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背包,特别涉及一种警用装备包。
背景技术:
随着单警装备的配置不断加强和规范,单警装备的配备对象、配备项目、配备数量都采用具体的标准。而警用装备包是警察在户外活动时用于携带警用装备的常用背包用具。
公告号为cn20496999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警用装备包。该警用装备包可根据需要将警用装备套悬挂在包盖上的横向穿带上,以便于警察使用警用装备。
但是,在背负警用装备包时,包背面通常与人体的背部紧密抵接,从而导致人体活动产生的热量因受到包背面的阻挡而难以通过人体背部散发,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警用装备包。该警用装备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增强散热。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警用装备包,包括主包,所述主包的背面的两侧设置有eva抵接部,两个所述eva抵接部之间设置有eva支撑部,所述eva支撑部设置有从主包顶部向主包底部延伸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eva抵接部与人体的背部抵接,而eva支撑部设置有凹槽,从而在eva抵接部与人体的背部抵接时,空气能够在凹槽中流动,从而能够促进人体的散热。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eva抵接部和凹槽的槽底均设置有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eva抵接部具有一定的弹性。当背部和eva抵接部发生挤压时,eva抵接部的透气孔中的空气会被压入eva抵接部和主包的背面之间,然后再经过凹槽的槽底的透气孔进入凹槽中,进而和外界连通。而当背部和eva抵接部不再发生挤压时,空气又会进入透气孔中。因此,透气孔的设置能够促进空气的流动,从而增强人体的散热。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包内部从靠近背面的一侧往靠近正面的一侧依次形成笔记本袋和主袋,所述笔记本袋靠近背面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弹性凸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笔记本抵接并施压于凸帽,而凸帽具有弹性,因此凸帽能够在笔记本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同时,主包的背面一般采用透气性布料制作。因此,当凸帽因受到笔记本的施压而发生形变时,凸帽内的空气会向主包的背面流动。而eva抵接部和凹槽设置有透气孔,从而凸帽内的空气能够进一步从透气孔向外流动。而当笔记本只施压于部分凸帽时,则其它凸帽会恢复形变,从而空气会再次充满凸帽。凸帽的设置能够起到对笔记本的压力的缓冲作用,避免笔记本隔着包体背面施压于人体的背部,增强人体的舒适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帽从靠近背面一侧往远离背面一侧汇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帽的截面积逐渐变小,从而便于凸帽受压时气体离开凸帽和凸帽失去压力时气体进入凸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包的正面设置有取物口,所述取物口的上边沿缝合有用于封闭取物口的口盖,所述口盖的边缘设置有取物链牙,所述取物口的边沿设置有与取物链牙啮合的配合链牙,所述取物链牙和配合链牙之间设置有取物拉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处于警用装备包底部的物品取出时,可以拉动取物拉头,使取物链牙和配合链牙分离,从而口盖脱离取物口使取物口处于开启状态,人们可以从取物口将处于警用装备包底部的物品取出。相比于警用装备装备包顶部的开口,取物口离警用装备包底部之间的距离更近,可以直接抓取物品。