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9435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口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具体涉及一种能够与使用者的脸部曲线无关地贴合脸部,并且能够确保呼吸空间而安全地过滤掉异物且呼吸容易的口罩。



背景技术:

最近,除了韩国国内形成的微尘外,还有因中国的产业化而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微尘流入到韩国国内,导致微尘逐渐增多,从而暴露在微尘中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众所周知,微尘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化合物和重金属,人一旦吸入就会引起心脏麻痹、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疾病。根据研究报道,仅在韩国首都圈,微尘每年引起的早期死亡和肺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两万多人。为了阻断这种微尘被吸入人体而使用口罩。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最近在韩国国内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症,还为了防止由感冒等引发的传染性病毒引起的感染或者传染,在日常生活中戴口罩的情况也在增加。

通常,这种口罩由本体部和挂耳部构成,其中,本体部用于覆盖使用者的鼻子和嘴等呼吸器官,挂耳部用于使用者佩戴口罩。在一些口罩中,考虑到佩戴时的舒适感,以及为了提高口罩与脸部的贴合性,以阻断外部空气的流入,有时会区分设置覆盖鼻子的鼻部和覆盖下巴的下巴部。

除了普通的口罩,还有提高了贴合度并加强阻断由外部流入的微尘的口罩。这种口罩为了阻断微尘而在口罩本体中设置有能够阻隔微尘的静电过滤部件。挂耳部可以使用弹性线,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方便,挂耳部的长度可以调整。鼻部通常采用被覆了合成树脂的铁芯或者铝,为了维持与脸部的曲线符合的弯曲度,使用者通过弯曲铁芯来调整形状。

另外,口罩通常呈平坦状,从而佩戴时能够覆盖呼吸器官周边,而且能够以平面状折叠保管。对这种口罩,为了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感以及有效阻断异物的流入,正在向立体结构不断地进行改善。以下,参照附图说明。

图5是表示佩戴普通口罩时在脸部确保的呼吸空间的图。

如图5所示,虽然口罩M向脸部前方凸出,但是,在佩戴口罩M的状态下,从鼻尖到口罩M的间隔和嘴到口罩M的间隔短,因此,难以确保呼吸空间。

即,在以往的口罩M中,口罩M与鼻尖的间隔A为0.4mm~12.2mm,与上嘴唇的间隔B为10.6mm~18.8mm,与下嘴唇的间隔C为9.9mm~14.8mm,向使用者提供充分呼吸的空间不够。

如上所述,佩戴口罩后,口罩与呼吸器官之间形成空间,随着口罩与呼吸器官之间空间大小不同,呼吸舒适性也不同,因此,该空间是在口罩的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另外,为了改善呼吸空间,也有如防尘口罩或者防毒面具那样具有凸出形状的口罩,这种口罩虽能确保呼吸空间,但存在着影响外观或者因体积大而保管困难的问题。

或者,以往的口罩为了从外部微尘中保护使用者的呼吸器官且阻隔感染源,尽可能地使脸部和口罩贴合,由此存在呼吸空间不足的隐患,而且,由于呼吸器官与口罩之间的距离短,所以吸气时会出现口罩贴在嘴唇或者鼻子上等情况,存在空气难以充分流入而导致佩戴后呼吸不畅的隐患。

与此相反,为了确保呼吸空间且能使空气顺畅地流入,如果口罩佩戴不紧或者佩戴不能贴合在脸部的平坦状口罩,则存在从外部的污染物、微尘、感染源等中保护呼吸器官的效果下降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者佩戴口罩时,与脸部的大小和曲线无关地,能够在口罩周边具有充分的呼吸空间的口罩。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口罩包括覆盖使用者脸部中的鼻子部分和嘴部分的本体部,该口罩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部左右对折的状态下,与连接所述本体部的上端点与下端点的纵向基准线垂直的横线中横向长度最长的横线长度,相对于连接所述本体部的上端点与所述纵向基准线和所述横线的交点的纵线长度的比率为0.9~2.5。

具体而言,当所述横线的后方一端和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边的下端点一致时,所述横线长度相对于连接所述本体部的上端点与所述纵向基准线和所述横线的交点的纵线长度的比率为0.9~2.5。

具体而言,当所述横线的后方一端和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边的下端点不一致,且在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边的下端点形成与所述横线平行的假想横线时,

