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网罩和夹层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1110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立体网罩和夹层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一般涉及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口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立体网罩和夹层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常用的卫生用品之一,一般戴在口鼻部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等进入佩戴者的口鼻内,起到防护与保护佩戴者的作用。口罩的用途极其广泛,除了广大居民的正常出行时使用,还广泛应用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建筑施工人员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口罩一般包括面罩主体以及安装在面罩主体内的滤材,在使用时面罩主体的内表面与佩戴者的口鼻直接接触,且在松紧带的拉力作用下,面罩紧贴于佩戴者的口鼻上,以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但是上述口罩在使用时,由于面罩内表面与在口鼻的呼吸压力下会紧贴于口鼻,进一步使得佩戴者存在呼吸阻力以及压力大的问题,给使用者造成呼吸不顺畅、不能长时间带口罩等情况,尤其对于一些孕妇、儿童以及肺功能患者。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立体网罩和夹层罩。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网罩,立体网罩包括片状主体,片状主体上设有用于至少与鼻梁顶压配合的压鼻部以及用于与下巴顶压配合的压颏部;片状主体上还设有向外凸伸设置的凸撑部,凸撑部设置在压鼻部和压颏部之间,凸撑部上设有透气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网罩,可与口罩配合使用,在使用时将立体网罩卡合于佩戴者的口鼻部,然后再佩戴口罩。由于立体网罩上设有凸撑部,凸撑部内设有隔离容腔,使得佩戴者的口鼻不能与面罩的内表面直接接触,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进一步使得佩戴者在使用口罩时呼吸阻力以及压力变小,最终使得佩戴者呼吸顺畅、舒适感显著提升,且能长时间佩戴,解决了现有口罩在使用时存在的呼吸阻力以及压力大,不能长时间佩戴等问题。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夹层罩,包括立体网罩,夹层罩还包括罩套,罩套包括内层与外层结构,且立体网罩放置于内层与外层之间,内层在对应凸撑部的部分上设有开口。

本申请提供的夹层罩,罩套在使用时可作为护垫层,降低网罩对佩戴者面部的压力,提高佩戴者使用夹层罩的舒适度。同时,由于罩套是设置在口鼻与口罩之间,进而避免口罩内表面与佩戴者的口鼻接触,可进一步保持口罩内表面的清洁度,且在清洗时只需对罩套进行清洗即可。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罩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罩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罩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罩结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罩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网罩,立体网罩包括片状主体,片状主体1上设有用于至少与鼻梁顶压配合的压鼻部2以及用于与下巴顶压配合的压颏部3;片状主体1上还设有向外凸伸设置的凸撑部4,凸撑部4设置在压鼻部2和压颏部3之间,凸撑部4上设有透气孔5。

在本实施例中,立体网罩可与口罩配合使用,在使用时将立体网罩卡合于佩戴者的口鼻部,然后再佩戴口罩。由于口罩在使用时,会给设置在佩戴者的口鼻与口罩内表面之间的立体网罩一定的压力,使其紧密卡合在佩戴者的面部。压鼻部2在上述压力的作用下用来至少与鼻梁顶压配合。压颏部3在上述压力的作用下用来与下巴部顶压配合。其中,压鼻部2与压颏部3分别上下设置在片状主体1上。由于立体网罩上设有凸撑部4,在使用时凸撑部4与口罩的内表面紧密压合且基本维持立体网罩结构不变形。凸撑部4内形成有隔离容腔41,使得佩戴者的口鼻不能与口罩的内表面直接接触,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并通过透气孔5传递呼吸气体,进一步使得佩戴者在使用口罩时呼吸阻力以及压力变小,最终使得佩戴者呼吸顺畅、舒适感显著提升,且能长时间佩戴,解决了现有口罩在使用时存在的呼吸阻力以及压力大,不能长时间佩戴等问题。