此外,可将警用装备包横放,从而处于警用装备包底部的物品不会受到因其他物品的重力而产生的挤压,从而取出物品的阻力较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口盖位于主包内侧的一面设置有储物袋及用于封闭储物袋的启闭拉链,所述口盖位于主包内侧的一面缝合有延长带,所述延长带的端部设置有可与启闭拉链的拉链头扣合的活动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抓住延长带,即可带动启闭拉链的拉链头移动,实现储物袋的启闭。延长带的设置增加人们的着力范围,从而增加启闭储物袋的便利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扣包括扣合部和用于连接扣合部和延长带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扣合部连接的连杆、与连杆连接的限位球、两个相互平行且套接于限位球外部的限位环、与两个限位环一体连接并与延长带缠绕的连接环,两个所述限位环最小距离小于限位球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扣合部既可以随着限位球发生转动,也可以沿着两个限位环之间转动,从而增强扣合部的活动性,从而避免在利用延长带带动封闭拉链的拉链头移动时,扣合部处于锁死状态而无法带动封闭拉链的拉链头移动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口盖的正面设置有围圈的主链牙,所述主包通过主链牙啮合有边缘带有副链牙的副包,所述主链牙和副链牙之间设置有拆装拉头,所述副包远离主包的正面的一侧设置有外容袋,所述外容袋的袋口设置有封闭外容袋的袋口的外拉链,所述副包靠近主包的正面的一侧设置有织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盖通过主链牙、副链牙和拆装拉头连接有副包。在平时,副包与口盖之间形成容纳空间,而副包的外容袋也可以作为容纳空间的部分,从而不影响警用装备包的容纳空间。而在执行任务时,将口盖和副包进行分离,并通过织带将副包挂在人体上进行单独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链牙的末端包裹住始端且主链牙的始端和末端错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主链牙和副链牙分离的情况,主链牙的末端包裹住始端能够使口盖和副包装配后在口盖和副包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封闭性增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包的背面设置有两根对称的肩带,两根所述肩带的一端沿着eva支撑部的边沿分布,另一端连接于主包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肩带的端部沿着主包的顶部分布,肩带的端部沿着eva支撑部的边沿分布,能够避免装备包在背负过程中肩带向人体的肩膀两侧滑移。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位于eva抵接部和eva支撑部的凹槽的透气孔,一方面能够实现气流在eva抵接部和凹槽之间的流动,促进散热,另一方面能够用于凸帽内空气的排出和补充,实现对笔记本的压力的缓冲作用,增强人体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拆除副包后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副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副包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口盖开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活动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笔记本袋的凸帽正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中笔记本袋的凸帽的侧视图;
