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化长度的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2510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化长度的服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变化长度的服装。



背景技术:

衣服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场所以及温度下,人们会穿着不同款式和厚度的服装,但是在温度骤然下降或者是升温的天气中,往往人们出门前来不及找出合适的服装,从而影响出行。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改变长度的可加长的衣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化长度的服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衣服款式单一、不容易拆卸清洗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化长度的服装,包括衣身上段和衣身下段,所述衣身上段包括上段左门襟、上段右门襟和下门襟,所述衣身下段包括下段左门襟、下段右门襟和上门襟;其中:

所述上段左门襟与所述上段右门襟之间通过第一配合组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下段左门襟与所述下段右门襟之间通过第二配合组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下门襟与所述上门襟之间通过第三配合组件可拆卸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组件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合组件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配合组件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门襟与所述上门襟之间的第三配合组件置于所述下门襟上方2厘米至3.5厘米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门襟与所述第三配合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设有2厘米至3厘米宽的布带,所述布带设于所述第三配合组件的内侧且与所述下门襟相对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衣身下段的底端设有橡筋带,所述橡筋带用以控制所述衣身下段底端开口的大小。

更进一步地,所述衣身下段的上门襟对称两侧设有用以方便服装洗涤后挂置于衣架上的两根细带。

更进一步地,可设计多种颜色的所述衣身下段与所述衣身上段进行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衣身下段长度为所述衣身上段长度的1/4至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化长度的服装中,衣身上段为一件独立的服装,出行可直接穿戴,设定,以穿戴完毕的人的视角进行左、右的说明,衣身上段中的上段左门襟和上段右门襟之间用于安装第一配合组件,使得上段左门襟与上段右门襟之间可拆卸连接,当衣身上段的长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在衣身上段下方增加衣身下段,衣身下段中的下段左门襟和下段右门襟之间用于安装第二配合组件,使得下段左门襟与下段右门襟之间可拆卸连接,衣身上段的下门襟与衣身下段的上门襟之间用于安装第三配合组件,使得人们穿戴更加方便,通过第三配合组件将衣身上段与衣身下段连接起来,进而实现变化服装长度的目的。

上述可变化长度的服装中,通过第一配合组件将衣身上段的上段左门襟与上段右门襟进行连接,再通过第三配合组件将衣身上段与衣身下段进行连接,最后通过第二配合组件将衣身下段的下段左门襟与下段右门襟进行连接,完成服装的穿戴。

上述可变化长度的服装中,采用配合组件中的第一配合组件、第二配合组件进行衣身上段和衣身下段自身的连接,采用第三配合组件进行衣身上段与衣身下段之间的连接,使得服装穿戴、清洗方便,并且下段左门襟与下段右门襟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不会由于衣身下段的底端开口过小而妨碍行走,同时,人们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自主决定下段左门襟与下段右门襟之间的开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化长度的服装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衣身上段内侧展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门襟的第三配合组件内侧部分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衣身下段外侧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门襟的第三配合组件内侧部分结构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衣身上段; 11-上段左门襟;

12-上段右门襟; 13-下门襟;

131-下门襟里侧布料; 132-下门襟外侧布料;

133-布带; 2-衣身下段;

21-下段左门襟; 22-下段右门襟;

23-上门襟; 231-上门襟里侧布料;

232-上门襟外侧布料; 233-第一细带;

234-第二细带; 24-橡筋带;

25-弹簧扣; 3-配合组件;

31-第一配合组件; 311-第一拉链;

312-第二拉链; 32-第二配合组件;

321-第三拉链; 322-第四拉链;

33-第三配合组件; 331-第五拉链;

