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及鞋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539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及鞋垫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鞋及鞋垫。



背景技术:

足弓是足部内侧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足弓形态与下肢运动损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正常足型人群相比,有后跟外翻及扁平足的人群在走路或跑步时,会出现较大或较快的胫骨内旋,从而会加大膝关节损伤的风险。

目前,市面上推出各种稳定类的鞋通常在鞋底上设置支撑足弓的足弓支撑件。足弓支撑件从足弓前部弧形延伸至足弓后部,与足弓完全贴合,从而矫正后跟外翻及扁平足。但是,在穿着者站立、走路、跑步时,足弓的形态不完全相同,足弓支撑件与足弓完全贴合时,容易引起位于足弓部位的舟骨位置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和鞋垫,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可能存在着矫正后跟外翻及扁平足的鞋和鞋垫容易导致舟骨位置不适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鞋包括鞋面和与所述鞋面连接的鞋底,其中所述鞋底包括设有对应于穿着者的足弓前部的足弓前部区域、对应于足弓中部的足弓中部区域和对应于足弓后部的足弓后部区域的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支撑足弓,所述足弓中部区域与足弓之间留有间隙;和/或

所述鞋面的外侧设有用于对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施力的施力结构。

足弓结构中,无论是行走、站立,还是跑步,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为主要施力点。通过支撑结构的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支撑足弓时,可以形成对足弓的支撑,从而可以实现对后跟外翻及扁平足的矫正。在站立、行走和跑步时,足弓的形态会有所变化,例如跑步时足弓中部的高度会比站立时足弓中部的高度低。足弓中部区域与足弓之间留有间隙时,可以减少支撑结构对足弓形态变化时产生的阻碍,从而减少因设置支撑结构而导致足弓上方的舟骨不适的可能性。

通过施力结构可以将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向鞋外侧牵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后跟外翻及扁平足的矫正,并且能够减少对足弓形态变化产生的阻碍,从而减少足弓上方的舟骨不适的可能性。

可选的,沿鞋底横向,所述支撑结构的硬度大于与其对应的鞋底外侧的硬度,

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硬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硬度。

这样,鞋底能够随足弓的形变而产生形变,可以减少其他区域对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阻碍,减少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与足部之间的摩擦滑动,从而减少对足部造成的不适,并为运动时的足弓提供自然下降/形变,为支撑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提供有力的支持。

可选的,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硬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硬度,包括:

所述鞋底的内侧面且位于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位置设有豁口;和/或

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厚度;和/或

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材料密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材料密度。

通过上述方式设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而且能够为运动时的足弓提供自然下降/形变,为支撑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提供进一步有利的支持。

可选的,所述鞋底的内侧面且位于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位置设有豁口时,所述鞋底的底面且位于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位置设有延伸至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高密度/硬度垫块,其中所述高密度/硬度垫块在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厚度大于在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豁口为开口位于所述鞋底的内侧面上沿的至少一个v形豁口,所述高密度/硬度垫块位于所述v形豁口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高密度/硬度垫块的材料密度大于所述鞋底的材料密度,所述支撑结构的材料密度大于所述鞋底的除支撑结构外的材料密度,并且所述高密度/硬度垫块的最低面高于所述鞋底的支撑面。

可选的,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厚度时,所述鞋底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所述足弓后部区域对应的凸出块。

可选的,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材料密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材料密度时,所述鞋底的经过所述足弓中部区域并延伸至鞋底前端和后端的内侧的材料密度相同。

可选的,所述鞋底由不同材料逐层压膜而成,其中从所述鞋底的底面至上面,不同层的材料密度逐渐增大;或者

所述鞋底上设有多个孔,其中从所述鞋底的外侧至内侧,所述孔的孔径和个数逐渐减小;或者

所述鞋底的底面设有镂空结构,其中从所述鞋底的外侧至内侧,镂空的程度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施力结构包括一端固定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而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鞋面的外侧的固定带,其中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均设有所述固定带。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能够调松紧。

本申请的鞋垫,包括设有与穿着者的足弓前部对应的足弓前部区域、与足弓中部对应的足弓中部区域和与足弓后部对应的足弓后部区域的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支撑足弓,所述足弓中部区域与所述足弓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的,沿所述鞋垫的横向,所述支撑结构的硬度大于与其对应的鞋垫外侧的硬度,

所述足弓中部区域的硬度小于所述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硬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的一种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从鞋底上面看,鞋底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虚线位置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的另一种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从鞋底上面看,鞋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从鞋底上面看,鞋底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面上设有施力结构时,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施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鞋100适用于正常足型人群,也适用于体重较大、后跟外翻及扁平足人群,尤其适用于体重较大、后跟外翻及扁平足人群。穿着该鞋100时,可以矫正后跟外翻及扁平足,并可以减弱舟骨不适,以提供更舒适的稳定/控制类鞋100。本申请的鞋100可以为运动鞋,也可以为休闲鞋,还可以为登山鞋等。

