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装加工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山装勾翻领制作的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山服制作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后来改为由模具操作逐渐替代了手工,但是现有的模具在生产实践中会出现布料,裁片的定位不准,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生物料位移的情况,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出现翻领两头的吃量不同,两头的圆角大小不一致、不对称,不能满足生产对质量的要求,以及一次操作只能完成一个翻领的制作,增加了劳动时间,工作效率低,不能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其能够使生产加工出来的成品翻领两端吃量相等,两头圆角大小一致,外形美观、两端对称,以及能够满足一次完成四片翻领的制作,大大的节约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相互独立的制造模板,所述各制造模板均被设置为:
一载放衣领第一裁片的底板,其上有一沿第一裁片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槽;
用以载放衣领第二裁片的第一中间层,其与所述第一走线槽内边缘相配合设置,沿所述第一中间层边缘位置还设置有一预设大小和形状的柔性突出部;
位于第一中间层之上的面板,其上设置有一与所述柔性突出部相配合的开口;
其中,所述底板、面板以及第一中间层之间均为绞合连接,所述各制造模板均被设置在一矩形板上以实现对多个翻领的制造。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中间层和底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中间层,以在所述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之间形成一衣领第一裁片容纳空间,所述第二中间层在与衣领第一裁片接触处依次设置有多个大小一致的通孔,其与第一中间层和底板之间均绞合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通孔被设置为圆形,且其直径小于裁片的大小。
优选的是,所述柔性突出部的边缘被设置为斜面,且其小于裁片的大小,用于领面吃量。
优选的是,所述柔性突出部的大小被设置为4mm~6mm。
优选的是,所述载放布料底板、面板的厚度被设置为1.5mm~2.5mm的塑料板,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的厚度被设置为0.5mm~0.8mm的塑料板。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走线槽的宽度与缝纫机专用针板上凸出的柱体直径一致。
优选的是,所述底板的线槽边缘、面板的开口边缘以及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与布料接触边缘位置均粘贴有一防止布料滑动的定位砂纸。
优选的是,所述底板上在位于领头、中间上下口的位置上,还设置有四个安装定位孔,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四个安装定位孔大小相匹配的磁性材料,以对各裁片位置固定。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由于在面板、底板以及在第一中层板和第二中层板与裁片的结合处均设置有定位砂纸,所以能够使裁片在翻领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对裁片位置的固定,防止其发生位移,使其生产出来的翻领成品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其二,在底板上设置的安装定位孔,在面板上设置的与安装定位孔相配合的磁性材料,使各个模具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对裁片的位置固定,更好的保证了模具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其三,由于一个工具上设置有四个制作模板,所以一次操作能够生产出四个翻领,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其四,设置在第二中间层上的多个圆形通孔,能够当裁片固定在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之间的位置发生误差偏移时,通过手动调节,调整裁片的位置满足生产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的第一中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山装翻领制作专用工具的第二中间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图1,2,3,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形式,其中包括:
多个相互独立的制造模板1,所述各制造模板均被设置为:
一载放衣领第一裁片(未示出)的底板2,其上有一沿第一裁片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槽3,以使缝纫机具有一工作空间,对各裁片进行缝制;
用以载放衣领第二裁片(未示出)的第一中间层4,其与所述第一走线槽内边缘相配合设置,第一中间层和第一走线槽配合设置能够让缝纫机的机柱针头有一个走线空间,以将两个裁片缝制在一起,在沿所述第一中间层边缘位置还设置有一预设大小和形状的柔性突出部5,设置的突出部能够使两块裁片缝制在一起时,两块裁片的中间形成一个较大的容物空间;
位于第一中间层之上的面板6,其上设置有一与所述柔性突出部相配合的开口7,设置相配合的开口,能够使面板在与第一中间层压合时紧密贴合,使布料固定更紧密,稳定性更高;
其中,所述底板、面板以及第一中间层之间均为绞合连接,绞合连接使各个层板之间的压合与松开更加方便、高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所述各制造模板均被设置在一矩形板8上以实现对多个翻领的制造,满足了生产现场对流水线作业的要求,且制作处的成品质量好,合格率高。采用这种方案具有可实施效果好、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底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中间层9,以在所述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之间形成一衣领第一裁片容纳空间,设置的第二中间层就能够将布料固定在第二中间层上,其和第一中间层之间相互压合对第一裁片进行完全固定,所述第二中间层在与衣领第一裁片接触处依次设置有多个大小一致的通孔10,设置的通孔当第一裁片在第二中间层中固定位置出现偏差时,可以人工手动进行调整,以使其位置满足缝制的要求,其与第一中间层和底板之间均绞合连接。绞合连接使两块板之间的压合与松开更加便捷,采用这种方案具有稳定性强、成品合格率高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通孔被设置为圆形,且其直径小于裁片的大小,以使通孔能够对裁片的位置进行精确调整,使其位置缝制的最佳位置。采用这种方案具有可实施效果好、精确度好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柔性突出部的边缘被设置为斜面,以使裁片在缝制时不会受到柔性突出部的边缘棱角的影响,形成有褶皱的翻领成品,且其小于待加工衣领的大小,用于领面吃量,且所述柔性突出部的大小被设置为4mm~6mm,此大小范围内的柔性突出部使翻领制作完成时具有最好的空间范围。采用这种方案具有可靠性高、可实施效果好、产品合格率高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图1所示,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制造模板1被设置为四个。采用这种方案具有使翻领专用工具在完成一操作后,能够同时生产出四个翻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载放布料底板、面板的厚度被设置1.5mm~2.5mm的塑料板,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的厚度被设置为0.5mm~0.8mm的塑料板。采用这种方案具有可实施效果好、产品合格率高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一走线槽的宽度与缝纫机专用针板上凸出的柱体直径一致。采用这种方案具有使缝纫机能够通过第一走线槽,完成对裁片的缝制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底板的线槽边缘、面板的开口边缘以及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与布料接触边缘位置均粘贴有一防止布料滑动的定位砂纸11,以对各裁片的位置固定,防止其出现位移偏差,影响产品合格率。采用这种方案具稳定性高、可实施效果好、产品合格率高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图2,3所示,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底板上在位于领头、中间上下口的位置上,还设置有四个安装定位孔12,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底板上四个安装定位孔大小相匹配的磁性材料13,以固定各裁片位置。采用这种方案具有稳定性强、可实施效果好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山装翻领制造工具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