图9为实施例中平板袋的绒毛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去除手机袋后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中肩带和手机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中手机袋背面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中手机袋背面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粘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中手机袋的正面张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包;2、主链牙;3、副链牙;4、副包;5、拆装拉头;6、外容袋;7、外拉链;8、挂钩;9、弹扣;10、织带;101、左半段;102、右半段;11、插扣;111、公扣;112、母扣;12、日字扣;13、内容袋;14、内拉链;15、取物口;16、口盖;17、取物链牙;18、配合链牙;19、取物拉头;20、储物袋;21、启闭拉链;22、延长带;23、活动扣;231、扣合部;2311、基座;2312、挡位环;23121、弧形部;23122、直形部;2313、封闭条;232、连接部;2321、连杆;2322、限位球;2323、限位环;2324、连接环;24、笔记本袋;25、平板袋;26、主袋;27、凸帽;28、绒毛;29、数码固定带;30、收纳袋;31、封闭拉链;32、eva抵接部;33、eva支撑部;34、凹槽;35、透气孔;36、网格;37、肩带;38、纵向穿带;39、胸带;40、腰带;41、腰袋;42、腰袋拉链;43、横向穿带;44、手机袋;45、尼龙钩带;46、子扣;47、尼龙绒带;48、母扣;49、挡位布;50、限位带;501、绒带部;502、钩带部;51、环形件;52、取放袋;53、袋盖;54、固定钩带;55、固定绒带;56、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2,一种警用装备包,包括主包1。主包1的正面设置有围圈的主链牙2。主链牙2的末端包裹住始端且主链牙2的始端和末端错位。参照图2和3,主包1通过主链牙2粘合有边缘带有副链牙3的副包4。主链牙2和副链牙3之间设置有拆装拉头5。主包1通过主链牙2、副链牙3和拆装拉头5连接有副包4。在平时,副包4与主包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而副包4的外容袋6也可以作为容纳空间的部分,从而不影响警用装备包的容纳空间。而在执行任务时,将主包1和副包4进行分离,并通过织带10将副包4挂在人体上进行单独使用。相比于主链牙2和副链牙3分离的情况,主链牙2的末端包裹住始端能够使主包1和副包4装配后在主包1和副包4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封闭性增强。
参照图3,副包4远离主包1的正面的一侧设置有外容袋6,外容袋6的袋口设置有封闭外容袋6的袋口的外拉链7。参照图4,副包4靠近主包1的正面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分离的挂钩8,两个挂钩8分别扣合有两个弹扣9,而两个弹扣9通过织带10进行连接。织带10可以与副包4进行拆卸。当副包4需要与主包1进行装配时,先将织带10的弹扣9和挂钩8进行分离,再将织带10进行收纳,从而避免织带10挂在主包1和副包4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影响物体的取放。织带10包括通过插扣11连接的左半段101和右半段102。左半段101远离弹扣9的一端设置有公扣111,右半段102远离弹扣9的一端设有母扣48112。织带10的左半段101和右半段102均设置有用于调节织带10左半段101和右半段102长度的日字扣12。将织带10设置成左半段101和右半段102并将织带10的左半段101和右半段102通过公扣111和母扣48112组成的插扣11进行连接,从而便于将织带10挂在人体上以及从人体上分离。日字扣12的设置能够调节织带10的左半段101和右半段102的长度,从而能够根据人体的体型进行调整。副包4靠近主包1的正面一侧设置有内容袋13。内容袋13的袋口设置有封闭内容袋13的袋口的内拉链14。内容袋13和内拉链14的设置增加副包4的容纳空间。
