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394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口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防尘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排入空气中,使得空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且对人体的危险性逐渐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雾霾现象,PM2.5数值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不得不随身携带防雾霾口罩。

现有技术中的防雾霾口罩包括过滤层和两个固定绳。两个固定绳为细长形,且分别设置在过滤层的两端。使用者将两个固定绳固定在耳朵上,过滤层覆盖在人体脸部,使得人体的鼻子和嘴唇包裹在过滤层内。过滤层对人体的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实现口罩的防雾霾功能。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口罩为一次性,当使用者需要更换过滤层时,使用者需将整个口罩更换,不方便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使用者需要更换过滤部时,使用者需将整个口罩更换,不方便使用者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口罩,包括:支撑装置、滤芯和防护装置和密封圈;所述支撑装置固定支撑所述滤芯,所述防护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装置的一侧用于保护所述滤芯,所述支撑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人体面部贴合的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一面与所述上支架远离所述滤芯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板的另一面与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口罩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支撑装置固定在人体面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布;所述固定布呈带状;所述固定布的一面与所述防护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布的一端与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以将下支撑框固定在人体脸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布内设置有安装所述防护板的安装腔;所述固定布与所述安装腔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所述安装豁口。

进一步地,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用于设置口罩,以支撑口罩;所述下支架用于固定在人体脸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包括呈三角形的上支撑框;所述下支架包括呈三角形的下支撑框;所述上支撑框和所述下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框和所述下支撑框用于固定口罩的边沿。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框上设置有下支撑件,和/或所述上支撑框上设置有上支撑件。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包括第一下支撑杆、第二下支撑杆以及第三下支撑杆;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撑框的一个弯折处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连接处向靠近所述上支撑框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下支撑框;

和/或,所述上支撑件包括第一上支撑杆、第二上支撑杆以及第三上支撑杆;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上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上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框的一个弯折处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撑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三上支撑杆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下支撑框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上支撑框。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还包括两个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下支撑杆;两个所述第四下支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四下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四下支撑杆均呈弧形,且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四下支撑杆均朝靠近所述上支撑框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框上,沿所述上支撑框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固定凸起;所述下支撑框上,沿所述下支撑框的周向,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固定凸起配合的环形固定凹槽;所述环形固定凸起与所述环形固定凹槽之间用于设置口罩的边沿。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框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卡合凸起;所述上支撑框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卡合凸起相配合的卡合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框远离所述上支撑框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包括滤芯本体;所述滤芯本体包括外过滤层和内过滤层;所述外过滤层和所述内过滤层由外至内依次叠放设置;所述外过滤层和所述内过滤层均用于过滤颗粒污物,且外过滤层过滤的颗粒大于内过滤层过滤的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还包括定型层;所述定型层设置在所述内过滤层远离所述外过滤层的一面上,用于将所述滤芯本体定型。

进一步地,滤芯本体的边沿向外弯折形成用于固定在口罩上的固定卷边。

进一步地,所述内过滤层至少包括一层过滤棉层。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棉层为静电滤芯棉。

进一步地,所述外过滤层的材质为PP仿粘布。

进一步地,所述定型层的材质为针刺棉。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本体的截面呈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本体为三角形。

本发明提供的口罩,在使用时,使用者将密封圈与脸部贴合,支撑装置将滤芯支撑和保护,以使滤芯能够包裹住人体的鼻部和唇部,滤芯起到过滤作用,能将气体中的颗粒过滤掉。当使用者需要更换滤芯时,使用者可将支撑装置拆开,然后将旧的滤芯拿出,将新的滤芯固定在支撑装置内,继续使用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口罩,当使用者需要更换滤芯时,使用者只需将滤芯更换即可,不需更换整个口罩,从而方便使用者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上支架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上支架的左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上支架的轴测图;

图6为图3所示的上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下支架的主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下支架的左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防护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防护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固定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固定布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固定布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滤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支架; 2-下支架; 3-防护板;

4-固定件; 5-固定布; 6-安装腔;

7-安装豁口; 8-连接结构; 81-第一连接部;

82-第二连接部; 9-滤芯本体; 11-上支撑框;

