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腕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1158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腕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腕带。



背景技术:

腕带又称手带,腕带除日常生活用外,还在工业生产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中用的腕带称为防静电手腕带。在医疗行业,医院的住院病人也身份识别戴腕带。

现有腕带多采用按扣穿过通孔与固定孔,将腕带带体与固定部固定,由于人体手腕部分粗细程度不同,使用者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调节按扣穿过带体通孔的位置,如果佩戴者手腕较细,固定时延伸至打印部的带体过多,容易将打印部遮盖,如需对打印部内容进行查看或对印在打印部上的条码进行扫描时,需要将带体掀开,影响工作效率与识别精准度,如将带体折叠后再用按扣固定,虽带体不在对打印部进行遮盖,但是由于按扣需要穿透两层带体与固定部,固定时可能出现固定牢的现象,且由于带体折叠,折叠后带体穿过按扣部分缺少固定,将会翘起,容易挂到其他物件,带体受力将会把按扣撑开导致腕带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手腕过细时带体对打印部进行遮盖,识别精准度与工作效率高,无需将带体折叠固定,避免带体翘起部分与物件发生剐蹭导致腕带松脱的新型腕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腕带,包括腕带本体和固定板,所述腕带本体设置在固定板内,所述腕带本体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裂隙,所述腕带本体包括带体、打印部和固定部,所述带体设置在打印部右端,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打印部左端,所述带体、打印部与固定部一体成型,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带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有一个以上,所述打印部靠近固定部的一端设置有卡持孔,所述卡持孔呈椭圆形设置,所述带体远离打印部的一端呈三角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孔设有一个以上,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带体宽度小于卡持孔长径,方便带体穿过卡持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与固定孔两者直径相等,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带体厚度不超过0.2cm,方便带体的弯曲。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远离打印部的一端设置弧形设置,避免戳伤使用者。

进一步地,所述带体远离打印部的一端的尖端呈弧形设置,避免戳伤使用者。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置的椭圆形卡持孔,方便带体穿过卡持孔折叠后进行固定,固定效果好,同时避免带体对打印部进行遮盖,不会遮挡住打印内容,信息更易查看,条码更易扫描,提高识别精准度,提升工作效率,设置的带体远离打印部的一端呈三角形设置,方便带体穿过卡持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腕带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腕带扣合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腕带,包括腕带本体1和固定板2,所述腕带本体1设置在固定板2内,固定板2的作用是用于固定腕带本体1,所述腕带本体1与固定板2之间设置有裂隙3,裂隙3的作用是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发生断裂,方便腕带本体1与固定板2分离。所述腕带本体1包括带体4、打印部5和固定部6,带体4的作用是保持腕带本体1与使用者手腕位置稳定,打印部5的作用是用于承载信息或条码,固定部6的作用是与搭扣配合将带体4固定,所述带体4设置在打印部5右端,所述固定部6设置在打印部5左端,所述带体4、打印部5与固定部6一体成型,所述固定部6上设置有固定孔7,所述带体4上设置有通孔8,固定孔7与通孔8的作用是方便搭扣穿过固定部6与带体4,所述通孔8设有一个以上,所述打印部5靠近固定部6的一端设置有卡持孔9,卡持孔9的作用是方便带体4穿过打印部5,所述卡持孔9呈椭圆形设置,所述带体4远离打印部5的一端呈三角形设置。

所述固定孔7设有一个以上,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

所述带体4宽度小于卡持孔9长径,方便带体穿过卡持孔。

所述通孔8与固定孔7两者直径相等,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

所述带体4厚度不超过0.2cm,方便带体4的弯曲。

所述固定部6远离打印部5的一端设置弧形设置,避免戳伤使用者。

所述带体4远离打印部5的一端的尖端呈弧形设置,避免戳伤使用者。

工作原理:使用时,按压腕带本体1,裂隙受力断裂使腕带本体1与固定板2分离,将腕带本体1搭在手腕上,带体4环绕手腕一周后,将带体4自用端穿过卡持孔9后向固定部6方向进行折叠,折叠完后用按扣将固定部6与带体4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置的椭圆形卡持孔,方便带体穿过卡持孔折叠后进行固定,固定效果好,同时避免带体对打印部进行遮盖,不会遮挡住打印内容,信息更易查看,条码更易扫描,提高识别精准度,提升工作效率,设置的带体远离打印部的一端呈三角形设置,方便带体穿过卡持孔。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