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0459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出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阻挡的也不再只是粉尘或口气,而更被常用于阻挡病菌。

通常,口罩包括:框架、口罩主体、口罩密封件、两个耳带调节扣以及耳带。其中,口罩主体覆盖于框架外,且口罩主体的外缘部分与口罩密封件的外缘部分接合在一起,两个耳带调节扣分别通过超声波焊接于口罩主体外表面的两侧,耳带固定于耳带调节扣上。

在该传统结构中,耳带调节扣超声波焊接于口罩主体的外部,而框架仅限位于口罩主体和口罩密封件组成的容置空间内,与口罩主体、面部密封件相互分离。这样在口罩佩戴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耳带会通过耳带调节扣对口罩主体产生作用力,使得口罩主体受力变形,从而导致口罩主体与其内部的框架的贴合度下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罩,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容易因外力导致贴合度下降的缺陷。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口罩,包括框架以及覆盖于框架外表面的口罩主体,所述框架与所述口罩主体固定连接成一体。

可选的,所述框架上设有离散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固定部,所述框架通过所述若干个第一固定部与口罩主体固定连接成一体。

可选的,所述口罩主体的外表面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耳带固定机构;每个耳带固定机构上设有第二固定部并通过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口罩主体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数量与第二固定部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固定部在口罩主体上的投影位置,与相对应的第二固定部在口罩主体上的投影位置趋于一致。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固定部的数量,且各个第一固定部在口罩主体上的投影位置与各个第二固定部在口罩主体上的投影位置全部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数量为1,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在口罩主体上的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口罩主体上的投影位置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的,所述框架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口罩主体通过超声波焊接成一体;和/或,所述耳带固定机构的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口罩主体通过超声波焊接成一体。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扁平结构。

可选的,所述口罩还包括呈环形结构的面部密封件;所述面部密封件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口罩主体的外侧边缘接合成一体,并包裹所述口罩主体的外侧边缘。

可选的,所述口罩主体与所述面部密封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口罩主体与位于其外侧的耳带固定机构相互固定、与位于其内侧的框架相互固定,因而在耳带固定机构上的耳带受到外力作用时,口罩主体与框架之间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贴合度,且口罩主体内的框架会因弹性产生反作用力与外力部分抵消,减小了口罩主体的形变量,进而减小了与口罩主体接合成一体的面部密封件的形变量,从而也保证了面部密封件与用户脸部保持良好的贴合度,获得良好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框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框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框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口罩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口罩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框架与耳带固定机构的相对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示说明:框架1、口罩主体2、面部密封件3、耳带固定机构4、支撑部11、环形部12、形变部13、第一固定部14、第二固定部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口罩包括框架1、覆盖于框架1外表面的口罩主体2、面部密封件3、耳带固定机构4以及耳带(图中未示出)。

框架1,用于支撑口罩主体2以使其呈现所需的立体结构。该框架1可采用pp塑料制成,具有一定硬度以实现支撑功能,使得口罩主体2与用户脸部之间形成合适的呼吸空间,同时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受到外力时可自适应地产生形变,避免损坏。

具体地,框架1可仅包括支撑部11,该支撑部11形成的形状与用户脸部形状相适配。为实现对不同脸型的自适应功能,提升贴合效果,本实施例中框架1还可包括围设于支撑部11边缘的环形部12,该环形部12呈扁平状,具有一定的宽度,其内侧边缘与支撑部11固定连接、外侧边缘形成有若干个形变部13,该形变部13可根据接触曲面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使得框架1的环形部13与人体脸部在紧密贴合的同时不会对人体脸部产生较大压力。

口罩主体2,用于实现过滤功能,通常为多层结构,包括外层(例如pp无纺布)或初滤层、过滤层(主要由pp和pet做基材,可以包括活性炭层和高效过滤层)、里层(pp无纺布,加柔拒水);当然,该口罩主体2不局限于此,具体材质和层数可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来决定,如单层或者双层结构。