12-上支撑件; 13-卡合孔; 14-穿孔;

15-环形固定凸起; 21-下支撑框; 22-下支撑件;

23-卡合凸起; 24-环形固定凹槽; 41-卡槽;

42-固定杆; 91-外过滤层; 92-内过滤层;

93-定型层; 121-第一上支撑杆; 122-第二上支撑杆;

123-第三上支撑杆; 124-第四上支撑杆; 221-第一下支撑杆;

222-第二下支撑杆; 223-第三下支撑杆; 224-第四下支撑杆;

921-第一过滤层; 922-第二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口罩,该口罩包括:支撑装置、滤芯和防护装置和密封圈;支撑装置固定支撑滤芯,防护装置设置在支撑装置的一侧用于保护滤芯,支撑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人体面部贴合的密封圈。

本实施例提供的口罩,在使用时,使用者将密封圈与脸部贴合,支撑装置将滤芯支撑和保护,以使滤芯能够包裹住人体的鼻部和唇部,滤芯起到过滤作用,能将气体中的颗粒过滤掉。当使用者需要更换滤芯时,使用者可将支撑装置拆开,然后将旧的滤芯拿出,将新的滤芯固定在支撑装置内,继续使用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口罩,当使用者需要更换滤芯时,使用者只需将滤芯更换即可,不需更换整个口罩,从而方便使用者使用。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上支架的主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上支架的左视图;图5为图3所示的上支架的轴测图;图6为图3所示的上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下支架的主视图;图8为图7所示的下支架的左视图;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1和下支架2;上支架1与下支架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滤芯可拆卸地固定在上支架1与下支架2之间;防护装置与上支架远离滤芯的一侧固定连接;下支架远离滤芯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施例中,人们更换滤芯时,可将上支架1和下支架2拆开,将旧滤芯更换,更换后,将上支架1和下支架2连接即可。方便安装方便使用。

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1和下支架2,滤芯设置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并且上支架1和下支架2将滤芯支撑开,然后使用者再将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

本实施例中,由于滤芯设置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当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时,由于上支架1和下支架2的支撑作用,滤芯不会产生变形。

其中,上支架1和下支架2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塑料,由于塑料质量较轻,当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后,人体头部受到的重力较小,使得固定装置轻便。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支架1包括呈三角形的上支撑框11;下支架2包括呈三角形的下支撑框21;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框11和所述下支撑框21用于固定滤芯的边沿。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三角形是指整体上类似三角形结构。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的三角形的弯折处可以为弧形。

本实施例中,将上支架1设置为上支撑框11,下支架2设置为下支撑框21,在使用时,滤芯设置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之间,滤芯的边沿固定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将滤芯的边沿固定,从而可使得滤芯稳固地固定在上支架1和下支撑架之间。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可以为三角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优选地,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均为三角形。将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设置为三角形,其与滤芯的形状一致,从而使得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可与滤芯的边沿紧密连接,将滤芯固定牢固。同时,也减少下支撑框21覆盖在人体脸部的面积,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下支撑框21上设置有下支撑件22,和/或上支撑框11上设置有上支撑架12。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滤芯设置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之间,滤芯的边沿固定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之间,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分别与滤芯的两面抵接,从而支撑滤芯铺展开,进而使得滤芯可以全部覆盖在使用者的鼻部和嘴唇部位,外部空气经过滤芯过滤后进入人体鼻腔。

其中,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均为支撑网,外部空气流经支撑网的缝隙处进入滤芯,使用者呼出的气体也从支撑网的缝隙处流出,这样可使空气流通顺畅,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可以均包括三个或者其他数量的多个支撑杆,优选地,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均包括三个支撑杆。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下支撑件22包括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第一下支撑杆221的一端、第二下支撑杆222的一端均与第三下支撑杆223的一端连接;第一下支撑杆221的另一端、第二下支撑杆222的另一端与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另一端分别与下支撑框21的一个弯折处连接;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连接处向靠近上支撑框11的方向凸出于下支撑框21。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连接处朝上支撑框11的方向凸出与下支撑框21,也即,下支撑件22远离上支架1的一面为内凹面,另一面为外凸面,外凸面可将滤芯朝向上支撑框11的方向支撑,从而可将滤芯充分展开。同时,下支撑件22的内凹面形成的内凹空间可容纳使用者的鼻部和嘴唇部,不会使得鼻部和嘴唇部与下支撑件22接触,阻碍使用者呼吸和说话。