参照图2和5,主包1的正面设置有取物口15,主链牙2形成的围圈位于取物口15的边沿内。取物口15的上边沿缝合有用于封闭取物口15的口盖16。口盖16的边缘设置有取物链牙17,取物口15的边沿设置有与取物链牙17链牙啮合的配合链牙18。取物链牙17和配合链牙18之间设置有取物拉头19。当需要将处于警用装备包底部的物品取出时,可以拉动取物拉头19,使取物链牙17和配合链牙18分离,从而口盖16脱离取物口15使取物口15处于开启状态,人们可以从取物口15将处于警用装备包底部的物品取出。相比于警用装备装备包顶部的开口,取物口15离警用装备包底部之间的距离更近,可以直接抓取物品。此外,可将警用装备包横放,从而处于警用装备包底部的物品不会受到因其他物品的重力而产生的挤压,从而取出物品的阻力较小。口盖16位于主包1内侧的一面设置有储物袋20及用于封闭储物袋20的启闭拉链21。口盖16位于主包1内侧的一面缝合有延长带22。延长带22的端部设置有可与启闭拉链21的拉链头扣合的活动扣23。人们抓住延长带22,即可带动启闭拉链21的拉链头移动,实现储物袋20的启闭。延长带22的设置增加人们的着力范围,从而增加启闭储物袋20的便利性。
参照图6,活动扣23包括扣合部231和用于连接扣合部231和延长带22的连接部232。扣合部231包括基座2311、一端与机座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基座2311分离的挡位环2312、一端与基座2311一体连接,另一端与挡位环2312抵接以形成封闭环的封闭条2313。挡位环2312包括弧形部23121和用于连接弧形部23121和基座2311的直形部23122。封闭条2313远离基座2311的一端位于弧形部23121和直形部23122之间且抵接于弧形部23121。封闭条2313呈弧形且封闭条2313朝直形部23122凸出,从而使封闭条2313与人体大拇指形状相近,从而增加人体大拇指作用于封闭条2313时的舒适性。当封闭条2313相对基座2311转动时,封闭条2313和弧形部23121失去抵接。连接部232包括与基座2311连接的连杆2321、与连杆2321连接的限位球2322、两个相互平行且套接于限位球2322外部的限位环2323、与两个限位环2323一体连接并与延长带22缠绕的连接环2324。两个限位环2323的最小距离小于限位球2322的直径。扣合部231既可以随着限位球2322发生转动,也可以沿着两个限位环2323之间转动,从而增强扣合部231的活动性,从而避免在利用延长带22带动封闭拉链31的拉链头移动时,扣合部231处于锁死状态而无法带动封闭拉链31的拉链头移动的情况发生。封闭条2313具有形变能力。当封闭条2313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和产生形变时,封闭条2313和挡位环2312失去抵接,则封闭拉链31的拉链头可以卡入封闭条2313和挡位环2312之间。当封闭条2313失去外力作用时,封闭条2313在自身形变作用下与挡位环2312抵接,从而避免封闭拉链31的拉链头脱离封闭条2313和挡位环2312之间。
参照图5,主包1内部从靠近背面的一侧往靠近正面的一侧依次形成用于存放笔记本的笔记本袋24、用于存放平板的平板袋25和主袋26。参照图7和8,笔记本袋24靠近背面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弹性凸帽27。笔记本抵接并施压于凸帽27,而凸帽27具有弹性,因此凸帽27能够在笔记本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同时,主包1的背面一般采用透气性布料制作。因此,当凸帽27因受到笔记本的施压而发生形变时,凸帽27内的空气会向主包1的背面流动。而当笔记本只施压于部分凸帽27时,则其它凸帽27会恢复形变,从而空气会再次充满凸帽27。凸帽27的设置能够起到对笔记本的压力的缓冲作用,避免笔记本隔着包体背面施压于人体的背部,增强人体的舒适感。凸帽27从靠近背面一侧往远离背面一侧逐渐汇聚。凸帽27的截面积逐渐变小,从而便于凸帽27受压时气体离开凸帽27和凸帽27失去压力时气体进入凸帽27。参照图9,平板袋25内部远离笔记本袋24的一侧设置有绒毛28。平板的屏幕属于裸露状态。因此当平板放入平板袋25中后,平板的屏幕与绒带接触,从而能够减少平板屏幕的磨损。参照图5,主包1靠近背面的一侧缝合有数码固定带29。数码固定带29和平板袋25的外侧面通过魔术贴粘合。由于平板袋25位于笔记本袋24外侧,因此当数码固定带29的端部和平板袋25的外侧面通过魔术贴粘合后,能够同时限制平板脱离平板带和笔记本脱离笔记本袋24。
参照图10,主包1外部的底部开设有收纳袋30和用于封闭收纳袋30的封闭拉链31,收纳袋30的袋口靠近主包1的背面。收纳袋30的设置增加容纳空间。同时相比于收纳袋30的袋口远离主包1背面,收纳袋30的袋口靠近主包1的背面,从而在人体背负装备包时,人们可以较为轻松地打开封闭拉链31并取出收纳袋30中的物品。
