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粘扣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647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成形粘扣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形粘扣带。更详细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发泡体成形时与该发泡体表面一体化了的成形粘扣带。



背景技术:

汽车、火车的座椅、各种沙发、办公用坐椅等由在缓冲体上蒙盖蒙皮材料而成的结构构成,采用具有凹陷形状的结构,该凹陷形状在人机工学上满足即使维持落座姿势、久坐也不会疲劳等条件。在具有这样的凹陷形状的座椅等中,为了在凹陷形状部处防止蒙皮材料自缓冲体浮起,如图11所示,使用在凹陷形状部固定有粘扣带110的发泡体作为缓冲体111,利用与缓冲体111一体化了的一个粘扣带110和安装在蒙皮材料的背面的另一个粘扣带的卡合来使缓冲体和蒙皮材料固定。

在图12中表示在表面上一体化有粘扣带的缓冲体的制造例。如该图所示,将粘扣带122的卡合元件面以与成形模具面相对并接触的方式载置在期望的成形模具121内,向该成形模具121内注入发泡树脂原料,使发泡树脂原料发泡,从而能够制造与粘扣带122一体化了的发泡成形品即缓冲体。缓冲体大多由聚氨酯泡沫制成。作为将粘扣带122固定在成形模具面上的方法,以往公知有在用于形成粘扣带的树脂组合物中混合磁性材料、利用该磁性材料和设置在成形模具121内的磁体123之间的吸引力固定粘扣带的方法。

对于应用于上述用途的粘扣带,公知有如下内容:其通常包括平板状的基材部和自该基材部突出的多个卡合元件(钩状或环状),能够通过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一体成形来制造该粘扣带。

在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3/030672)中提出了如下内容:在基材部或者卡合元件中配混磁性材料;使用含有聚酯、聚酰胺、聚烯烃、聚氯乙烯、 聚氨酯、聚烯烃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酰胺类弹性体、聚异戊二烯等热塑性聚合物的树脂组合物等合成树脂来进行一体成形。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配混有磁性粉末的合成树脂和未配混磁性粉末的合成树脂从挤出机内的各自独立的路径挤出到成形用模腔内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5725928号)中公开了如下内容:由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的混合物形成基材部、卡合元件,将聚丙烯、聚乙烯、聚酰胺、聚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缩醛、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聚苯醚、聚氨酯、聚砜以及热塑性弹性体作为非磁性材料来制造粘扣带。此外,还公开了进行共同挤出成形制造基材部和卡合元件。

在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4-40808号公报)中提出了由含有以体积混合率计为15%~40%的磁性体颗粒的树脂构成至少基材部的局部、卡合元件的成形粘扣带。作为树脂,公开了聚酯、聚酰胺、聚烯烃、聚氯乙烯、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下内容:若磁性材料在成形粘扣带的成形体中占有的量较少,则磁化力较弱,无法正确地安装;若磁性材料的量较多,则粘扣带的挠性降低,耐弯曲性变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3/030672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5,725,928号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4-408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应用于上述用途的具有钩状卡合元件的成形粘扣带要求实用上的刚性,并且期望具有针对设置在缓冲体的成形模具内的磁体的吸引力和在相对于环状卡合元件进行装卸操作时不容易破损的较高韧性。

以往,作为形成粘扣带的树脂材料,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热塑性聚合物,但尚未开发出兼具上述特性的成形粘扣带。PBT等热塑性聚酯组合物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但若向其中混合铁粉等磁性材料,则由于磁性材料表面的水分的影响,聚酯会劣化而变脆。因此,在由这样的树脂组合物形成钩状的卡合元件,由于相对于环状卡合元件进行的装卸操作而产生裂纹的可能性较高。

另一方面,热塑性弹性体在具有抑制钩状卡合元件的裂纹的效果这一点上是有用的,但刚性不足。并且,即便根据部位以钩状的卡合元件使用热塑性弹性体、基材部使用热塑性聚酯这样的方式尝试区分使用树脂,鉴于两者在流动性方面的差异,卡合元件和基材部的共同挤出成形也很困难。