所述横线长度相对于连接所述本体部的上端点与所述纵向基准线和所述假想横线的交点的纵线长度的比率为0.9~2.5。

具体而言,在所述本体部左右对折的状态下,所述本体部的位于所述纵向基准线的前方的前端边的上方部分向上倾斜,使得倾斜边对应于脸部的鼻梁。

具体的而言,在所述本体部左右对折的状态下,所述本体部的前端边形成为嘴所在的前端边与鼻梁所在的前端边形成直角或钝角,以形成呼吸空间。

具体而言,还包括挂耳部,该挂耳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用于挂在使用者的耳朵上。

具体而言,所述挂耳部通过缝合或者熔接与所述本体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口罩,能够充分确保呼吸器官和口罩之间的呼吸空间,从而使用者佩戴口罩后,能够顺畅地进行呼吸,即使脸部曲线互不相同的多数使用者佩戴,也能够贴合脸部,从而能够从外部空气和感染源中保护呼吸器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佩戴普通口罩时在脸部形成的呼吸空间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口罩;2本体部;3鼻部;4、5侧面部;10下巴部;6、7挂耳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与附图相关的以下详细的说明和优选的实施例,会更加明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定的优点以及新颖的特征。本说明书中,在对各附图的结构部分标注附图标记时,对相同的结构部分,即使在不同的附图中出现,也尽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说明本实用新型时,如果判断为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模糊本实用新型的要旨,则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至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口罩1包括本体部2和挂耳部6、7。

这种口罩1可以用作遮住使用者的嘴和鼻子部分而阻断外部寒气的口罩,或者可以用作防止灰尘等异物的吸入的同时能够进行呼吸的防尘口罩。

口罩1在折叠的状态是二维状态,能够以平面状保管,非常方便,佩戴时,包围鼻子部分的区域凸出而形成三维的立体形状。

本体部2不仅能够覆盖作为使用者呼吸器官的鼻子部分和嘴部分,还可以覆盖腮部,可包括:覆盖脸部的鼻子部分的鼻部3和覆盖脸部的腮部周边的侧面部4、5及覆盖下巴部分的下巴部10。

例如,本体部2可以由相同材质或者不同材质相互重叠而构成,从而可以由外皮和内皮组成,为了防寒或者防尘效果更佳,内皮和外皮之间可以由具有抗静电功能的熔喷无纺布、由纳米纤维组成的纳米过滤器等棉织物、超细纤维、无纺布等多种材质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本体部2位于使用者脸部,具有包围的形状,具备从冷空气中保护使用者的防寒效果,呼吸时从外部过滤异物后使空气通过,从而佩戴口罩1的使用者可以在不吸入灰尘等异物的情况下进行呼吸。

在此,使用者吸入和排出空气的区域即鼻孔位于鼻子的下端部且嘴唇上方,在脸部中鼻子具有凸出的结构。因此,使用者在脸部佩戴的口罩1中与鼻孔所在的鼻尖相对应的部分具有凸出的结构。

即,使用者的脸部通常以鼻子为中心形成凸出的形状,为了提高使用者佩戴口罩1时的佩戴舒适感,本体部2可以构成立体形状且包括鼻部3和侧面部4、5。

即,为了形成立体形状,本体部2可包括鼻部3和侧面部4、5。而且,本体部2还包括包围下巴部分的下巴部10,以能够均匀覆盖使用者脸部的呼吸器官周边。

首先,在鼻部3中,为了贴合脸部,在本体部2左右对折的状态下,本体部2的前端边的上方部分可向上倾斜,以使倾斜部分与脸部的鼻梁相对应。

其中,在鼻部3的上方部,可沿水平方向横插入有能够弯曲的部件,以固定口罩1的上端形状,在此,所述能够弯曲的部件可由铁芯、覆盖合成树脂的铁芯、海绵中的一个以上组合而构成。

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体部2左右对折的状态下,本体部2的前端边中,鼻梁所在的前端边与嘴所在前端边形成直角或钝角,从而在鼻孔和嘴唇前方形成呼吸空间。

侧面部4、5可向鼻部3的左右两侧延长而覆盖腮部,可与挂耳部6、7连接。

例如,连接侧面部4、5的鼻部3从鼻梁中作为鼻子的始点的上端点31开始向下方延长而覆盖鼻子部分,因为鼻子的始点位于两眼之间,因此,比起覆盖鼻子部分的鼻部3,覆盖腮部的侧面部4、5的上下长度更短。

由此,侧面部4、5是从鼻部3延伸,且越靠近挂耳部6、7其宽度越窄。

另外,下巴部10可以覆盖位于嘴部下方的下巴部分,下巴部分以脸部中嘴部分为中心向下凸出,且越靠近耳朵越向上倾斜,因此,下巴部10也越靠近挂耳部6、7越向上倾斜,以对应使用者的脸部形状。

挂耳部6、7以使本体部2能够覆盖脸部前方的方式挂在使用者的耳朵而用于佩戴口罩1,可由聚氨酯、尼龙等具有弹性的弹性线构成。所述挂耳部6、7左右对称地与本体部2的侧面部4、5结合。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横竖长度比可基于如韩国人那样的东方人的脸部长度计算出来。例如,当使用者佩戴口罩时,在口罩1覆盖的脸部面积中,后述的作为横线长度的横线G可以比作为纵线长度的纵线F长,即从鼻尖到下巴的长度可以比从鼻尖到耳朵的长度短。