另外,将下支撑件22设置为三个支撑杆,三个支撑杆之间为间隔,外部空气通过滤芯后再经过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进入人体鼻腔,或者使用者呼出的空气从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再经过滤芯流出。由于支撑件为杆状,支撑件上的间隔比较大,避免支撑件阻碍空气流通,从而可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其中,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直线形,弧形或者曲线形等等。

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塑料,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与下支撑框21一体式连接,增强连接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支撑件12包括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以及第三上支撑杆123;第一上支撑杆121的一端、第二上支撑杆122的一端均与第三上支撑杆123的一端连接;第一上支撑杆121的另一端、第二上支撑杆122的另一端与第三上支撑杆123的另一端分别与上支撑框11的一个弯折处连接;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连接处向远离下支撑框21的方向凸出于上支撑框11。

本实施例中,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连接处朝远离下支撑框21的方向凸出与上支撑框11,也即,上支撑件12靠近下支架2的一面为内凹面,另一面为外凸面。而下支撑件22远离上支架1的一面为内凹面,另一面为外凸面。也即,下支撑件22与上支撑件12向同一方向凸出。滤芯位于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之间,这样可使得上支撑件12与下支撑件22与滤芯紧密贴合,使得滤芯受力对称平衡。同时,也减小了上支架1和下支架2占用的空间,方便使用者携带。

另外,将上支撑件12设置为三个支撑杆,三个支撑杆之间为间隔,外部空气经过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后再经过滤芯然后进入人体鼻腔,或者使用者呼出的空气从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再经过滤芯流出。由于支撑件为杆状,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比较大,也即上支撑件12上的缝隙比较大,避免上支撑件12阻碍空气流通,从而可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优选地,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第三上支撑杆123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第三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使滤芯受力对称平衡,提高滤芯的稳固性。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下支撑件22还包括两个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下支撑杆224;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的一端均与第三下支撑杆223的一端连接,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框21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下支撑杆223的一端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连接,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另一端与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连接。也即,第三下支撑杆223通过两个第三下支撑杆223与下支撑框21连接,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呈锐角设置,由于鼻部位置较高,通过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将第三下支撑杆223与下支撑框21连接,从而使得使用者的鼻部位于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之间的间隔处,不会将使用者的鼻部与下支撑件22接触,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第一上支撑杆121与上支撑框1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一上支撑杆121的宽度。第二上支撑杆122与上支撑框1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二上支撑杆122的宽度。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连接处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宽度。第三支撑杆123与第四支撑杆124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与第三支撑杆123和第四支撑杆124的宽度。这样设置可增强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与上支撑框11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三上支撑杆123和第四上支撑杆124的连接强度,从而以最少的支撑杆数量,实现最大的承载力。

进一步地,第一下支撑杆221与下支撑框2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一下支撑杆221的宽度。第二下支撑杆222与下支撑框2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二下支撑杆222的宽度。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连接处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宽度。第三支撑杆223与第四支撑杆224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与第三支撑杆223和第四支撑杆224的宽度。这样设置可增强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与下支撑框21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三下支撑杆223和第四下支撑杆224的连接强度,从而以最少的支撑杆数量,实现最大的承载力。这样可使上下支撑杆结合更加紧密,同时有效减轻自重,更加美观。

其中,上支撑件12还可包括两个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上支撑杆124,两个第四上支撑杆124的一端均与第三上支撑杆123的一端连接,两个第四上支撑杆124的另一端与上支撑框11连接。优选地,两个第四上支撑杆124和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使得滤芯受力对称平衡,滤芯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较为稳定。