如图1至图3所示,该鞋100包括设有支撑结构11的鞋底1和与鞋底1连接以形成足部容纳腔的鞋面2。其中,鞋底1与鞋面2的连接方式可以与通常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鞋底1包括位于鞋100内部的上面12,以及位于鞋100外部的侧面和底面13。鞋底1的侧面包括内侧面14(左脚鞋100和右脚鞋100之间的侧面)和外侧面。鞋底1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大致与穿着者的足弓相对应的足弓区域和除足弓区域外的非足弓区域。

支撑结构11大致位于鞋底1的足弓区域。鞋底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支撑结构11为鞋底1的一个区域。又或者,支撑结构11与鞋底1的除支撑结构11外的其他区域分别制作,然后再拼接在一起。支撑结构11包括足弓前部区域111、足弓中部区域112和足弓后部区域113。足弓前部区域111可以延伸过渡到跖趾关节,足弓后部区域113可以过渡到足跟。穿着鞋100时,足弓前部区域111支撑在穿着者的足弓前部,足弓后部区域113支撑在穿着者的足弓后部,足弓中部区域112与穿着者的足弓中部之间留有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足弓前部区域111是指与穿着者的足部接触并位于足弓区域的前方的区域,足弓后部区域113是指与足部接触并位于足弓区域的后方的区域。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足弓前部区域111、足弓中部区域112和足弓后部区域113并不是用来精确地划分支撑结构11的区域,而是表示支撑结构11的大致区域。支撑结构11在鞋底1的位置也为大致位置,并不是精确位置。

为便于通过支撑结构11支撑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在沿鞋底1横向上,支撑结构11的材料硬度大于与其对应的鞋底1外侧的硬度。为提高穿着舒适性,足弓中部区域112的材料硬度小于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硬度。其中,硬度是指物体或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沿鞋底1横向上,支撑结构11的材料硬度大于与其对应的鞋底1外侧(靠近外侧面)的硬度,换句话说是指,大致在鞋底1的中间位置,鞋底1内侧的硬度大于鞋底1外侧的硬度。

本申请的鞋底1可以以多种构造,以达到鞋底1在不同区域所需的材料硬度不同。以下以不同的实施例为例,介绍本申请的鞋底1的具体构造方式。下述的各实施例,在不存在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以各种方式组合。

实施例一

鞋底1的内侧面14且位于足弓中部区域112的位置设有豁口16。从鞋100的外形上来看,豁口16位于鞋底1的内侧面14并位于鞋底1宽度较窄甚至最窄的部位。通过设置豁口16,可以实现足弓中部区域112的硬度小于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硬度,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而且直观易观察。

豁口16可以以多种结构设置。在一个例子中,豁口16为设置在鞋底1内侧面14的v形豁口16,v形豁口16的开口端延伸至鞋底1的内侧面14上沿15。v形豁口16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可选的,在鞋底1的内侧面14设置一个v形豁口16,以提高穿着舒适性,并方便加工。

v形豁口16的高度(从鞋底1上面12至底面13方向)小于设置v形豁口16部位的鞋底1厚度,具体的高度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定,可选的,v形豁口16的高度小于该部位鞋底1厚度的一半。v形豁口16的深度也可以根据需求设定,可选的,v形豁口16的深度为3-6mm。并且从鞋底1的内侧面14至外侧面方向,v形豁口16的开口程度可以逐渐减小。

鞋底1的底面13可以设置用于加强支撑结构11硬度的高密度/硬度垫块17。其中高密度/硬度垫块17中的高密度是指比支撑结构11的密度大。高密度/硬度垫块17从足弓中部区域112延伸至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从鞋底1的内侧面14看,高密度/硬度垫块17在足弓中部区域112的高度高于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高度。从鞋底1的底面13看,高密度/硬度垫块17大致为三角形,其中一条边大致沿鞋底1的内侧面14延伸。通过设置高密度/硬度垫块17可以提高支撑结构11的硬度,并可以使足弓(舟骨位置)能在运动时提供自然下降/形变。

为便于理解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设置方式,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从鞋底1的内侧面14看,高密度/硬度垫块17位于v形豁口16的下方。高密度/硬度垫块17在v形豁口16的正下方的高度最高,然后高度向两端逐渐光滑下降。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长度(从鞋底1后端至前端方向)大致在3.5-4.5cm之间。

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材料密度可以大于支撑结构11的材料密度,而支撑结构11的材料密度大于鞋底1的其他区域a的材料密度(如图4所示)。或者与下述的实施例三结合。

当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材料密度大于支撑结构11的材料密度,而支撑结构11的材料密度大于鞋底1的其他区域的材料密度时,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最低面高于鞋底1的支撑面,换句话说,当穿着者静止站立并踩踏在地面上时,高密度/硬度垫块17与地面之间有间隙。

