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945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背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



背景技术:

背包是一种最常见的日用品之一,它一般是由包体、背带组成。为了使用起来方便、舒适,有的背包在背带与肩膀接触的部位加上了衬垫,还有的背包在包体上增加了腰带。为了进一步改进背包的功能、提高背包使用的舒适性,人们发明了各种用途的背包。专利文献cn2349867y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背包,它包括包体、包带,其特点是在包体上固定设置能自动对外发出光信号的发光电路,该电路由直流电源、开关、发光电路控制单元、电子发光单元、配用线路板联接组装而成;同时还在包体及包带上设置照明电路。该发明能够自行发出提示性信号及提供照明,故它有助于保证使用者交通安全、使用更为方便等优点。

虽然已经有大量关于背包方面的改进,但是背包仍然存在着其缺陷,例如功能不够丰富,不能最大限度的为人们提供便利,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深入研究,遂得到本案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其同时具备多个腔体以实现分类收纳,同时还能起到防雨作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包括背包本体、连接体以及设于所述背包上方的防雨器,所述连接体与所述背包本体连接,所述防雨器与所述连接体相连,所述背包本体包括包括中心腔和环绕所述中心腔设置的若干侧腔,所述侧腔包括开口端和连接端,所述开口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启闭装置,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中心腔连接;

所述防雨器包括外壳、中壳和内壳,所述中壳设于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所述外壳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出风口和环绕其自身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邻还具有贯穿所述外壳的开口区,所述中壳具有环绕其自身设置的第三出风口,所述内壳中设有造风装置,所述造风装置包括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所述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相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朝向所述开口区,所述中壳可上下活动,其顶部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间隙,当中壳处于最低位置时,所述第三出风口紧贴所述内壳的壳壁,当中壳处于最高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心腔呈柱型,所述侧腔环绕设置与所述中心腔的周面上,所述中心柱的端面上具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凹槽的侧壁以及中心柱的端面的表面的颜色各不相同,所述侧腔上设有充气孔,所述侧腔的腔壁中设有充气层,所述充气层与所述充气孔相通。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连接体呈板状且通过转轴与所述背包本体相连,所述连接体上还连接有背带。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连接体中设有卷收装置,所述卷收装置包括卷轴和卷收室,所述背带的一端与所述卷轴连接,所述卷轴设于所述卷收室中。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卷轴上设有定位轮,所述定位轮包括轮本体和分布于所述轮本体周面上的若干倒刺,所述若干倒刺向同一方向倾斜,所述卷收室中设有与所述定轮轮对应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孔壁上设有与所述倒刺向匹配的空槽,所述倒刺限位于所述空槽中,所述卷轴可沿其轴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定位轮和定位孔具有限位状态和不限位状态,所述容纳室中具有限位室,所述卷轴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限位于所述限位室中,所述卷轴的一端设有旋钮。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连接体背离所述背包本体的一侧设有隔离体,所述隔离体凸出于连接体表面,所述隔离体采用疏水材料。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壳的边沿与所述内壳的边沿通过柔性材料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出风风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若干平行排布的环形出风口,所述开口区呈栅格状。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造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进风口、空气喷射器和电源,所述控制器和空气喷射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所述进风口、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设于所述空气喷射器上,所述空气喷射器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进风口、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雨器上设有环绕其边沿设置的照明灯,所述照明灯包括若干照明单元,每个照明单元转动设于所述防雨器上。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可以将需要隔离携带的物品分别置于不同的侧腔中,各个侧腔互不影响,实现物品的分类收纳;

通过相关的开关装置启动所述造风装置,所述第四出风口首先出风,即所述第一出风口出风吹向所述开口区,所述第一出风口出风让所述开口区的空气流动急剧加快,及所述中壳与所述开口区对应位置上方的空气流动加快,由此造成所述中壳内壁和外壁具有气压差,由于这种气压差的作用,所述中壳向上运动,从而让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置对应,这时,所述第五出风口出风依次通向所述第三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完成整个出风过程,最终在防雨器的外观上看起来就是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由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呈环形,这样就会在人的头顶周围形成一个高速气体层,当雨滴落下来的时候,被所述高速气体层阻挡,不能落到人的身上,从而实现避雨的功能。