此外,若按照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体积混合率将磁性体颗粒混合于树脂,则树脂的熔融粘度增大,因此,与没有混合磁性体颗粒的树脂共同挤出成形很困难。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制作的,其课题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一体成形的成形粘扣带,其能够确保实用上的刚性,并具有针对磁体的吸引力,在相对于环状卡合元件进行装卸操作时不容易破损。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另一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共同挤出成形的成形粘扣带。此外,本发明的又一课题是提供一种这样的成形粘扣带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如下内容:对于将热塑性聚酯和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以预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树脂组合物,即使混合磁性材料其成形性也很高,此外该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品的韧性优异,因此,适合作为成形粘扣带的卡合元件。本发明是基于该见解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成形粘扣带,该成形粘扣带是以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为材料一体成形而成的,该成形粘扣带包括平板状的基材部和自该基材部的一个主表面突出的多个卡合元件,基材部的至少局部 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卡合元件中的的至少部分卡合元件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在第一树脂组合物中,热塑性聚酯占有80质量%以上,不含有磁性材料,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热塑性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以及磁性材料的合计含量占有90质量%以上,磁性材料的含量为20质量%~50质量%,热塑性聚酯和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质量比处于热塑性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50/50~90/10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在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熔点设为Tm1、将热塑性聚酯的熔点设为Tm2时,存在Tm2-40℃≤Tm1≤Tm2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另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在260℃时的MVR均为0.3cm3/10分钟以上且20cm3/10分钟以下。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树脂组合物的MVR(MVR2)相对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MVR(MVR1)的比率(MVR2/MVR1)为0.5~40。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成形粘扣带包括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界线的中央部和该中央部的左右两侧部这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各自具有基材部和卡合元件,中央部的基材部和卡合元件均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左右两侧部的基材部和卡合元件均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成形粘扣带包括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界线的中央部和该中央部的左右两侧部这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各自具有基材部和卡合元件,中央部的基材部的至少局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卡合元件全部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左右两侧部的基材部和卡合元件均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按体积比例来讲,基材部中的第一树脂组合物多于第二树脂组合物,卡合元件中的第二树脂组合物多于第一树脂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树脂组合物相对于第一 树脂组合物的体积比例为第二树脂组合物/第一树脂组合物=10/90~90/10。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在基材部的一个主表面上的、比所述多个卡合元件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还具备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防壁部,该防壁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又一技术方案中,基材部的另一个主表面的至少局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提出的混合有磁性材料的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韧性,因此,只要使用该树脂组合物来形成成形粘扣带的钩状卡合元件,就能够提供一种具有针对磁体的吸引力、并且能够抑制由相对于环状卡合元件进行的装卸操作引起的破损的成形粘扣带。而且,基材部通过使用不含有磁体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确保了实用上的刚性,而且能够降低材料成本。

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能够将不含有磁性材料的树脂组合物(第一树脂组合物)和含有磁性材料的树脂组合物(第二树脂组合物)共同挤出成形。因此,一体成形性容易,生产效率高,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6(a)是利用与图3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6(b)是利用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6(c)是利用与图5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7(a)是利用与图2相对应的俯视图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7(b)是利用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7(c)是利用与图5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8(a)是利用与图2相对应的俯视图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8(b)是利用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8(c)是利用与图5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中的、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

图9(A)是利用双模制法制造成形粘扣带的情况下的第一成形品用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9(B)是利用双模制法制造成形粘扣带的情况下的第二成形品用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10(A)是利用共同挤出成形法制造成形粘扣带的情况下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10(B)是表示利用共同挤出成形法制造成形粘扣带的情况下的挤出模的结构的图。

图11是一体固定有成形粘扣带的缓冲体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载置有成形粘扣带的缓冲体用的成形模具的内部情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成形粘扣带;10、基材部;20、防壁部;30、卡合元件;50、横壁部;60、鳍片部;11、凹槽部;21、纵壁部;22、连结部;23、加强部;24、纵壁;28、间隙;21a、第一列纵壁部;21b、第二列纵壁部;21c、第三列纵壁部;25、柱部;26、上表面部;30、卡合元件;31、杆部;32、卡合头部;100、成形粘扣带的制造装置(第一成形品用);101、第一挤出模;101a、挤出口;102、第一模轮;102a、模腔;103、合成树脂;105、第一成形品;110、粘扣带;111、缓冲体;121、成形模具;122、粘扣带;123、磁体;200、成形粘扣带的制造装置(第二成形品用);201、第二挤出模;201a、挤出口;202、第二模轮;202a、模腔;207、引导部;203、合成树脂;205、第二成形品;305、一体成形品;400、成形粘扣带的制造装置(共同挤出成形用);401、挤出模;401a、上侧的挤出口;401b、下侧的挤出口;402、模轮;402a、模腔;401a-1、喷嘴部;401a-2、凹部;403a、合成树脂;401b-1、喷嘴部;401b-2、凹部;403b、合成树脂材料;405、一体成形品。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树脂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成形粘扣带是将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作为材料一体成形而成的,该成形粘扣带包括平板状的基材部和自基材部的一个主表面(也称作“上表面”。)突出的多个卡合元件,基材部的至少局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第一树脂组合物中,热塑性聚酯是主体,未混合磁性材料,因此,将粘扣带和大多由聚氨酯泡沫形成的缓冲体一体化时的密合性优异。因此,通过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树脂基材部的与缓冲体的接触面积较多的另一主表面(也称作“下表面”。),能够确保粘扣带与缓冲体的密合性。基材部的其余部分也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 成。

第一树脂组合物还具有能够稳定地赋予适度刚性这样的优点。并且,由于组成简单,因此,还具有材料成本较低这样的优点。因此,通过基材部的至少局部使用第一树脂组合物,能够确保成形粘扣带的实用上的刚性和降低材料成本。第一树脂组合物出于上述理由并不一定装备在树脂基材部的下表面。作为用于确保更高密合性的其他手段,例如也能够利用将树脂基材部的下表面做成凹凸形状的锚固手段、或者通过在背面粘接织制构件、编制构件、无纺布等构件来实现。

在为了确保与缓冲体的密合性而基材的下表面的局部利用第一树脂组合物的情况下,具体地讲,优选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占有基材部的下表面的20%以上的面积,更优选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占有基材部的下表面的40%以上的面积,进一步优选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占有基材部的下表面的60%以上的面积,更进一步优选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占有基材部的下表面的80%以上的面积,再进一步优选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占有基材部的下表面的100%的面积。