332-第六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化长度的服装,包括衣身上段1和衣身下段2,衣身上段1包括上段左门襟11、上段右门襟12和下门襟13,衣身下段2包括下段左门襟21、下段右门襟22和上门襟23;其中:上段左门襟11与上段右门襟12之间通过第一配合组件31可拆卸连接;下段左门襟21与下段右门襟22之间通过第二配合组件32可拆卸连接;下门襟13与上门襟23之间通过第三配合组件33可拆卸连接。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对上述可变化长度的服装进行描述,具体可以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上述可变化长度的服装包括上下两部分,分别是衣身上段1和衣身下段2,衣身上段1上设有上段左门襟11、上段右门襟12和下门襟13,上段左门襟11和上段右门襟12相对设置且将服装的正面分成两部分,上段左门襟11和上段右门襟12通过第一配合组件31可拆卸连接,衣身下段2上设有下段左门襟21、下段右门襟22和上门襟23,下段左门襟21和下段右门襟22相对设置且之间安装有第二配合组件32,下门襟13和上门襟23相对设置且之间安装有第三配合组件33。

上述可变化长度的服装中,采用配合组件3中的第一配合组件31、第二配合组件32、第三配合组件33进行服装的连接,穿戴方便,实用简单,并且下段左门襟21与下段右门襟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不会由于衣身下段2的底端开口过小而妨碍行走。

其中,第一配合组件31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以第一配合组件31为拉链为例,如图2所示,第一配合组件31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拉链311和第二拉链312,第一拉链311设于上段左门襟11,第二拉链312设于上段右门襟12,第一拉链311下端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拉链311和第二拉链312的拉锁。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第一拉链311与第二拉链312分别通过线缝制于上段左门襟11与上段右门襟12上。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为了服装有更好的保暖效果,上段左门襟11的第一拉链311外侧可以设有挡风布,挡风布的另一侧与上段右门襟12通过子母扣或者魔术贴连接。

其中,为了方便服装的穿戴,第二配合组件32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以第二配合组件32为拉链为例,如图4所示,第二配合组件32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三拉链321和第四拉链322,第三拉链321设于下段左门襟21,第四拉链322设于下段右门襟22,第三拉链321下端设有用于连接第三拉链321和第四拉链322的拉锁。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第三拉链321与第四拉链322分别通过线缝制于下段左门襟21与下段右门襟22上。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为了服装有更好的保暖效果,下段左门襟21的第三拉链321外侧可以设有挡风布,挡风布的另一侧与下段右门襟22通过子母扣或者魔术贴连接。

其中,第三配合组件33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以第三配合组件33为拉链为例,如图4所示,第三配合组件33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五拉链331和第六拉链332,第五拉链331设于衣身上段1的下门襟13,第六拉链332设于衣身下段2的上门襟23,第六拉链332一端设有用于连接第五拉链331和第六拉链332的拉锁。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第五拉链331与第六拉链332分别通过缝衣线缝制于衣身上段1的下门襟13与衣身下段2的上门襟23上。

其中,如图2所示,为了衣身上段1与衣身下段2连接处的美观,下门襟13与上门襟23之间的第三配合组件33置于下门襟13上方2厘米至3.5厘米处,同时,在严寒的天气中能够防止强风穿透第三配合组件33。

第三配合组件33置于下门襟13上方2厘米处;或第三配合组件33置于下门襟13上方3厘米处;或第三配合组件33置于下门襟13上方3.5厘米处。

其中,为了防止下门襟13与上门襟23连接时挂到服装里面的衣服,下门襟13与第三配合组件33之间的连接处设有2厘米至3厘米宽的布带133,布带133设于第三配合组件33的内侧且与下门襟13相对设置。

布带133的宽度为2厘米;或布带133的宽度为2.5厘米;或布带133的宽度为3厘米,如图3所示,衣身上段1的下门襟13包括下门襟里侧布料131、下门襟外侧布料132和布带133,下门襟外侧布料132向衣服内侧折进2厘米至3.5厘米,下门襟里侧布料131端部与折进布料端部进行连接,下门襟里侧布料131端部与折进布料端部之间设有第五拉链331且第五拉链331的顶端与折进布料顶端对齐,布带133设于第五拉链331与下门襟里侧布料131之间且布带133的顶端与折进布料顶端对齐,当第三配合组件33中的第五拉链331和第六拉链332配合时,布带133可以使拉锁与服装里面的衣服隔开,防止拉锁挂到服装里面的衣服。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下门襟里侧布料131的端部、折进布料的端部、布带133的顶端和第五拉链331的顶端之间通过缝衣线进行缝制。

