戴本发明的口罩时,透过片体以完整的包覆使用者的脸部及下颚,提升口罩的包覆性。

另外,本体的本体上缘具有二弧形结构,且斜角缝线配置于二弧形结构之间的设计,更可增加口罩的立体性,令使用者的鼻梁部分可容置在斜角缝线所形成的空间内,可避免使用者穿戴不适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口罩的片体及本体上的斜角缝线结构,更可直接的应用在布料材质的口罩上,以解决现有布料口罩的立体性差,且无法包覆至使用者的下颚部分等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