此外,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30%以上,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50%以上,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70%以上,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90%以上,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100%。由于第二树脂组合物需要在卡合元件侧多于成形粘扣带的基材部侧,因此,基材部的体积优选形成为第一树脂组合物多于第二树脂组合物。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磁体的吸引力在基材部的上表面侧(卡合元件侧)强于基材部的下表面侧,因此,能够适当地在设置于模具内的磁体上配置成形粘扣带。

在卡合元件中,也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部分卡合元件,但由于需要确保与磁体的吸引力,因此,无法将全部卡合元件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例示地讲,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存在于成形粘扣带上的卡合元件的总体积的60%以下,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卡合元件的总体积的40%以下, 也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卡合元件的总体积的20%以下。为了确保由磁力引起的吸引力,在卡合元件的总体积中占有的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比例优选形成为第二树脂组合物较多。

详细地说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组成。第一树脂组合物中,热塑性聚酯占有80质量%以上且不含有磁性材料。第一树脂组合物优选为热塑性聚酯占有85质量%以上,更优选占有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占有95质量%以上,例示地讲也可以占有100质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向第一树脂组合物中适当地添加其他的聚合物和/或添加剂(例:颜料、染料、热稳定剂、耐候剂、耐加水分解剂、防氧化剂、抗静电剂、阻燃剂、脱模剂、紫外线吸收剂等),使得这些物质的合计含量为20质量%以下、优选为1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下。例如,可以向第一树脂组合物中以合计为20质量%以下、典型地讲是15质量%以下、更典型地讲是10质量%以下、进一步典型地讲是5质量%以下的含量、更进一步典型地讲是0质量%的含量的方式添加其他的聚合物,也可以以合计为20质量%以下、典型地讲是15质量%以下、更典型地讲是10质量%以下、进一步典型地讲是5质量%以下、更进一步典型地讲是0质量%的含量的方式添加添加剂。聚合物和添加剂既可以分别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热塑性聚酯通常为通过以二羧酸(或其成酯性衍生物)与二醇(或其成酯性衍生物)作为主成分的缩聚反应而得到的聚合物或共聚物,具有通过加热而软化的性质。作为二羧酸,例如可列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双(对羧基苯基)甲烷、蒽二羧酸、4,4’-二苯基醚二羧酸、联苯-4,4’-二羧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十二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3-环己烷二羧酸、1,4-环己烷二羧酸等脂环式二羧酸及它们的成酯性衍生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此外,作为二醇,例如可列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10-癸二醇等碳数2~20的脂肪族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环己二醇等碳数2~20的脂环式二醇及它 们的成酯性衍生物等。也可以使用它们中的两种以上。

作为热塑性聚酯树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烷二羧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联苯-4,4’-二羧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1,3-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1,3-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烷二羧酸)1,3-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1,3-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等。也可以含有它们中的两种以上。这些当中,从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烷二羧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等。此外,从强度、耐热性及形状保持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2.第二树脂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由第二树脂组合形成多个卡合元件的至少部分卡合元件。如前所述,卡合元件的其余部分也可以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通过使用第二树脂组合物而形成卡合元件中的至少部分卡合元件,能够获得针对磁体的吸引力提高、且具有优异韧性的卡合元件。而且,由于第二树脂组合物使用聚酯类的树脂成分,因此,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亲和性(粘接力)较高,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一体成形性优异。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成形粘扣带中的多个卡合元件的总体积的30%以上,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其总体积的50%以上,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其总体积的70%以上,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其总体积的90%以上,也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其总体积的100%。

在构成成形粘扣带的基材部,也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该基材部的局部。例如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60%以下,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40%以下,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20%以下,典型地讲也可以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的体积的0%以上且50%以下。

在从成形粘扣带整体来看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构成的情况下,实质上,两种树脂组合物具有恒定的边界而形成不同的部分。即,并不是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彼此完全混合(但是,在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边界容许局部混合。)。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另行记载的第一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特征。

在从成形粘扣带整体来看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混合比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比率,能够提高成形粘扣带针对磁体的吸引力。因而,成形粘扣带整体中的第二树脂组合物相对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体积比例(第二树脂组合物/第一树脂组合物)优选为10/90以上,更优选为20/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7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40/60以上。另一方面,若提高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比率,则第一树脂组合物的比率降低,但第一树脂组合物起到提高成形粘扣带和缓冲体的密合性这样的作用。此外,由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材料费比第二树脂组合物低,因此,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因此,成形粘扣带整体中的第二树脂组合物相对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体积比例(第二树脂组合物/第一树脂组合物)优选为90/10以下,更优选为80/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30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60/40以下。