另外,第四上支撑杆124的存在,使得第三上支撑杆123在与第一上支撑杆121和第二上支撑杆122的连接节点上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第四下支撑杆224的存在,使得第三下支撑杆223在与第一下支撑杆221和第二下支撑杆222的连接节点上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能够抵御更大的受力。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均呈弧形,且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均朝靠近上支撑框11的方向弯曲。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均朝靠近上支撑框11的方向弯曲,也即,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朝外支撑起滤芯,从而将滤芯充分地支撑开。

进一步地,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四上支撑杆124均呈弧形,且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四上支撑杆124均朝远离上支撑框11的方向弯曲。此时,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第四上支撑杆124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第四下支撑杆224弯曲方向一致,可更加稳固地支撑滤芯。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支撑框11上,沿上支撑框11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固定凸起15;下支撑框21上,沿下支撑框21的周向,设置有与环形固定凸起15配合的环形固定凹槽24;环形固定凸起15与环形固定凹槽24之间用于设置滤芯的边沿。

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先将滤芯放置在下支架2上,然后将环形固定凸起15卡在环形固定凹槽24内,滤芯的边沿卡在固定凹槽内,从而将滤芯固定。使用者可将上支架1与下支架2拆开,更换滤芯,方便使用。

优选地,环形固定凹槽24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滤芯的边沿设置在环形固定凹槽24内可被环形固定凸起15压成弧形翘起来,从而提高对滤芯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地,可在上支撑框11上靠近下支撑框21的一面设置上凹槽,在下支撑框21远离上支撑框11的一面设置下凹槽,也即,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开口方向一致,滤芯可固定在上凹槽内,达到密封的效果。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下支撑框21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卡合凸起23;上支撑框11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与卡合凸起23相配合的卡合孔13。

本实施例中,三个卡合凸起23分别设置在下支撑框21的三条边上,三个卡合凸起23形成三角形,该三角形与下支撑框21的三角形形成反三角,也即,卡合凸起23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在下支撑框21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同理,三个卡和孔形成的三角形也与上支撑框11的三角形形成反三角。当使用者将三个卡合凸起23分别卡合在一个卡合孔13内孔,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的三条边被固定,这样可提高上支架1和下支架2对滤芯的支撑力,提高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还可在上支撑框11的两条边上分别设置穿孔14,使用者可将绑带穿设在两个穿孔14内,然后将绑带绕过头部并固定绑带的两端,从而将上支架1和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支撑框21远离上支撑框11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密封件。

本实施例中,在下支撑框21上设置环形密封件,使用者将下支撑框21覆盖在人体脸部时,下支撑框21与人体脸部之间有环形密封件,环形密封件可将下支撑框21与人体脸部之间的缝隙填充,从而起到密封作用,避免外部空气从下支撑框21与人体脸部之间的缝隙进入人体鼻腔,提高过滤效果。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滤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的滤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滤芯包括滤芯本体9;滤芯本体9包括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由外至内依次叠放设置;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均用于过滤颗粒污物,且外过滤层过滤的颗粒大于内过滤层过滤的颗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芯,滤芯本体9包括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由外至内依次叠放设置;使用者将滤芯本体9覆盖在人体脸部,并将内过滤层92位于靠近人体脸部的一侧。外部空气依次通过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过滤后进入人体鼻腔。外过滤层91可过滤较大的可吸入颗粒,同时保护内过滤层9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芯,与现有技术的口罩相比,由于无熔喷层,呼吸阻力小,无需配置出气阀,就能使使用者顺畅呼吸,同时过滤效率高,从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减小了使用者因呼吸困难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机率。同时,可以过滤PM2.5及更小的可吸入颗粒,过滤效果高达95%以上。

其中,外过滤层91的材质和内过滤层92的材质均可以为多种,例如:纱布、棉布或者活性炭等。

较佳地,外过滤层91采用PP仿粘布,其具有耐老化、抗紫外线、稳定性和透气性好、无毒等优点。

如图1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滤芯还包括定型层93;定型层93设置在内过滤层92远离外过滤层91的一面上,用于将滤芯本体9定型。