如图5所示,第六拉链332设于上门襟里侧布料231与上门襟外侧布料232之间。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上门襟外侧布料232、上门襟里侧布料231和第六拉链332之间通过缝衣线进行缝制。

其中,为了防止由于衣身下段2的底端开口过大而使得强风灌入服装里,衣身下段2的底端设有橡筋带24,橡筋带24用以控制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的大小,如图4所示,橡筋带24设于衣身下段2底端且置于里侧布料与外侧布料之间,橡筋带24的两端穿过弹簧扣25且在衣身下段2底端的一侧门襟处固定,通过弹簧扣25控制橡筋带24在衣身下段2底端内的长度,当不需要对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进行收缩时,橡筋带24不会产生拉伸,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弹簧扣25自然夹住两根橡筋带24,当需要对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进行收缩时,橡筋带24通过弹簧扣25的锁紧而处于拉伸状态,使得服装在寒冷强风的天气也能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为了防止由于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过大而使得强风灌入服装里,衣身下段2的底端设有绳子且置于里侧布料与外侧布料之间,绳子两头分别从衣身下段2的底端两侧伸出,当不需要对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进行收缩时,绳子不会产生拉伸,绳子自然垂在衣身下段2的底端两侧,当需要对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进行收缩时,收紧绳子并砸紧,通过改变衣身下段2的底端内的绳子长度来控制衣身下段2的底端开口,使得服装在寒冷强风的天气也能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其中,为了衣身下段2洗涤后方便悬挂,如图4所示,衣身下段2的上门襟23对称两侧分别设有用以方便服装洗涤后挂置于衣架上的第一细带233和第二细带234,使得衣身下段2在晾晒时不仅可以使用裤夹进行晾晒,也可以使用衣架进行晾晒,避免了由于衣身下段2与衣架之间太滑而使得衣身下段2从衣架上掉落的情况发生。

其中,为了上述服装的搭配更加多样,可设计多种颜色的衣身下段2与衣身上段1进行连接,使得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进行搭配。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为了服装的实用性更强,衣身下段2两侧可以设有口袋,更加方便穿戴者的出行。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为了服装的样式更加多样,衣身下段2的底端可以比衣身下段2的上门襟23开口大,使得服装的样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其中,为了应对不同天气下的温度,衣身下段2长度为衣身上段1长度的1/4至1/2,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增强了服装的实用性。

衣身下段2长度为衣身上段1长度的1/4;或衣身下段2长度为衣身上段1长度的1/3;或衣身下段2长度为衣身上段1长度的1/2。

以下以配合组件3为拉锁为例作简单介绍。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衣身上段1的上段左门襟11、上段右门襟12和下门襟13分别设有第一拉链311、第二拉链312和第五拉链331,下门襟13与第三配合组件33的连接处设有布带133,衣身下段2的下段左门襟21、下段右门襟22和上门襟23分别设有第三拉链321、第四拉链322和第六拉链332且衣身下段2的上门襟23对称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细带233和第二细带234,衣身下段2的底端设有橡筋带24用于控制所述衣身下段2底端开口的大小,当进行穿戴时,衣身上段1的第一拉链311与第二拉链312通过拉锁进行配合,遇到温度骤然下降的天气时,通过拉锁使衣身上段1的第五拉链331与衣身下段2的第六拉链332进行配合,达到衣身上段1与衣身下段2连接的目的,通过拉锁使衣身下段2的第三拉链321与第四拉链322进行配合,服装穿戴完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