面部密封件3,用于实现口罩的密封功能,以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该面部密封件3为环形结构,其外侧边缘围绕接合于口罩主体2的边缘,并使得口罩主体2的边缘被全包裹。在生产过程中,为方便操作同时提高密封效果,可将面部密封件3与口罩主体2制成一体结构。

耳带固定机构4,通常包括有两个,分别固定于口罩主体2的外表面的左右两侧,用于固定耳带,方便口罩的佩戴。

在传统结构中,由于耳带固定机构4固定装配于口罩主体2的外表面,而框架1仅限位于口罩主体2与面部密封件3形成的空间内,因而口罩主体2与框架1之间的贴合度容易受到外力影响。

为此,本本实施例中,在框架1上增设有离散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固定部14,框架1通过第一固定部14与口罩主体2超声波焊接成一体,这样既能够将框架1与口罩主体2相互固定成一整体,获得良好的贴合度,又能避免因焊接范围过大导致透气性较差的问题,保证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4的数量、位置均不限制,可以任意设置。

例如,第一固定部14的数量可以大于或者等于耳带固定机构4上的第二固定部41的数量,此时各个第一固定部14在口罩主体2上的投影位置与各个第二固定部41在口罩主体2上的投影位置全部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第一固定部14的数量还可以小于第二固定部41的数量,即数量为1时,第一固定部14在口罩主体2上的投影位置可以与任意一个第二固定部41在口罩主体2上的投影位置相同,也可以与所有第二固定部41在口罩主体2上的投影位置均不同。

另外,除了超声波焊接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固定方式,如胶水粘合方式,只要能够将框架1与口罩主体2固定成一整体结构,就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此时,由于口罩主体2与位于其外侧的耳带固定机构4相互固定、口罩主体2与位于其内侧的框架1相互固定,在耳带固定机构4上的耳带受到外力作用时,口罩主体2与框架1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贴合度,而口罩主体2内的框架1因弹性产生的反作用力与外力部分抵消,减小了口罩主体2的形变量,进而减小了与口罩主体2接合成一体的面部密封件3的形变量,从而也保证了面部密封件3与用户脸部保持良好的贴合度,获得良好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二

请结合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口罩包括框架1、覆盖于框架1外表面的口罩主体2、面部密封件3、耳带固定机构4以及耳带(图中未示出)。

框架1,用于支撑口罩主体2以使其呈现所需的立体结构。该框架1可采用pp塑料制成,具有一定硬度以实现支撑功能,使得口罩主体2与用户脸部之间形成合适的呼吸空间,同时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受到外力时可自适应地产生形变,避免损坏。

口罩主体2,用于实现过滤功能,通常为多层结构,包括外层(例如pp无纺布)或初滤层、过滤层(主要由pp和pet做基材,可以包括活性炭层和高效过滤层)、里层(pp无纺布,加柔拒水);当然,该口罩主体2不局限于此,具体材质和层数可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来决定,如单层或者双层结构。

面部密封件3,用于实现口罩的密封功能,以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该面部密封件3为环形结构,其外侧边缘围绕接合于口罩主体2的边缘,使得口罩主体2的边缘被全包裹。在生产过程中,为方便操作同时提高密封效果,可将面部密封件3与口罩主体2制成一体结构。

耳带固定机构4,通常包括有两个,分别固定于口罩主体2的外表面的左右两侧,用于固定耳带,方便口罩的佩戴。

本实施例中,在框架1上设有两个第一固定部14,每个耳带固定机构4上设有一个第二固定部41。两个第一固定部14与两个第二固定部41一一对应。在超声波焊接时,第一固定部14在口罩主体2上的映射位置,与第二固定部41在口罩主体2上的映射位置相同,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将耳带固定机构4的受力快速准确地传输至框架1上,避免口罩主体2受力变形,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焊接点,提升口罩主体2的透气性能。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二将第一固定部14的数量限制在最优值,并对其分布位置进行限定以使其与第二固定部41的位置相对应,最优地平衡了口罩的密封性、透气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