第二树脂组合物中,热塑性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以及磁性材料的合计含量可以占有90质量%以上。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这三种成分的合计含量优选占有94质量%以上,更优选占有96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占有98质量%以上,例示地讲也可以占有100质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向第二树脂组合物中适当地添加其他的聚合物和/或添加剂(例:颜料、 染料、热稳定剂、耐候剂、耐加水分解剂、防氧化剂、抗静电剂、阻燃剂、脱模剂、紫外线吸收剂等),使得这些物质的合计含量为10质量%以下,优选为6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以下。例如,也可以向第二树脂组合物中以合计为10质量%以下、典型地讲是6质量%以下、更典型地讲是4质量%以下、进一步典型地讲是2质量%以下、更进一步典型地讲是0质量%的含量的方式添加其他的聚合物,也可以以合计为10质量%以下、典型地讲是6质量%以下、更典型地讲是4质量%以下、进一步典型地讲是2质量%以下、更进一步典型地讲是0质量%的含量的方式添加添加剂。聚合物和添加剂这二者可以分别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从确保针对磁体的吸引力的方面考虑,磁性材料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质量%以上。另一方面,由于随着磁性材料的含量升高、第二树脂组合物的粘性增加而损害成形性,因此,磁性材料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5质量%以下。在按照体积比例讨论第二树脂组合物中的磁性材料的含量时,从确保针对磁体的吸引力这样的方面考虑,优选为5体积%以上,更优选为7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体积%以上。此外,从成形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下,也可以是14质量%以下,也可以是13质量%以下,还可以是12质量%以下。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为体积混合率需要为15%以上,但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即使小于15体积%也能够充分地确保针对磁体的吸引力。

作为磁性材料,例如除了铁粉之外还能够列举出铁氧体、钴、镍、铁铝合金、铁钴合金、铁钴铬合金、铁镍合金、铁镍铬合金、钴镍合金、钴镍锰合金、镍锰合金等颗粒。例示地讲,磁性材料可以使用平均粒径(作为质量基准的D50)为15μm~250μm的材料。

从防止卡合元件破损和共同挤出成形性的方面考虑,第二树脂组合物中的热塑性聚酯和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质量含有比也很重要。具体地讲,出于有效地防止卡合元件破损的理由,热塑性聚酯相对于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混 合比率(热塑性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优选为50/50以上,更优选为60/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30以上。此外,出于提高共同挤出成形性这样的理由,热塑性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优选为90/10以下,更优选为85/15以下。

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使用的热塑性聚酯与在第一树脂组合物中说明的热塑性聚酯是同样的,优选的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一方面,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使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在本发明中,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是由结晶性的硬链段和非结晶性的软链段构成的共聚物,硬链段是指具有聚酯结构单元、具有通过加热而软化的性质的链段。

形成硬链段的聚酯结构单元并不是限定性的,能够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等聚对苯二甲酸烷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1,3-丙二醇酯等聚萘二甲酸烷二醇酯。聚酯结构单元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软链段并无限定,可以以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等聚醚结构单元、芳香族聚酯和脂肪族聚酯等聚酯结构单元、聚碳酸酯结构单元为构成要素。这些结构单元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在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熔点设为Tm1、将热塑性聚酯的熔点设为Tm2时,通常是Tm1≤Tm2以下,但在Tm1过度低于Tm2时,流动性变得过高,对成形性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存在难以与将热塑性聚酯作为主体的第一树脂组合物进行共同挤出成形的弊端。因此,优选存在Tm2-40℃≤Tm1≤Tm2的关系,更优选存在Tm2-20℃≤Tm1≤Tm2的关系。

(3.共同挤出成形性)

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也可以通过共同挤出成形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来制造。若能够利用共同挤出成形来制造,则能够获得生产效率提高、制造成本降低的优点。为了获得优异的共同挤出成形性,优选第二树脂组合物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2)相对于第一树脂组合物的熔体体积 流动速率(MVR1)的比率(MVR2/MVR1)接近的方式。具体地讲,MVR2/MVR1优选为0.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1以上且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上且20以下,典型地讲可以为10以上且30以下。在本发明中,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是指在依照ISO1133测量时以260℃在10分钟内流过的聚合物熔体的体积。

此外,在提高共同挤出成形性的方面,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在260℃时的MVR均优选为0.3cm3/10分钟以上且20cm3/1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0.4cm3/10分钟以上且15cm3/10分钟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cm3/10分钟以上且13cm3/10分钟以下。

(4.成形粘扣带的具体例)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具体例。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其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图5是图2的C-C线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成形粘扣带的基材部的长度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将基材部的宽度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此外,将基材部的正反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特别是将相对于基材部而言突出设有卡合元件的一侧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侧的方向设为下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1具有平板状的基材部10、设置于基材部10的上表面(第一面)上的靠近左右侧边缘的防壁部20、配置在左右的防壁部20之间的多个卡合元件30(钩状卡合元件)、沿着宽度方向配置的横壁部50、以及从基材部10的左右侧边缘朝向外侧而沿着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鳍片部60。

基材部10为了使成形粘扣带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弯曲而减小板厚地形成。此外,在基材部10的上表面侧,在沿长度方向以预定的安装间距配置的卡合元件30之间形成有平坦面。另一方面,为了在将成形粘扣带1一体成形于缓冲体时增大成形粘扣带1和发泡体的接合面积而提高固定强度,在基材部10的下表面侧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平行的多个凹槽部11(或者突条部)。 而且,基材部10的下表面的至少局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由此,能够确保与缓冲体的密合性。