通过设置所述凹槽以及侧腔的充气结构,当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背包时,能够看到的凹槽的底部、凹槽的侧壁的区域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动态的过程中,就呈现为所述中心腔的表面的颜色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侧腔在充气层充气后,能够呈现非常好的立体感,具有美感,在立体状态下,也方便放置物品。

通过设置所述卷收装置,当需要对背带进行长短的调整时,只需要转动所述转轴,在转动过程中,所述背带不同长度的部分被卷收在所述卷轴上,从而实现其不同长短的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多个大容量的腔体,能够实现物品的分类收纳;同时,通过设置所述防雨器,让背包具有良好的防雨功能;通过设置所述卷收装置,让背带的收放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不带防雨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不带防雨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卷收室和卷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定位轮和定位孔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连接体的背离背包本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防雨器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的防雨器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中心腔-71;凹槽-711;侧腔-72;

外壳-81;第一出风口-811;第二出风口-812;

开口区-813;中壳-82;第三出风口-821;

背包本体-91;隔离体-911;卷收装置-92;

卷轴-921;定位轮-9211;轮本体-92111;

倒刺-92112;限位块-9212;旋钮-9213;

卷收室-922;定位孔-9221;空槽-92211;

限位室-9222;背带-93;连接体-94;

转轴-9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具有多腔体结构且防雨功能的背包,包括背包本体91、连接体以及设于所述背包上方的防雨器,所述连接体与所述背包本体连接,所述防雨器与所述连接体94相连,所述背包本体91包括中心腔71和环绕所述中心腔71设置的若干侧腔72,所述侧腔72包括开口端和连接端,所述开口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启闭装置,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中心腔71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将需要隔离携带的物品分别置于不同的侧腔72中,各个侧腔72互不影响。

所述防雨器包括外壳81、中壳82和内壳,所述中壳82设于所述外壳81和内壳之间,所述外壳81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出风口811和环绕其自身的第二出风口812,与所述第一出风口811相邻还具有贯穿所述外壳81的开口区813,所述中壳82具有环绕其自身设置的第三出风口821,所述内壳中设有造风装置,所述造风装置包括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所述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811和第三出风口821相通,所述第一出风口811的出风风向朝向所述开口区813,所述中壳82可上下活动,其顶部与所述外壳81之间具有间隙,当中壳82处于最低位置时,所述第三出风口821紧贴所述内壳的壳壁,当中壳82处于最高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812与所述第三出风口821的位置相对应。通过相关的开关装置启动所述造风装置,所述第四出风口首先出风,即所述第一出风口811出风吹向所述开口区813,所述第一出风口811出风让所述开口区813的空气流动急剧加快,及所述中壳82与所述开口区813对应位置上方的空气流动加快,由此造成所述中壳82内壁和外壁具有气压差,由于这种气压差的作用,所述中壳82向上运动,从而让所述第二出风口812和第三出风口821位置对应,这时,所述第五出风口出风依次通向所述第三出风口821和第二出风口812,完成整个出风过程,最终在防雨器的外观上看起来就是所述第一出风口811和第二出风口812同时出风。由于所述第二出风口812呈环形,这样就会在人的头顶周围形成一个高速气体层,当雨滴落下来的时候,被所述高速气体层阻挡,不能落到人的身上,从而实现避雨的功能。

在不启动避雨功能时,所述第三出风口821是被所述内壳的壳壁封堵的,所以外界的杂物不能通过所述第三出风口821进入内壳内部,保证防雨器内部结构的清洁,有利于各部件的正常运行。

所述中壳82的边沿与所述内壳的边沿通过柔性材料密封连接。

为了提升避雨效果,所述第二出风口812包括若干平行排布的环形出风口。这样,就形成了若干环形的高速气体层,能够对形成多层防护,已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本实施中,所述第二出风口812包括三个平行排布的环形出风口。

