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腕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目前,市面上出现各种各类的腕表,各种类型的腕表具有不同的作用,且根据用户的需求,可以开发不同的功能。
目前,针对一些矫正人员的需要,如缓刑人员等等,市面上出现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矫正人员佩戴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后,通过互联网定位,监控系统则可以随时定位到矫正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矫正人员的监管。
现有技术中,虽然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可以定位到矫正人员的位置,但是,如果矫正人员强行拆卸掉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监控系统则无法获知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脱离矫正人员的信息,导致位置定位错误的问题,监控系统难以正确定位到矫正人员的位置,从而失去对矫正人员的监管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监控系统无法获知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脱离矫正人员的信息,导致位置定位错误以及无法对矫正人员进行监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包括表体、第一表带以及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的内端及第二表带的内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表体的两个侧端,所述第一表带的外端连接有外套环;所述第一表带的表面设有第一电连接结构,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外套环的包围区域内,所述第二表带的表面设有第二电连接结构,当所述第二表带穿过所述外套环时,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抵接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以及第二电连接结构均为导电硅胶,且所述导电硅胶通过柔性线路与所述表体电性连接,所述柔性线路嵌入于所述第一表带及第二表带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包括凸设在所述第一表带外端的外表面的第一导电硅胶块,所述第二表带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电硅胶块抵接导通的第二导电硅胶块,所述第二导电硅胶块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表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凹槽,多个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二表带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有所述第二导电硅胶块。
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环的外侧壁设有紧压片,且所述外套环的外侧壁中穿设有螺钉,当第二表带穿过所述外套环时,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紧压片、第一表带及第二表带。
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环的外侧壁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中填充有防拆片,所述防拆片固定在所述第三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包括充电宝,所述充电宝包括抵接在所述表体上的壳体以及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蓄电元件,所述壳体的两侧的边缘分别朝下延伸,分别形成抵接在所述表体侧端面的第一侧端板以及第二侧端板,所述第一侧端板及第二侧端板分别与所述壳体弯折布置,所述第一侧端板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蓄电元件电性连接的充电抵接针,所述表体的侧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充电抵接针抵接的充电抵接片。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宝的壳体的第一侧端板的内表面凸设有第一安装块,所述表体的一侧端面设有供所述第一安装块嵌入的第一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端板的中部镂空布置,形成中部缺口,所述壳体一侧设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显露于所述中部缺口;所述中部缺口中设有内外摆动且用于遮挡所述充电口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侧端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板内表面的下部凸设有第二安装块,所述表体的另一侧端面设有供所述第二安装块嵌入的第二安装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校正腕表,当校正腕表佩戴在用户上时,第一电连接结构、第二电连接结构及控制元件之间形成导通回路,且处于正常状态,表体则