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登山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1329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气登山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登山包,特别涉及一种透气登山包。



背景技术:

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所具有的承装及携带物品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包的种类、外形及功能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以便迎合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双肩包是最常用的包类型之一,其一般包括包身和肩带,该肩带设置有两条,分别设于包身背部的两侧,利用此双肩带可便于人们的出行,为人们旅行、登山等户外运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由于现有市场上的背包的背面,即与身体相接触的部位,多是采用不透气性布料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使用此类背包时,使用者背部流出的汗液全部浸在衣服上,将衣服湿透,这样以来,势必会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设计了一种透气登山包,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登山包,使登山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透气登山包,具有包身,该包身的背面设有一透气网眼布,透气网眼布由经线和纬线相互编织而成,经线由菠萝纤维和汉麻纤维混纺而成,纬线由牛奶蛋白纤维和圣麻纤维混纺而成。

所述透气网眼布覆盖于包身的背面。

所述透气网眼布包括第一透气网眼布、第二透气网眼布、第三透气网眼布和第四透气网眼布,第一透气网眼布位于包身背面的上部,第二透气网眼布和第三透气网眼布分别位于包身背面中部的左、右两侧,第四透气网眼布位于包身背面的下部。

所述第一透气网眼布与包身背面之间、第二透气网眼布与包身背面之间、第三透气网眼布与包身背面之间以及第四透气网眼布与包身背面之间均包裹有软性填充物。

所述软性填充物为棉花、乳胶或海绵。

所述软性填充物内设有活性炭微粒。

所述透气网眼布上的网眼为正六边形状且呈蜂窝状布设。

所述透气网眼布的经向密度为22-25根/英寸,纬向密度为27-30根/英寸。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包身的背面设置一层透气网眼布,菠萝纤维、汉麻纤维、牛奶蛋白纤维和圣麻纤维的使用均有效地防止了汗液将使用者的衣服浸湿,能将人体与背包产生的摩擦热量随时散发出去,使登山包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感。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省略背带);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省略背带)。

标号说明

包身1,透气网眼布2,第一透气网眼布21,第二透气网眼布22,第三透气网眼布23,第四透气网眼布2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透气登山包,具有包身1,该包身1的背面设有一透气网眼布2,透气网眼布2由经线和纬线相互编织而成,经线由菠萝纤维和汉麻纤维混纺而成,纬线由牛奶蛋白纤维和圣麻纤维混纺而成。

为了使透气性更强,透气网眼布2具体可以是覆盖于包身1的背面,增强包身1的整个背面的透气效果。

当然,还可以是透气网眼布2包括第一透气网眼布21、第二透气网眼布22、第三透气网眼布23和第四透气网眼布24,第一透气网眼布21位于包身1背面的上部,第二透气网眼布22和第三透气网眼布23分别位于包身1背面中部的左、右两侧,第四透气网眼布24位于包身1背面的下部,以在包身1背面的局部位置处增强透气性。

同时,第一透气网眼布21与包身1背面之间、第二透气网眼布22与包身1背面之间、第三透气网眼布23与包身1背面之间以及第四透气网眼布24与包身1背面之间均包裹有软性填充物,软性填充物使人体背部与包身1背面之间形成一空间,防止人体背部贴在包身1背面上,促进热量的散发,加强透气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软性填充物为棉花、乳胶或海绵,不仅增强了透气效果,而且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优选地,软性填充物内设有活性炭微粒,以去除汗液的味道,提高登山包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透气网眼布2上的网眼为正六边形状且呈蜂窝状布设,大大增强了透气网眼布2的透气效果。

同时,透气网眼布2的经向密度为22-25根/英寸,纬向密度为27-30根/英寸,此时的透气效果最佳。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包身1的背面设置一层透气网眼布2,菠萝纤维、汉麻纤维、牛奶蛋白纤维和圣麻纤维的使用均有效地防止了汗液将使用者的衣服浸湿,能将人体与背包产生的摩擦热量随时散发出去,使登山包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感。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