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塑身内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174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气塑身内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气塑身内衣。



背景技术:

内衣,是指贴身穿的衣物,包括背心、汗衫、短裤、胸罩等。内衣指穿在其他衣物内的衣服,通常是直接接触皮肤的,是现代人不可少的服饰之一。内衣有吸汗、矫型、衬托身体(塑身)、保暖及不受来自身体的污秽的危害的作用,塑身内衣可以重修、重塑身体曲线,塑身内衣,能够马上雕塑身材,美好身段表露无遗,塑身内衣能集中胸部,雕塑腰部,以及提臀作用,缔造自然的性感窈窕美态。

现有的塑身内衣的结构均是拉链或系带形式,现有的塑身内衣由于禁锢通过拉链或系带来禁锢,由于其不是一体式成型结构,所以其塑身效果有限,并且拉链或系带来禁锢会导致身体周边的受力不均匀,靠近拉链或系带部分的受力大,远离拉链或系带部分的受力小,影响用户的舒适度,并且一般的塑身内衣由于绑的比较紧,所以透气性能也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现象的存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穿着舒适的透气塑身内衣,专门针对女性内衣的问题,解决塑身内衣穿着不舒适、不透气的现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透气塑身内衣,其特征在于:包括衣身和肩带,所述衣身所用面料为弹性透气面料,衣身内部设置有三处内贴,所述内贴分别位于身体两侧处以及后背处,内贴位于衣身中间位置,内贴上设置有小孔,内贴全覆胶与衣身连接在一起,衣身前面上端设置有塑料圆环,所述塑料圆环连接肩带,所述肩带上设置有环扣,肩带采用编织紧密并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的丝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衣身所用面料为弹性透气面料,穿着透气舒适;衣身内部的身体两侧处以及后背处设置有内贴,内贴位于衣身中间部位,可以很好地修饰身材,起到塑身的效果;内贴全覆胶与衣身连接在一起,使衣身内设置的内贴与衣身密着均匀良好,穿在身上无凸起异样感;内贴上有小孔,在塑身的同时还有很好地透气效果;肩带采用编织紧密并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的丝带,肩带上设置有环扣,可以根据胸型调整肩带长短,使活动时肩部舒适自在。

作为优选:所述身体两侧内贴与背部内贴之间的缝隙设置成圆弧状,衣身正前方身体两侧内贴之间的缝隙较大。

作为优选:所述衣身设置为大身面料,所述大身面料具有吸湿、排汗以及透气的功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身体两侧内贴与背部内贴之间的缝隙设置成圆弧状,是为了能更好的重塑身体后背处的线条,使美好的身段展露无遗,衣身正前方身体两侧内贴之间有较大的缝隙,因为内贴的弹性较小,留有较大的缝隙,是为了适应不同身材的人,并且身体正前方容易出汗,留有缝隙可以更好地达到衣身吸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衣身所用面料为大身面料,具有吸湿、排汗以及透气的功能,穿着舒适;2.衣身内部设置有内贴,可以很好地修饰身材,起到塑身的效果;3.内贴上有小孔,在塑身的同时还有很好地透气效果;4.带采用编织紧密并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的丝带,肩带上设置有环扣,可以根据胸型调整肩带长短,使活动时肩部舒适自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气塑身内衣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气塑身内衣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气塑身内衣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透气塑身内衣,其特征在于:包括衣身1和肩带2,所述衣身1所用面料为弹性透气面料,衣身1内部设置有三处内贴3,4,所述内贴分别位于身体两侧处以及后背处,内贴3,4位于衣身1中间位置,内贴3,4上设置有小孔,内贴3,4全覆胶与衣身1连接在一起,衣身1前面上端设置有塑料圆环6,所述塑料圆环6连接肩带2,所述肩带2上设置有环扣5,肩带2采用编织紧密并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的丝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衣身1所用面料为弹性透气面料,穿着透气舒适;衣身内部的身体两侧处以及后背处设置有内贴3,4,内贴3,4位于衣身1中间部位,可以很好地修饰身材,起到塑身的效果;内贴3,4全覆胶与衣身1连接在一起,使衣身1内设置的内贴3,4与衣身1密着均匀良好,穿在身上无凸起异样感;内贴3,4上有小孔,在塑身的同时还有很好地透气效果;肩带2采用编织紧密并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的丝带,肩带2上设置有环扣5,可以根据胸型调整肩带长短,使活动时肩部2舒适自在。

作为优选:所述身体两侧内贴3与背部内贴4之间的缝隙设置成圆弧状,衣身1正前方身体两侧内贴3之间的缝隙较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身体两侧内贴3与背部内贴4之间的缝隙设置成圆弧状,是为了能更好的重塑身体后背处的线条,使美好的身段展露无遗,衣身1正前方身体两侧内贴3之间有较大的缝隙,因为内贴3,4的弹性较小,留有较大的缝隙,是为了适应不同身材的人,并且身体正前方容易出汗,留有缝隙可以更好地达到衣身吸汗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