由于存在左右的防壁部20,能够在缓冲体发泡成形时防止发泡树脂材料进入到卡合元件形成区域。左右的防壁部20配置在自基材部10的左右侧边缘稍稍进入到内侧的靠近侧边缘的位置。左右的防壁部20各自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三列纵壁部21、将配置在相邻的列上的纵壁部21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2、以及在配置于最外侧的纵壁部21的外壁面侧配置的加强部23。各列纵壁部21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空有预定的安装间距地间断配置的多个纵壁24,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纵壁24之间设有间隙28。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最接近卡合元件30侧的一列纵壁部21设为第一列纵壁部21a,将配置在该第一列的纵壁部21a的外侧的一列纵壁部21设为第二列纵壁部21b,将配置在最外侧的一列纵壁部21设为第三列纵壁部21c。

在左右的防壁部20上,配置在各列纵壁部21上的各纵壁24的长度方向上的安装间距被设定为后述的卡合元件30的长度方向上的安装间距的1/2的大小。此外,第一列纵壁部21a~第三列纵壁部21c上的纵壁24以在各列之间处于交错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成锯齿状,特别是在第一列纵壁部21a和第二列纵壁部21b之间以及第二列纵壁部21b和第三列纵壁部21c之间以安装间距的1/2的大小在长度方向上彼此错开地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配置在各列纵壁部上的纵壁的长度方向上的安装间距也可以被设定为卡合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安装间距的1/2以下的大小。通过这样设定纵壁的安装间距,能够缩短各纵壁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能够按照每个卡合元件的安装间距形成两个以上在各列纵壁部中位于纵壁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形粘扣带的柔软性。

另一方面,在纵壁的安装间距过小时,将相邻的列的纵壁部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的配设密度反而变得过大,有可能损害成形粘扣带的柔软性,因此,优选配置在各列上的纵壁部的安装间距被设定为卡合元件的安装间距的1/4以上的大小。

各纵壁24具有自基材部10立起的柱部25和配置在柱部25的上端的上表面部26,各纵壁24自基材部10起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卡合元件30自基材部10起的高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各纵壁24的柱部25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四棱锥台状,柱部25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左右的侧壁面)配置成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此外,柱部25的前壁面和后壁面以柱部25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上方而逐渐减小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配置,在从左右的侧壁面侧来看柱部25时,柱部25呈大致梯形状。

各纵壁24的上表面部26形成为,相比于柱部25的上端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突出,此外,上表面部26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配置在各列纵壁部21上的纵壁24具有这样的上表面部26,从而在将成形粘扣带1以使成形粘扣带1的配置有卡合元件30的上表面与成形模具面相对并接触的方式载置在缓冲体用的成形模具内时,能够增大成形粘扣带1的纵壁部21(纵壁24)和成形模具的密合面积,提高成形粘扣带1与成形模具的密合性。

鳍片部60从基材部10的左右侧边缘朝向外侧以舌片状延伸设置,左侧的鳍片部60和右侧的鳍片部60在长度方向上以预定的安装间距交替配置。此外,左右的鳍片部60的上表面配置为与基材部10的上表面同一平面,在鳍片部60的下表面侧,与基材部10的下表面侧同样地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平行的多个凹槽部11(或者突条部)。这些左右的鳍片部60是在缓冲体发泡成形时掩埋在该缓冲体的内部的部分,具有将成形粘扣带1牢固地固定在缓冲体上的作用

连结部22以将配置在各列纵壁部21中的纵壁24的前端部和配置在与该列纵壁部21相邻的一列的纵壁部21中的纵壁24的后端部互相连结的方式配置。即,连结部22将配置在第一列纵壁部21a中的纵壁24的前端部和与配置在第二列纵壁部21b中的纵壁24的后端部连结,将配置在第三列纵壁部21c中的纵壁24的前端部与配置在第二列纵壁部21b中的纵壁24的后端部连结,而且将配置在第二列纵壁部21b中的纵壁24的前端部与配置在第一列纵壁部 21a的纵壁24的后端部连结,将第二列纵壁部21b中的纵壁24的前端部与配置在第三列纵壁部21c中的纵壁24的后端部连结。在这种情况下,各连结部22将配置在各列中的纵壁24的前壁面侧的角部(前端边缘)和配置在与该列相邻一列中的纵壁24的后壁面侧的角部(后端边缘)互相连结。

通过具有这样的连结部22,成为在相邻的列的纵壁部21中相邻配置的两个纵壁24与一个纵壁24连结的状态(配置在第二列纵壁部21b上的纵壁24通过连结部22与配置在第一列纵壁部21a中的两个纵壁24和配置在第三列纵壁部21c中的两个纵壁24相连结,因此,成为与合计四个纵壁24连结的状态)。

通过像上述那样在防壁部20上配置连结部22,能够在竖立设有防壁部20的高度尺寸的范围内利用纵壁部21和连结部22完全隔断防壁部20的外部侧(即,要成形缓冲体的区域侧)和配置有卡合元件30的内部侧(即,卡合元件形成区域侧)。因此,在发泡成形缓冲体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发泡性树脂材料越过防壁部20而从防壁部20的外部侧进入到内部侧。