具体的,所述开口区813呈栅格状。

具体的,所述造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进风口、空气喷射器和电源,所述控制器和空气喷射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所述进风口、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设于所述空气喷射器上。所述电源用于给造风装置提供电能,其具体可以为石墨烯电池,能够达到比较良好的续航力;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空气喷射器工作。

具体的,所述空气喷射器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进风口、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空气,让后将气体高速从所述第四出风口和第五出风口吹出。

为了方便照明,所述防雨器上设有环绕其边沿设置的照明灯,所述照明灯包括若干照明单元,每个照明单元转动设于所述防雨器上。转动的设置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照明,其转动连接方式具体可以通过铰链连接。

所述防雨器上还设有gps定位装置。

包括若干照明单元,每个照明单元转动设于所述防雨器上。

所述中心腔71呈柱型,所述侧腔72环绕设置与所述中心腔71的周面上,所述中心柱的端面上具有若干凹槽711,所述凹槽711的底部、凹槽711的侧壁以及中心柱的端面的表面的颜色各不相同,所述侧腔72上设有充气孔,所述侧腔72的腔壁中设有充气层,所述充气层与所述充气孔相通。当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背包时,能够看到的凹槽711的底部、凹槽711的侧壁的区域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动态的过程中,就呈现为所述中心腔71的表面的颜色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侧腔72在充气层充气后,能够呈现非常好的立体感,具有美感,在立体状态下,也方便放置物品。

所述连接体94呈板状且通过转轴95与所述背包本体91相连,所述连接体94上还连接有背带93。由于具有若干个侧腔72,在不同侧腔72容纳物品时,背包本体91的重心是不断变化的,在重心变化时,所述背包本体91能够依靠所述转轴95转动,从而保证背包本体91的重心和转轴95处于同一竖直线上,从而能够保证人使用时的舒适感。

所述连接体94中设有卷收装置92,所述卷收装置92包括卷轴921和卷收室922,所述背带93的一端与所述卷轴921连接,所述卷轴921设于所述卷收室922中。当需要对背带93进行长短的调整时,只需要转动所述转轴95,在转动过程中,所述背带93不同长度的部分被卷收在所述卷轴921上,从而实现其不同长短的调整。

所述卷轴921上设有定位轮9211,所述定位轮9211包括轮本体92111和分布于所述轮本体92111周面上的若干倒刺92112,所述若干倒刺92112向同一方向倾斜,所述卷收室922中设有与所述定轮轮对应的定位孔9221,所述定位孔9221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孔壁上设有与所述倒刺92112向匹配的空槽92211,所述倒刺92112限位于所述空槽92211中,所述卷轴921可沿其轴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定位轮9211和定位孔9221具有限位状态和不限位状态,所述容纳室中具有限位室9222,所述卷轴921上设有限位块9212,所述限位块9212限位于所述限位室9222中,所述卷轴921的一端设有旋钮9213。由于所述倒刺92112的空槽92211的配合关系,在所述定位轮9211和所述定位孔9221处于限位状态时,所述定位轮9211只能向所述倒刺92112倾斜方向的反方向转动,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所述背带93的长度的变长和缩短中的一种调整,在此我们设定为变长的调整;当需要进行缩短调整时,就需要推动所述卷轴921,让所述定位轮9211和定位孔9221处于不限位状态,这时所述卷轴921可以两个方向都能转动,即能实现缩短调整,调整到位后,移动卷轴921,让所述定位轮9211和定位孔9221重新处于限位状态,即完成调整;为了不让所述卷轴921在移动过程中从所述容纳室中脱落,设置所述限位室9222和限位块9212,所述限位块9212限位于所述限位室9222中,从而实现所述卷轴921只能在一定幅度内移动。

其中,所述限位状态是指所述倒刺92112和空槽92211处于配合状态,即啮合状态。

所述连接体94背离所述背包本体91的一侧设有隔离体911,所述隔离体911凸出于连接体94表面,所述隔离体911采用疏水材料。在使用所述背包时,所述隔离体911将人体和背包隔离出间隙,有利于透气,进一步,所述隔离体911采用疏水材料。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