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116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口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罩,具体涉及一种抗菌口罩。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雾霾污染,雾霾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严重损害,导致哮喘、支气管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空气中的有害细菌无处不在,包括双球菌、单球菌、八叠球菌、四联球菌、葡萄球菌等,繁殖速度快、生存能力强、波及范围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引起许多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白喉等,它们都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滤除或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目前,防护口罩已经成为阻断颗粒物及细菌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进行有效个体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现有的口罩主要是通过小孔径、高孔隙率来实现对颗粒物及细菌的阻拦、静电吸引以及有效吸附。但现有的口罩材料还不能实现对颗粒物高效拦截并将细菌杀灭。现有市场中存在多种类型的防护口罩产品,如纱布口罩、传统非织造口罩以及活性炭吸附口罩等。在特定的环境下对颗粒物及细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缺点,如纤维直径粗、对超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菌口罩。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鼻梁压条和耳带,口罩本体上设有鼻梁压条,口罩本体两侧连接耳带,所述口罩本体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层、中间层、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的上边缘通过拉链连接,其他边缘相互缝合;

所述内层的对应口部位置处设有石墨烯条,所述内层还设有防滑带,所述防滑带设置在所述石墨烯条和所述鼻梁压条的中间位置,所述防滑带为纱布防滑带;

所述中间层为抗菌层,所述抗菌层为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

所述鼻梁压条安装在内层的外部上侧边缘,所述耳带为弹性系带。

进一步地,上述内层为纱布层。

进一步地,上述外层为活性炭吸附层或负离子纤维层。

进一步地,上述内层和外层边缘通过超声波缝合。

进一步地,上述口罩本体的四周设有边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口罩中间层选用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力学性能强、堆积密度小、直径小、对超细颗粒物有很好的过滤效率,能够起到有效的拦截细菌作用;

2.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口罩内层和外层之间通过拉链连接,可以更换中间的抗菌层,卫生且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抗菌口罩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抗菌口罩本体的截面图。

图中:1、口罩本体;11、内层;111、石墨烯条;112、防滑带;12、中间层;13、外层;2、鼻梁压条;3、耳带;4、边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抗菌口罩,如图1,包括口罩本体1、鼻梁压条2和耳带3,口罩本体1上设有鼻梁压条2,口罩本体1两侧连接耳带3,口罩本体1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层11、中间层12、外层13,如图2,内层11和外层13的上边缘通过拉链连接,其他边缘相互缝合;内层11的对应口部位置处设有石墨烯条111,内层11还设有防滑带112,防滑带112设置在所述石墨烯条111和鼻梁压条2的中间位置,防滑带112为纱布防滑带;中间层12为抗菌层,抗菌层为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鼻梁压条2安装在内层11的外部上侧边缘,耳带3为弹性系带。

内层11为纱布层,外层13为活性炭吸附层,内层11和外层13边缘通过超声波缝合,口罩本体1的四周设有边圈4。

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纺丝液的配制:配制浓度为17%的聚偏氟乙烯溶液和浓度为28%的聚砜溶液,放置在静电纺丝装置上;

步骤二:纺丝:溶液灌注速度为2mL/h,接收距离为26cm,电压为28kV,纺丝时间60min;

步骤三:用抗菌剂修饰:将步骤二得到的复合纤维浸泡到抗菌剂溶液中30min,取出,放入鼓风烘箱中烘燥,即得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

实施例2:

一种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鼻梁压条2和耳带3,口罩本体1上设有鼻梁压条2,口罩本体1两侧连接耳带3,口罩本体1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层11、中间层12、外层13,如图2,内层11和外层13的上边缘通过拉链连接,其他边缘相互缝合;内层11的对应口部位置处设有石墨烯条111,内层11还设有防滑带112,防滑带112设置在所述石墨烯条111和鼻梁压条2的中间位置,防滑带112为纱布防滑带;中间层12为抗菌层,抗菌层为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鼻梁压条2安装在内层11的外部上侧边缘,耳带3为弹性系带。

内层11为纱布层,外层13为负离子纤维层,内层11和外层13边缘通过超声波缝合,口罩本体1的四周设有边圈4。

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纺丝液的配制:配制浓度为17%的聚偏氟乙烯溶液和浓度为28%的聚砜溶液,放置在静电纺丝装置上;

步骤二:纺丝:溶液灌注速度为2mL/h,接收距离为26cm,电压为28kV,纺丝时间60min。

实施例3:

一种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鼻梁压条2和耳带3,口罩本体1上设有鼻梁压条2,口罩本体1两侧连接耳带3,口罩本体1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层11、中间层12、外层13,如图2,内层11和外层13的上边缘通过拉链连接,其他边缘相互缝合;内层11的对应口部位置处设有石墨烯条111,内层11还设有防滑带112,防滑带112设置在所述石墨烯条111和鼻梁压条2的中间位置,防滑带112为纱布防滑带;中间层12为抗菌层,抗菌层为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鼻梁压条2安装在内层11的外部上侧边缘,耳带3为弹性系带。

内层11为纱布层,外层13为活性炭吸附层,内层11和外层13边缘通过超声波缝合,口罩本体1的四周设有边圈4。

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纺丝液的配制:配制浓度为18%的聚偏氟乙烯溶液和浓度为27%的聚砜溶液,放置在静电纺丝装置上;

步骤二:纺丝:溶液灌注速度为2mL/h,接收距离为26cm,电压为28kV,纺丝时间50min;

步骤三:用抗菌剂修饰:将步骤二得到的复合纤维浸泡到抗菌剂溶液中50min,取出,放入鼓风烘箱中烘燥,即得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

实施例4:

一种抗菌口罩,如图1,包括口罩本体1、鼻梁压条2和耳带3,口罩本体1上设有鼻梁压条2,口罩本体1两侧连接耳带3,口罩本体1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层11、中间层12、外层13,如图2,内层11和外层13的上边缘通过拉链连接,其他边缘相互缝合;内层11的对应口部位置处设有石墨烯条111,内层11还设有防滑带112,防滑带112设置在所述石墨烯条111和鼻梁压条2的中间位置,防滑带112为纱布防滑带;中间层12为抗菌层,抗菌层为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鼻梁压条2安装在内层11的外部上侧边缘,耳带3为弹性系带。

内层11为纱布层,外层13为负离子纤维层,内层11和外层13边缘通过超声波缝合,口罩本体1的四周设有边圈4。

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纺丝液的配制:配制浓度为20%的聚偏氟乙烯溶液和浓度为25%的聚砜溶液,放置在静电纺丝装置上;

步骤二:纺丝:溶液灌注速度为2mL/h,接收距离为26cm,电压为28kV,纺丝时间70min;

步骤三:用抗菌剂修饰:将步骤二得到的复合纤维浸泡到抗菌剂溶液中20min,取出,放入鼓风烘箱中烘燥,即得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口罩中间层选用聚偏氟乙烯-聚砜复合纤维,力学性能强、堆积密度小、直径小、对超细颗粒物有很好的过滤效率,能够有效地阻挡空气中细微粉尘颗粒物,保护易感人群,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