其中,定型层93的材质有多种,例如:棉布、卫生纱或者无纺布等。较佳地是采用针织棉,针织棉层具有较好的弹性,吸湿透气,可提高人们佩戴时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外过滤层91、内过滤层92以及定型层93由外向内依次设置,外过滤层91可过滤较大颗粒,内过滤层92可过滤较小的可吸入颗粒,定型层93则可起到支撑外过滤层91和内过滤层92的作用,同时可防止因为呼吸的气压变化导致滤芯变形,防止内过滤层92被人体呼出的水蒸气打湿,降低过滤效力,防止人体呼出的较大颗粒影响整个滤芯的过滤效果。

如图1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内过滤层92至少包括一层过滤棉层。

其中,过滤棉层的材质可以为多种,例如:合成纤维过滤棉、无纺布过滤棉、玻璃纤维过滤棉、活性炭过滤棉等。

优选地,过滤棉层采用高效静电滤芯棉,最外过滤棉层121可过滤PM2.5级别的颗粒,位于定型层的过滤棉层可以过滤更加细小的可吸入颗粒,高效静电滤芯棉空气阻力小,可过滤0.3微米颗粒,具有超高效率和超高的吸尘能力。

本实施例中,多个过滤棉层有外向内依次平行设置,最外层过滤棉层与外过滤层紧贴,最内层过滤棉层与定型层紧贴。多个过滤棉层可同时起到过滤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

如图1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滤芯本体9的边沿向外弯折形成用于固定在口罩上的固定卷边。

本实施例中,将滤芯本体9的边沿向外弯折形成卷边,则方便将该滤芯固定在口罩上,便于加工操作。

如图1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滤芯本体9的截面呈弧形。

本实施例中,将滤芯本体9的截面呈弧形,也即,滤芯本体9呈穹顶形,滤芯本体9向设置定型层93的方向弯曲,其一面内凹,另一面外凸,这样不会形成死腔,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呼吸,该稳固的形状也使外过滤层91、内过滤层92和定型层93结构更加稳定,密封效果更加持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滤芯本体9由超声波塑形而成。

本实施例中,将滤芯本体9由超声波塑形而成,也即,外过滤层91、内过滤层92和定型层93构成的形状由超声波塑形而成,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滤芯本体9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滤芯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当好过滤棉层为两个时,一个为第一过滤层921,另一个为第二过滤层922。第一过滤层921的重量为150g。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层922的重量为150g。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过滤层921和第二过滤层922均采用150g的过滤棉,优选地,第一过滤层921和第二过滤层922均采用150g的高效静电滤芯棉,第一过滤层921可过滤PM2.5级别的颗粒,第二过滤层922可以过滤更加细小的可吸入颗粒,从PM2.5低至PM0.3,从而提高过滤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滤芯本体9为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将滤芯本体9设置为三角形,这样当使用者将滤芯本体9覆盖在人体脸部,并将鼻部和唇部包裹在滤芯本体9内后,滤芯本体9不会过多的包裹人体脸部,减少了滤芯本体9在人体脸部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舒适度。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防护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所示的防护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9-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板3;防护板3的一面与上支架1远离滤芯的一面固定连接,防护板3的另一面与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防护板3可起到保护滤芯的作用,避免外部灰尘等污染物沾在滤芯上,从而保证滤芯的过滤效率。例如,在雨雪天使用滤芯时,防护板3可减少雨雪落到滤芯上,避免降低其过滤效率;另外,防护板3还可减少一部分的空气流速,延长滤芯的过滤时间,以增加过滤效果;再着,在冬季,防护板3还可起到保暖的作用。

进一步地,防护板3为三角形。本实施例中,将防护板3设置为三角形,使得防护板3的形状与滤芯的形状一致,从而可使得防护板3可将滤芯全部覆盖上,从而可使得滤芯受到全面保护。本实施例中将防护板3设置为三角形,可将三角形的三角处设置为过渡的圆弧形,这样可减少防护的棱角,避免防护板3刮伤使用者的皮肤。

