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4114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红外壳,尤其涉及一种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属于化妆品用外包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口红外壳包括底座、中束芯组件和外盖,其中外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口红体的干净以及为了使口红方便携带。此类外盖大多为一体式呈单一色调的结构,即便对外盖有改良,大多也是从美观的角度来进行改良的,这使得消费者在使用时,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该口红外壳的盖体和外底座共同设计为三节式魔方结构,能够增加消费者使用时的趣味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以使用方向为基准,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底座、内底座、中束芯组件、内盖、上盖和下盖,所述内底座固定卡设于外底座内,该内底座的内侧壁通过第一卡扣结构与中束芯组件卡扣式固定连接,内底座的外侧壁通过第二卡扣结构与内盖的内侧壁卡扣式定位连接;所述内盖的外周侧壁的上部通过第一卡点结构与上盖的内周侧壁卡点式定位连接,所述内盖的外周侧壁的下部通过第二卡点结构与下盖的内周侧壁卡点式定位连接,该上盖和下盖能够分别对应轴向限位于第一、二卡点结构上并能够沿内盖的周向面旋转并定位,所述上盖、下盖和外底座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经旋转能够组成一幅图案的图形层。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包括设置于中束芯组件上的第一定位凹槽和设置于内底座上的第一卡点,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由中束芯组件靠近底部的外周侧壁上间隔排布的若干个呈向内凹进的槽构成,所述第一卡点由内底座的内周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处形成的凸起于内底座内周侧壁的凸点构成,所述第一卡点固定卡止于第一定位凹槽内。

所述内底座的内周侧壁上位于第一卡点的下方沿轴向间隔排布有若干条止转细筋,该止转细筋由突出于内底座内周侧壁的纵向凸棱构成,且该止转细筋与所述中束芯组件的外周侧壁接触。

所述内底座的内周侧壁上位于止转细筋的下方沿轴向间隔排布有若干条卡筋,该卡筋由突出于内底座内周侧壁的纵向凸棱构成,且该卡筋的凸起高度大于止转细筋的凸起高度,所述中束芯组件的底部搭设在该卡筋的顶部。

所述中束芯组件的底部外侧和内底座的底部内侧之间夹设有一垂重,该垂重的周向侧壁抵紧于所述卡筋上。

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设置于内底座上部外周侧壁上的第二卡点和设置于内盖的内周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二卡点处的凹槽,所述第二卡点能够轴向插拔式且周向限位卡设于所对应的凹槽内。

所述内盖为上窄下宽且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由第一阶梯段和第二阶梯段组成,所述下盖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且下盖套设于内盖的第二阶梯段上,所述上盖为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且上盖套设于内盖的第一阶梯段上。

所述内盖的第一阶梯段的上部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卡点,所述上盖的内周侧壁上对应该第一弹性卡点的周向位置处向内凹进形成有若干个第一限位凹槽;所述内盖的第二阶梯段的上部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卡点,所述下盖的内周侧壁上对应该第二弹性卡点的周向位置处向内凹进形成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一、二限位凹槽的个数一致,且上盖旋转能够使第一弹性卡点进入第一限位凹槽使上盖定位,下盖旋转能够使第二弹性卡点进入第二限位凹槽使下盖定位。

所述第一、二弹性卡点均分别包括一基片和一凸点,所述基片由内盖的周向侧壁镂空形成的片状结构构成,该片状结构的左右两端与内盖的周向侧壁连接且其上下两端与内盖的周向侧壁断开,所述凸点为凸起于基片外侧表面的凸块,且该凸块与对应的第一或第二限位凹槽配合。

所述第一、二弹性卡点均分别为两个且均呈均匀间隔对应分布于内盖第一、二阶梯段上部的外侧周壁上,所述第一、二限位凹槽均分别为四个且均呈均匀间隔对应分布上、下盖的内侧周壁上,该第一、二限位凹槽上下对齐,且所述上盖、下盖和外底座的外周侧壁均分别形成前、后、左、右四个面,且每个面上均设有经旋转能够组成一幅图案的图形层。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其内底座内侧壁通过第一卡扣结构与中束芯组件卡扣式固定连接,内底座外侧壁通过第二卡扣结构与内盖内侧壁卡扣式定位连接;内盖外周侧壁上部通过第一卡点结构与上盖内周侧壁卡点式定位连接,内盖外周侧壁下部通过第二卡点结构与下盖内周侧壁卡点式定位连接,该上盖和下盖能够分别对应轴向限位于第一、二卡点结构上并能够沿内盖周向面旋转并定位,该口红外壳结构简单,上盖和下盖能够在内盖上旋转并定位,使外底座、上盖和下盖外周侧壁上设置的图案拼成一幅图,该口红外壳类似于旋转魔方,使得消费者在使用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上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下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束芯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内盖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内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内底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内底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外底座; 2-内底座;

201-第一卡点; 202-止转细筋;

203-卡筋; 204-第二卡点;

3-中束芯组件; 301-第一定位凹槽;

4-内盖; 401-凹槽;

402-第一阶梯段; 403-第二阶梯段;

404-第一弹性卡点; 405-第二弹性卡点;

406-基片; 407-凸点;

5-上盖; 501-第一限位凹槽;

6-下盖; 601-第二限位凹槽;

7-第一卡扣结构; 8-第二卡扣结构;

9-第一卡点结构; 10-第二卡点结构;

11-垂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魔方式管状口红外壳,以使用方向为基准,该口红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底座1、内底座2、中束芯组件3、内盖4、上盖5和下盖6。