参照图10,主包1的背面的两侧设置有eva抵接部32,两个eva抵接部32之间设置有eva支撑部33。eva支撑部33设置有从主包1顶部向主包1底部延伸的凹槽34。eva抵接部32与人体的背部抵接,而eva支撑部33设置有凹槽34,从而在eva抵接部32与人体的背部抵接时,空气能够在凹槽34中流动,从而能够促进人体的散热。凹槽34的宽度从主包1顶部向主包1底部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凹槽34的宽度变化与人体的脊柱贴合,增强人体背部的舒适性。eva抵接部32和凹槽34的槽底均设置有透气孔35,eva抵接部32和eva支撑部33均覆盖有网格36。eva抵接部32具有一定的弹性。当背部和eva抵接部32发生挤压时,eva抵接部32的透气孔35中的空气会被压入eva抵接部32和主包1的背面之间,然后再经过凹槽34的槽底的透气孔35进入凹槽34中,进而和外界连通。而当背部和eva抵接部32不再发生挤压时,空气又会进入透气孔35中。因此,透气孔35的设置能够促进空气的流动,从而增强人体的散热。同时,由于主包1的背面一般采用透气性布料制作,因此凸帽27和透气孔35连通,从而透气孔35的设置也能够实现凸帽27内空气的排出和补充。网格36的设置则能够增强对透气孔35的防护作用。
参照图10和11,主包1的背面设置有两根对称的肩带37,两根所述肩带37的一端沿着eva支撑部33的边沿分布,另一端连接于主包1的两侧。相比于肩带37的端部沿着主包1的顶部分布,肩带37的端部沿着eva支撑部33的边沿分布,能够避免装备包在背负过程中肩带37向人体的肩膀两侧滑移。肩带37背离人体的一侧设置有透气孔35并覆盖有网格36。两根肩带37上均设置有沿着肩带37延伸方向分布的纵向穿带38,两根纵向穿带38通过日字扣12连接有胸带39。两根胸带39通过插扣11连接。日字扣12能够沿着纵向穿带38滑移,从而使胸带39能够随着人体体型的不同调节胸带39位置,使其贴合人体的胸部。主包1的两侧均设置有腰带40,两根腰带40通过插扣11进行连接,两根腰带40贴合人体腰部的一面均设置有透气孔35且覆盖有网格36。两根腰带40背离人体腰部的一面均开设有腰袋41和用于启闭腰带40的腰袋41拉链。
参照图11和12,肩带37背离人体的一侧设置有横向穿带43,横向穿带43上悬挂有手机袋44。参照12和13,手机袋44的背面通过缝合线缝合有尼龙钩带45。尼龙钩带45远离手机袋44的背面一端为自由端,尼龙钩带45的自由端设置有子扣46。手机袋44的背面设置有与尼龙钩带45粘合的尼龙绒带47,尼龙绒带47设置有与子扣46粘合的母扣48112。子扣46和母扣48112的扣合能够增强尼龙钩带45和尼龙绒带47的连接。尼龙绒带47和尼龙钩带45粘合后,横向穿带43位于手机袋44的背面和尼龙钩带45之间且横向穿带43垂直于尼龙钩带45。尼龙钩带45的长度等于横向穿带43的宽度和尼龙绒带47的长度之和。尼龙钩带45与手机袋44的缝合线和尼龙绒带47之间的最短距离刚好容纳横向穿带43,从而在尼龙钩带45和尼龙绒带47粘合后,手机袋44只能沿着横向穿带43的延伸方向移动,而难以沿着垂直于横向穿带43的延伸方向移动。
参照图13和14,手机袋44平行于尼龙绒带47延伸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挡位布49。手机袋44平行于尼龙绒带47延伸方向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带50,另一侧设置有环形件51。限位带50包括一体连接的绒带部501和钩带部502。当限位带50穿过环形件51并使绒带部501和钩带部502粘合后,限位带50作用于两块挡位布49使其向手机袋44的背面贴合。当肩带37置于两侧的挡位布49之间,利用限位带50穿过环形件51使两块挡位布49靠近手机袋44的背面并紧贴肩带37,从而能够限制手机袋44沿着横向穿带43的延伸方向移动。
参照图15,手机袋44的正面设置有用于容纳手机的取放袋52。手机袋44的正面设置有一端与手机袋44缝合,另一端为自由端且用于遮盖取放袋52的袋盖53。袋盖53的设置能够起到对手机的限位作用。袋盖53贴合手机袋44正面的一面设置有固定钩带54。手机袋44正面的一面设置有与固定钩带54粘合的固定绒带55。袋盖53设置有用于耳机连接线穿过的缺口56。缺口56的设置使耳机连接线能够穿过袋盖53并对耳机连接线起到固定作用。利用手机袋44的尼龙钩带45和尼龙绒带47粘合实现手机袋44可拆卸装在肩带37的横向穿带43上。将手机置于取放袋52中,在背负装备包后,手机袋44位于人体的前侧,从而便于取放手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