为了在多个所述卡合元件30与配置于蒙盖在缓冲体上的蒙皮材料上的环状卡合元件之间得到期望的结合力(卡合力),多个所述卡合元件30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以预定的安装间距地竖立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卡合元件30在长度方向上以预定的安装间距配置为列状,该卡合元件30的列在宽度方向上排成五列,从而形成卡合元件形成区域。各卡合元件30具有自基材部10的上表面垂直立起的杆部31和自该杆部31的上端向前方或后方弯曲地伸出的钩状的卡合头部32。卡合元件30的形状、尺寸、安装间距等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适当地变更。

多个所述卡合元件30的至少部分卡合元件30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由第二树脂组合物成形的卡合元件30不易由于粘扣带的装卸操作引起卡合元件30破损。此外,能够利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所含有的磁性材料使成形粘扣带1被磁体吸引。

所述横壁部50在防壁部20的第二列纵壁部21b和左端或右端的卡合元件30之间以及在宽度方向彼此相邻的卡合元件30之间沿着宽度方向配置。此 外,各横壁部50的大致下半部分与相邻配置的卡合元件30相互连结,由此,横壁部50和卡合元件30能够互相加强。

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形粘扣带1中,纵壁24、连结部22、横壁部50以及卡合元件30自基材部10起的高度尺寸均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这些部件的上表面或者上端配置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在对缓冲体进行发泡成形时,将成形粘扣带1以使配置有卡合元件30的上表面与成形模具面相对并接触的方式载置在缓冲体用的成形模具内时,成形粘扣带1和成形模具的密合面积增大。由此,能够防止发泡性树脂材料越过纵壁部21从宽度方向进入到卡合元件形成区域,并且也能够防止发泡性树脂材料越过横壁部50和卡合元件30从长度方向进入。

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形粘扣带1能够制造成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一体成形品。遵照前述主旨适当地设定在成形粘扣带1上的哪个部位配置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即可,参照图6~图8例示几个实施方式。在图6~图8中将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部位涂黑。

首先,说明图6的实施方式。图6(a)是与图3相对应的剖面,图6(b)表示与图4相对应的剖面,图6(c)表示与图5相对应的剖面。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基材部10全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因此,能够确保成形粘扣带1和缓冲体之间的较高的密合性。此外,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防壁部20也全部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由于防壁部20与基材部10同样是与缓冲体接触的部位,因此,通过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防壁部20,成形粘扣带1和缓冲体之间的密合性提升。

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卡合元件30全部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因此,在相对于配置在蒙盖在缓冲体的蒙皮材料上的环状卡合元件进行装卸时抗开裂性能较高,而且能够确保与磁体的较高吸引力。而且,由于卡合元件30全部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因此,磁性材料沿着长度方向配置在成形粘扣带1的全长上。因此,在将成形粘扣带1载置在缓冲体用的成形模具面上时,成形粘扣带1能够受到来自设置于成形模具内的磁体的磁力而以成形粘扣带 1的前后方向与磁体的磁极方向一致的方式自动地定向而固定。

在本发明中,将这样成形粘扣带利用磁力自动定向的功能称作自定位性。通过提高自定位性,能够获得将成形粘扣带载置在缓冲体用的成形模具面上时的作业效率提高这样的优点。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横壁部50也全部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通过横壁部50也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能够获得与磁体间的吸引力和自定位性提高这样的优点,成形也变得容易。

接着,说明图7的实施方式。图7(a)是与图2相对应的俯视图,图7(b)表示与图4相对应的剖面,图7(c)表示与图5相对应的剖面。在图7的实施方式中,成形粘扣带1由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界线的中央部X和该中央部X的左右两侧部Y、Z这三个区域形成,三个区域各自具有基材部10和卡合元件30,中央部X的基材部10和卡合元件30均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左右两侧部Y、Z的基材部10和卡合元件30均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通过这样仅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X,能够获得这样的优点:若成形粘扣带1内使磁性材料沿着长度方向以较小宽度延伸,则在使成形粘扣带1靠近进磁体时,成形粘扣带1的前后方向易于变得与磁体的磁极方向一致、即自定位性提高。

中央部的宽度方向的范围考虑配置在成形粘扣带1上的磁性材料和磁体之间的磁力适当设定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从提高自定位性这样的方面考虑,将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为比未图示的磁体的宽度尺寸窄的宽度即可,中央部X的宽度方向的范围优选设为包括在成形粘扣带1的基材部10上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卡合元件30中的80%以下的数量的范围,更优选设为包括在成形粘扣带1的基材部10上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卡合元件30中的70%以下的数量的范围。另一方面,中央部X的宽度方向的范围较宽,则由于与磁体间的吸引力增加且卡合元件30所使用的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比例增加,防止由粘扣带的装卸操作引起的卡合元件30破损的效果提高,因此,中央部X的宽度方向的范围优选设为包括在成形粘扣带1的基材部10上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卡合元件30中的30%以上的数量的范围,更优选设为包括在成形粘扣 带1的基材部10上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卡合元件30中的40%以上的数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设为包括在成形粘扣带1的基材部10上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卡合元件30中的50%以上的数量的范围。

最后,说明图8的实施方式。图8(a)是与图2相对应的俯视图,图8(b)表示与图4相对应的剖面,图8(c)表示与图5相对应的剖面。图8的实施方式除了中央部X的基材部10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卡合元件30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之外,与图7的实施方式是同样的,中央部X的宽度方向的优选范围也是同样的。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基材部10的下表面整体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因此,能够获得与缓冲体之间的密合性相比于图7的实施方式有所提高这样的优点。此外,由于成形粘扣带1的第二树脂组合物的使用比例减少,因此,也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5.制造方法)

