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登山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049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压登山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增压登山鞋。



背景技术:

登山鞋是专门为爬山和旅行而设计制造的鞋子,非常适合户外运动。登山时脚踝需要承受比平时更为严重的扭曲和挤压,使脚踝容易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登山鞋,保护脚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压登山鞋,包括鞋底、鞋垫和鞋面,鞋面设置在鞋底上,与鞋底构成一面开口的用于容纳脚的容纳腔,鞋面的后跟部位设置有用织物材料构成的保护条,保护条的两端开设有连接孔,鞋面靠近鞋舌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插入连接孔,使保护条形成用于固定脚踝的增压环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鞋底的前端向上凸起,构成保护脚趾的保护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中底设置在大底的顶面上,中底的顶面设置有用于放置鞋垫的置物槽,鞋垫放置在置物槽内,所中底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的透气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鞋底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鞋垫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两个一前一后设置在鞋底两端的卡接块、两个分别用于支撑两个卡接块的支撑块和用于驱动支撑块上下滑移的螺栓,卡接块呈l型,中部铰接在鞋子上,卡接块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住鞋垫的卡齿,鞋底内设置有滑轨,支撑块滑移连接在滑轨内,支撑块与卡接块相对卡齿的另一端铰接,鞋底开设有螺纹孔,螺栓与螺纹孔螺纹连接,驱动支撑块上下滑移,以驱动卡接块转动,使卡齿与鞋底夹住鞋垫,或使卡齿与鞋底松开鞋垫。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鞋底上设置有用于封闭螺纹孔的密封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保护条环绕脚后跟以及脚面,对脚踝施加压力,在脚踝受力时,支撑脚踝,避免脚踝受力扭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图2标记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增压登山鞋,包括鞋底1、鞋垫2和鞋面3,鞋面3设置在鞋底1上,与鞋底1构成一面开口的用于容纳脚的容纳腔,鞋面3的后跟部位设置有用织物材料构成的保护条4,保护条4的两端开设有连接孔5,鞋面3靠近鞋舌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块6,固定块6插入连接孔5,使保护条4形成用于固定脚踝的增压环状结构。保护条4环绕脚后跟以及脚面,对脚踝施加压力,在脚踝受力时,保护条4支撑脚踝,避免脚踝受力扭伤。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鞋底1的前端向上凸起,构成保护脚趾的保护结构7。鞋底1凸起的结构,在踢到硬物时,可将力引导到整个鞋底1,减少脚趾受到的冲击力,保护脚趾。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鞋底1包括大底11和中底12,中底12设置在大底11的顶面上,中底12的顶面设置有用于放置鞋垫2的置物槽,鞋垫2放置在置物槽内,所中底1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的透气孔。在中底12上设置通气孔,使鞋内的空气与外部顺利流通,排出鞋内的气体,使脚部保持干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鞋底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鞋垫2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两个一前一后设置在鞋底1两端的卡接块81、两个分别用于支撑两个卡接块81的支撑块82和用于驱动支撑块82上下滑移的螺栓83,卡接块81呈l型,中部铰接在鞋子上,卡接块8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住鞋垫2的卡齿85,鞋底1内设置有滑轨84,支撑块82滑移连接在滑轨84内,支撑块82与卡接块81相对卡齿85的另一端铰接,鞋底1开设有螺纹孔86,螺栓83与螺纹孔86螺纹连接,驱动支撑块82上下滑移,以驱动卡接块81转动,使卡齿85与鞋底1夹住鞋垫2,或使卡齿85与鞋底1松开鞋垫2。

穿戴者顺时针转动螺栓83,驱动支撑块82沿滑轨84滑移,从而带动卡接块81转动,将卡齿85转向鞋底1,使卡齿85与鞋底1卡住鞋垫2。穿戴者逆时针转动螺栓83,使螺栓83背向卡接块81移动,松开支撑块82对卡接块81的支撑,卡齿85松开对鞋垫2的固定,此时穿戴者抖动鞋垫2,就可以将鞋垫2拿下更换或清洗。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鞋底1上设置有用于封闭螺纹孔86的密封盖9。密封盖9封闭螺纹孔,防止水从螺纹孔86进入,保持鞋子干爽。

另外提供一种具有在紫外线照射后具有较好弹性的聚氨酯发泡弹性体材料,本发明的鞋底均由上述材料制成:

一种高弹性聚氨酯发泡材料,

异氰酸酯:100份

乙二醇:60份

丙三醇:10份

2.5-二甲基-2.5-已炔二醇:10份

烯丙胺基三甲基硅烷:5份

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2-甲基-2-丙烯酸酯:5份

甲基三(2-亚丁基氨氧基)硅烷:2份

双(n-甲基苯酰胺)乙氧基甲基硅烷2份。

制备方法如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制备方法为:

步骤一:将50份异氰酸酯和30份乙二醇混合、10份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2-甲基-2-丙烯酸酯,在50℃条件下加热1小时,得到预聚体a;

步骤二:将30份异氰酸酯和20份乙二醇、10份丙三醇混合,在50℃条件下加热40分钟,得到预聚体b;

步骤三:将20份异氰酸酯、10份乙二醇、10份2.5-二甲基-2.5-已炔二醇,控制温度在40℃,保温2小时,得到预聚体c;

步骤四:将预聚体a、预聚体b、预聚体c进行混合,同时搅拌30分钟后升温至110℃,反应1~2小时,得到预聚体d;

步骤五:将预聚体d与催化剂、2.5-二甲基-2.5-已炔二醇、烯丙胺基三甲基硅烷、甲基三(2-亚丁基氨氧基)硅烷、双(n-甲基苯酰胺)乙氧基甲基硅烷、发泡剂混合填充至低压发泡机中,保持温度在80℃,熟化后得到聚氨酯发泡弹性体。

通过2.5-二甲基-2.5-已炔二醇、烯丙胺基三甲基硅烷、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2-甲基-2-丙烯酸酯、甲基三(2-亚丁基氨氧基)硅烷、双(n-甲基苯酰胺)乙氧基甲基硅烷的加入,能够使得整体材料在紫外线照射后仍然具有较好的回弹性能。

制成1m*1m*0.1m的弹性体块。

测试一:将整体材料进行回弹性测试。

测试实施例聚氨酯发泡弹性体,进行回弹性测试,同时测试经过紫外灯照射30分钟、2小时、48小时后的进行回弹性测试。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