优选地,压鼻部2上设有用于压合鼻梁的第一压合面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合面21为沿片状主体1向外凸伸的弧面,用于与鼻梁表面压合。具体地,第一压合面21和鼻梁接触的地方的形状与鼻梁上该处的表面形状相吻合,且在口罩的施压下两者实现紧密贴合,使得压鼻部2与鼻梁之间形成的密封性比较好。同时由于压鼻部2与鼻梁之间的接触变为面接触,所以会降低压鼻部2对鼻梁的作用压强,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优选地,压鼻部2上还包括两个用于压合鼻背及与鼻背连接的面部部分的第二压合面22,两第二压合面22分别设置在第一压合面21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合面22为沿片状主体1向内凸伸的弧面,用于与对应侧的鼻背及与鼻背连接的面部部分压合。具体地,第二压合面22上与对应侧的鼻背及与鼻背连接的面部接触的部分的形状与鼻部上该处的表面形状相吻合,且在口罩的施压下两者实现紧密贴合,使得压鼻部2与鼻背以及与鼻背连接的面部之间形成的密封性比较好。同时由于压鼻部2与鼻背以及与鼻背连接的面部之间的接触变为面接触,所以会降低压鼻部2对鼻背以及与鼻背连接的面部的作用压强,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优选地,压颏部3上设有用于压合下巴的第三压合面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压合面31压合下巴,即为第三压合面31与下巴接触的地方的形状与下巴在该处的表面形状相吻合,且在口罩的施压下两者实现紧密贴合,使得压颏部3与下巴之间形成的密封性比较好。同时由于压颏部3与下巴之间的接触变为面接触,所以会降低压颏部3对下巴的作用压强,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优选地,片状主体1上还包括两个压面部6,两压面部6分别用于与位于口鼻部两侧的面部顶压配合,压面部6的两端分别与压鼻部2、压颏部3同侧端连接以形成周向封闭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片状主体1上还包括两个压面部6,分别位于口鼻的两侧,压面部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压鼻部2和压颏部3同侧端连接以形成周向封闭结构,即实现立体网罩卡合于佩戴者的面部且包围佩戴者的口鼻,进一步提高立体网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使得立体网罩在压力作用下与佩戴者的面部紧密且稳固压合。

优选地,压面部6上设有用于压合相应面部的第四压合面61。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压合面61压合相应面部,即为第四压合面61与相应面部接触的地方的形状与面部上该处的表面形状相吻合,且在口罩的施压下两者实现紧密贴合,使得压面部6与位于口鼻两侧的面部之间形成的密封性比较好。同时由于压面部6与位于口鼻两侧的面部之间的接触变为面接触,所以会降低压面部6对位于口鼻两侧的面部的作用压强,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优选地,立体网罩为左右对称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佩戴者的脸部结构相符,将立体网罩设置为左右对称结构,提高立体网罩与面部的吻合度以及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立体网罩位于对称面上的部分设有加强筋7,以增加对称的两部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优选地,立体网罩为聚乙烯网罩、聚丙烯网罩。

在本实施例中,立体网罩为塑料立体网罩,具有一定的硬度且能够承受一般口罩对其施加的压力。优选地,立体网罩为聚乙烯立体网罩、聚丙烯立体网罩等。

优选地,本申请的凸撑部4上设有多个透气孔5,且透气孔5的形状可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形等。

优选地,每个透气孔5的面积约为1cm2,实现在符合立体网罩的整体强度要求之外,立体口罩上最大可能地避免对佩戴者的呼吸的气体的影响。

在本申请中,隔离容腔41的深度值为0.5-2cm,优选为1cm。

请参考附图5,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夹层罩,包括立体网罩,夹层罩还包括罩套8,罩套8包括内层81与外层结构,且立体网罩放置于内层81与外层之间,内层81上对应凸撑部4的部分设有开口811。

在本实施例中,夹层罩可与口罩配合使用,在使用时将夹层罩卡合于佩戴者的口鼻部,然后再佩戴口罩。罩套8在使用时可作为护垫层,降低立体网罩对佩戴者面部的压力,提高佩戴者使用夹层罩的舒适度;同时由于罩套8是设置在佩戴者的口鼻与口罩的内表面之间,进而避免口罩内表面与佩戴者的口鼻接触,可进一步保持口罩内表面的清洁度,且在清洗时只需对罩套8进行清洗即可。此外,罩套8的内层81上对应凸撑部4的部分设有开口811,一方面便于将立体网罩安装于罩套8的内层81与外层之间,同时还用来连通佩戴者的口鼻与凸撑部4所形成的隔离容腔41,以避免增加佩戴者的呼吸阻力以及压力。

优选地,夹层罩还包括过滤片,过滤片设置于立体网罩上背离开口811的侧面与外层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片的种类可有多种选择,如PM2.5过滤芯片等。同时夹层罩内的过滤片可与口罩内的过滤片配合以形成多层过滤以及多层防护作用。同时,设置于夹层罩的过滤片可随时更换。

优选地,过滤片与立体网罩靠近罩套8外层的外侧面的形状相匹配,以提高过滤效率以及两者的压合度。

优选地,罩套8为具有弹性的布料制成,优选为纯棉罩套8,不仅可便于立体网罩的安放以及安放后的形状恢复,还增加佩戴者的使用舒适度。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