利用能够一体成形不同种类的树脂组合物的任意的公知方法制造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即可,作为代表例能够列举出利用成形第一模制品、接着成形第二模制品的两阶段工序一体化的双模制法和使用两个挤出口同时挤出两种熔融树脂组合物的共同挤出成形法。

在利用双模制法制造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图9(A)和图9(B)所示的制造装置100、200。双模制法的优点在于,即使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存在很大差异、不适合进行共同挤出成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一体成形。

首先,如图9(A)所示,与第一挤出模101的挤出口101a对峙配置第一模轮102。第一模轮102在图9(A)中绕与纸面垂直方向的旋转轴线向箭头方向旋转。在第一模轮102的旋转周面上形成有一部分卡合元件30的成形用模腔102a。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模轮102上适当地设有用于形成防壁部20、横壁部50等其他部位的模腔。在第一挤出模101和第一模轮102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将熔融的合成树脂103(例如第二树脂组合物)从挤出口101a朝向第一模轮102的旋转周面连续地挤出。此时,被挤出到第一模轮102的周面的 熔融树脂在第一挤出模101的挤出口101a和第一模轮102之间的间隙中连续地成形出成形粘扣带的局部的基材部10的同时,在上述的成形用模腔102a中成形出一部分卡合元件30。之后,利用拾取辊(未图示)自第一模轮102剥下具有局部的基材部10和一部分卡合元件30的长条的第一成形品105。

其次,如图9(B)所示,与第二挤出模201的挤出口201a对峙地配置第二模轮202。第二模轮202在图9(B)中绕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旋转轴线向箭头的方向旋转。在第二模轮202的旋转周面上形成有其余的卡合元件30的成形用模腔202a。此外,在第二模轮202的旋转周面上设有用于收容此前成形的第一成形品105的收容凹部(未图示),第一成形品105经由引导部207被连续地供给到该收容凹部。在这样将第一成形品105收容在位于第二模轮202的旋转周面上的收容凹部中之后,能够将熔融的合成树脂203(例如第一树脂组合物)从挤出口201a朝向第二模轮202的旋转周面连续地挤出。被挤出到旋转周面的熔融树脂在第二挤出模201的挤出口201a和第二模轮202之间的间隙中连续地成形出成形粘扣带1的其余的基材部10的同时,在上述的成形用模腔202a中成形其余的卡合元件30。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模轮上适当地设有用于形成防壁部20、横壁部50等其他部位的模腔。接着,利用拾取辊(未图示)自第二模轮202剥下第一成形品105和第二成形品205一体化而成的成形品305,之后根据需要加工鳍片部60、凹槽部11等的形状,能够制造长条的成形粘扣带。长条的成形粘扣带能够切断为期望的长度来使用。

在利用共同挤出成形法制造本发明的成形粘扣带1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图10(A)和图10(B)所示的两个挤出口401a、401b的制造装置400。共同挤出成形法能够利用一次的成形工艺一体成形不同种类的树脂组合物,因此,具有生产效率高这样的优点。

在制造装置400上的、挤出模401的上下位置设有挤出口401a、401b,两个挤出口401a、401b能够分别挤出不同的合成树脂材料。如图10(A)所示,与挤出模401的挤出口401a、401b对峙地配置模轮402。模轮402在图10(A)中绕与纸面垂直方向的旋转轴线向箭头的方向旋转。在模轮402的旋转周面 上形成有前述的第一成形品用的模腔,并且形成有前述的第二成形品用的模腔。为了简单,在图中不区分第一成形品用的模腔和第二成形品用的模腔,均标注402a的附图标记。

如图10(B)所示,在处于上方位置的挤出口401a的顶端部形成有喷嘴部401a-1和凹部401a-2。通过形成该凹部401a-2,从喷嘴部401a-1挤出来的合成树脂403a(例如第二树脂组合物)蔓延到凹部401a-2中,因此,能够容易地向模轮402的第一成形品用的整个模腔填充合成树脂403a。此外,在处于下方位置的挤出口401b的顶端部形成有喷嘴部401b-1和该喷嘴部401b-1周围的凹部401b-2。由于从喷嘴部401b-1挤出来的合成树脂材料403b(例如第一树脂组合物)蔓延到凹部401b-2中,因此,能够容易地向第二成形品用的整个模腔的填充合成树脂材料403b。

在使模轮402向箭头方向旋转的同时,将处于熔融状态的合成树脂403a从挤出口401a挤出,连续地填充到第一成形品用的模腔内。此时,在挤出模401的处于上方位置的挤出口401a和模轮402之间的间隙中也连续地成形出成形粘扣带的局部基材部10。由此,制造第一成形品。此外,同时将处于熔融状态的合成树脂材料403b从挤出口401b挤出,从已经制造好的第一成形品上连续地填充到第二成形品用的模腔内。此时,在挤出模401的处于下方位置的挤出口401b和模轮402之间的间隙中也连续地成形出成形粘扣带的其余基材部10。接着,利用拾取辊(未图示)自模轮402剥下第一成形品和第二成形品一体化而成的成形品405。之后,根据需要加工鳍片部60、凹槽部11等的形状,能够制造长条的成形粘扣带。长条的成形粘扣带能够切断为期望的长度来使用。