可向监控系统反馈用户正常佩戴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信息,当用户将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从腕表上拆卸下来时,此时第一电连接结构、第二电连接结构以及表体之间的回路中断,此时,表体则及时向监控系统反馈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脱离用户的信息,从而监控系统可以获知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存在脱离用户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宝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宝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宝扣合在表体上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用于供矫正人员佩戴,从而监控系统可以定位到矫正人员的位置信息,实现对矫正人员的监管,当然,根据不同的需求,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也可以供其他人群佩戴,如小孩以及老人等等,实现对小孩及老人的位置监控。
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包括表体101、第一表带102以及第二表带106,其中,表体101中设有控制元件,该控制元件作为整个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中控中心,其可以与外部的监控系统实现通讯以及传输数据,从而,监控系统可以随时获得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位置信息以及其它数据等等。
第一表带102的内端以及第二表带106的内端分别连接在表体101的两侧端,第一表带102的外端连接有外套环104,第二表带106的外端空置布置,这样,当用户佩戴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时,将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环绕在手臂上,第二表带106的外端穿过第一表带102外端的外套环104,表体101、第一表带102以及第二表带106之间则形成环形状,并套设在用户的手臂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表带102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结构,且该第一电连接结构位于外套环104的包围区域内;第二表带106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电连接结构,且第一电连接结构与第二电连接结构分别与表体101内的控制元件电性连接,这样,当第一表带102的外端穿过外套环104时,第一电连接结构与第二电连接结构则相互抵接,从而使得第一电连接结构、第二电连接结构以及控制元件之间形成导通回路。
上述提供的校正腕表,当校正腕表佩戴在用户上时,第一电连接结构、第二电连接结构及控制元件之间形成导通回路,且处于正常状态,控制元件则可向监控系统反馈用户正常佩戴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信息,当用户将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从腕表上拆卸下来时,此时第一电连接结构、第二电连接结构以及控制元件之间的回路中断,此时,控制元件则及时向监控系统反馈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脱离用户的信息,从而监控系统可以获知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存在脱离用户的信息。
对于佩戴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的校正人员,监控系统通过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可以随时获知矫正人员的位置信息等,实现对矫正人员的监管,且同时可以获知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是否脱离矫正人员的信息,避免出现定位位置信息错误的现象,可以较好的对矫正人员进行监管。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结构以及第二电连接结构均为导电硅胶,且该导电硅胶通过柔性线路与控制元件电性连接,该柔性线路分别嵌入在第一表带102及第二表带106内部。
作为其它实施例,第一电连接结构以及第二电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其它多种类型的导通元件,不仅限制于导电硅胶。
具体地,第一电连接结构包括凸设在第一表带102外端的外表面的第一导电硅胶块110,在第一表带102外端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导电硅胶块110则凸设在第一凹槽内,当然,作为其他实施例,也可以不需要在第一表带102外端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可以直接形成在第一表带102外端的外表面上;第二表带106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二电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凹槽底部的第二导电硅胶块107,这样,当第二表带106穿过第一表带102上的外套环104时,第一导电硅胶块110嵌入在第二凹槽中,从而与第二导电硅胶块107实现抵接。