具体而言,在口罩1左右对折的状态下,可将连接位于鼻梁上端的本体部2的前端边的上端点31和下巴最低点11的假想连线定义为纵向基准线D。

另外,在口罩1左右对折的状态下,可将与纵向基准线D垂直的方向上的线中长度最长的横向线定义为横线G。例如,参照图1,横线G可以是从连接有挂耳部6的侧面部4的最右侧端部的顶点41到本体部2的前端边中最凸出的部位32之间的连接线。

此时,在口罩1中,为了能够确保对应于鼻孔及嘴唇的部分的空间,纵向基准线D中位于与横线G的交点的上端部长度可成为纵线F。

在本实施例中,纵线F相对横线G的比率可以是1:0.9~2.5。本实施例中用纵线F来替代纵向基准线D的原因在于,通常佩戴口罩1时,口罩1覆盖到下巴的下方部分,从而佩戴长度比脸部长度更长,若以作为鼻子和下巴的连接线的纵向基准线D的长度来确定比率,则不能如实地考虑口罩1中覆盖脸部的呼吸器官部分的长度。

因此,本实施例为了考虑脸部前方佩戴口罩1时覆盖呼吸器官部分的长度,在鼻子和下巴的连线中,利用将覆盖鼻梁的最高处部分(鼻根处附近)开始的纵向基准线D的一端作为始点且将纵向基准线D和横线G的交点作为终点的纵线F,来限定横线G的比率。

在此,口罩1的横竖比构成从鼻子上部的始点到下巴下部的长度比,因此,当下巴部10不超过下巴的下部,而仅覆盖脸部前面时,口罩1的横竖比可以是纵向基准线D与在横向长度中作为最长横线的横线G的比率。

所述横线G和纵线F垂直交叉,但是,与纵向基准线D交叉的横线G的始点和终点可根据口罩1的形状不同而不同。因此,纵线F的终点可能不会遇上横线G。

作为一实施例,在图1及图3的情况下,以本体部2的上端点31为始点并以与横线G的交点为终点而形成纵线F,但图2和图4的情况有所不同。

即,在本体部2中,当横线G的端部(靠近挂耳部6的端部)不在本体部2的右侧端部的下端时,本实施例的横线G平行下行而形成端部位于本体部2的右侧端部的下端的假想横线H。此时,纵线F的终点可形成于与假想横线H相交的点。

根据上述的横竖比,佩带口罩1时,能够在覆盖作为呼吸器官的鼻子部分和嘴部分的脸部前方区域测得出,并且在鼻子上端点31和下巴下端点11的连线中能够以覆盖鼻梁的最高处的鼻尖为基准,另外,从本体部2最凸出的前端边到连接有挂耳部6、7的本体部2的端部下侧顶点41的连线成为横线G,其可垂直于前面提到的纵向基准线D。

本实施例的口罩1在脸部的侧面中能够反映从鼻尖到耳朵的距离,佩戴口罩1时,覆盖脸部的横向长度可以比脸部的实际长度长,从而在佩戴口罩1时,能够形成口罩1向前面凸出的形状,由此能够确保呼吸空间。

另外,在本体部2的侧面部4、5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将口罩1佩戴在脸部的挂耳部6、7,本体部2的长度和挂耳部6、7的一部分在脸部侧面相接,可使脸部侧面的实际长度和口罩1的侧面长度相同,从而能够使口罩1向前方凸出对应于挂耳部3、7的长度的部分。

由此,口罩1从呼吸器官向前凸出相当于佩戴在脸部的口罩1的挂耳部6、7的长度,从而能够确保呼吸空间。

所述口罩1的横竖比是能够反映包括可佩戴口罩1的儿童、脸部小的人、成年男性在内的如韩国人那样的东方人脸部比率而算出的,口罩1的佩戴对象可以多样化。

因此,对于佩戴口罩1的人而言,均能够确保呼吸空间,从而能够确保呼吸顺畅。

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口罩可适用于:根据脸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来区分的长脸、圆脸、鼻梁高和低的脸、鼻子和耳朵之间距离长或短的脸、鼻尖到下巴的距离长或短的脸等多种脸形。

即,与使用者的脸部大小、曲线形状及佩戴方法无关地,能够形成呼吸空间,从而能够舒适地进行呼吸,而且,佩戴口罩1时,与使用者脸形无关地口罩1能够很好地贴合脸部,从而提高使用者的佩戴舒适感,并且在呼吸器官(鼻,嘴)周围形成了呼吸空间,从而能够更舒适地进行呼吸。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口罩,能够在口罩和呼吸器官之间确保充分的呼吸空间,从而与使用者各不相同的脸部曲线和脸部大小无关地容易进行贴合,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呼吸,并不降低阻隔异物的效果,能够安全使用。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上述说明仅用于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变形或者改进。

对于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单纯变形或者变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更加明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