【实施例】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和其优点而提供的,并不意在限定本发明。

(1.材料)

在以下的试验例中采用下述的材料。

<第一树脂组合物>

·热塑性聚酯(PBT树脂、熔点=224℃、东丽株式会社制、商品名称:トレコン5201X11)

<第二树脂组合物>

·热塑性聚酯(PBT树脂、熔点=224℃、东丽株式会社制、商品名称:トレコン1401X04)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PBT(硬链段)和聚醚(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熔点=208℃、东丽·杜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称:ハイトレル5557)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PBT(硬链段)和聚醚(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熔点=164℃、东丽·杜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称:ハイトレル2551)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PBT(硬链段)和脂肪族聚酯(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熔点=206℃、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称:ペルプレンS2001)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硬链段)和聚酯(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软化点=120~150℃、BASF日本株式会社制、商品名称:エラストランET690)

·磁性材料(铁粉、平均粒度40μm)

(2.流动性试验)

按照试验编号将形成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材料按照表1所记载的质量比例混合,使用池贝铁工制双轴挤出机PCM45在缸体温度260℃、转速100rpm的条件下熔融混合,使用东洋精机制熔体指数仪F-F01依照ISO1133测量260℃下的MVR(Melt Volume Rate)。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表中,“OVER”是指由于高流动而样本流出较多、无法测量的状况。另外,第一树脂组合物的MVR也作为参考例而记载。

(3.粘扣带的连续挤出成形)

在实施例1~4和对比例2中,在按照试验编号将第二树脂组合物所使用的材料按照表1所记载的质量比例混合之后,使用共同挤出成形装置在260℃的温度条件下共同挤出成形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从而连续地 一体成形了图1所示的形状的粘扣带。此时,由第一树脂组合物形成基材部整体,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卡合元件整体。在粘扣带中占有的第一树脂组合物和第二树脂组合物的体积比,即第一树脂组合物:第二树脂组合物=3:2。

此外,在对比例1和3以及参考例,由于只使用一种树脂组合物,因此,通过挤出喷嘴使用一个挤出装置在260℃的温度条件下挤出成形,连续地一体成形了图1所示的形状的粘扣带。在这种情况下,所制造的粘扣带的基材部和卡合元件均由相同的树脂组合物形成。

作为各试验例的粘扣带的挤出成形时的情形,将由于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过高而发生自模具的脱模不良的(结果导致卡合元件的钩形状不一致的)情况和由于第二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过低而成为不连续的成形品的(发生未向卡合元件中填充的)情况设为不良,将除此之外的情况设为良或可。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4.单钩的勾挂试验)

对于利用连续挤出成形得到的各试验例的粘扣带进行单钩勾挂试验,评价了卡合元件的强度和是否有裂纹。单钩勾挂试验是将粘扣带(长度50mm×宽度15mm)以形成有卡合元件的面处于上方的方式水平载置而固定在夹具上之后,选择任意一个卡合元件,测量了在该卡合元件上勾挂环而利用INSTRON公司制的拉伸试验机在其正上方以300mm/分钟的速度拉拽环直到自钩脱离为止时的最大强度。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卡合元件在试验后是否有裂纹,将没有裂纹的情况评价为“无”,将产生了裂纹的情况评价为“有”。

另外,将模轮的旋转方向与卡合元件自模腔脱模时的卡合头部的钩的朝向相反的情况称作“正脱”,将模轮的旋转方向和卡合元件自模腔脱模时的卡合头部的钩的朝向一致的情况称作“反脱”。一般来讲,“反脱”与“正脱”相比脱模时作用于卡合元件的应力较强,因此,卡合元件易于受到破坏。因此,单钩勾挂试验的值存在反脱侧强度较小的倾向。

(5.与磁体的吸引试验)

对于利用连续挤出成形得到的各试验例的粘扣带进行与磁体的吸引试验。与磁体的吸引试验是将粘扣带(长度50mm×宽度15mm)以形成有卡合元件的面暴露的方式用双面胶带固定在夹具上。接着,在使其靠近埋有磁体的夹具而进行吸引之后,测量了利用INSTRON公司制的拉伸试验机以10mm/分钟的速度拉拽直到粘扣带自磁体脱离为止时的最大剥离强度。在该试验中,只要吸引力为1.0N以上,则认为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6.考察)

由于对比例1在形成卡合元件的第二树脂组合物中没有混合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因此,由于单钩勾挂试验就产生了裂纹。此外,由于基材部也由第二树脂组合物形成,因此,存在与缓冲体的密合性不充分、材料成本也较高这样的不良。对比例2虽然在第二树脂组合物中混合了热塑性弹性体,但却是聚氨酯弹性体,软化点温度过低而无法进行共同挤出成形。

对比例3由于铁粉的混合量过多,因此粘性过高、无法进行成形。

参考例是仅由热塑性聚酯形成粘扣带时的结果,由于不含有磁性材料,因此,没有达到对粘扣带赋予与磁体的吸引力的目的。

【表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