在第二表带106的内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凹槽,该多个第二凹槽沿着第二表带106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这样,当针对不同尺寸的手臂而言,需要佩戴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时,可以调节第二表带106穿过外套环104的长度,且保证第一导电硅胶块110可以嵌入在某个第二凹槽中,与第二凹槽中的第二导电硅胶块107抵接。
本实施例中,在外套环104的外侧壁设有紧压片,且外套环104的外侧壁中穿设有螺钉,当第二表带106穿过外套环104后,且固定好位置以后,此时,第一导电硅胶块110嵌入在第二凹槽中,与第二导电硅胶块107抵接,且螺钉同时穿过紧压片、第二表带106及第一表带102,将第一表带102与第二表带106之间的进行紧固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导电硅胶块110与第二导电硅胶块107之间抵接稳固。
在外套环104的外侧壁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上述的螺钉穿过第三凹槽的底部,且在该第三凹槽中填设有防拆片105,该防拆片105固定在第三凹槽中,从而将螺钉的端头覆盖,这样,当用户需要拆卸螺钉时,则必须采用专用工具将防拆片105从第三凹槽中拆除,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地加强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防拆卸的功能。
在第一表带102中活动套设有内套环103,该内套环103可以沿着第一表带102移动,这样,当第二表带106的外端穿过外套环104后,第二表带106的外端则可以穿在内套环103中,使得第二表带106与第一表带102之间的配合更加完整。
本实施例中,被监管人员矫正腕表还包括充电宝,该充电宝包括壳体111以及蓄电元件,其中蓄电元件设置在壳体111内,在壳体111的表面设置有充电抵接针117,该充电抵接针117与蓄电元件电性连接;相对应地,在表体101的表面上设置有充电抵接片108,当壳体111扣在在表体101上后,壳体111上的充电抵接针117直接抵接在表体101的充电抵接片108上,从而利用充电宝内的蓄电元件则可以为表体101进行充电。
具体地,壳体111两侧的边缘分别朝下延伸,分别形成有第一侧端板112以及第二侧端板113,该第一侧端板112以及第二侧端板113与壳体111之间弯折布置,这样,第一侧端板112、壳体111以及第二侧端板113包围形成有容置区域。当充电宝与表体101配合时,壳体111抵接在表体101的上表面上,第一侧端板112以及第二侧端板113分别置于表体101的两侧端面,抵接在表体101的两侧上,这样,表体101则嵌入在第一侧端板112、壳体111以及第二侧端板113包围形成的容置区域,实现表体101与充电宝之间的扣合。
上述的充电抵接针117凸设在第一侧端板112的内表面上,充电抵接片108则形成在表面的侧端面上,这样,充电宝扣在的表面上后,实现充电抵接针117与充电抵接片108之间的抵接,当表体101不需要充电时,则可以直接将充电宝从表体101上拆卸下来。另外,表体101的侧端面设置充电抵接片108,不会对表体101的外形整体性形成破坏。
为了使得充电抵接片108与充电抵接针117之间配合定位,本实施中,在第一侧端板112的内表面凸设有凸台120,上述的充电抵接针117凸设在凸台120上;在表体101的侧端面上设置有凹陷区域,上述的充电抵接片108形成在凹陷区域的底部,当充电宝与表体101配合时,凸台120则嵌入在凹陷区域中。
另外,当充电宝扣在在表体101上后,为了使得充电宝与表体101之间配合稳固,本实施例中,壳体111的第一侧端板112的内表面凸设有第一安装块116,在表体101的一侧端面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09,这样,充电宝扣合在表体101上后,利用第一安装块116嵌入在第一安装槽109中,使得充电宝与表体101之间连接稳固,即使大力甩动,充电宝与表体101之间也不会出现脱离现象。
本实施中,第二侧端板113的中部镂空布置,形成中部缺口,在该中部缺口中设置有活动板114,该活动板114两侧与第二侧端板113铰接,形成铰接处,这样,活动板114则可以以铰接处为摆动中心进行内外摆动,当活动板114以铰接处为摆动中心朝外摆动时,活动板114的下端朝外摆,从而缺口显露出来;当活动板114以铰接处为摆动中心朝内摆动时,活动板114的下端朝内摆,活动板114与第二侧端板113平齐,从而,活动板114填充第二侧端板113的缺口。
壳体111一侧上形成有充电口,充电口显露于中部缺口,这样,也可以利用数据线外接电源直接对充电宝内的蓄电元件进行充电操作,当利用充电宝对表体101进行充电时,此时,为了避免用户同时通过数据线外接电源给充电宝充电,充电宝扣合在表体101上后,此时,活动板114与第二侧端板113处于平齐布置,将充电口遮挡,也就是说,用户利用充电宝对表体101进行充电时,充电宝则无法外接数据线进行充电。
当需要对充电宝进行充电时,则可以将充电宝从表体101下来,并将活动板114朝外摆动,使得活动板114挡着充电口,充电口显露出来,进而将数据线插设在充电口中,外接电源进行充电宝充电。
另外,为了实现活动板114的摆动后的自动复位,活动板114的铰接处设置有扭簧,该扭簧可以将活动板114复位至与第二侧端板113平齐布置状。
本实施例中,活动板114的内表面的下部设有第二安装块115,且在表体101的另一侧端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槽,这样,当充电宝扣在表体101上后,第二安装块115嵌入在第二安装槽中。
当需要将充电宝拆卸下来时,直接将活动板114的下端朝外摆,此时,不仅第二安装块115可以从第二安装槽中脱离出来,并且,活动板114的上端由于摆动会朝内摆动,抵接在表体101的侧端面上,便于充电宝从表体101上脱离。
当然,活动在摆动时,为了便于活动板114内表面的上端抵接在表体101的侧端面,活动板114内表面的上端朝内延伸,形成有内凸结构,作为优选实施例,内凸结构可以是形成在活动板114内表面上端的内凸条,当然,也可以其他多种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