进一步地,防护板3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本实施例中,将防护板3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也即,防护板3的边沿朝向防护板3的同一面弯曲,使得防护板3的中部朝另一面突出。防护板3内凹的一面与上支架1固定连接,这样可使防护板3与上支架1之间留存缝隙,外部空气可从防护板3与上支架1之间的缝隙进入滤芯过滤,从而避免防护板3阻碍人体呼吸,造成人体呼吸困难。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将支撑装置固定在人体面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装置将支撑装置固定在人体面部,可提高口罩的牢固性,使口罩与脸部更加贴合,使佩戴效果更好。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口罩中固定布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固定布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2所示的固定布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2-图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布5;固定布5呈带状;固定布5的一面与防护板3固定连接;固定布5的一端与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以将下支撑框21固定在人体脸部。

使用者将下支架2覆盖在人体脸部,滤芯将人体的鼻子和嘴唇包裹在里面,然后将固定布5的两端分别绕在头的后部,将两端固定在一起,从而将口罩固定在人体脸部。由于固定布5呈带状,从而增加了固定装置作用在人脸上的受力面积,减小了作用在人脸上的压强,从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固定布5内设置有安装防护板3的安装腔6;固定布5与安装腔6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安装豁口7。

本实施例中,在固定布5内设置安装腔6,在与安装腔6对应的位置设置安装豁口7。使用者将防护板3通过安装豁口7安装在安装腔6内,然后将固定布51固定在人体脸部。方便使用者安装,同时,防护板3也可在安装腔6内铺展开,此时,固定布5还起到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的作用,经过固定布5过滤后的空气再经滤芯过滤进入人体鼻腔,提高了口罩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地,沿固定布5的长度方向,安装腔6设置在固定布5的中部。本实施例中,将安装腔6设置在固定布5的中部,这样可使防护板3固定在固定布5的中部,固定布5与防护板3连接后,固定布5的两端对称,方便使用者将固定布5的两端固定。

防护板3、安装腔6以及安装豁口7的形状均为三角形。本实施例中,将安装腔6以及安装豁口7的形状与防护板3一致,使用者在将防护板3放置在安装腔6内后,防护板3可在安装腔6内充分展开,保证了口罩的过滤效果,也方便使用者将防护板3放置在安装腔6内。

其中,安装腔6和安装豁口7所呈的三角形为弯折处为过渡弧形的三角形,也即,整体上呈三角形,但是三角的弯折处呈弧形的形状。

固定布5上设置有连接结构8;连接结构8用于将固定布5的一端与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接结构8包括第一连接部81和与第一连接部81配合的第二连接部82;第一连接部81设置在固定布5的一端;第二连接部82设置在固定布5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将固定布5的两端分别绕在人体头部的后侧,将第一连接部81和第二连接部82配合,从而将固定布5的一端与另一端固定。将第一连接部81与第二连接部82分离,使得固定布5的一端与另一端脱离,从而将固定布5从人体脸部摘下。

其中,第一连接部81和第二连接部82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第一连接部81可以为卡扣,第二连接部82可以为与卡扣配合的卡槽41。使用者将卡扣卡在卡槽41内,从而将固定布51的一端与另一端固定,将卡扣从卡槽41内移出,从而将固定布51的一端与另一端分离。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81为毛面;第二连接部82为勾面。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毛面粘在勾面上从而将固定布5的一端与另一端固定,将毛面从勾面上分离,从而将固定布5的一端与另一端分离。毛面和勾面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沿固定布5的长度方向,固定布5的中部的宽度至端部的宽度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将固定布5的中部至端部的宽度逐渐较小,中部的宽度较大,可使固定布5的中部完全覆盖在滤芯上,两端的较小,可减少固定布5在脸部上的覆盖面积,避免造成使用者的脸部紧绷,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防护板3通过固定件4与上支架1固定连接;固定件4包括三个固定杆42;其中两个固定杆42的一端均与另一个固定杆42的一端固定连接,三个固定杆42均与防护板3的一面固定连接;三个固定杆42上分别设置有卡设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卡槽41,结构简单,固定牢靠,安装和拆卸方便。

进一步地,防护板3和上支架1上设置有锁扣结构。锁扣结构包括凸起和豁口。固定杆42上的卡槽41的侧壁上设置为豁口,上支架1上设置有凸起,使用者将凸起卡在豁口处,从而将上支架1和防护板3进一步稳固地连接,提高固定的牢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