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浸湿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0866阅读:1170来源:国知局
防浸湿雨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鞋形改造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防浸湿雨鞋。



背景技术:

现有雨鞋通常以塑胶包裹腿脚或鞋子的方式防雨,即利用注塑成型的胶质鞋子或鞋套套在腿脚或鞋子外达到达到防水效果。例如,公告号为CN105533908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新型斜扣式雨鞋”,其通过一次注塑成型的鞋套套在脚上或鞋子外来隔离雨水。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缺陷,由于自身材质与塑形的密闭性,隔绝雨水的同时,也使得腿脚的汗液无法正常蒸发,穿着时间稍长就会在内壁积聚一层水汽变得湿冷大大降低舒适度,即使脱下晾晒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干燥。此外,所涂塑胶材料本身有刺激气味,相对其他材质又厚重难以叠放,又造成了携带不便的难题。即使有注塑相对轻便的雨鞋,如公告号CN20391357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雨鞋套”,又因其接口处为拉链设计而易为积水浸透,鞋跟与鞋帮连接处不够结实使得鞋套随行走中的足形弯曲形变受力不均易发生撕裂进水,使用寿命十分有限。上述三方面不足表明,现有雨鞋的设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雨天行走防浸湿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雨鞋设计中由密闭带来的潮气大难晾干、塑胶气味重、不好携带或不够结实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鞋形改造基础上的简易装置,它附着于鞋底,通过增大鞋子与地面的距离,达到防止雨水浸湿的效果。同时,其小巧可拆卸的形制也决定了它可随身携带,随时帮助赶路的人应对突如其来的大雨。

为达到实用新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浸湿雨鞋,包括附着于鞋底正中的横板1、增大鞋子与地面距离的立板2、固定立板的销子3;横板1两侧设有穿引缚带8的卡口7,横板1底面中间设有固定立板2的燕尾槽4以及打通燕尾槽4与立板2下放销子3的圆孔5;立板顶部设有与燕尾槽对应的榫头与打通燕尾槽与立板下放销子的圆孔,立板底部为弧形。

所述横板设计为类8字形;所述横板两侧穿引缚带的卡口为长方形,左右相对各两个。所述燕尾槽在横板底面正中央,为倒梯形,长度从底部正前方边缘一厘米处开设槽点一直贯通到尾部,深度为横板厚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立板顶部榫头形状与横板的燕尾槽尺寸相呼应,以对接准确稳固,宽度根据不同鞋码稍有区别;所述立板底部为类弧形,方便行走时着力并减少与地面积水接触面。最下面为带花纹平面,起到增大摩擦力防滑效果。

所述销子为圆柱形,所述下放销子的圆孔在于燕尾槽尾端1.5厘米处正中,该位置与立板相应圆孔位置一致,以方便使用时辅助固定立板。

所述的一种防浸湿雨鞋,横板通过穿过卡口的缚带与鞋子相结合,通过燕尾槽与立板榫头相连通,然后通过销子使二者稳固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浸湿雨鞋采用增大鞋子与地面距离的鞋形改造装置,有效地消除了传统雨鞋密闭积汗难于晾干、塑胶味大、厚重体积大不好携带或易进积水不结实等缺陷。遇到急雨,可方便地将横板和立板组装起来,固定在鞋子下面。尤其是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长度的立板,从而有效避免雨水对鞋子的浸泡。不用时,拆卸下来几乎不占空间,收入相应小袋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防浸湿雨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浸湿雨鞋剖面示意图

图3是防浸湿雨鞋榫头示意图

图4是防浸湿雨鞋穿着示意图

图中1.横板,2.立板,3.销子,4.燕尾槽,5.下放销子的圆孔,6.榫头,7.穿引缚带的卡口,8.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防浸湿雨鞋由附着于鞋底正中的横板1设计为类8字形,依靠横板底面中间固定立板的燕尾槽4与立板2顶部与燕尾槽对应的榫头6卯合,然后在打通燕尾槽与立板下放销子的圆孔5中下放固定立板的销子3来增大鞋子与地面距离。同时,为稳固该装置与鞋子的契合,横板两侧设有穿引缚带的卡口7为长方形,左右相对各二,通过缚带8从侧前方两侧的卡口穿出以固该装置与鞋面,然后从绕至鞋后帮,最后分别从对侧侧后方卡口穿入绕出在脚腕前方打结系紧(见图4)。

防浸湿雨鞋依照上述步骤使用过程中,横板宽度根据不同鞋码稍有区别;而立板则配有高中低三个板型,以方便应对不同降雨,有效避免雨水对鞋子的浸泡;此外,立板的宽度也相应有所不同,以备个人穿着舒适度自由选择。

防浸湿雨鞋的收纳,简便易行,首先解开缚带,使它与鞋子分离。然后拔出销子,退出立板的榫头。最后,将板子并排横放在一起,用缚带缠好,放入专用收纳袋即可。因为轻便小巧,收纳起来几乎不占空间,可以方便地放入手提袋、背包或办公桌抽屉,随时取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