其中所述内底座2固定卡设于外底座1内,内底座2与外底座1之间固定,二者之间不能相对转动也没有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其固定方式可以采用胶粘、过盈连接等方式,本具体实施例中采用过盈连接的方式,如在内底座2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沿周向的凸圈或凸点,在外底座1的内周侧壁上对应凸圈或凸点的地方设置恰能容许凸圈或凸点容纳其中的凹槽,将凸圈或凸点过盈式嵌合在凹槽内,以上述方式实现本具体实施例中内底座和外底座之间的固定。

其中内底座2的内侧壁通过第一卡扣结构7与中束芯组件3卡扣式固定连接。该第一卡扣结构7包括设置于中束芯组件3上的第一定位凹槽301和设置于内底座2上的第一卡点201,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凹槽301由中束芯组件靠近底部的外周侧壁上间隔排布的若干个呈向内凹进的槽构成,所述第一卡点201由内底座的内周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处形成的凸起于内底座内周侧壁的凸点构成,所述第一卡点固定卡止于第一定位凹槽内使得内底座与中束芯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此外内底座2的内周侧壁上位于卡点的下方沿轴向间隔排布有若干条止转细筋202,该止转细筋由突出于内底座内周侧壁的纵向凸棱构成,且该止转细筋与所述中束芯组件的外周侧壁接触,通过该止转细筋与中束芯组件外周侧壁之间的摩擦以及和中束芯组件之间的配合实现中束芯组件3的止转。再者,内底座2的内周侧壁上位于止转细筋202的下方沿轴向间隔排布有若干条卡筋203,该卡筋由突出于内底座内周侧壁的纵向凸棱构成,且该卡筋的凸起高度大于止转细筋的凸起高度,中束芯组件3的底部搭设在该卡筋的顶部;中束芯组件3的底部外侧和内底座2的底部内侧之间夹设有一垂重11,该垂重的周向侧壁抵紧于所述卡筋203上,即卡筋203在竖直方向上承托住中束芯组件3,卡筋在周向方向上卡住垂重。

其中内底座2的外周侧壁通过第二卡扣结构8与内盖4的内周侧壁卡扣式定位连接。所述第二卡扣结构8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设置于内底座2上部外周侧壁上的第二卡点204和设置于内盖4的内周侧壁上对应第二卡点204处的凹槽401,第二卡点204能够轴向插拔式且周向限位卡设于凹槽内。即内盖4能够从内底座的第二卡点上拔下,从而将整个盖体取下,也可以将内盖盖到内底座上,通过凹槽和第二卡点和配合使内盖和内底座连接在一起,使内盖不脱离内底座,但内盖不能在内底座的周向面上旋转。

所述内盖4的外周侧壁的上部通过第一卡点结构9与上盖5的内周侧壁卡点式定位连接,所述内盖4的外周侧壁的下部通过第二卡点结构10与下盖6的内周侧壁卡点式定位连接,该上盖和下盖能够分别对应轴向限位于第一、二卡点结构上并能够沿内盖的周向面旋转并定位,即上盖和下盖分别套设到内盖上后,在轴向方向上该上盖和下盖不能被拔出,但能够沿内盖的周向面旋转;所述上盖、下盖和外底座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经旋转能够组成一幅图案的图形层。

其中内盖4为上窄下宽且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由第一阶梯段402和第二阶梯段403组成,所述下盖6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且下盖套设于内盖的第二阶梯段上,所述上盖为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且上盖套设于内盖的第一阶梯段上。内盖4的第一阶梯段的上部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卡点404,上盖5的内周侧壁上对应该第一弹性卡点的周向位置处向内凹进形成有若干个第一限位凹槽501;内盖4的第二阶梯段的上部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卡点405,下盖6的内周侧壁上对应该第二弹性卡点的周向位置处向内凹进形成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凹槽601;所述第一、二限位凹槽的个数一致,且上盖5旋转能够使第一弹性卡点进入第一限位凹槽使上盖定位,下盖6旋转能够使第二弹性卡点进入第二限位凹槽使下盖定位。第一、二弹性卡点404、405的具体结构为:第一、二弹性卡点均分别包括一基片406和一凸点407,其中基片406由内盖的周向侧壁镂空形成的片状结构构成,该片状结构的左右两端与内盖的周向侧壁连接且其上下两端与内盖的周向侧壁断开,同时将基片的厚度降低,使其厚度小于内盖周向侧壁的厚度,这是为了增大弹性卡点的弹性,此外凸点407为凸起于基片外侧表面的凸块,且该凸块与对应的第一或第二限位凹槽配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二弹性卡点404、405均分别设置为两个,且均呈均匀间隔对应分布于内盖第一、二阶梯段上部的外侧周壁上;所述第一、二限位凹槽均分别为四个,且均呈均匀间隔对应分布于上、下盖的内侧周壁上;该第一、二限位凹槽上下对齐且所述上盖、下盖和外底座的外周侧壁均分别形成有若干个面,该若干个面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当第一、二限位凹槽设置为四个,且上盖、下盖和外底座的外周侧壁均分别形成前、后、左、右四个面,形成四方体时,上述每个面上均设有经旋转能够组成一幅图案的图形层。这样,当旋转上盖或下盖时,通过上盖或下盖分别与内盖的弹性卡点之间的摩擦,可以将上盖或下盖旋转至任意角度,而且每旋转90°,第一、二弹性卡点就会跳入上盖或下盖内周侧壁上的第一、二限位凹槽内,以此来实现定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