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最低面与鞋底1的支撑面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在一个例子中,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最低面与鞋底1支撑面之间的高度可以差1-3mm。当穿着者静止站立并踩踏在地面上时,高密度/硬度垫块17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在穿着者跑步时,高密度/硬度垫块17与地面接触。如此设置,在足弓受力较小时,可以减弱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支撑力,提高穿着鞋100的舒适性;在足弓受力较大时,可以通过高密度/硬度垫块17支撑,提高支撑结构11的支撑力,从而能够较好地矫正后跟外翻及扁平足。

鞋底1底面13除设置高密度/硬度垫块17的部位可以与通常的鞋底1底面13形状不同外,鞋底1底面13的其他位置的形状可以与通常的鞋底1底面13的形状相同。

鞋底1的内侧面14上沿15可以从鞋底1的后端至前端逐渐降低。内侧面14上沿15和外侧面上沿中,内侧面14上沿15除设有v形凹槽的豁口16外,内侧面14上沿15从鞋底1后端至前端的变化形式可以均与外侧面上沿的相同,以方便加工。

从鞋底1前端至后端,鞋底1上面12的高度可以均相同或者逐渐增高,还可以与下述的实施例二结合。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足弓区域的高度比与足弓区域在同一横向(鞋底1横向)上的非足弓区域a(或者称鞋底1外侧)的高度高,以实现支撑结构11的硬度大于与其对应的鞋底1外侧的硬度。

支撑结构11在足弓前部区域111的高度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高度大于足弓中部区域112的高度。足弓前部区域111、足弓中部区域112和足弓后部区域113光滑过渡。足弓后部区域113的最高高度可以比足弓中部区域112的最低高度高5-12mm。

为便于从外侧直接观察到鞋底1的形状,如图5所示,可以在鞋底1的内侧面14设有与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对应的凸出块19。凸出块19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在一个例子中,足弓中部区域112的内侧面14朝向鞋底1里边凹陷,足弓前部区域111的凸出块19与足弓后部区域113的凸出块19间隔。凸出块19的颜色或图案可以与位于其上方的鞋底1内侧面14的颜色或图案不同。

支撑结构11的材料可以与非足弓区域的材料相同,也可以结合实施例三。

实施三

如图6所示,在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材料密度最大,足弓中部区域112以及沿足弓中部区域112向鞋底1前端和后端延伸的区域b的材料密度相同,而靠近鞋底1外侧的区域d的材料密度最小。其中,区域b和区域d之间还可以设置区域c,区域c的材料密度大于区域d而小于区域b,以提高穿着舒适性。

上述材料密度的变化可以由多种构造方式实现。在第一个例子中,如图6所示,鞋底1由同一材料构成,鞋底1上开有孔18。从鞋底1的外侧至内侧,孔18的大小和密度逐渐减小。在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孔18的大小和密度最小。

在第二个例子中,如图7所示,鞋底1通过例如四层材料压膜而成。位于最下端的第一层121的材料密度最小,第一层121的形状与鞋底1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与第一层121叠置的第二层122的材料密度大于第一层121材料密度,第二层122为除去脚掌外侧至脚跟外侧后剩余的部分。与第二层122叠置的第三层123的材料密度大于第二层122材料密度,第三层123包括支撑结构11和沿支撑结构11延伸至鞋底1前端和鞋底1后端的部分。与第三层123叠置的第四层的材料密度大于第三层123材料密度,第四层为包括足弓前部区域111和足弓后部区域113的部分。

在第三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鞋底1的底面13设有镂空结构。从鞋底1的外侧面至内侧面14,镂空的部分逐渐减少。

在上述三个例子中,鞋底1的整体形状可以与实施例二结合,鞋底1也可以为厚度从鞋底1后端至鞋底1前端逐渐减小,或者鞋底1还可以为从鞋底1后端至鞋底1前端的厚度不变。

除上述可以在鞋底1设置支撑结构11外,如图8所示,还可以在鞋面2的外面设有对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施力的施力结构21。该施力结构可以与上述的鞋底1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施力结构可以以多种方式构造。在一个例子中,施力结构21为固定带21。固定带21的一端固定在鞋面2的外面内侧(靠近鞋底1的内侧面14),另一端固定在鞋面2的外面外侧。在与足弓前部区域111对应的鞋面2上设有一个固定带21,在与足弓后部区域113对应的鞋面2上设有一个固定带21。如图9所示,固定带21可以设置为能够调节松紧的固定带21,以能够根据穿着者的需求调节施力大小。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设有支撑结构的鞋垫。支撑结构包括足弓前部区域、足弓中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穿着时,足弓前部区域支撑在足弓前部,足弓后部区域支撑在足弓后部,足弓中部区域与足弓中部之间留有间隙,以通过支撑结构支撑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并释放对足弓中部的支撑。

为便于实现通过支撑结构支撑足弓前部和足弓后部并释放足弓中部,足弓中部区域的硬度小于足弓前部区域和足弓后部区域的硬度,并且在沿鞋底横向上,支撑结构的硬度大于与其对应的鞋底外侧的硬度。其中,支撑结构的设置方式可以与鞋的支撑结构的设置方式相同,可以参照上述鞋子制作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主旨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